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對別人的詆毀不憤恨,其實是對自己的保護
- 梁冬說莊子:人間世
- 梁冬
- 7319字
- 2017-11-01 16:13:42
一個人內在的驕傲和執著,
是掩蓋不了的。它就像一種“力”,
而“力”必定也會存在一種“反作用力”。
原典
顏回曰:“端而虛,勉而一,則可乎?”
曰:“惡!惡可!夫以陽為充孔揚,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將執而不化,外合而內不訾,其庸詎可乎!”
“然則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內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而獨以己言蘄乎而人善之,蘄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外曲者,與人之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其言雖教,謫之實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雖直而不病,是之謂與古為徒。若是則可乎?”
仲尼曰:“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雖固,亦無罪。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
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
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
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
好人的潛意識里,往往覺得自己不是“平常人”
在前面的篇章中,莊子借孔子的口說出,人心是很險惡的,不要以為你有愛、有正義、有智慧,就可以通行無阻。因為當你自詡為好人的時候,你就播下了一顆“惡”的種子,讓對立面的那個人無形中成為壞人。
但如果你既正直,又懂得藏鋒的話,那就會命運好轉,逢兇化吉,福澤三代。
品學兼優的學生顏回帶著滿滿的正能量,這會讓那個很有力量的衛國國君顯得很愚蠢。孔子對此表示很擔心,便說道:“來講講你準備怎么做吧,我還是很想聽一聽的?!?
顏回吞了吞口水,說:“我盡量做到端莊而謙謹,勤勉而專一,我到衛國去做這樣的官員,守護住自己原本的樣子,您覺得可以嗎?”
孔子說:“唉!這怎么可以呢!衛國國君非常驕傲,鋒芒畢露,喜怒無常,平常人都不敢違背他,他還經常壓制別人,來求得自己的心情愉快。每天用小德來感化這種人都不會奏效,更何況用大的品德來勸導他呢!這只會強化他堅守自己的角色感。哪怕他在表面上附和你,但他有可能內心并不贊同你,你的方法怎么能夠行得通呢!”
顏回說:“我內心有堅定的信念,聽從自己正確而堅定的想法,順應自然,知道天子和我都是自然生養的,不一定采取很強硬的姿態。我不計較自己的話是否能得到別人的贊同。也許這樣人們就會說我童言無忌、童心未泯。我還可以保持自己溝通上的彈性,和大部分平常人一樣,手拿朝笏,躬身下拜,這是做大臣的禮節——別人都這樣做,我敢不這樣做嗎?做一般大臣都會做的事情,人們也就不會責難我了吧,這就叫跟平常人同類?!?
通過這段話,我們還是看到了顏回的驕傲。他說自己會像平常人一樣躬身下拜。言語之中,他還是表現出自己可以去裝一下。那種驕傲和“我不是平常人”的潛臺詞,脫心而出。
把心放空,生命才沒有危險
顏回說:“我還可以像古人那樣引述先賢的諍言,說上古的賢人都是這樣說、這樣做的,我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這樣就可以保持我的正直不阿,而且也不會受到傷害。老師,您認為這樣可以嗎?”
作為一個飽受帝王折磨的“老司機”,孔子很懂得人性的幽暗和不可測。他對這個愛徒偏愛有加,不得不繼續說:“唉!怎么可以這樣呢!你想要糾正人君的做法既不通達,又很淺陋,倒不會遭到罪責,但也不會達到效果。再說,你怎么能夠感化他呢!你好像還是太執著于自己的成見?!?
顏回有點兒沮喪,說:“我好像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請問老師有什么辦法嗎?”孔子給出了方法:“你去齋戒,我再來告訴你。你要用心去做,用心去齋戒。”顏回說:“我家很窮,不喝酒、不吃肉已經好幾個月了。這算不算已經齋戒過了呢?”孔子說:“不喝酒、不吃肉,這是普通的齋戒,并非是心齋?!鳖伝貑枺骸罢垎柺裁词切凝S呢?”
