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娃哈哈,一條絕無僅有的締造之路(2)
- 超級CEO成功哲學課:宗慶后
- 劉偉編著
- 4927字
- 2017-11-10 10:23:21
娃哈哈在宗慶后的帶領下,從一開始默默無聞的校辦經銷部發展到今天的飲品大王,成功的原因很多很復雜,但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宗慶后的腳踏實地和開拓進取,不光是他個人,他把這種精神帶到了整個團隊,凝聚成為企業前進的一種力量。
宗慶后在工作中非常務實,什么事情都不會整虛的,這樣工作的效率無疑是非常高的。如果在工作或生活中沒有可以談的重要事務,因為慕名或禮節性的拜訪想會見宗慶后,那可就要吃宗慶后的閉門羹了。這時無論是什么樣的人,他都不會見。哪怕是一些意在建立人脈網的浙江商界的高層聚會,宗慶后也幾乎不去。這樣的聚會在宗慶后看來既浪費精力,還浪費時間,索性就不用管了。可是拒絕這樣的社交圈子,自然讓宗慶后得罪了熱衷于此的一類人。宗慶后不管這些,“酒肉朋友”不交也罷,如果只是憑聚會宴飲交到的朋友,也不會是長久的交心朋友。相反,如果是真心的朋友,即使沒有參加這類聚會,只要意氣相投也會不拘小節,成為心靈上的摯友。
宗慶后也不是各種聚會都拒人于千里之外,對外交往上他有自己的標準。宗慶后在對外的關系上非常注重政府關系,這也是他的企業順利發展的有效保障。他知道要把企業做大做強,跟政府打交道必不可少,因此他和政府的關系比較友好,也會在這方面花些精力去應酬。從中不難看出宗慶后的務實精神,只要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就要想辦法去溝通,建立好的關系。當然,宗慶后和政府的友好關系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見不得光的交易,宗慶后與政府的關系就是“只關心政府,不關心政治”。
宗慶后不喜歡那些沽名釣譽的應酬聚會,他更喜歡的是和員工或者經銷商在一起交流,和員工聊一聊企業的制度是否合理,員工對公司是否滿意,等等。宗慶后還喜歡和經銷商聚在一起,和他們聊聊商品的性能、賣得好不好、產品的質量保障等諸如此類的話題,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廠商之間的融洽度,還能夠清楚地了解市場的動向。
宗慶后有時候看起來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他本身是做銷售起家,做的企業也是產品經銷,可是宗慶后平時的話并不是很多,有時候沉默得甚至有些木訥。可是這并不影響他經商的能力,他只是省去了一些細枝末節,而抓住事物的要點,一擊即中。真正聰明的人,往往不是張揚恣肆的,而是含蓄內斂的,他們聚力量于內心,洞察萬物,找準時機給對手致命一擊。
宗慶后的務實精神是出了名的,做事情就要腳踏實地、不慕虛名,這樣才能夠最高效率地完成要做的事情。宗慶后曾經直言不諱地說:“做企業就是為了賺錢,不為錢干嗎做企業?”“我最討厭那些企業,在銀行貸了大量的款,企業本身沒效益,還捐款做慈善事業,實際上你是拿了老百姓的錢炒作你的企業形象!”這樣的言論盡管聽起來有些直白,卻能看出宗慶后對待商業的真實態度。在現實生活中,宗慶后也是這樣做的。宗慶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管理培訓,這或許使他的企業管理理論相對不足,可是優點就是不受一種固有模式的束縛,能夠腳踏實地、求真務實,通過自己實踐得到的答案才是自己相信的正確答案。他在長時間的實踐摸索中,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管理體系,核心是沒有權威,沒有定式,一切著眼于實際,一切來源于實踐。“他是個極其務實、埋頭苦干的人。”這是接觸過宗慶后的人對他的一致評價。
有一次,宗慶后對話《藍海戰略》的作者錢金先生,在這樣的權威面前,宗慶后也不買他的賬。針對這樣一本理論著作,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沒有看過這本書,并不認可這個藍海戰略,我也看不到藍海。管理書籍應該是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而有的書籍是換個角度把以前的東西又說一遍。”宗慶后的這番話可以說是一語中的,對不利于人們思想解放的“本本主義”進行了批評,是宗慶后務實精神的高度體現。
