人,要靠自己活著,而且必須靠自己活著,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盡力達到理應達到的自立水平,擁有與之相適應的自立精神。這是當代人立足社會的根本基礎,也是形成自身“生存支援系統”的基石。
不跟別人比較,只做好我們自己
全人類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個人的頭顱里,全世界要是都萃集于一個人的腦子里,那種狀況,如果延續下去,就會是文明的末日。
——雨果
有一項調查表明,95%的都市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在一生之中幾乎所有人都會有懷疑自己的時候,感到自己的境況不如別人。
這是為什么?潛藏在人心中的好勝心理、攀比心理是這一問題的根源。我們總把他人當作超越的對象,總希望過得比別人好,總拿別人當參照物,似乎沒有別人便感覺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于是乎,工作上要和同事比,比工資,比資格,比權力……生活上要和鄰居比,比住房,比穿著,比老婆,就連孩子也不能放過,也成了比的犧牲品,“我的孩子班里學習第一名,比你的兒子強”,洋洋得意者說。既然是比,自然要比出個高下,比別人強者,趾高氣昂,夜郎自大。不如別人者便想著法子超過他,實在超不過便拉別人后腿,連后腿也拉不住者便要承受自卑心理的煎熬。
如果我們能持一種積極的態度去和別人比較,不如別人時便積極進取,爭取更上層樓;比別人強時便謙虛謹慎,樂觀待人,豈不更好?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比別人強,勝過別人。太要強的人,一味和比自己強的人比,結果由于精神的弦繃得太緊了,損耗精神,很難有大的作為。
俗話說,學業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也都有自己的短處,一個人只要在自己從事的專業領域中有所成就便可。千萬不要看到別人的一點長處就失去心理平衡。每一個人把自己做好是最重要的,最好不要與別人比高低,比大小。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就像人的手指,有大有小,有長有短,它們各有各的用處,各有各的美麗,你能說大拇指就比小拇指好嗎?
一味和別人比是件不聰明的事,因為即便勝過別人,又會有“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的危險。古人云:“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生活中也確實是這樣,如果一個人太冒尖,在各方面勝過別人,就容易遭到他人的嫉妒和攻擊,而與世無爭者反而不會樹敵,容易遭人同情,所以說“人勝我無害,我勝人非福”。
最好的處世哲學還是不與人比,做好你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和理由,干嗎要和別人比呢?如果心里難受,實在要比的話,倒不如把自己當作競爭對手,和自己的昨天比,今天和自己的昨天比,明天和今天比,一天比一天充實,一年比一年長進,這樣既不會沾惹是非恩怨,自己還能更上層樓,豈非自求多福?當然,比也并非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它在形成競爭,推進社會前進中有不可磨滅的作用。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如果大家都不爭先,都去爭“后”,那么社會如何發展進步呢?
俗話說:“知足常樂。”做人首先要滿足,然后再抱著友善的態度和別人比,比學習,比進步,而不是比享樂,只有這樣才能共同進步,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樂趣。
好漢能吃眼前虧,吃點小虧不計較
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莎士比亞
一個人能稱得上是好漢,不是“不吃眼前虧”,而是“能吃眼前虧”!吃眼前虧是為了換取其他利益,為了獲得存在,為了實現更高遠的目標。
假設有這樣一種情境:你開車時與他人的車擦撞而過,給對方的車弄了一處小傷,甚至可以說根本算不上傷,可是你不想吃虧,準備和對方論一番理。突然,對方車上下來四個彪形大漢,個個橫眉豎目,圍住你索賠,眼看四周無人相助,也無公用電話,更不可能有人對你伸出援助之手。請問,你是要吃賠錢這個虧,還是等著被揍得鼻青臉腫呢?
當然,如果你能說退他們,或是能打退他們,而且保證自己不受傷,你完全可以不吃這個眼前之虧。
如果你不能說又不能打,那么看來只有賠錢了事了。你說他們蠻橫無理,欺人太甚,但這種情形之下,你也毫無辦法。你應該明白的是,在社會中,說理這件事并不容易,也并不是何時何處都能說理!適者生存,太多的時候,你根本沒地方說理去。從上面這一假設的情形來看,賠錢就是一種眼前虧,你若不吃,換來的可能是一頓拳打腳踢或是車子招致破壞。你也許會想,去報警?人都快被打死了,還去報警?所以這里我們說:“好漢能吃眼前虧”,因為眼前虧不吃,可能預示著你要吃更大的虧!
可是有不少人一碰到眼前虧,會為了所謂的面子和尊嚴而與對方展開搏斗,有些人因此而一敗涂地不能再起,有些人雖然獲得慘勝,但已元氣大傷!
自古以來就流傳著不少好漢能吃眼前虧的典型,漢代開國名將韓信就是一例。鄉里惡少要他從胯下爬過,不爬就要揍他,韓信二話不說,爬了。如果不爬呢?要么他自己吃虧,要么把人打死打傷惹禍上身,自己陷于麻煩之中,甚至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哪來日后的統領雄兵,叱咤風云?他吃眼前虧,為的就是保住有用之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啊!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二十年,為的是將來的報仇雪恨!
