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各安其分”,是理解日本文化的關鍵詞,它表明了日本人對于秩序和等級制的信仰。日本人對于等級制度作用的篤信,是他們理解人與人之間關系以及人與國家之間關系這個整體概念的基礎。甚至,這種信仰已經深入到了日本人的家庭、國家、宗教和經濟等細節領域中去了。

本人經常使用“各得其所”這個詞。要理解日本人,首先要弄清楚它的含義。日本人對秩序、等級制的熱衷,與我們對自由、平等、民主的信仰是兩回事。我們不可能在全社會實施等級制,并把它作為一種社會結構。日本人熱衷這種等級制,與他們對人與人,個人與國家關系的理念分不開。為了了解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我們必須先對他們的民族風俗有所了解。

日本人對國際關系的看法,與他們對國內關系的看法一樣,都是在用等級制的觀念看待這個問題。如果把全世界等級制看作是一座金字塔,那么在過去十年中,日本人一直認為自己雄踞于金字塔頂端。如今,他們在國際上的地位已被西方各國取代。不過,由于等級制對日本民族的深刻影響,日本人對現狀也持接受的態度。日本人在其外交文件上,一再表明自己對等級制的重視。1940年,日本和德國、意大利簽訂三國同盟條約,日本人在條約的前言中寫道:“大日本帝國政府、德國政府和意大利政府都相信,讓世界各國‘各得其所’是維護和平的前提條件……”天皇在簽署這一條約時,還特地頒發了一份詔書,并在詔書中再次強調這一點。詔書中說:


弘揚大義于八方,締造神輿為一宇,實我皇祖皇宗之大訓,亦朕夙夜所眷念。今世局動亂不知胡底,人類蒙禍不知何極。朕所珍念者,惟在早日勘定禍亂,光復和平。……襲三國盟約成立,朕心甚悅。唯萬邦各得其所,兆民悉安其業,此乃曠古大業,前途尚迢……


偷襲珍珠港的那天,日本特使向美國國務卿赫爾遞交了一份聲明,也明確提到這一點:


……使萬邦各得其所,乃帝國堅定不移之國策……與上述使萬邦各得其所之帝國根本國策背道而馳,帝國政府斷然不能容忍。

日本人這份備忘錄是針對赫爾前幾日的備忘錄發的。就像日本人對等級制的信仰一樣,赫爾在備忘錄中,也強調了美國人所尊重的基本原則。在備忘錄中,赫爾提出了四項原則:各個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性不可侵犯;各國互不干涉內政;各國彼此信賴,愿意進行國際合作及和解;各國平等。這些內容建立在美國人信奉平等的基礎之上。美國人認為,在國際關系和日常生活中都應該遵循這些準則;要想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首先要平等,平等才是全世界最崇高、最道德的基本原則。平等意味著不受專制主義壓迫,不受其他國家干涉,不受他人強制,意味著自由以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著每個人都有改善自己生活條件的權利。這也是當今世界正逐漸有組織實現的基本人權的基礎。即使我們自己破壞了這個原則,我們也要支持平等,并懷著極為憤怒的心情向等級制宣戰。

美國人從建國以來,始終秉持這一觀點,杰斐遜還把這條原則寫進了獨立宣言。美國憲法中的《權利法案》也是以這項原則為基礎建立的。美國人在公開的法律文本中慎重地寫下這些原則,充分反映了美國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與歐洲人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19世紀30年代初,年輕的法國觀察家阿歷克西·托克維爾在訪問美國后,寫了一些有關平等的書。托克維爾既聰明,又敏銳,他很快就在這個陌生的國度里找到了美國人的許多優點。在他眼中,美國是另外一個世界。托克維爾從小在法國貴族社會中長大,在他的那個社會階層里,仍很活躍且具有影響力的人士都受過法國大革命的震憾和沖擊,隨后又受到《拿破侖法典》的制約。托克維對美國人的生活秩序做了高度評價,并以一位法國貴族的視角報道了在歐洲舊大陸即將發生的事情。他認為,美國領導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所以在美國發生的事情也將在歐洲發生,盡管歐洲與美國存在著巨大差異。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

