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灸祛寒濕看這本就夠
- 吳中朝
- 14字
- 2019-01-02 22:46:15
輕松掌握在家艾灸的方法和技巧
找準穴位艾灸才有效
艾灸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首先是要找準穴位。常用的取穴方法有同身寸取穴法和體表標志取穴法。
◆同身寸取穴法
拇指同身寸法
以患者拇指指關節的橫度作為1寸,適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中指同身寸法
以患者中指中節屈曲時,內側兩端紋頭之間的距離作為1寸,多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橫寸。

橫指同身寸法
橫指同身寸法又名“一夫法”,是將患者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四指伸直并攏,以中指中節橫紋為準,以四指寬度作為3寸。

◆體表標志取穴法
固定標志法
固定標志是指毛發、五官、手指、足趾、肌肉隆起等不受人體活動影響而固定不移的標志。如印堂穴位于雙眉的正中央;膻中穴位于左右乳頭連線中間的凹陷處;天樞穴在肚臍旁邊2寸。

動作標志法
動作標志是指關節、皮膚、肌肉在活動時出現的孔隙、凹陷、皺紋等,有時還包括肢體的動作。如張口取耳屏前凹陷處即為聽宮穴;兩手臂自然下垂,大腿外側中指尖達到處為風市穴。

精確找穴法
找最疼的一點。最疼的一點,即阿是穴。這類穴位一般都隨病而定,多位于病變的附近,也可在與其距離較遠的部位,沒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稱。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為腧,即人們常說的“有痛便是穴”。
不同灸法,祛寒除濕功效大不同
艾灸分艾條灸、艾炷灸和溫針灸。艾條灸有溫和灸、回旋灸、雀啄灸等不同種類,艾炷灸則有膚灸(直接灸)、隔物灸(間接灸)之分。溫針灸將針刺與艾灸相結合,對于針刺的手法要求較高,本書不予詳述。不同的灸法,其治療作用各有特點。
◆艾條灸:溫和刺激,最適合新手入門
艾條灸一般分為懸起灸和實按灸兩大類。懸起灸是指手持艾條,將艾條的一端引燃,直接懸于施灸部位之上,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使熱力較為溫和地作用于施灸部位的方法,最適合新手入門。
艾條懸起灸根據其具體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為溫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三種。

溫和灸
方法 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在距離穴位或患病處上方2~3厘米處進行熏燒,使所灸部位有溫熱感,又不至于灼痛。
一般每穴應灸15分鐘左右,至皮膚稍有紅暈即可。施灸者用一手拇指和食指持艾條,另一手食指、中指置于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受熱程度。
適用病癥 適合大多數病癥。

回旋灸
方法 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保持2~3厘米的距離,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地進行,以局部出現深色紅暈為宜。
適用病癥 回旋灸能夠帶來大范圍的溫熱刺激,所以比較適用于五官科病癥、婦科病癥、風濕、神經麻痹等。

雀啄灸
方法 將艾條燃著端懸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膚2~3厘米處,對準穴位,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移動,使被灸部位獲得較強的溫熱感。
適用病癥 雀啄灸的熱感要強于其他懸灸法,具有溫陽起陷作用,多用于灸治急性病、昏厥等需較強火力施灸的疾病,以及比較頑固的病癥。

中醫提示
艾灸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艾條的燃燒情況,適時彈掉艾灰,防止艾灰落下燙傷皮膚。
雀啄灸時要控制好艾條與皮膚的距離,近距為1厘米,遠距為3厘米;控制好上下移動的節奏,近距停留1秒鐘,或以能忍受為度,遠距停留約2秒鐘。
◆艾炷灸:熱力十足,祛寒濕效果強
將純凈的艾絨放在平板上,用手指搓捏成圓錐形狀,稱為艾炷。每燃燒一個艾炷稱為一壯。艾炷灸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類。
直接灸
將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稱直接灸。直接灸分為無瘢痕灸和瘢痕灸。
無瘢痕灸
方法 將艾炷置于穴位上點燃,當艾炷燃燒過半,局部皮膚潮紅,病人感到灼痛時,即更換艾炷再灸。一般灸3~5壯,使局部皮膚充血起紅暈為度。
適用病癥 本法適用于一般虛寒性疾患,如急性腹瀉、滑精、急性乳腺炎、月經不調等。

瘢痕灸
方法 瘢痕灸又稱“化膿灸”,每炷必須燃盡方可繼續加炷施灸,一般灸5~10壯。因施灸時疼痛較劇,灸后產生化膿并留有瘢痕,所以灸前必須征得患者的同意。對施灸中的疼痛,可用手在施灸部周圍輕輕拍打,以緩解灼疼。在正常情況下,灸后1周左右,施術部位化膿(稱“灸瘡”),5~6周后,灸瘡自行痊愈,結痂脫落,留下瘢痕。
適用病癥 本法一般用于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腸胃病、腫瘤等。