所以,當年輕人在社會上碰到可氣但又對你不利的環境時,千萬別逞血氣之勇,也千萬別認為士可殺不可辱,倒要寧可吃點眼前虧。
不被別人的閑話左右,不生閑氣
一個相當標致的女人可以無需裝飾品的幫助,運用藝術的手法,把化妝下降到次要的地位,而突出自己樸素的美。
——巴爾扎克
我們身邊有許多“說閑話的人”,這些人的特征是到處閑扯,傳播一些無聊的、特別是涉及他人的隱私的謊言,在背后對他人品頭論足。雖說古人早有“謠言止于智者”的忠告,但智者畢竟很少,謠言總是會被傳來傳去。
大華每天上班都會聽到這樣的議論:
“哎呀!大華,你的皮膚這么水靈,是不是搽胭脂抹粉了?”
“你看人家大華,要長相有長相,要身高有身高,說起話來斯斯文文,難怪他走到哪都有女孩子追他,搶手貨呀!”
“我們單位進來的人都需要有點關系,大華,你認識哪條藤上的人?透露點內幕好讓我們也找個投標的對象啊。”
如果是別人,早就和他們較上勁了。可是大華落落大方,毫不生氣,有的人覺得他是否還有做人的尊嚴,怎么可以讓人信口雌黃呢?終于有一位同事憋不住問他:“他們這么說你,你個大男人一點也不覺得這是在侮辱你嗎?你至少也要回敬他們幾句,滅滅他們的氣焰。如果你一味忍讓,往后還怎么做人呢?”
可是,大華卻說:“何必發火呢?人家不過隨便說說而已。”
“那你就忍氣吞聲?”
“談不上忍氣吞聲,況且我不想因為生氣而受到傷害。”
大華說他的做人哲學是:莫生氣。“只有莫生氣自己才能避免受到傷害。你如果把玩笑當真,大吵大鬧地爭一個一清二白,不但傷了彼此之間的和氣,還傷了自己的元氣,到頭來悶悶不樂,一肚子的閑氣還不是自己受用、自己倒霉?何必呢?再說,那些玩笑話要么含沙射影,要么賣弄唇舌,都有些挑釁的味道,你若沉不住氣,上了當,到頭來還不是讓別人看笑話?一個巴掌拍不響,你不理他們,他們倒覺得沒趣,對不對?”
誰人背后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大千世界,人海茫茫,相識本來是緣分,相處更當為善。不要因為小事就和別人生氣,糾纏于口舌之爭。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難免遇到不公正的待遇,無禮貌的攻擊。這時,你就要盡量克制自己,做到不計較別人的毀譽。
黃炎培先生曾經現身說法:“人家的毀譽,不必計較。我小時因為窮,為別人鄙視,屢向人家求婚而被拒絕,直到第六家我已故的王夫人家,先岳父王筱云先生賞識我的文章和楷書,才玉成我的婚事。不久在科舉場中,我露了頭角,賀者盈門,都說早就看出此兒不凡。及后參加革命,遭逮捕,險被殺頭,立時聲譽驟落,大家又看不起此兒了。適避難歸來,稍利事業,乃又受稱譽。吾乃大悟,做人做事要時刻力求上進。猶如逆水游魚,至為艱苦。”
一個人的“名聲”往往容易毀于“人言”,常言說的“人言可畏”就是這個道理。黃炎培先生主張用“不必計較”來對待毀壞人名聲的“人言”,要求人們不必把個人的名聲看得過重。沒有事實根據的“人言”總是“腿短”的,不會長久站住腳,毀人名聲的人也許得逞于一時,但不久定會敗露。一個人的品行是有目共睹的,它最有說服力。
生命短促,能不計較就不計較
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另一顆心寬容。
——紀伯倫
約瑟夫·沙巴士是芝加哥的一名法官,他仲裁過四萬多件不愉快的婚姻案件。他曾感嘆地說:“大部分婚姻生活不美滿的原因,通常都是一些小事情。”
還有一名地方檢察官也說道:“在我們的刑事案件中,有很多都是起因于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在酒吧里說話侮辱別人,行為粗魯不講禮貌,最后才導致傷害的。許多犯了錯的人,都是因為自尊心受到了小小的傷害,就控制不住自己,結果釀成了傷心事。”
法律不會去管一些小事情,一個人也不該為這些小事情憂慮,如果他希望求得心理上的平靜。如果你能對一些小事聳聳肩,那說明你已經變得成熟。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的思想不再顧慮身邊發生的一些小過失時,那他就有了一種可以輕松過生活的資本。
要想克服被小事困擾的毛病,只要把自己的看法和重點改變一下就可以了。讓自己注意一些可以令自己開心的東西,做一些能令自己變得更好的事情。這樣在短促的一生中,我們才不會因自己浪費了不必要的時間而傷心后悔。就如吉布林所說:“生命是這樣的短促,不能再顧及小事。”
有位智者說:“在我們的生活中,約有90%的事情是好的,10%的事情是不好的。如果你想過得快樂,就應該把精力放在這90%的好事上面;如果你想擔憂、操勞,就可以把精力放在那10%的壞事情上面。”的確,如果我們能放手那10%的小事,那你就能過得舒心!
