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簡單面診消百病全書
- 于雅婷 高海波
- 8267字
- 2019-01-03 08:17:13

第三章 頭面部的臟腑反射區

中醫認為,人體的每一部分都可以與整個身體相對應,這一理論早已被現在的醫學所證實。根據這一觀點,面診時就可以將人的面、耳、眼、唇、舌等與人體臟腑對應,根據不同部位的各種變化,推測身體各部分的健康程度。除此之外,這一理論還可以作為身體各部分保健和疾病治療的依據。
21 面與臟腑的分屬
《素問·刺熱篇》中說:“肝熱病者,左頰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中說:“天庭面首,闕上喉咽,闕中印堂,候肺之原。山根侯心,年壽候肝,兩傍候膽,脾胃鼻端。頰腎腰臍,顴下大腸,顴內小府,面王子膀。”若根據《靈樞·五色篇》的分法,可將整個面部分為五個部分:鼻——明堂,主脾;眉間——闕,主肺;額——顏,主咽喉;頰側——藩,主大腸;耳門——蔽,主腎。
面部與臟腑的具體對應關系與所主病癥為:
心理壓力區
反射區在額上1/3至發際處(即發際一圈)

找位技巧
將眉毛至發際的區域三分,最上面的就是。
診斷
診斷1:如果此處出現青春痘(疙瘩),或此處與面部顏色不一樣,說明此人心理壓力比較重。
診斷2:如果此處長斑,說明心臟有疾病(如心肌無力),有痣、色素痣,說明心臟功能先天不足。
心臟區
反射區在兩眼角之間的鼻梁處

找位技巧
在兩眼角之間畫線,與鼻梁中線交叉處就是。
診斷
診斷1:如果此處出現橫紋或橫紋比較明顯,說明心律不齊或心臟狀況不好,或血液黏稠度高。
診斷2:如果此處出現橫紋深,而且舌頭上面也有很深的豎紋(溝),可能是有比較嚴重的心臟病。
面與臟腑的分屬(一)
頭面區
反射區在額上1/3至發際處(即發際一圈)

找位技巧
在兩太陽穴之間畫線,與鼻梁中線交叉處就是。
診斷
如果此處出現豎紋,豎紋很深并且部分發紅的話,說明此人心腦血管供血不足、頭痛、神經衰弱、多夢、睡眠不良、心悸、煩躁等。
肺區
反射區在兩眉端連線的中點

找位技巧
將鼻梁中線向上延長,在兩眉毛之間畫線,交叉點就是。
診斷
診斷1:若此處中間比較凹,且顏色晦暗或發青或有斑,說明此人肺部有疾病,呼吸不暢。
診斷2:兩眉頭部位有痣、色素痣或發白,說明此人有咽喉炎,或扁桃體炎,或胸悶氣短,或有肺病。
胸乳區
反射區在眼內眥稍上方

找位技巧
眼內眥垂直向上,至眉毛之間的位置就是。
診斷
如果上眼皮內側部位有痣、色素痣或閉上眼睛此部位有粉痘狀的突起,說明女性乳房有小葉增生,男性胸膜炎;如果女生眼角部位有小包,說明女性有乳腺增生。
面與臟腑的分屬(二)
肝區
反射區在外耳道與鼻中線交叉處

找位技巧
兩外耳道口連線,與鼻中線交叉點就是。
診斷
診斷1:如果這兩個部位或其中一個部位,有青春痘(疙瘩)的話,說明此人肝火旺。
診斷2:如果此處有痣,且鞏膜發黃,面色非常黃,說明此人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
膽區
反射區在肝區的外側

找位技巧
肝區的平行線兩側,鼻的邊緣處就是。
診斷
診斷1:如果這一部位有紅血絲、青春痘,或早晨起床后嘴里發苦,說明膽部有輕微炎癥。
診斷2:如果此處有一對明顯的斑或有痣、色素痣,說明有膽結石。
腎區
反射區在頰部,鼻翼水平線與太陽穴的垂直線交叉處