中醫提示
無瘢痕灸艾炷的大小宜介于隔物灸與瘢痕灸之間,一般以綠豆大至花生米大為宜。具體治療時須因人因病而選。
一般情況下,無瘢痕灸后,灸處僅出現紅暈。如出現小水皰,不要挑破,禁止抓搔,應令其自然吸收;如水皰較大,可用消毒注射針具吸去泡液,用龍膽紫藥水涂抹。
間接灸
間接灸即艾炷不直接放于皮膚上,而用藥物隔開施灸。通常有如下幾種。
隔姜灸
方法 把鮮生姜切成直徑2~3厘米、厚約4~6毫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置于施術處,上面再放艾炷灸之。
適用病癥 隔姜灸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的作用。可用于外感表證、虛寒性嘔吐、泄瀉、腹痛等。

隔附子餅灸
方法 將附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2~3厘米、厚5~8毫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置于施術處,上面放艾炷灸之。
適用病癥 隔附子餅灸有溫腎壯陽作用。可用于命門火衰而致的遺精、陽痿、早泄等。

隔鹽灸
方法 用食鹽填敷于臍部,或于鹽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連續施灸,至證候改善為止。
適用病癥 隔鹽灸有溫中散寒、扶陽固脫的作用。可用于虛寒性嘔吐、泄瀉、腹痛、虛脫、產后血暈等。

隔蒜灸
方法 用鮮大蒜切成約3毫米厚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置于施術處,上面再放艾炷灸之。
適用病癥 隔蒜灸有清熱、解毒、殺蟲的作用。可用于療腫瘡瘍、毒蟲咬傷,對哮喘、臍風、肺癆、瘰癘等也有一定療效。

方便實用的各種輔助器具
◆艾罐
艾罐大多為銀器、竹器、陶器制品,大小如面碗。中央是一個擁有十多個孔的小筒,放置艾粒;罐的底部也設有許多小孔。當罐筒中的艾粒被點燃之后,熱量就可經過筒內和罐底的小孔,傳導至皮膚表面的穴位上。

◆溫針
溫針又名熱針、燒針尾、傳熱灸。是將針刺與艾灸相結合的一種治療方法,操作時將針具刺入腧穴,并提插捻轉得氣,給予適當的補瀉手法;最后留針時,再將純凈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部,或用一段長約2厘米的艾條插在針柄上,將其點燃施灸。當艾絨或艾條燃燒完后,除去灰燼將針取出。

◆燈心草
用一根燈心草,以麻油浸之,燃著后,于應灸的腧穴上爆之。若聽到“叭”的一聲,即為1壯。主要功能為疏風解表、行氣化痰、醒神止搐。多用于治療小兒腹痛、脹滿等。

◆現代溫灸器
現代溫灸器灸,是采用無煙艾條或艾油,通過微電子技術熏烤加熱,將艾的氣味和熱量輸送到經絡穴位處。有的溫灸器配有紅外線、激光等發射裝置,將光針和溫灸相結合,可將體表溫度控制在42~50℃。

◆艾灸盒
艾灸盒又叫溫灸盒,是通過艾火的熱力來刺激人體穴位。可以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溫經止痛,平衡陰陽,促進血液循環,調整臟腑功能,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增強抵抗力。

自己動手做艾條、艾炷
在艾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就是艾條和艾炷,一般藥店都能買到成品,但自制艾條、艾炷也相當簡單,容易操作。
◆艾條的制作方法
1先將適量艾絨,用雙手捏壓成軟硬適度利于燃燒的長條形。
2然后將其置于質地柔軟疏松,但又較堅韌的桑皮紙或純棉紙上。
3再將其搓卷成圓柱形狀,用糨糊或膠水將紙邊黏合,兩端紙頭壓緊壓實,即制成長約20厘米、直徑約1.5厘米的清艾條。

◆艾炷的制作方法
將適量艾絨置于平底瓷盤內,用食指、中指、拇指將其捏緊,捻成上尖下圓柱狀的艾炷。
手工制作艾炷要求搓捻緊實,耐燃而不易爆。此外,有條件的可用艾炷器制作。艾炷器中鑄有錐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將艾絨放入艾炷器的空洞中,另用金屬制成下端適于壓入洞孔的圓棒,直插孔內緊壓,即成為圓錐形小體,倒出即成艾炷。用艾炷器制作的艾炷,艾絨緊密,大小一致,更便于應用。
根據治療的需要,艾炷的大小常分為三種規格。小炷如麥粒大,可直接放于穴位上燃燒(直接灸);中炷如半截棗核大、大炷如半截橄欖核大,常用于間接灸(隔物灸)。一般臨床常用中型艾炷,炷高1厘米,炷底直徑約0.8厘米,炷重約0.1克,可燃燒3~5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