美國的開國元勛之一,憲法的起草人之一,美國的第一任財政部長。雖然他也為建立美國立下大功,但他卻沒有做上美國總統,而且在與其主要政治對手托馬斯·杰斐遜的競爭中更是輸得慘不忍睹。可他的政治遺產,包括“工業建國之路”和加強中央集權等,卻在此后的美國歷史中起著顯著的作用。甚至如林肯等一些影響了美國歷史進程的總統,他們所施行的政策也是建立在漢密爾頓的遺產基礎上的。圖中顯示的是在獨立戰爭期間的漢密爾頓,他早年曾是華盛頓的侍從武官。

托克維爾對一個即將來臨的全新社會做了詳細描述。他相信只有在這樣的社會里,人和人才會真正平等;人與人的交往才會建立在一個嶄新的和諧基礎之上;人與人才能夠平等交談。美國人對建立在等級制上的禮節從來不看重,他們既不要求別人懂這些禮節,也不會向別人展示這些禮節。美國人喜歡說自己沒有接受過任何人的恩惠。美國社會沒有古老的貴族階級,沒有羅馬式的家族。日本社會中的等級制在美國社會中完全不存在。托克維爾還說,美國人唯一信奉的是平等,除此之外,沒有什么可以讓他們信仰的,即使自由有時也可能被忽略。只有平等,才是美國社會的基礎。

由一個外國人來描寫美國人在許多世紀以前的生活,這樣的文章相信美國人讀了之后會感動。從美國建國之初到現在,雖然發生了許多變化,可是美國社會中的基本原則沒變。讀了托克維爾的書,我們相信,19世紀30年代的美國就已經與今天的美國相差無幾了。生活在杰斐遜時代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偏愛貴族式的社會秩序,像他這樣的人,過去有,現在仍然會有。縱然如此,漢密爾頓也承認:貴族式的生活在美國已經不存在了。

圖說

一支全部由日本人組成的西洋管弦樂隊正在演奏樂曲。從樂手的服裝、演出場地的裝潢到樂手們專注演奏的神情都給人一種相當“西洋”的感覺。盡管日本人自明治維新以來,表面上越來越西化,但其實在骨子里還是相當傳統的,對于尊卑等級思維模式的殘留尤為嚴重。

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前,我們告訴日本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采取的政策完全是以“平等”為基礎的,這是我們信奉的基本原則。美國人相信沿著自己的方向前進的每一步,都能令這個仍然不完美的世界在某種程度上得到改善。但是,日本人宣布他們信奉“各得其所”的生活原則,也是根據他們的社會經驗建立的。很多世紀以來,日本民族早已把“不平等”作為自己有組織的生活準則,這既在我們的預料之中,也被日本民眾廣泛接受。不過,這并非一種簡單的權威主義,不管是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他們的行事準則都與美國人截然不同。如今,在日本人眼中,美國處于等級制的最高位置,作為美國人,我們更需要對日本人的行為習慣有清楚的認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道,日本人在現在的這種情況下,會怎樣行動。

雖然這幾年來,日本已逐漸西化,但仍然是一個貴族社會。從人們之間的寒喧、接觸,都能顯示出彼此間在社會地位上的差異。當一個日本人在表達“吃”或“坐”時,他會區分對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表達方法。在日語中,表示“你”的詞有好幾個,在不同場合要使用不同的“你”;日語動詞也有好幾個不同的詞根。日本人和其他生活在太平洋地區的一些民族一樣,日常用語中都有“敬語”,而且在使用“敬語”時,會不時地鞠躬、跪拜。日本人對這些動作的使用都有嚴格的規矩和習慣。鞠躬時,要弄清楚對方的身份、地位,才能掌握鞠躬的分寸。假如同時面對兩個日本人,對其中一個人鞠躬恰到好處,但同樣的鞠躬對另一個人可能就是無禮的。鞠躬的形式多種多樣,既有跪在地上、雙手伏地、額觸手背的最高級別的跪拜禮,也有只動動肩、點點頭的簡單行禮。日本人必須知道在什么場合用什么禮儀,所以他們從小就要學習。

日本人見面禮中所體現出的等級性

日本是一個講究禮儀的國家,見面行鞠躬禮是日本人最普遍的禮節之一,但即使在這種最普通的禮節當中,實際上也存在著諸多繁雜的規矩,即對不同的人要施以不同形式的鞠躬,歸根結底這都體現了一種等級差別的思想。