林肯說過:“人只要心里決定快樂,大多數都能如愿以償。”快樂是內發的,它的產生不是由于事物,而是由于個人所產生的態度和觀念。如果我們感到可憐,很可能會一直感到可憐。如果放棄不快樂的來源——過度的自尊,那你就能在交通堵塞或被踩腳指頭這類小事時避免火冒三丈。
在科羅拉多州長山的山坡上,躺著一棵大樹的殘軀。自然學家說,它有400多年的歷史。它初發芽時,哥倫布剛在美洲登陸;它長到成年的一半時,第一批移民剛剛到美國。400多年來,它無數次地被狂風暴雨襲擊過,被閃電擊中過,但它戰勝了它們,存活了下來。不幸的是,它最后被一小隊甲蟲擊倒了。那些甲蟲從它的根部開始咬,在這種持續不斷的攻擊下,這個森林中的巨人,終于倒下了。歲月不曾使它枯萎,閃電不曾將它擊中,狂風暴雨不曾使它動搖,但小甲蟲卻使它傾倒了。
有些人就如同這棵大樹,經歷了生命中許多風暴的沖擊,都挺過來了,結果卻讓一些小事的憂慮損害了。如果你想讓自己的生命之樹不遭受小蟲的咬噬,就要讓自己的心學會寬待他人和他事,就要學會放下一些小事情。當你在放下的那一剎那,你可能發現你的頭頂上充滿了耀眼的光彩,你收獲了一片光明。為了使你的事業更加成功,為了使你的生命價值得到最大體現,請你不妨放棄人生道路上的瑣瑣碎碎,去擁有更加廣闊的天空。
聒噪不如沉默,息謗得于無言
情操上的任何微瑕都會使你美麗的服飾失去全部魅力。
——愛默生
許多人對于道聽途說的傳聞及無關緊要的事實,不停地鉆牛角尖,因而導致失敗及悲劇。理性的思考能夠判斷別人所表達的意見是否有價值,如果全盤接受某些自以為是的偏見、成見,或是想當然的猜測之詞,是非常危險的。
聽到“據說”這樣的開場白,理性的思考者會充耳不聞,因為他知道接下來都是一些沒有意義的話。對自己負責任的人,一定要根據可靠的事實,才會發表意見或提出問題,而不會人云亦云。
查斯特做過這樣一個試驗。20人圍成一個圈,隨機指定其中一人為頭一個,由他隨便想一句話,低聲告訴給左邊的人,此人再向下傳,依次類推。等這句話再傳回頭一個人的耳中時,與他原先說出的那句話早已大相徑庭了。
查斯特想了又想,終于認識到,二手傳播不可信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無法斷定當事人是怎樣說的,這一點非常重要,語氣神態不同,意思也不同。
比如:
“我”沒說她偷了我的錢(可是別人這么說)。
我“沒”說她偷了我的錢(我的確沒這么說)。
我沒“說”她偷了我的錢(可是我是這么想的)。
我沒說“她”偷了我的錢(可是別人偷了)。
我沒說她“偷了”我的錢(可是她對這錢做了些什么)。
我沒說她偷了“我的”錢(她偷了別人的錢)。
她沒說她偷了我的“錢”(她偷了別的什么)。
查斯特就此寫了一篇論文,獲得了市政府三室一廳的獎勵。
歷史上許多成就卓越的著名人物都被閑言碎語攻擊過。美國的國父喬治·華盛頓曾經被人罵作“偽君子”“大騙子”和“只比謀殺犯好一點”。《獨立宣言》的撰寫人托馬斯·杰斐遜曾被人罵道:“如果他成為總統,那么我們就會看見我們的妻子和女兒,成為合法賣淫的犧牲者;我們會大受羞辱,受到嚴重的傷害;我們的自尊和德行都會消失殆盡,使人神共憤。”……這些人非但沒有被批評、辱罵所嚇倒,反而保持更加樂觀和自信的態度,取得了影響深遠的成就。
白隱禪師是一位修行有道的高僧。他的附近住著一對夫婦,家有一女,未曾出嫁卻懷了孩子,父母苦苦逼問,女兒竟指認白隱禪師說他是孩子的父親。
女孩的父母怒發沖冠,搶上門去找白隱。白隱聽完了最后一句辱罵,才開口說了一句話:“是這樣嗎?”嬰兒出生后自然立即送給了白隱大師。
大師雖然惡名在外,卻并不介意,只是精心照顧孩子的成長。幾年之后,真相終于大白天下,原來孩子的親生父親是一個市井之徒。那一對侮辱大師的夫婦無地自容,上門向大師賠禮道歉,并要求“物”歸原主。白隱禪師在交回孩子時仍然只是輕輕地說了一句話:“就是這樣嗎?”
人的一生誰都難免要遭到他人不公正的批評甚至辱罵。不論是卑鄙的,惡毒的,殘酷的,你千萬不要因為對方一句不公正的批評或難聽的辱罵,而變得像對方一樣失去理智。
獲勝的唯一戰術,就是保持冷靜的沉默,不和別人發生正面沖突,就連多余的解釋也沒有必要。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相互爭吵辱罵,既不會給甲方帶來快樂,也不會給乙方帶來勝利,只會給雙方帶來更大的煩惱,更大的怨恨,更大的傷害。
退一步講,在對罵中沒有占上風的一方,當眾出丑,會帶來對自己魯莽行為的悔恨。占了上風的一方,雖然把對方罵得體無完膚,又能怎么樣?只能加深對立情緒,加深對方的怨恨,在旁觀者的眼里也不過是一只好斗的公雞罷了。
哲人說得好:“棍棒、石頭或許會擊傷我的肌骨,但語言無法傷害我。”聒噪不如沉默,息謗得于無言。
善心無價,給人光亮也給自己光明
幫助你的兄弟劃船過河吧!瞧!你自己不也過河了?!