孔子說:“你必須摒除自己的雜念,心智要很單純,不要用耳朵去聽,而要用心去領悟。逐步過渡到不用心去領悟,而用氣去感應。耳朵的功能只是聆聽,心的功能是與外界事物結合?!畾狻蚱涮摕o,才能夠接納萬物,達到‘虛無’的心境之后,就是‘心齋’了?!?
顏回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說:“老師,在聽您這番教誨之前,我顏回就是顏回,聽了您這番話之后,我顏回就不再是顏回了,這算是進入了您所說的‘虛無’的境界嗎?”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南老在研究這段文字的時候,覺得很奇怪,他說:“莊子這個時候,佛教絕對沒有進入中國,這個就是列子所提到孔子的話,‘西方有圣人,東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大家的方向完全一樣?!?
這是中國文化里面的無上心法,莊子在這里借孔子的口說出來了。
我接觸過的道教老師也都非常強調“虛其心”——把心放空。時下,有很多人去練習辟谷。據說,辟谷幾天后,這些人的血壓正常了,血脂也沒有那么高了,睡眠也變好了,體重也降下來了。
BBC(英國廣播公司)曾經做過一期紀錄片,講的就是斷食的科學意義——人們在斷食的時候如何啟動某個自我機制,這個機制可以幫助我們清除身體里的垃圾,并且能夠定期整理好內在的物質和能量。這里所說的斷食與辟谷在某些方面具有較大的相似性。
請注意,盡管越來越多的人嘗試辟谷,但這需要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甚至需要事先做體質檢測,才能夠真正做好辟谷。
我們太安私塾的一位同學是某證券公司西南區老總,有一位道家老師在教他。于是,他在證券行業里做了一次小小的辟谷分享。我親眼看著他的黑眼圈變淡,身體變得清瘦,精神變得抖擻,能量很足的樣子。
我就向他請教:“小剛師兄,請問其方?!彼f:“關鍵是餓的時間足夠長,三五天不夠,要七天?!蔽覇枺骸捌咛於贾荒芎人畣??”他說:“是啊,堅決不能吃固體食物(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配合方法,請遵照專業人士的指導)?!?
我又問:“為什么是七天?”他說:“前三天斷食的時候,排泄物好像還挺正常;但第四天到第六天的排泄物可謂‘年代久遠而深厚’。”
頓時,我理解了??梢哉f,辟谷就是身體的“放空”?,F在,很多人吃飯很快,食物被匆匆忙忙咽下之后并沒有得到充分的消化。于是,這些食物就變成各種垃圾,若不能被排出體外的話,久而久之,它們就會導致慢性疾病。
我再次強調,辟谷是需要方法的,并且因人而異,也不能夠包治百病。
孔子給顏回開出的方子就是,不僅要在身體上放空,更重要的是把心放空。專注地把所有念頭放在“放空”這件事情上,去“感受”周圍的聲音。不要用耳朵去聽,要用心去“聽”。
你會用心“聽”嗎
很多人都好奇,不用耳朵去聽,用心怎么能夠“聽”得到呢?