日本人不僅用禮儀確認人與人的等級差別,而且行使禮儀時,還必須考慮雙方的性別、年齡、家庭關系、交往歷史等。即使年齡、性別、身份、地位相同的兩個人,在不同場合也要表示不同程度的尊敬。一般人對好朋友可以不行鞠躬禮,但是,如果好友穿軍服,而自己穿便裝,那么,就必須向好友鞠躬。遵守等級制是一種藝術,它涉及許多因素,并要對這些因素加以平衡。有時,有的因素會互相抵消,有的卻會彼此強化。

美國人在家庭生活圈內不怎么拘泥于禮節,他們一回到家里,就會扔掉形式上的禮節。日本人不一樣。他們從小要在家里學習禮儀,觀察禮儀。嬰兒還在襁褓中時,母親就會不時地用手按他的頭,教他懂禮節。孩子剛剛蹣跚學步,就要學會尊敬父親和兄長。在日本人的家里,妻子要向丈夫鞠躬,孩子要向父親鞠躬,弟弟要向兄長鞠躬。日本女孩不論年齡大小,都要向兄長和弟弟鞠躬。鞠躬不僅是一種形式,還意味著受禮的一方對鞠躬人的事情有權干涉、過問,并對鞠躬的人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日本人的等級制是以性別、輩分、長幼順序為基礎的,這是他們家庭生活的核心。

日本人和中國人都講究孝道。公元6世紀和7世紀,中國人關于孝道的觀念,伴隨著中國的佛教經典、儒學書籍,以及中國人的文化生活習俗等,傳入日本。為適應日本人的家庭結構,他們又對“孝道”做了修改。中國人習慣于對大家族盡忠。中國人的大家族中可能有許多成員,家族中的“家長”對全體成員有裁決權。中國幅員廣闊,每個地方的風俗都不一樣,但在大多數地區,生活在同一個村莊的居民,幾乎都屬于同一個家族。四億五千萬中國人,姓氏卻只有一百多個,同姓的人多少都會承認相互是同宗。甚至某些地區的居民,可能全部都來自同一家族,某些遠離家鄉生活在城市里的家庭,也可能和他們是同宗。在人口稠密的廣東地區,每個宗族的成員都會聯合起來,共同經營、維持自己的家族宗祠。祭祖時,全體家族成員會共同向祖宗牌位行禮。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財產、土地和寺廟。有些家族還專門設立了基金,幫助那些家境貧寒卻有前途的家族子弟學習。每個家族都會聯系分散在各個地方的成員,每隔十年左右,他們會修訂一次族譜,族譜上記載著每代家族子孫的姓名(只記錄男性,不記錄女性)。家族中還有世代傳下來的家規。過去,中國人的家族甚至有權處決本族中的犯人。在中國封建社會,家族都是半自治性質的,只在名義上接受國家管理,管理各地的地方官員們在家族成員的眼里,仍然是局外的人。

日本卻不一樣。直到19世紀中期,在日本也只有貴族和武士家族才有姓氏。對中國人來說,姓氏是整個宗族的根本。族譜就相當于用來記錄姓氏的書籍。在日本,只有上層階級才有族譜,而且日本人族譜中記載的姓氏是從活著的人開始往上追溯的,而不像中國人那樣,從遠古開始,逐一列舉祖先傳下來的后裔。這兩種記錄方式不一樣。在日本封建社會,老百姓并不是對自己的家族盡忠,而是對封建領主盡忠。每個領主就是當地的最高統治者,這與中國那種任期短暫的官員不同,因為后者是這個地區的外人。日本人更看重的是某個人是屬于薩摩藩還是肥前藩。人們與所屬的藩有著更密切的聯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化县| 梅河口市| 温泉县| 大埔区| 武宁县| 从江县| 新平| 梁山县| 岳阳市| 建瓯市| 万源市| 璧山县| 商南县| 来凤县| 正定县| 大足县| 长子县| 丰县| 永州市| 竹溪县| 昆山市| 高碑店市| 洪泽县| 襄城县| 合水县| 灌云县| 武功县| 泸州市| 温州市| 门源| 稻城县| 巴林左旗| 利津县| 楚雄市| 若尔盖县| 肃北| 大冶市| 双桥区| 哈密市| 基隆市| 天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