——印度諺語
曾經有一位商人在一團漆黑的路上小心翼翼地走著,心里懊悔自己出門時為什么沒帶上照明的工具。忽然前面出現了一點光亮,他漸漸地靠近。燈光照亮了附近的路,商人走起路來也順暢了一些。待到他走近燈光時,才發現那個提著燈籠走路的人竟然是一位盲人。
商人十分奇怪地問那位盲人說:“你本人雙目失明,燈籠對你一點用處也沒有,你為什么要打燈籠呢?不怕浪費燈油嗎?”
盲人聽了他的問話后,慢條斯理地回答道:“我打燈籠并不是為給別人照路,而是因為在黑暗中行走,別人往往看不見我,我便很容易被人撞倒。而我提著燈籠走路,燈光雖不能幫我看清前面的路,卻能讓別人看見我。這樣,我就不會被別人撞倒了。”
這位盲人用燈火為他人照亮了本是漆黑的路,為他人帶來了方便,同時也因此保護了自己。
善心是從不損失的投資。愛默生曾提醒我們:“要做一個為后來者開門的人,不要試圖使世界成為死巷。”他又說:“此生最美妙的報償就是,凡真心幫助他人的人,沒有不幫助自己的。”
《向導》雜志曾經刊登過這樣一則登山事故:
有一個人遭遇到暴風雪,迷失了方向。由于他的穿著裝備無法抵擋風雪,以致手腳開始僵硬。他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
結果他遇到另一個和他有著相同遭遇的人,幾乎凍死在路邊。他立刻脫下濕手套,跪在那人身旁,按摩他的手腳,那人開始有了反應。最后兩人合力找到了避難處。
之后別人告訴他,他救別人的同時,其實也救了自己。他原本手腳僵硬麻木,就是因為替對方按摩而消除了。
善心總會得到回報,你施予他人的東西愈多,你所擁有的東西也會愈多。
如果你對這一點還有什么懷疑的話,你可自行加以證明。你可以試著給你所遇到的每個人一次微笑,一句親切、愉悅的問候,一句衷心的喝彩,等等。
施予愛心總會有回報,成功的法則就是這樣。有人會擔心付出而沒有回報。誠然,你的某次付出,甚至好多次付出都可能沒有回報。但是,如果你堅持做下去,堅持做一年、兩年、一輩子,你將獲得令你想象不到的回報。
正如農民種麥子,撒下的種子有的腐爛掉,有的被蟲子吃掉,有的本身就沒有發芽,這些麥子是絕無回報了。但是,總體來說,還是發芽的麥種多,而且每一顆麥種又結了更多的麥粒。所以,對農夫的回報還是很大的。
無論我們干什么事,如果能秉持多付出一點的原則,成功就是必然的。
世界就整體而言是美麗的,人生就整體而言是美好的,不要讓局部的消極現象擋住我們的雙眼。
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取悅了自己
贊揚,像黃金鉆石,只因稀少而有價值。
——塞繆爾·約翰遜
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適應他人固然要心胸寬廣和虛心學習,但如果僅僅是單方面地適應,則可能仍然得不到他人的支持與幫助。因此,具備施予心,還要具備幫助他人適應你的能力和習慣。
其實,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對幫助別人的人更有益處。
瑪格麗特·泰勒·耶茨是一位小說家,但她寫的小說沒有一部比得上她自己的故事那么真實而精彩,她的故事發生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的那天早晨。耶茨太太由于心臟不好,一年多來一直躺在床上不能動,每天得在床上度過22個小時。最長的旅程是由房間走到花園去進行日光浴。即使那樣,也還得倚著女傭的扶持才能走動。
耶茨當年以為自己的后半輩子就這樣臥床了。如果不是日軍來轟炸珍珠港,她永遠都不能真正生活了。
發生轟炸時,一切都陷入了混亂。一顆炸彈掉在耶茨家附近,將她震得跌下了床。陸軍派出卡車去接海陸軍軍人的妻兒到學校避難。紅十字會的人打電話給那些有多余房間的人。他們知道耶茨床旁有個電話,問她是否愿意幫忙做聯絡中心。于是耶茨記錄下了那些海陸軍的妻小現在留在哪里,這樣紅十字會的人才能叫那些先生們打電話到耶茨那里找自己的眷屬。
耶茨很快發現她的先生是安全的。于是,她努力為那些不知先生生死的太太們打氣,也安慰那些寡婦們——好多太太都失去了丈夫。這一次陣亡的官兵共計2117人,另有960人失蹤。
開始的時候,耶茨還躺在床上接聽電話,后來她坐在了床上。最后,她越來越忙,又很亢奮,居然忘了自己的毛病,她開始下床坐到桌邊。因為幫助那些比她狀況還慘的人,她完全忘我了,她再也不用躺在床上了,除了每晚睡覺的八個小時。耶茨發現如果不是日本空襲珍珠港,她可能下半輩子都是個廢人。此前,躺在床上的她總是在消極地等待,潛意識里已失去了復原的意志。
珍珠港遭襲是美國史上的一大慘劇,但對耶茨個人而言,卻是最重要的。這個危機給了耶茨一個活下去的重要理由,使她再也沒有時間去想自己或照顧自己了。它讓耶茨找到了一種力量,迫使她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別人身上。
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如果都能像耶茨太太所做的那樣去幫助別人,起碼有三分之一可以痊愈。
同樣的,戰勝對手、實現成功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促成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更多的是戰勝自己,而不是戰勝他人,更多的是與他人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爭斗。我們所說的競爭是合作前提下的競爭,是競爭與合作的對立統一。試想,縱然你獲取了萬貫財產,可是由于品行問題搞得眾叛親離,成了孤家寡人,哪里有一點幸福感可言?成功與幸福始終是相伴而行的。缺乏情感的冷冰式的成功實際上是暫時的,伴隨這樣的成功而來的,更多的是痛苦,而不是喜悅。