找位技巧
在兩耳垂之間連線,從太陽穴處垂直向下,交叉點就是。
診斷
診斷1:如果這一部位有紅血絲、青春痘,或有斑,說明此人腎虛,一般怠懶,會有腰背及腿部酸痛。
診斷2:如果這一部位有很深且很大的斑,極可能有腎結石。
面與臟腑的分屬(三)
膀胱區
反射區域在鼻下人中溝處的鼻根部位

找位技巧
將人中溝與鼻根部位三分,上面的部分就是。
診斷
診斷1:如果這一部位發紅,有紅血絲、青春痘、瘡等,且伴有小便赤黃、尿頻、尿急等癥,說明有膀胱炎。
診斷2:如果此處發紅,但尿不頻不急,且整個鼻梁骨發紅,說明有鼻炎。
脾區
反射區域在鼻頭

找位技巧
肝區下方的鼻頭處就是。
診斷
診斷1:如果此處發紅或有酒糟鼻或鼻頭腫大,說明脾虛或脾大,一般感覺頭重、臉頰痛、心煩等。
診斷2:如果此處發黃,也是脾虛,會出現汗多、畏風、四肢懶動、倦怠、不嗜食等癥狀。
面與臟腑的分屬(四)
胃區
反射區在鼻翼

找位技巧
脾區的兩側,兩鼻翼處就是。
診斷
診斷1:如果此處發紅,是胃火,易饑餓、口臭。
診斷2:如果這一部位有紅血絲且比較嚴重,一般是胃炎。
診斷3:如果鼻翼交表,是胃寒;而鼻翼部青癟的,一般是以前有胃痛,而后形成病根,可引起萎縮性胃炎,而萎縮性胃炎引發胃癌的可能性較大。
診斷4:鼻翼薄且溝深說明是萎縮性胃炎。
小腸區
反射區在顴骨內側,肝膽區的水平線上

找位技巧
肝膽區的水平線上,顴骨內側,眼睛下方就是。
診斷
如果這一部位有紅血絲、青春痘、斑、痣或色素痣,說明小腸吸收功能不好,一般大便溏稀或一天排便兩次。
面與臟腑的分屬(五)
大腸區
反射區域在顴骨下方偏外側部位

找位技巧
在兩耳垂之間畫線,沿目外眥垂直向下畫線,交叉點就是。
診斷
診斷1:如果這一部位有紅血絲、青春痘、斑、痣或色素痣,說明此人大腸排泄功能失調,一般會大便干燥、便秘或兩天排便一次。
診斷2:如果這一部位有呈半月狀的斑,說明此人有便秘或痔瘡。
診斷3:如果這一部位發紅或有白點,說明有直腸癌變的可能。
生殖系統區
反射區域在人中溝及嘴唇四周部位

找位技巧
嘴唇周圍就是。
診斷
診斷1:如果女性嘴唇下面有痣、色素痣,下頜發紅,而腎的反射區域比較光潔的話,說明此人子宮后傾,腰部酸痛。
診斷2:如果女性嘴唇四周有痣、色素痣,且腎反射區域不好的話,或女性的嘴唇四周發青、發黑或發白,且腎的反射區域也不好的話,這兩種情況一般都說明此人性冷淡。
22 眼與臟腑的分屬
《靈樞·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可以說目為肝之官,心之使,陰陽之所會,宗脈之所聚,營衛魂魄之所常營,神氣之所生,氣之清明者也。總之,目與五臟六腑、經絡筋骨、精神氣血,都有著密切的聯系,不但在望神方面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而且可以察五臟六腑的變化,對某些病癥的診斷,具有“見微知著”的意義。
眼為筋骨血氣肌肉之部
《靈樞·大惑論》認為,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此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筋骨肌肉氣血,又分屬于五臟,后世醫家據此發展為五輪學說,《秘傳眼科龍木論》分為肉輪、血輪、氣輪、風輪、水輪,并以此測相應臟腑的病變。
眼為五臟六腑之部
據《黃帝內經》所述,因為肝屬風主筋,所以黑睛稱為“風輪”,屬肝與膽。因為心主血脈,所以內外眥的血絡稱為“血輪”,屬心與小腸。因為脾主肌肉,所以眼瞼稱為“肉輪”,屬脾與胃。因為肺主氣其色白,所以白睛稱為“氣輪”,屬肺與大腸。因為腎屬水,主骨生髓,所以瞳人稱為“水輪”,屬腎與膀胱。另有八廓之說,以八卦方位分應臟腑。
眼為經絡陰陽之部
據《黃帝內經》記載,直接與眼有聯系的經脈有:足太陽、足陽明、足少陽,手太陽、手少陽,手少陰,足厥陰,任脈、督脈、陰蹺脈、陽蹺脈。經筋則有:足太陽、足陽明、足少陽,手太陽、手少陽,且太陽為上瞼,陽明為下瞼,少陽結于目眥為外維。據《靈樞·論疾診尺》篇載,赤脈從上向下者,屬太陽病;從下向上者,屬陽明病,從外向內者,屬少陽病。又據《靈樞·熱病》篇載,目赤從內眥始者,屬陰蹺病。《靈樞·大惑論》認為,瞳子黑眼法于陰,白眼赤脈法于陽。眼瞼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外眥為陽,內眥為陰。
眼與臟腑的分屬關系
臟腑在眼的分布
眼睛之所以能辨識萬物,原因在于五臟六腑精氣的滋養。如果臟腑功能失調,精氣不能充足流暢地注入眼睛,就會影響眼睛的正常功能。臟腑在眼睛的分區如圖所示:


23 鼻與臟腑的分屬
《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說:“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靈樞·脈度篇》又指出:“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可見,鼻與臟腑中的肺相對應。但從全息的角度來看,鼻與人體各臟腑器官都有聯系。
中醫學認為,鼻是體表的一個器官,與人體五臟六腑有著密切的生理和病理關系。主要表現在它與肺、脾、膽、腎、心等臟腑關系特別密切。所以,診斷疾病時,觀察鼻部周圍顏色的變化是其中的重要環節,要想診斷準確,首先必須明確鼻部不同穴位與身體的對應關系。
肺分布于兩眉內側端連線之中點。肺主鼻,鼻為肺之竅,肺之官;肺氣上接氣道通于鼻,構成肺系,肺氣充滿則能與鼻共司呼吸,助發音,知香臭;肺系是否有病可以在鼻上反映出來,可以判斷肺系是否健康。
脾分布于當鼻準頭上緣正中線上,心與外生殖器連線之中點。鼻為血脈聚集之處,而脾臟具有統率血、化生血的功能,脾的統血、生血功能可以影響鼻的生理功能,鼻生理功能的完成需要依靠脾氣升清的功能協助;脾經有病,則頭面諸竅,包括鼻在內,“九竅”均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脾不健康便“九竅”不利。
膽分布于目內眥之下,肝穴外側。膽經之氣上通于腦,下通于鼻,膽熱移腦則可影響鼻,發生鼻淵(鼻竇炎)。
腎分布于脾與外生殖器連線之中點。鼻司呼吸,依靠腎氣協助,其中肺主呼出,而腎主納入,腎不納氣則引發為哮喘;腎氣不足或腎陽虛弱,則鼻易為風寒所襲,可表現為多嚏。
心分布于兩目內眥連線之中點。鼻主嗅覺,需要心經的功能參與協助,所以也能說心主嗅;心主脈,鼻為血脈聚集之處,心的健康與否可以影響和導致鼻病。
肝分布于鼻梁最高點之下方,兩顴連線與鼻正中線交叉點,心穴與脾穴連線之中點。如果肝出現問題,會在這一位置有所反映。
鼻全息圖
鼻全息圖
對鼻子進行分區,可以與人體五臟六腑及四肢相對應,我們可以以此來推斷身體的健康變化。從整體來看,人體各部位在鼻子的分布就像一個坐著的人。

