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3 德國制造業發展近況

德國早在20世紀初進入工業化中后期。二戰后,德國加快市場經濟建設,在推動基礎工業發展的同時逐步謀劃產業升級。此后,德國通過電子與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進一步提高制造過程的自動化程度,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進入“后工業化”階段。進入21世紀以后,德國經濟呈現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新特征,制造業生產方式由自動化向智能化轉變。2013年4月,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這是繼三次工業革命后,以信息物理系統(CPS)為基礎,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也是德國在順利完成“工業1.0”(機械化)、“工業2.0”(電氣化),基本完成“工業3.0”(自動化)之后(如圖1-8所示)提出的戰略目標。目前,德國正處于從“工業3.0”向“工業4.0”的過渡階段。

圖1-8 工業革命的四個階段

德國制造業綜合實力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發布的《2016年工業發展報告》中,德國制造業競爭力排名世界第一。報告認為德國的制造業部門是其宏觀經濟表現的關鍵因素,具有完備的工業體系并且有能力控制復雜的產業價值創造鏈。[1]在生產和貿易兩方面,德國制造業擁有強勁的技術實力和貿易基礎。制造業在德國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近20年來幾乎保持恒定,1995年為22.8%,2005年為22.4%,2016年為22.6%。與歐盟平均水平以及歐盟其他國家相比,德國制造業的優勢則更為突出。2014年,歐盟國家制造業平均占比為15.3%,法國為11.4%,英國則更低。[5]德國制造業出口更是保持了穩步增長態勢,其制造業出口占全球制造業出口的比重自2000年以來一直保持在10%以上。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德國高科技出口額占制成品出口額比重保持在12%以上(如圖1-9所示),機電產品、運輸設備、光學、醫療設備等中高技術產業的出口額總和占制造業出口額的比重高達73%。

圖1-9 德國高科技出口額占制成品出口額比重(來源:世界銀行)

從產業構成看,德國支柱產業較為集中,新興產業發展較為迅速。德國支柱產業主要包括汽車、機械、化工、電子等,2014年上述四大支柱產業產值占德國制造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21.0%、18.4%、8.0%及4.0%,如圖1-10所示。其中,汽車和機械產值均超過3萬億元,分別為德國第一、第二大產業;化工產值過萬億元,位列第三。作為世界知名的汽車制造強國,德國主要汽車制造商有大眾汽車、戴姆勒、寶馬、奧迪、保時捷等整車企業和博世、大陸等汽配企業,德國高檔汽車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70%。此外,德國工業機器人、新能源、航天航空等新興產業也在加快發展,如工業機器人2015年銷售額已超過800億元;可再生能源電力已滿足德國近1/3的電力需求;航空航天行業2014年產值已超過2000億元。

圖1-10 2014年德國四大支柱產業產值占制造業比重

與美國的情況類似,德國政府在扶持制造業上也是政策頻出,這些政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取得了積極的成果。根據相關研報資料,德國政府在2006年發布了《德國高技術戰略》,從國家層面制定先進技術發展的中長期戰略。2007年德國教研部在《德國高技術戰略》的框架下發起的德國尖端集群項目,讓不同類型的企業以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的互動方式對能力和知識進行重新組合,實現合作創新。2010年接著推出了《德國高技術戰略2020》,旨在發展氣候/能源、健康/營養、交通、安全、通信五大領域的關鍵技術。在每一個領域都確定一些“未來項目”,制定要達到的社會和全球目標,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德國將在未來10~15年跟蹤這些目標。2011年德國政府在高科技戰略框架下發起“科技校園:公司創新伙伴聯盟”行動計劃,目的在于深化產學研之間合作,推動科研成果的順利轉化。同年發布“技術運動”計劃,旨在突破能源、生物、納米、光學、微電子和納米電子學、信息通信及空間飛行等關鍵技術。2013年德國提出了跨時代的“工業4.0”發展戰略。