所以,我們應將事業上的競爭定位為具體的工作,而不應是個別的某個人。朋友之間在事業上可以競爭,但在生活中還是好朋友;甚至一家人之間也存在競爭,但更重視合作。可以說,人來到世上,離開合作,誰也無法生存。因此,我們一方面提倡自助,另一方面主張接受幫助和給予幫助。我們不能單純為了小范圍的個人利益而相互爭斗,我們應該為了大范圍內的共同利益而合作。多幫助他人,才可能得到更多的幫助。
依靠自己,擺脫對他人的依賴
擺脫一份依賴,你就多了一份自主,也就向自由的生活前進了一些,向成功的目標邁近了一步。
——洛克菲勒
美國石油家族的老洛克菲勒,有一次帶他的小孫子爬梯子玩,可當小孫子爬到不高不矮(不至于摔傷的高度)時,他原本扶著孫子的雙手立即松開了,于是小孫子就滾了下來。這不是洛克菲勒的失手,更不是他在惡作劇,而是要小孫子的幼小心靈感受到:做什么事都要靠自己,就是連親爺爺的幫助有時也是靠不住的。
拋開拐杖,自立自強,這是所有成功者的做法。其實,當一個人感到所有外部的幫助都已被切斷之后,他就會盡最大的努力,以最堅韌不拔的毅力去奮斗。而結果,他會發現:自己可以主宰自己命運的沉浮!
待在家里總是得到父母幫助的孩子一般都沒有太大的出息,就是這個道理。而當他們不得不依靠自己,不得不動手去做,或是在蒙受了失敗之辱時,他們通常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發揮出驚人的能力來。
被迫完全依靠自己、絕沒有任何外部援助的處境是最有意義的,它能激發出一個人身上最重要的東西,讓人全力以赴。就像十萬火急的關頭,一場火災或別的什么災難會激發出當事人做夢都沒想到過的一股力量。危急關頭,不知從哪兒來的力量為他解了圍。他覺得自己成了個巨人,他完成了危機出現之前根本無力做成的事情。當他的生命危在旦夕,當他被困在出了事故、隨時都會著火的車子里,當他乘坐的船即將沉沒時,他必須當機立斷,采取措施,渡過難關,脫離險境。
一旦人不再需要別人的援助,自強自立起來,他就踏上了成功之路。一旦人拋棄所有外來的幫助,他就會發揮出過去從未意識到的力量。如果我們決定依靠自己,獨立自主,就會變得日益堅強,距離成功也就越來越近,表現如下:
遇事不再等別人拿主意,自己設計,自己決斷;
發表言論,不再附和別人的見解,而能表現自己獨到的發現;
不再追趕浪潮,有領導潮流的勇氣;
不再總是看別人怎樣穿衣、怎樣走路,要有自己的穿法,有自己的姿勢和感覺;
困難面前,不再等待別人的援助,而是自己想辦法克服,挺過去;
經常有意把自己置于一個孤立無援的絕境,鍛煉自己操縱命運的能力。
其實,脫離對別人的依賴,獨立地發展和鍛煉自己,扔掉拐杖,走出成長的誤區,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別人能夠做成的事,自己也定能做成。
以下是關于如何擺脫依賴的建議。
依賴自己,而不是依賴別人、依賴組織、依賴親人。一切都靠自己去奮斗,去爭取。只有一切依靠自己,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消除身上的惰性。依賴心理產生的源泉,在于人的惰性。要消除依賴心理,先要消除身上的惰性。要消除惰性,就得鍛煉自己的意志。處理事情的時候,要果敢向前,說做就做,該出手時就出手;還得有靈活的頭腦,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
要有獨立意識,要自己替自己做主。即時時想到,只有自己勞動所得的成果,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只有享受自己的成果,才會有真正的快樂。
要從小事做起。每天認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不可能一下子就做成,需要慢慢地起步,一步步地積累,最后才做成。這就像是跳高,總需要先慢慢跑幾步,然后再快速跑,最后才起跳。
控制了依賴心理之后,一個人才會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標,找到生活的方向,自己靠自己獲得事業的成功。而且,只有靠自己取得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以誠待人,于人于己都有利處
你能在所有的時候欺騙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時候欺騙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時候欺騙所有的人。
——林肯
清人王永彬的《圍爐夜話》里說:“世風之狡詐多端,到底忠厚人顛撲不破。末俗以繁華相尚,終覺冷淡處趣味彌長。”意思是,盡管社會上盛行爾虞我詐的風氣,但說到底還是忠厚老實人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腐朽的社會習俗爭相以奢靡浮華為時尚,但畢竟還是在清凈平淡之中體會到的淡泊趣味更持久耐長。
這一段古人的話,似乎是專為今日的我們而說的。是的,盡管社會上“假”字風行,但我們絕不能因此而丟棄誠實這一做人的美德。這不但于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有利,也對完善我們自己的品行,使我們能正確與人交往大有好處。
做人為什么要誠實?