鼻子的顏色與征象
根據鼻子與臟腑的對應,當鼻子出現不同的顏色時,說明身體出現了異常。了解不同顏色的變化與所代表的征象,可以隨時把握自己的健康狀況。

24 人中與臟腑的分屬
人中作為連接鼻與口唇的重要部位,許多經絡都從其部位經過,所以人體的一些病變也會在口唇反映出來。
人中內應脾胃,下應膀胱子戶,主要為人體生殖系統的分布區。《靈樞·五色篇》中說:“面王(鼻)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這是在提示人們,人中主候男女泌尿系統及生殖系統情況。但實際上,人中的作用遠不及于此。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在許多情況下,當人昏迷不醒時,可以掐人中使其復蘇。
人中為許多經脈匯聚之所
人中部位是經絡交錯、經氣灌注的要地,與經脈的關系非常密切。如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陽小腸經等經脈都直接循行于人中。由于經脈的絡屬關系,使人中與經脈及其相應的臟腑聯系起來。所以人體臟腑功能和氣血津液的變化,可以通過人中的形態、色澤等的改變反映出來。
從人體發生學角度看人中
從人體發生學角度來看,人中與子宮在發生學方面有一定的聯系。因子宮形態異常與中腎旁管發育異常有關,而中腎旁管形成的時期,恰好是上唇(人中)形成的時期(胚胎生長的第6~7周)。如果此時期胚胎受到某種因素的影響,則中腎旁管的形成和上唇的形成,均可遭受同一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形態上的同步變異。因此說,觀察人中的改變可以反映男女泌尿系統及生殖系統的狀況。
人中與所主病
《黃帝內經》中說:“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肌肉,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肉先死也。甲篤乙死。”《脈經》中說:“病患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發癰;微黑者,有熱;青者,有寒;白者不治。凡急痛暴厥,人中青者,為血實,宜決之。”又說:“凡中風,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而身直者,七日死。”
凡人胃中與前陰,病濕熱腐爛,或淤血凝滯作痛者,往往人中見赤色小粟瘡,或常見黑斑,如煙煤晦暗者,知其氣絡有相應也。
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觀察人中的色澤和形態來判斷身體的病變。
人中全息圖
經過人中的經脈
許多經絡都從人中經過,如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等經脈都直接循行于人中,這使人中與經脈及其相應的臟腑聯系起來。

人中全息圖與主治
人中全息圖就像一個頭朝下的人體。我們可以將人中沿人中溝分為上中下三段,三段又可分為三穴,所以共九穴。用針刺人中的不同穴位可治療不同的病癥。

25 唇與臟腑的分屬
中醫認為,脾開竅于口。如《黃帝內經》中說:“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脾之華在唇,所以,脾的病變會在口部反映出來。足陽明胃經環繞口唇,所以診口唇,可知脾胃之病變。《素問·六節臟象論》中說:“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其華在唇四白。”
口以開闔為用,為心之外候,飲食均從口入,四通八達,為臟腑之要沖。大腸之經脈挾口交人中;肝絡之脈絡環唇內;沖脈絡唇口;任脈至承漿;督脈上頤環唇。所以,唇診之形與色的變化、肌肉之榮枯、皮之薄厚等都可測知其有關臟腑的功能狀態。
如果從臟腑在唇部的分布來看,唇其實是一個翻轉了(由上翻下)的八卦圖,臟腑與唇為對應關系,臟腑在八卦方位上所占的區域就是唇相對應的部位。具體的對應關系如下:
將口微閉,自兩口角畫一橫線,再自人中溝經上下唇中央畫一垂直于兩口角的豎線,將口唇分成四等份,再劃兩條過直角中點的斜線,將口唇分成了八等份。每份為一個八卦方位,每個臟或腑分配在一個方位上,然后根據每個方位上的形態、色澤等來判斷生理、病理變化。
1.乾一:屬肺、大腸。肺熱發熱患者,多在口唇下方起皰疹。
2.坎二:屬腎、膀胱。急性腎炎的患者此處紅紫,慢性腎炎的患者此處暗黑。
3.艮三:屬上焦、膈以上,胸背部、胸腔內臟器、頸項、頭顱、五官。凡是上焦火旺的患者此處易起皰疹、口角潰爛。
4.震四:肝膽區。凡是肝膽有濕熱、淤熱,肝膽火旺者,均有皰疹或腫脹、痛、癢等。
5.巽五:屬中焦。凡是中焦疾患(包括膈肌以下、肚臍以上,上肢部,腰背部及其內臟器官)均在此處有腫脹、皰疹等。
6.離六:屬心、小腸。凡心經有熱、小腸經有熱,鼻唇溝右側起皰疹。
7.坤七:屬脾和胃。凡是脾、胃有病的均在此處有皰疹或紅腫。
8.兌八:屬下焦(包括臍水平以下小腹部、腰骶部、盆腔、泌尿生殖系統)。凡是下焦有濕熱、淤血者,均易在此處起皰疹、腫脹、口角潰爛等。
唇八卦全息圖
唇八卦全息圖
根據唇部與八卦的對應,可以劃分唇的臟腑分區,如圖所示:

口唇是身體健康的“晴雨表”
健康的唇應為淡紅色,圓潤飽滿而不干燥,無潰瘍、開裂等。當身體發生病變時,口唇會第一時間將其反映出來,把握口唇的顏色變化,也就是把握了自己的健康。

26 耳與臟腑的分屬
耳為腎之竅,手足少陽經之脈布于耳,手足太陽經,陽四經亦行于耳前后,所以說耳為“宗脈之所聚”。《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可見,耳診可察知心臟功能。
據現代耳針療法研究發現,耳部還有臟腑與身體相關部位的區域劃分,而且,人體內臟在耳部的分布是有規律的。經常按摩耳朵,有很好的保健效果。
根據相應部位取穴
內臟器官、肢體等發生病變,在耳郭相應部位有壓痛點(或反映點),可作為取穴的根據。例如胃病取胃穴,踝關節扭傷取踝穴等,可用鈍頭探棒查找出壓痛點。
根據中醫理論辨證取穴
根據中醫臟腑學說,肝與膽,心與小腸,腎與膀胱,脾與胃互為表里,因而肝病又取膽穴,心臟病取小腸穴,腸炎取肺穴。根據肝開竅于目,心開竅于舌,脾開竅于口(唇),肺開竅于鼻,腎開竅于耳的中醫理論,因而眼病取肝穴,中耳炎取腎穴,鼻炎取肺穴。根據肝主筋,心主血,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的理論,因而皮膚病取肺穴,骨科病取腎穴,肌肉病取脾穴。
根據西醫理論取穴
皮質下穴有調節大腦皮質的功能,因而神經系統的病癥要取皮質下穴;交感穴有調節自主神經的功能,因而內臟病痛要取交感穴;平喘穴有調節呼吸中樞及抗過敏的功能,因而哮喘要取平喘穴。
根據臨床經驗取穴
通過大量臨床實踐,總結了治療疾病的有效耳穴,如眼穴、肝穴、脾穴能治療麥粒腫;神門穴、皮質下穴、熱穴及相應部位,如踝關節扭傷,相應部位的耳穴是踝穴,能治療扭傷;頸椎穴、頸穴、神門穴、外生殖器穴,能治療落枕;枕穴、額穴、枕小神經穴、神門穴、皮質下穴,能治療頭痛。
耳朵反射區
耳朵正面反射區
人的耳朵與全身各個部分都有一定的對應關系,所以,了解耳朵各部分的對應關系,并經常按摩,對身體保健有很好的效果。
耳朵背面反射區
耳朵就是一個臟腑圖,認識臟腑在耳朵的反射區,我們可以經常通過按摩耳朵來進行保健。