企業家的進取心是企業發展的催化劑。如果一個創業者失去了進取之心,那么迎接他的只能是失敗。宗慶后能夠使娃哈哈發展得如火如荼,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有不斷進取、永不滿足的心。“不知足者長勝”,讓自己的心永遠保持饑渴才能永遠有進步的空間。宗慶后在管理娃哈哈的過程中,不斷樹立新的發展目標,企業發展的規劃永不停歇。從兒童營養液到果奶,從純凈水到非常可樂,從營養快線到營養奶茶,從乳娃娃到爽歪歪……宗慶后年年推陳出新;從1億元到10億元,從10億元到100億元,從100億元到200億元……宗慶后從來都是“得寸進尺”,年年都有新目標。這不是他創業初期的頭腦發熱,而是與生俱來的性格使然,是他永爭先進的體現。娃哈哈的設備沒有產能極限、沒有時間極限。宗慶后帶頭研究生產,他對“極限”這個詞置之不理。別的公司一套設備生產產品的數量,娃哈哈能超出其幾倍以上。娃哈哈的廠房進行改建,專家認為沒有半年不行,但宗慶后覺得他們用一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完成,結果真的做到了。這是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是一種永不服輸的精神,也是一個企業能夠擁有生命力的源泉。
為了將娃哈哈打造成更加強大的百年企業,宗慶后二十年如一日地辛勤付出,63歲的他還要奮斗數十年,在他的概念里沒有“老”的字眼,他也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已經老了。用宗慶后自己的話說:“我這個人一向主張穩妥,我的原則是:自己能力范圍內做不到的事情我不做。但是認準了的事,我這個人是不回頭的,不管什么困難,我始終信心十足,勇往直前,辦不到時,轉個彎繼續走,一定要達到目的。”
勤勞肯干,會學習,愛讀書
宗慶后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他運用自己的智慧與勤勞換來的。他在創業之初沒有很好的經濟基礎,是典型的白手起家的成功企業家。他身上的勤勞樸實、對于學習的渴望,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值得我們借鑒。
宗慶后總結了自己成功的三個基礎:勤勞、機遇與堅持,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成功的因素是主客觀統一的結合,沒有自身精神的養成,即使機遇擺在你的面前也抓不住。
宗慶后能吃苦的精神是自小就養成了的。由于家庭條件清苦,宗慶后在少年時期就很懂事,他會積極替家人分擔勞動。小時候的行為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宗慶后什么事情都喜歡親力親為,還會積極地為企業跑業務,能夠做到的事情自己盡力完成。
宗慶后讀完初中就到社會上去打拼。這個時候,宗慶后知道自己沒有出眾的特長,如果想得到別人的認可,就只能靠自己的力氣和勤奮。在這段時間內,宗慶后先后學過汽車修理、賣過爆米花、打過零工,盡管都沒有長時間地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可是他沒有放棄所有可以學習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增加了自己的社會閱歷,豐富了自己的人生體驗。
16歲的時候,宗慶后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獨自到外面闖蕩。在馬木農場招人的時候,宗慶后毅然填上了自己的名字,想出去見見世面、學點東西。這片土地和想象的場景有很大的出入:馬木農場是一個人煙稀少、土地貧瘠的荒涼之地,干的都是些挖鹽挑鹽、拉土堆石的活兒,開始的時候不免令人有些沮喪。可是宗慶后的性格讓他很快適應了這里的環境,雖然這里很苦,可是個鍛煉體格、磨煉意志的好地方。當時的革命樂觀主義在他心中燃燒,相信“人定勝天”,只要自己勤奮肯干總會熬出頭來,因此在別人叫苦連天的時候,他卻沒有絲毫的怨言,只是埋頭干,用工作量說話。有的大個頭的工人看他弱不禁風的樣子,嘲笑他干不了重活,宗慶后用實際行動堵住了那些人的嘴。讓那些人更驚訝的是,這個身材單薄的小伙子那種不服輸的堅韌品質,為了干成一件事可以付出許多人不可想象的精力與耐力。在馬木農場的一年里,宗慶后的艱苦奮斗為他贏得了全舟山“上山下鄉積極分子”的稱號。
宗慶后在紹興茶場搞競賽在當時也非常地紅火。為了發展生產,宗慶后主動發起生產競賽,提高大家的生產積極性。挖土坑、拉石塊、堆石方,干得那是熱火朝天。有意思的是,在比賽的過程中,有的工人高大威武、身體壯如牛,在力氣上有很大優勢,宗慶后跟這些人比賽的時候往往實力懸殊。可宗慶后從不服輸,他在白天勞動落后的情況下,到了晚上就會偷偷地起床,叫上小伙伴,趁著夜色到工地繼續勞作。等收工檢查的時候,宗慶后所在的隊依舊是穩拔頭籌。這反映了宗慶后身上那種堅韌勤奮、永爭上游的可貴精神,也是創業者魄力的重要體現。