首先,誠實才會取信于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認為,誠實是信用的基礎,信用出于誠,不誠則無信。這就是誠信。誠信不僅是社會中每個人都應遵從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而且也是處理好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準則。誠信待人才能感動他人,而說話不算數,處處欺騙別人,就算是在家門口也寸步難行。其次,誠實會使我們內心坦然,而說謊、虛假、欺瞞,則會使你的良心受折磨,讓你的心境處在一種灰暗、忐忑不安、時刻緊張的狀態中。這種自我折磨正是不誠實的必然結果。
許多人把說謊、欺騙視為一種手段,他們相信說謊、欺騙會給自己帶來好處。少數信譽很好的商店,也往往掩飾自己貨物的弱點,用動人的廣告來哄騙消費者。有很多人認為,在商業上,欺騙如同資本一樣,是十分必要的。他們認為,在商業上處處講實話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誠實的聲譽要比由欺騙暫時所獲得的好處,其價值高千百倍!商業社會中,最大的危險就是不誠實與欺騙。往往在經濟蕭條時,人們更喜歡利用投機取巧的方法,欺騙顧客,不講真話或是把應當說的真話秘而不宣。他們沒有想到,雖然這樣的做法暫時在金錢上賺了一些,可是商人的人格和信用卻因此損壞了。他們的錢袋里暫時固然增加了一些錢,但他們的人格和信用也喪失殆盡,這終將損害他們的長遠利益。
梅耶·安塞姆是赫赫有名的羅特希爾德家族財團的創始人,18世紀末他住在法蘭克福著名的猶太人街道時,他的同胞們常常遭到殘酷迫害。雖然關押他們房子的門已經被拿破侖推倒了,但此時他們仍然被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回到家里,否則將被處以死刑。他們過著猥瑣和屈辱的生活,生命的尊嚴遭到踐踏,所以,一般的猶太人在這種條件下很難保持誠實。但實踐證明,安塞姆不是一個普通的猶太人,他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建立起了自己的事務所,并在上面懸掛了一個紅盾。他將其稱為羅特希爾德,在德語中的意思就是“紅盾”。他就在這里干起了借貸的生意,邁出了創辦橫跨歐陸的巨型銀行集團的第一步。
當蘭德格里夫·威廉被拿破侖從他在赫斯卡塞爾地區的地產上趕走的時候,他還擁有500萬的銀幣。蘭德格里夫把這些銀幣交給了安塞姆,并沒有指望還能把它們要回來,因為他相信侵略者們肯定會把這些銀幣沒收的。但是,安塞姆卻非常聰明,他把錢埋在后花園里,等到敵人撤退以后,就以合適的利率把它們貸了出去。當威廉回來的時候,等待他的是令他喜出望外的好消息——安塞姆差遣他的大兒子把這筆錢連本帶息送還了回來,并且還附了一張借貸的明細賬目表。
在安塞姆的家族中,沒有一個家庭成員為家族誠實的名譽帶來過一絲的污點,不管是生活上的還是事業上的。如今,據估算,僅“羅特希爾德”這個品牌的價值就高達4億美元。
波士頓市長哈特先生說,50年來,他目睹了誠實和公平交易的深入人心,90%的成功生意人都是以正直誠實著稱的,而那些不誠實的人的生意最終都走向了破產。
誠實信用的名譽是世界上最好的廣告。在美國國內的眾多商行中,很少有超過45年的。美國的大多數商店,都如曇花一現,這些商店在開業時通過大肆欺騙的方式吸引了許多顧客的注意,固然繁榮一時,可是因為它們的繁榮是建立在不誠實和欺騙的基礎上的,不久后這些商店便關門大吉了。
誠實的人沒有大紅大紫的榮耀,也沒有葉萎花落的悲哀;他一時得不了大利,長遠也吃不了大虧;他不是社交圈子的中心,也不會成為生活空間的棄漢;他沒有結交三五天便親密無間的哥們,卻有相處數十年能心心相印的朋友。相比之下,做一個誠實的人要比狡詐之徒活得踏實、舒坦得多。
無論何時何地,都保持一顆謙遜的心
一個人不管自己有多豐富的知識,取得多大的成績,推而廣之,或是有了何等顯赫的地位,都要謙虛謹慎,不能自視過高。
——孟德斯鳩
一個容器若裝滿了水,稍一晃動,水便溢了出來。一個人若心里裝滿了驕傲,便再也容納不了新知識、新經驗和別人的忠言了。長此以往,事業或者止步不前,或者猝然受挫,故古人云:“滿招損、謙受益。”
達·芬奇在《筆記》中感嘆道:“微少的知識使人驕傲,豐富的知識則使人謙遜,所以空心的禾穗高傲地舉頭向天,而充實的禾穗低頭向著大地,向著它們的母親。”其實,人們不應為自己已有的知識和成績感到驕傲,容器的容量是有限的,假如人能夠保持謙虛的心態,則人的心胸可以擴展到無限。人們如能謙虛處世,無疑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取得更大的成績。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是個名滿天下的科學家,據說有一次他的學生問他:“老師的知識那么淵博,為何還能做到學而不厭呢?”愛因斯坦很幽默地解釋道:“假如把人的已知部分比做一個圓的話,圓外便是人的未知部分,所以說圓越大,其周長就越長,他所接觸的未知部分就越多。現在,我這個圓比你的圓大,所以,我發現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識自然是比你多,這樣的話,我怎么還懈怠得下來呢?”