實際上“工業4.0”的概念始現于2011年,德國政府將其作為一項“戰略方案”納入《德國高技術戰略2020》中。2013年德國三大協會VDMA、ZVEI、BITKOM開展跨界合作,設立工業4.0平臺,這一平臺成為德國工業4.0的發起者和引領者。隨后在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工業4.0”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被德國政府確立為國家戰略。2015年工業4.0平臺的主導機構升級為德國經濟與能源部、德國教育和科研部。在德國政府的主導下,工業4.0的實施既涉及跨部門的技術、標準、商業和組織模式,又涉及大學、研究機構與中小企業及工業企業之間的合作,具體涉及標準規范、創新研究、信息安全、教育培訓、法律框架五大方面。工業4.0平臺也相應成立了五個工作組,對上述內容進行研究。

實施工業4.0將給德國帶來巨大影響。波士頓咨詢公司推出的新報告《工業4.0:未來生產力與制造業發展前景》中指出,在實施了工業4.0后,德國將在如下幾個方面受益。在生產率方面,在未來的5~10年德國制造業產值預計將提升900億至1500億歐元,按除原料成本以外的加工成本計算,生產率將提升15%~25%。即使加上原料成本,整體生產率也將提升5~8個百分點。工業部件制造型企業的生產率將提升20%~30%,汽車制造企業生產率則將提高10%~20%。在收入方面,工業4.0將推動企業的收入增長。制造商對新型設備和數據應用需求將大大增加,同時消費者對定制產品的需求也將增多,這將帶來每年300億歐元的新增收入。在就業方面,未來十年工業4.0帶來的增長帶動就業人數提高6%。而在機械工程領域,雇傭需求提升的幅度更大,將達到10%左右。在投資方面,波士頓咨詢公司測算德國大規模采用工業4.0將在未來10年帶動2500億歐元的投資。德國制造型企業、制造業從業者以及制造系統供應商等都將受到工業4.0的巨大影響。

而與美國形成高科技及互聯網巨頭相對的是,德國企業絕大多數都是中小型企業。據統計,德國約有360萬家注冊的中小企業,占德國企業總數的99.7%。德國有2100萬人在中小企業工作,占德國總就業人數的79.6%。在德國中小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具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其中不乏在全球排名前三或者在所在大洲排名第一的公司(雖然其營業收入通常低于50億美元),這些公司被德國知名管理大師赫爾曼·西蒙教授稱為“隱形冠軍”。經研究發現,全球目前共有2734家“隱形冠軍”,其中德國就有1307家,占總數的47%。德國“隱形冠軍”的平均年營業額為3.26億歐元,平均員工數量為2037人,CEO任職時間平均為20年(全球公司CEO平均在任時間5.1年),產品領導世界市場平均22年,65%是家族企業,企業平均壽命為66年,其中有38%的企業擁有100多年的歷史。[8]德國“隱形冠軍”以追求獨門技藝并領先行業為發展目標,在一個細分領域內精耕細作,逐漸獲取雄踞全球的行業獨尊地位。它們雖然擴張步伐緩慢但發展穩健,注重價值驅動并富于創新,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成為眾多知名跨國公司等目標客戶群體的長久合作伙伴。成立于1923年的菲尼克斯電氣便是德國眾多“隱形冠軍”的代表。1928年,全球第一片組合接線端子在菲尼克斯電氣誕生。經過93年的創新與專注,菲尼克斯電氣已成為全球電氣連接、電子接口技術和自動化領域的市場領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州市| 宁安市| 商河县| 福州市| 黄陵县| 剑川县| 偏关县| 镇赉县| 亳州市| 大冶市| 横山县| 碌曲县| 巴青县| 大理市| 胶南市| 宣武区| 外汇| 恩平市| 偃师市| 肃宁县| 海安县| 平乡县| 云安县| 泰来县| 会理县| 定南县| 筠连县| 永定县| 吴堡县| 东阿县| 岑巩县| 嵩明县| 大名县| 武陟县| 博客| 班戈县| 彩票| 鹿泉市| 金坛市| 兴安县| 河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