譬如,我唱一句“夏天夏天悄悄過去留下小秘密”,我沒有唱后面的歌詞,但你一定能“聽”到后面的歌詞“丫心里丫心里”,是用耳朵“聽”到的嗎?確切地說,是你的意識“聽”到的(后來我看了歌詞,是“壓心底壓心底……”)。
那到底是不是腦“聽”到的呢?也許有大腦參與的成分,但這可能還是一個全然和合的結果。
剛開始,我們聽到的是一些常常聽到的歌和聲音。然后,你就會聽到各種念頭生起的聲音,并伴隨著一些噪音。再過一段時間,你就不要用意識去聽了。
“而聽之以氣”,就是你不再用意識去覺察這是什么聲音,是貝多芬還是莫扎特的曲子。當你不再有意識地去關注、覺察聲音,然后慢慢地,你只是感覺自己的身體像氣球一樣,一收一放,感覺自己隨著整個空氣當中的節奏在調整,一升一降。當吸氣的時候,你感覺自己像充滿了空氣的氣球;當呼氣的時候,你感覺自己像泄了氣的氣球。所謂“聽之以氣”,我的理解就是去“感受”節奏和頻率。
從書上看文字所接收到的信息,與聽喜馬拉雅FM上梁注莊子的《莊子的心靈自由之路》的音頻課程所接收到的信息未必是一樣的。在看文字的時候,你用眼睛攝入信號,然后通過視覺神經和意識神經形成一系列網絡,把它轉換成某種道理和概念。
其實,音頻《莊子的心靈自由之路》傳遞的不僅僅是意識,還有頻率和節奏。你在看文字的時候,是按自己的節奏在“感受”;在聽音頻的時候,則是在跟我們一起呼吸——只有同呼吸,才能共命運。
譬如,有一對夫妻在散步,走著走著,兩個人的腳步頻率變得不同。通常,這種情況說明他們的感情可能有問題——不管他們再怎么秀恩愛,還是能夠一眼就被看出來。
有一位朋友來看我,坐下來之后,我們四目相對,同時問候對方最近怎么樣。然后,我們都仰天長笑。那個節奏仿佛就是我們都坐下來,我等他喘定氣,他等我喘定氣,兩個人四目相對之后,用同樣的方式來表達對對方的問候,同時,我們也都感受到對方的關懷。
同理,父母教育孩子也不能夠只從道理層面進行灌輸。試問一下,有多少人真正聽得進去道理呢?單純講道理的人并不能夠把道理講好、講清楚,而聽道理的人也會加入自己的想法。
從本質上來說,任何道理都只不過是用來顯得有文化的道具而已。我們只要跟孩子做一樣的事情,就能夠慢慢找到感覺。
當兒子哭的時候,我會觀察他的呼吸。如果他開始大吼,我就跟他一起大吼,哪怕只把嘴張開,兩次之后他就能控制住自己不再大吼。他體會到自己受到某種同頻共振的“加持”。
一個孩子,他可以在與另外一個頻率共振的過程當中,體會到“我不孤單”,當他體會到自己未曾覺察到的安全感時,就不會再生氣,因為有一個人和他同呼吸共命運。
許多時候,當你發現和一個人無法講道理的時候,請記住孔子所說的“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把自己做事的節奏、說話的節奏、呼吸的節奏,甚至哭泣的節奏都調整為和那個人一樣,你們自然而然就能夠順暢溝通。
以前,我在《冬吳相對論》里面講過,英國的某個王子不愛江山愛美人,而且那個女人還離過婚,問題是她長得還不是很漂亮。后來,王子放棄皇位的繼承權,就為了跟這個女人在一起。許多人都問王子為什么。他說,這個女人可以釋放出靈魂的氧氣。當我講笑話的時候,她就展露出孩童般清澈的笑;當我講傷心事的時候,她眼中飽含熱淚,深深地“感受”我的悲痛。
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但由此我們能夠看出這個女人是真的用心,而不是用“心機”。
孔子告訴顏回:“你在心齋的時候,要讓自己的‘頻’與整個空氣當中若有若無、有情與無情的眾生達成共識,或者達成共振?!?
“我是為你好”,實際上是一種“我執”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讓我們再看看這段話,它很高級,不僅顯示出孔子很高級,也顯示出莊子很高級。在這個故事里,孔子不斷地讓顏回去做內在的“去我”,也顯示出莊子對這種智慧的極大推崇。
一個人懷揣著“我是為你好”“我是對的”等想法,哪怕他只是在心里面默默地有“我是對的”這樣的念頭,就形成了所謂“我執”;當他覺得“我比你聰明,比你更知道事情應該怎樣做”的時候,就形成了“我慢”。
不管你如何包裝,如何提醒自己要顯得低調、樸素,都是很難做到的。一個人內在的驕傲和執著,是掩蓋不了的。它就像一種“力”,而“力”必定也會存在一種“反作用力”。
當你暗暗地想要堅持自己的想法去推動別人的時候,就會被別人暗暗地用他所擁有的執著和傲慢反擊回來,你就會受到傷害。其實,我們認真想想,誰又不是擁有自我驕傲而在生活中屢屢受挫的人呢?