為了啟發人們謙虛處世,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也做了一個很有意義的比方:“一個人就好像是一個分數,他的實際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對自己的估價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則分數的值越小。”
富蘭克林早年為自己的成功而自鳴得意,他那種過分自負的態度,使別人看不順眼。有一天,一個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勸告了他一番,這一番勸告改變了他的一生。
“富蘭克林,像你這樣是不行的,”那個朋友說,“凡是別人與你的意見不同時,你總是表現出一副強硬而自以為是的樣子。你這種態度令人覺得如此難堪,以致別人懶得再聽你的意見了。你的朋友們覺得不同你在一處時,更自在些。你好像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別人對你無話可講了。的確,人人都懶得和你談話,因為他們費了許多力氣,反而覺得不愉快。你以這種態度來和別人交往,不去虛心聽取別人的見解,這樣對你自己根本沒有任何好處。你從別人那兒根本學不到一點東西,但是實際上你現在所知道的卻很有限。”
富蘭克林聽了,覺得無話可說。他訕訕地站起來,一邊拍著身上的灰塵,一邊說:“我很慚愧。”
富蘭克林后來成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物——許多人都喜歡他。他為當代人做了許多建設性的事業,而且他對于后代也有很大的影響。如果那個朋友不給他這一番嚴厲的說教,促使他變得謙卑起來,那么他后來的結果怎樣,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從那次以后,他完全改變為另一個人了。以前他總是驕傲,總是炫耀他過去的才能;后來他卻更關注于瞻望自己的將來,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一個有用的人物。
應心胸寬廣,博采眾長,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增強自己的本領,進而創出更大的業績。如能這樣,則于己、于人、于社會都有益處。成功者尚且謙虛,更何況我們這些正為成功拼搏的人呢?
和自己對話,養成自省的習慣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梁實秋
找借口逃避責任的人往往都能僥幸逃脫。他們因逃避或拖延了自身錯誤的后果而自鳴得意,卻從來不反省自己在錯誤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有一個青年,有一天在街角的小店借用電話。他用一條手帕蓋著電話筒,然后說:“我是打電話來應征做園丁工作的,我有很豐富的經驗,相信一定可以勝任。”電話的接線生說:“先生,我恐怕你弄錯了,我家主人對現在聘用的園丁非常滿意,主人說園丁是一位盡責、熱心和勤奮的人,所以我們這兒并沒有園丁的空缺。”
青年聽罷便有禮貌地說:“對不起,可能是我弄錯了。”跟著便掛了電話。小店的老板聽了青年人的話,便說:“青年人,你想找園丁工作嗎?我的親戚正要請人,你有興趣嗎?”青年人說:“多謝你的好意,其實我就是那家的園丁。我剛才打的電話,是用以自我檢查,確定自己的表現是否合乎主人的標準而已。”
在生活中,不斷作自我反省,才可以令自己立于不敗之地。而培養自省意識,首先得拋棄那種“只知責人,不知責己”的劣根性。當面對問題時,人們總是說:
“這不是我的錯。”
“我不是故意的。”
“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
“這不是我干的。”
“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
這些話是什么意思呢?
“這不是我的錯”是一種全盤否認。否認是人們在逃避責任時的常用手段。當人們乞求寬恕時,這種精心編造的借口經常會脫口而出。
“我不是故意的”則是一種請求寬恕的說法。通過表白自己并無惡意而推卸掉部分責任。
“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表明此人想借裝傻蒙混過關。
“這不是我干的”是最直接的否認。
“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是憑借擴大責任范圍推卸自身責任。
為了免受譴責,有些人甚至會選擇欺騙手段,尤其當他們是明知故犯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罪與罰兩面性理論”的中心內容,而這個論斷又揭示了這一理論的另一方面。當你明知故犯一個錯誤時,除了編造一個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時你會給自己找出另外一個理由。
其次,培養自省意識,就得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我們每天早晨起床后,一直到晚上上床睡覺前,不知道要照多少次鏡子;這個照鏡子,就是一種自我檢查,只不過是一種對外表的自我檢查。相比之下,對本身內在的思想做自我檢查,要比對外表的自我檢查重要得多。可是,我們不妨問問自己:你每天能做多少次這樣的自我檢查呢?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某一天我們沒有照鏡子,那會是一種什么結果呢?也許,臉上的污點沒有洗掉;也許,衣服的領子出了毛病……總之,問題都沒有發現,就出了門。可是,我們如果不對內在的思想做自我檢查,那么,我們就可能是出言不遜也不知道,舉止不雅也不知道,心術不正也不知道……那是多么的可怕!我們不妨養成這樣一個習慣——就是每當夜里剛躺到床上的時候,想一想自己今天的所作所為,有什么不妥當的地方;每當出了問題的時候,首先從自己這個角度做一下檢查,看看有什么不對;而且,還要經常地對自己做深層次、遠距離的自我反省。