27 舌與臟腑的分屬
中醫認為,舌為心之竅,脾胃之外候。人體的五臟六腑通過經絡和經筋的循行,直接或間接地與舌有聯系。如《靈樞·經脈》中說,“手少陰之別……循經入于心中,系舌本”。“厥陰者,肝脈也……而脈絡于舌本也”。“脾足太陰之脈,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腎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靈樞·營衛生會》中說:“上焦出于胃上口……上至舌,下足陽明。”《靈樞·經筋》中指出:“足太陽之筋,其支者,別入結于舌本。”說明舌通過經脈、經別或經筋,與心、肝、脾、腎、胃、膀胱、三焦諸臟腑有著直接的聯系,因為心主舌,心氣通于舌,所以心與舌的聯系最為密切。至于肺、膽、小腸、大腸等,與舌雖無直接聯系,但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絡于脾胃;足少陽膽經絡于肝;手太陽小腸經與心互為表里;手陽明大腸經又連絡于肺,故肺、膽、小腸、大腸等臟腑之經氣,亦可間接聯系于舌。由于舌與臟腑的這種千絲萬縷的聯系,才使舌能客觀地反映出體內各種生理、病理變化,顯示身體的外在表現和功能狀態。可以說,舌蘊含了生命活動的內在信息,是反映人體信息的一個窗口,所以舌被認為是人體系統中包含它在內的整個信息貯存庫的一個全息元。
舌分為舌尖、舌中、舌根、舌邊四部分,中醫舌診中又把舌體劃分為上、中、下三焦,其尖部為上焦,中部為中焦,根部為下焦。其臟腑分屬,因心肺居上,故舌尖候心和肺;脾胃居中,舌中則候脾胃;肝膽之脈布脅肋,故舌之兩邊候肝膽;腎居下焦,則舌根候腎。
國外有學者通過針刺測量儀測量得出:軀體在舌的投影中,其上部相當于舌體前部,其下部相當于舌體的后部。這與中醫將舌體的前、中、后部分別對應上、中、下三焦的理論是基本一致的,舌尖主心肺,舌中主脾胃,舌邊主肝膽,舌根主腎。通過以舌的部位候臟腑的理論,以觀察其部位的變化情況,測得五臟六腑、四肢九竅的病理變化,反映氣血、津液的輸布狀況,觀測疾病的性質及病位所在,對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舌部的臟腑分區
舌部臟腑分區圖
中醫望診時,望舌是關鍵的一步。了解舌的分區,以及舌與臟腑的關系,在面診時很重要。

舌頭顏色與健康
舌色即舌頭的顏色,一般可分為淡白、淡紅、紅、絳、紫、青幾種。除淡紅色為正常舌色外,其余都是主病之色。

28 牙齒與臟腑的分屬
現代解剖學將牙齒分為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形態和功能的不同,決定了各部位牙齒所屬臟腑不同:上切牙屬心,下切牙屬腎;上尖牙及前磨牙屬胃,下尖牙及前磨牙屬脾;上左磨牙屬膽,下左磨牙屬肝;上右磨牙屬大腸,下右磨牙屬肺。明確了齒診的臟腑部位分屬,對臨床診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于牙齒同臟腑的聯系,《黃帝內經》上明確指出的有胃、大腸二經,如“大腸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上交齒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
張穎清的《生物全息律》中說:“生物體每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在化學組成的模式上都與整體相同,是整體成比例的縮小。”牙齒也是人體相對獨立的部分,也應是人體成比例的縮小。所以,它不僅和胃、大腸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也和人體的其他臟腑密切相關。如手陽明經“入下齒中”,足陽明經“入上齒中”,手陽明別絡“遍齒”,手少陽之筋“支者上曲牙”,足陽明經“循牙車”,手陽明、足太陽有“入齦遍齒者”。又齒為骨之余,而腎主骨,故《雜病源流犀燭》曰:“齒者,腎之標,骨之本也。”說明腎與齒關系密切。《黃帝內經》不僅肯定了齒與腎氣、精髓、手足陽明經脈等臟腑經絡在生理上的聯系,而且觀察到了胃火牙痛、腎虛齒松齒脫等齒與臟腑在病理上的聯系。溫病學家葉天士更豐富發展了這一診斷方法,《外感溫熱篇》第31條中說,牙齒“上半截潤,胃津養之,下半截燥,由腎水不能上滋其根,而心火灼……”可見,從一顆牙齒上也能粗略地反映出人體各臟腑的信息。
與牙齒所連接的是牙齦,牙齦上為足陽明胃脈所貫絡,下為手陽明大腸脈所貫絡。通過觀察牙齦的色澤和榮枯的變化,也可以將其作為診斷的依據。
牙齒與臟腑的分屬關系
牙齒與臟腑的分區

牙齦反射區
牙齒與臟腑的關系主要靠牙齦來聯系,下圖中所示的牙齦反射區將牙齒與全身聯系起來。認識這些區域,可以很好地把握身體的健康狀況。

本章看點
面色赤色
面色赤一般主熱,具體到不同的熱證又有不同
面色青色
面色青主寒、主痛、主風、主肝病,是病重的表現
面色黃色
面色黃主熱、主濕、主虛,是脾虛濕蘊的象征
面色白色
面色白主寒、主氣血虛,是陽氣不足的表現
面色黑色
面色黑主虛、主寒、主淤血,具體病癥又有不同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