人性本“惡”,不認同你是常態
前段時間,我的太安私塾第三期學生畢業了。畢業那天,我請同學們一起喝茶。我知道很多同學無論在知識、才華還是見地上都遠勝于我,只不過我扮演的是老師的角色,他們交了學費就成為學生?,F在大家畢業了,我和他們就是一樣的。
我問一位同學:“這位同學,我知道你很有見地。當你坐在下面暖暖地看著我在臺上吹牛不打草稿時,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你現在又是怎樣的心情呢?”
這位同學本來挺謙卑,經常在我講話的時候給我眼神上的肯定,并且總是在記筆記,顯得很認同我的樣子。結果,他發現我看出來他只不過是在眼布施于我,用贊同的樣子布施給我信心的時候,就放下了。
他說:“老師,其實你有些時候講的也就那么回事兒,甚至有時我都忍不住覺得還可以這樣看這個問題。”
那一剎那,我既高興又慚愧,終于印證了我的猜想——他其實早就對我不屑,只是裝得很維護我的樣子。當然,這只是好朋友之間開玩笑的狀態。
所以,我就說:“畢業證已經發了,請賜教。”于是,這位同學就洋洋灑灑地把自己的觀點闡述出來。我聽著聽著,就深刻地理解了一個道理。
在你面前的人可以分成兩種:一種人直接表露驕傲,另一種人裝作很認同你,但其實還是很驕傲。這就是人性,只有兩種,沒有其他。當你意識到自己每天面對的人也是這樣的時候,對于別人不認同你這件事,有什么好生氣的呢?因為我們也是這樣的人。
莊子的可愛之處就是,他從來不批判人性的惡,知道這就是常態,這就是我喜歡他的原因。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這是《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一段的內容,講的是我們可以善巧方便地去解決問題,對于別人的詆毀,要保持不憤恨,這起碼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我們的所有痛苦,源自沒有把自己放空
這段對話中的“心齋”,意思是讓自己的意識放空。而莊子這位“編劇”,居然借孔子的口講出這樣的修行法門,真讓我不得不發出深深的贊嘆——我甚至覺得這一段是后來孔門的人改寫的。
但是,我又覺得這樣的想法太虛偽、太不應景。為什么我們不能相信這就是莊子向孔子的致敬呢?總之,在《人間世》里,莊子借孔子的口對顏回說:“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那么,什么叫作“虛而待物”呢?南老對此的注解是:“雖然內心虛靈,但與外面物理世界還是相對待的。這是第一步的修養,你先能夠達到內心的虛靈就對了?!?
舉個例子,某人做營銷很成功,是營銷總監,后來被人挖到另外一家公司做營銷的VP。在新公司里,他做設計、調研、廣告、危機公關……好像也都很有章法,但他自己總覺得不對勁兒。
原來,他后來的這家公司根本就不是市場驅動的公司,而是產品驅動的公司。那么,也許在產品驅動的公司,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把以前那套組合拳迅速熟練地打起來,而是去學習像產品經理一樣研究消費者,研究其使用場景和使用習慣,并成為產品經理的好朋友,甚至互相分享對消費者的洞察。
其實,我們剛剛到一個新環境的時候,所有的痛苦都源自沒有把自己放空。如果別人不提醒的話,你也許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不空”的人,沒有意識到自己隨身攜帶過往的認知和經驗。
試想一下,假如你去見男朋友的父母,無論你來自什么樣的家庭環境,你都要把自己的習慣放下。就算你原來在自己家里不洗碗,不給父母盛飯盛湯,吃完飯之后斜躺在沙發上玩手機,父母還得把銀耳羹送到你的手里……如果帶著這種“慣性”去他家,你會怎樣?