最后,培養自省意識,就得有自知之明。就像最有可能設計好一個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別人一樣,最有可能完全了解一個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別人。但是,正確地認識自己,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然,古人怎么會有“人貴有自知之明”“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之類的古訓呢?自知之明,不僅是一種高尚的品德,而且是一種高深的智慧。因此,你即便能做到嚴于責己,即便能養成自省的習慣,也并不等于說能把自己看得清楚。就以對自己的評價來說,如果把自己估計得過高了,就會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短處;把自己估計得過低了,就會自卑,對自己缺乏信心;只有估準了,才算是有自知之明。很多人經常是處于一種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狀態。一方面,自我感覺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另一方面,卻又在應該展現自己的時候畏縮不前。對自己的評價都如此之難,如果要反省自己的某一個觀念、某一種理論,那就更難了。
好習慣好前程:誠信是立足之本
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
——大仲馬
中國人有一句古話:“人無信不立。”這是因為,誠實、守信是形成強大親和力的基礎,會使人產生與你交往的愿望,在某種程度上,還會消除不利因素帶來的障礙,使困境變為坦途,從而使你“立”于人群中,如果一個人不講信用,他就會因為處處碰壁而無立足之地。
在人際關系之中,誠信就是那把開啟你“人生金礦”的“萬能鑰匙”,有了它,你就能夠凝聚眾人的力量,從而在事業上取得輝煌的成就;沒有它,你就只能在眾叛親離的孤獨之中一無所成。
喬治是一名印刷業務承攬者,他沒有一架印刷機,也沒有一個鉛字,如果不是業務量的增加,就連郊外的那個月租5000元的辦公室,以及那個專門接電話的小姐他都可以免去。說白了,喬治只是個印刷掮客。然而他的生意卻做得相當好,他到處去找客戶,把生意送到印刷廠去,從中賺取3%的提成——“批發價”與“零售價”之間的差額利潤。不過,喬治之所以能左右逢源,不僅僅是由于他的客戶看中了委托掮客聯系印刷的費用比市價便宜,印刷廠可以因此而節省一筆業務費用,更重要的是,喬治在每一筆生意中都投入了他的“誠信”。正是由于他對待每一個客戶都信用至上,所以他才能夠廣結善緣。他結交了許多朋友,這些朋友分散到各個公司,因此各個公司的生意就介紹給了他。他的客戶還會介紹其他客戶。如此朋友越來越多,客戶也就越來越多,生意自然越做越大。
正如喬治本人所說:“我的生意簡直不需要什么本錢,如果有的話,那就是我用誠信建立起來的那筆無形的資產——人際關系。”
事實一再表明,誠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可是,在生活及工作中,我們如何才能做到“誠信”呢?“要真誠,首先要誠實。”誠實可靠、具有信用、值得信賴,是贏得別人信任的前提。不過,他人能否對你產生信賴感,不僅僅取決于你自身的素質與品德,而且還要靠自己去主動表現。下面介紹的方法,可以使你給別人留下做人誠實可靠的印象:
1.提前到達約定地點
約會時必須遵守預定的時間,這是人際交往的常識。如果約會是你主動提出的,最好提前到達約定場所,這一點相當重要。因為誠實和信賴感是從守時和不讓對方等待中產生的。如果運用換位思維,你就會發現,一個連時間觀念都沒有的人,他還能遵守空口無憑的約定嗎?
2.坦率面對他人
人人都有掩蓋自己的弱點以提高自己在別人心目中形象的心理,可是,如果因此而在人前弄虛作假,那樣只能更加降低自己的人格。相反,如果你能夠坦率面對他人,則可以給人以正直、誠實的印象。如果是你,你會喜歡一個明明不知道卻不敢坦率承認的人嗎?
3.不要為自己的失誤辯解
有了失誤千萬不要為自己辯解,而應誠懇地道歉,然后提出彌補過錯的方法。即使無法挽救的事情,也要表示歉意并盡量減少損失的程度。這樣可以表現你強烈的責任感和誠意。
4.小事嚴責,大事原諒
比爾·蓋茨在處理和部下的關系時有一個絕招,就是發現部下的小毛病、小錯誤一概嚴厲斥責,而出現了影響生產,甚至失火這樣的大事時,卻能給予原諒。他這樣做當然不是姑息部下、計較小事,而只是巧妙地抓住了人類的心理:人在犯小錯誤時,本人往往認為沒有什么,很不在意,需要有人斥責提醒;相反,犯了大錯誤的人一定會自我反省,無須再予以斥責了。這種誠意,必然換來部下的忠心。在人際交往中,“小事嚴責,大事原諒”也能收到同樣的效果。
5.遵守諾言
不遵守諾言往往使人感到你不誠實。所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如果你許下了一個很難兌現的諾言,或者像開玩笑似地做過承諾,對方并不抱有希望。而你一旦忠實地做到了,必定使對方感到意外,也可以使你的誠實更加突出。
6.傾聽陷入逆境者的傾訴
人們在陷入逆境、心中煩悶、焦躁不安時,往往借說話來消解。此時,你千萬不要去勸說、安慰他,因為搞不好會使他更加煩悶,陷入惡性循環之中。事實上,對陷入逆境的人來說,忠實的聽眾遠比任何安慰都來得有效。他可以隨意漫無目的地說話,以發泄內心的情緒,傾訴夠了,脫離困境的日子也就不遠了。你好好扮演一個忠實聽眾的角色,一定可以增加對方的信賴感。
當然,對于以上這些環節,不能將它們表面化,而要反復琢磨,更重要的是,你要時時刻刻記著運用換位思維,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這樣,你希望別人怎樣做才能贏得你的信任,你也就應該怎樣做去贏得別人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