在紹興茶場期間,宗慶后業余時間的最大愛好就是閱讀,讀英雄傳記和古典名著,這讓他的視野更為寬廣,以一種更為宏大的歷史觀來看待問題。宗慶后最推崇的人是毛澤東,他把《毛澤東選集》經常帶在身邊,“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避實就虛”、“敵人反對的我們就擁護,敵人擁護的我們就反對”等毛澤東思想對宗慶后影響深遠,他認為這不僅僅是革命戰爭理論,也是人生的生存哲理,對他日后管理企業的理念也有不小的影響。
正是這段時間的歷練使得宗慶后更加能吃苦、肯吃苦,他讀書的習慣也是在這一階段養成的。盡管在馬木農場和紹興茶場的經歷相對比較枯燥,沒有那么大的傳奇色彩,可正是這種沉淀使得宗慶后厚積薄發出來的力量更加驚人,也讓他在創業中不怕苦、不怕挑戰、勇往直前。改革開放之后,宗慶后由于管理企業的需要,也會讀些企業經營理論的書籍。雖然宗慶后愛讀書,卻從不讀死書,對書中的理論不盲目地接受,無視書的權威性,只把書作為提升自己的手段。
宗慶后的勤勞肯干、喜愛學習貫穿于他創業的各個階段,他也不因身居高位而有所松懈。“業精于勤而荒于嬉”,宗慶后是一個不忘本的人,他認為優良的傳統要繼承下去,勤勞不懈的本質不能丟。在創業初期,他每天都騎著自行車賣冰棍、雪糕,滿街吆喝;在經營飲料的時候,他既是公司的老板,也是勤勞的搬運工。盡管現在已然位于中國富豪榜前列,宗慶后依然是身體力行,有些事情都要親自去做。這源于一種習慣,即使公司的一些很小的賬目他都要自己簽發同意意見才能夠執行。晚上有的時候到一兩點鐘,困了、累了,他就在辦公室瞇一覺湊合一下就夠了。2008年召開人民代表大會的時候,63歲的宗慶后白天開會,晚上繼續為娃哈哈的事務操勞,真是企業家中勤奮的楷模。這樣事事親為的習慣,宗慶后已經保持了二十多年,依舊不改。
有一次,宗慶后的喉嚨需要做一個小手術,因為在醫院里面沒有辦法辦公,在術后第二天他就回到了自己的崗位。但是,沒有辦法說話怎么辦?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手里拎著一塊小黑板,拿著粉筆到生產車間檢查工作;而且檢查得非常仔細,覺得有疑問,他就會停下來把問題寫在黑板上;如果得到的解釋不是很清楚,他就擦掉,再將問題重新寫一遍。這樣,宗慶后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從而下達最正確的指令。
在眾多的企業家當中,宗慶后可以說是最勤奮者之一。一年365天,他有200天是在公司的辦公室辦公,其余的時間也在跑業務、下基層。家人一年都見不到宗慶后幾面,女兒讀書上到幾年級,宗慶后都不清楚,對工作的勤奮已到了這樣的程度。2002年8月,為了選擇分廠的廠址,宗慶后在12天內跑遍大半個中國。令人驚嘆的是,他一直保持著這樣的熱情,以一種讓人難以置信的癡迷的態度,努力為自己的事業奮斗。娃哈哈每年都會開現場訂貨會,宗慶后需要一個月內走十多個地方,同樣的話要在不同的地方重復,一項非常簡單的政策需要對經銷商進行反復的講解。這份韌性和毅力,在企業界之中是少有的。
宗慶后是一個極為節儉的人,每年他為自己的消費不會超過5萬元。在選擇服裝上,以合適、舒服為主,從來不講究名牌;吃飯也從來不講究檔次,直到現在,豆腐、咸菜還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他起草的通報、指示一直都用打印紙的背面;他現在用的手機也是非常普通的,只要能接電話就可以了;不管去多遠的地方出差,他坐飛機只坐經濟艙……這與一些奢華的企業巨頭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
每次出差,宗慶后都會到機場的候機廳買書、看書,他認為這個時間用來學習最合適。宗慶后在機場買的書,主要以管理、成功人士傳記為主。他非常喜歡閱讀,而且有很強的理解能力,但是又不為書中的內容所囿,對其中的內涵加以理解就能融會貫通、為我所用了。
宗慶后的閱讀速度非常快,一本書通常只用兩個多小時就看完。他喜歡翻看一些管理類的書籍,但并沒有記住所有管理大師的姓名,只知道專門搞競爭理論的邁克爾·波特,甚至那些口碑非常好的書,他也很少去看。他有一種反抗權威的魄力,這是他一貫的務實精神的一種體現。他認為理論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脫離實踐的理論只能是無用之書,不能起到育人的效果。有些書籍有意將一些淺顯的道理講得佶屈聱牙,故作深奧,達到顯示自己學術水平的目的。宗慶后對這樣的書籍嗤之以鼻,認為是一種典型的“本本主義”,也是讀書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