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面向中國制造2025的智造觀作者名: 杜品圣 顧建黨本章字數: 2615字更新時間: 2019-01-03 08:29:30
1.1.2 美國制造業發展近況
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前的幾十年里,美國制造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呈下降狀態。美國制造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從1970年的24.4%下降到2009年的12.26%[5],如圖1-4所示。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美國推出“再工業化”戰略。“再工業化”戰略的初衷是不僅要扭轉長期“去工業化”帶來的產業空心化問題,矯正美國經濟發展的失衡,還要搶占未來全球高科技制造業發展的制高點。對于這樣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單一的政策不可能奏效。所以,美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相互配合,以期達到目的。

圖1-4 各國制造業增加值對GDP占比
2009年美國發布《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指出制造業的重振應基于技術、貿易、稅收、人才四個方面;建立“遞延投資”計劃以促進投資和提供直接貸款援助制造商;對研發、員工培訓費用給予部分稅收減免;重點要發展納米技術、高端電池、生物制造、新一代微電子、高端機器人、清潔能源、航空、電動汽車等產業。2010年出臺《制造業促進法案》,降低部分進口商品關稅,以減少需要進口零部件進行生產的企業成本。2011年發布《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明確工業機器人產業是重振制造業的關鍵環節。2012年發布《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將促進先進制造業發展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同年美國政府再次推出企業稅改革方案,重點對創造本國就業的美國本土制造商加大減稅幅度,鼓勵在美國本土的投資,減少甚至終止對海外投資企業的稅收優惠。2013年發布《制造業創新中心網絡發展規劃》,通過建立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強化各種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主題相互融合,促進制造業技術創新。同年9月發起成立“先進制造業合作指導委員會2.0”,新委員會將繼續提出使美國制造業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和方案。作為該合作的一部分,將成立新的制造業創新研究機構,還提議設立80億美元的資金,幫助社區大學與工業界合作,進行必要的行業培訓。2014年為刺激在制造業領域的投資和創造就業,美國政府又確立了12個“制造業社區”。這是2013年9月啟動“制造業社區投資伙伴關系”計劃之后美國確立的首批制造業社區。未來預計美國將通過增加基建投資、大幅度減稅等措施強化對產業資本的吸引力,全面促進制造業回歸振興、進一步加強美國的工業競爭優勢。
“再工業化”戰略遏制了美國制造業萎縮的趨勢,使得美國制造業增加值上升。2009年美國制造業增加值為1.7萬億美元,占GDP增加值比重為11.98%。2010年為1.8萬億美元,同比上升了914.81億美元。2015年美國制造業增加值突破了1.9萬億美元(以2010年不變價美元計算)。從絕對值看,美國制造業創造增加值比日本、德國、韓國制造業的總和還多,且增長率快于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等主要工業國家。有研究認為美國的制造業從未真正衰落,如果將美國的制造業當作單一產業部門來看,制造業是全美第一大產業。從全球范圍來看,2015年美國制造業產出占全球制造業總產出約18.4%,仍然保持著全球制造業領先者之一的地位。
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也從金融危機時期的低谷不斷回升,如圖1-5所示。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增加了94.3萬人。美國制造業還支持著供應鏈其他環節及其所在社區的數百萬就業崗位,全美各州制造業就業人數普遍增長。[6]雖然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比1979年最高峰時減少了近800萬人,但工人收入、生產效率、產值和出口額都在不斷提高。1987年以來,美國制造業工人每小時產出增加了2.5倍,如圖1-6所示。美國制造業的失業問題不是因為衰落,而是由科技進步和產出效率提高造成的。制造業就業人口比例下降,但GDP占比不變,說明制造業效率在不斷提高。

圖1-5 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單位:千人)(來源:美國勞工部)

圖1-6 美國制造業工人單位小時產出(以2009年折算)(來源:美國勞工部)
效率的提高源于技術的進步,而技術的進步離不開創新的生態體系。美國的創新生態系統在20世紀發展迅速,使美國成為研發活動方面的全球領先者,這一點可以從美國在研發方面的高支出、頂尖學府和研發人才以及對先進技術商業化的巨額風險投資得以證明。
在2016年美國聯邦政府預算中聯邦研究與開發預算為1452億美元,較2015財年撥款額增長6.4%,占同年聯邦總預算的3.5%。在美國強健的研究經費體系支持下的國家實驗室和大學研究也充分證明了其顯著的先進制造能力研發水平。美國能源部下設17個國家實驗室,是開展基礎研究方面的知名先驅,其研發的開創性技術每年創造210億美元的價值。[1]有研究表明,制造業研發人員占全美研發人員總數的60%;私營部門研發投入總額的75%用于制造業;而且美國的大多數專利為制造業企業所有。平均來看,美國制造業企業比其他行業企業更具創新性,其創新能力相當于其他行業企業的兩倍多。以2008~2010年間為例,這期間有創新成果的制造企業占30%以上,而其他行業企業只有13%。[7]美國企業、國家實驗室和大學在研發方面通力合作,以提高制造業競爭力。該合作已見成效,形成了一些制造業中心,比如底特律汽車城和硅谷高科技中心。除了政府投資,風險投資也成為美國創新技術產業化重要的孵化器,向創新科技企業注入了大量的資金。資金的進入推動了美國的計算機軟件技術、通信技術、電子技術、生物技術、醫藥技術的發展,不僅誕生了微軟公司、英特爾公司、康柏通信公司、蘋果計算機公司、數字設備(DEC)公司、太陽微電子(Sun)公司等一大批高科技企業,還使它們由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型企業甚至是創意型公司迅速發展并擴張成為全球馳名的跨國公司,推動美國計算機和電子產品增加值極速增長,如圖1-7所示。在2017年4月世界最大的財經資訊公司彭博社發布的全球上市公司資產排名中,美國的蘋果公司(7556億美元)、谷歌母公司Alphabet(5805億美元)、微軟(5066億美元)、亞馬遜(4339億美元)、Facebook(4099億美元)等科技公司分別名列全球十大市值公司的第一、二、三、四、六名。

圖1-7 美國計算機和電子產品增加值(單位:十億美元)(來源:美國商務部)
美國科技類公司尤其是互聯網公司的崛起,進一步推動了美國制造業向網絡化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概念隨后誕生。“工業互聯網”最早由通用電氣公司于2012年提出,隨后美國五家行業龍頭企業聯手組建了工業互聯網聯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IIC)并將這一概念大力推廣開來。除了通用電氣公司這樣的制造業巨頭,加入該聯盟的還有IBM、思科、英特爾和AT&T等IT企業。工業互聯網聯盟致力于發展一個“通用藍圖”,使各個廠商設備之間可以實現數據共享。該藍圖的標準不僅涉及因特網協議,還包括諸如IT系統中數據的存儲容量、互聯和非互聯設備的功率、數據流量控制等指標。其目的在于通過制定通用標準,打破技術壁壘,利用互聯網激活傳統工業過程,更好地促進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