我有一位朋友,他以前愛在大排檔吃飯。每次吃完飯后,他嫌拿牙簽麻煩,就“啪”地一下掰斷一根筷子,直接用掰斷的筷子剔牙。后來,他交往了一個“大家閨秀”女朋友。
這一天,他穿著筆挺的西裝,把頭發梳得油光發亮,去女朋友家吃飯。一開始,他和女朋友的爸媽聊得還算不錯。吃完飯,他習慣性地,把筷子“啪”地掰斷了。當時,老兩口都嚇傻了,心想這孩子瘋了吧。我那朋友手里拿著一根折斷的筷子,心里只能默念“這筷子也太不禁掰了吧,怎么一掰就斷了”。
這就是生活中不被別人覺察的慣性。它總在最關鍵的時刻,發揮關鍵作用。
每件東西都有它自己的頻率和節奏,我們要做的是順應
如果你沒有覺察到自己生活中的慣性,那么通過七七四十九天,或者起碼七七四十九分鐘,甚至七分鐘,把自己內在的習慣或者對某件事情的期待放下,你就會變成一個用心若鏡(內心像明鏡一樣,客觀地反映事物)的人,這就叫作“心齋”。
以前在電視臺工作的時候,我很努力地去學習如何采訪,希望自己顯得很有存在感。然而,在做采訪的時候,我總是隱隱地覺得嘉賓不是很開心。
后來有一天,我感冒了,不想說話,但采訪已經定下來了,而且我那天也沒有提前做關于嘉賓的功課,于是,我就把他僅僅當作一個人,而不是著名的導演。他說什么,我就聽什么,不在中途插話,用自己的眼神給予肯定,他說完之后我也不著急馬上接話。
突然,一件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在他說完一段話之后,我隔一秒鐘再回答。頓時,他居然有點兒慌張,仿佛在回想自己是不是說錯話了,為什么話說完之后主持人都沒反應。為了顯得自己很專業,能夠用強大的知識和能量震懾我,他又說了好多干貨。說到高興的地方我就笑,再給他一個善意的肯定眼神,說到無聊的地方我就在心里面默默地等待。結果,那是我有史以來最愉快的一次采訪。
采訪結束之后,這個導演站起來,緊緊地握著我的手說:“你們電視臺的記者就是不一樣,瞧瞧你們的采訪技巧,明明我什么都不想說,卻全都說出來了。”
后來,我發現這個結果的原因就是我的慢半拍、不期待、不判別,讓他產生強大的心理空虛感,覺得必須得說點兒干貨,否則不足以證明自己的實力。
每件東西都有它自己的頻率和節奏。但是,當我們到新的環境去面對新的情況時,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收攝住自己的成見,拿捏住自己的慣性,放開對之前的預判,甚至做出慢半拍的反應,這就是“虛而待物,唯道集虛”的道理。
這就是南老講的“你能夠做到內心意識不動,心里很寧靜,耳根也不向外聽了,就完全返歸內在了”。
我特意在這段話中間留下一段空白,讓你觀察我停下來之后,你的念頭是怎么樣被自己的慣性拋出去的。如果你覺察到念頭是被慣性拋出去的,恭喜你,你已經開始覺察自己。
太安私塾的同學們在每一期畢業的時候,都會跟我說一句話:“梁老師,跟著你沒學到什么,除了《莊子》《論語》,做人啊,擼串啊,喝酒啊以外——這都不算事兒,真正學到的一樣東西就是開始覺察自己。”
為什么你可以覺察自己?覺察完之后又怎么樣呢?之所以能夠覺察自己,是因為你開始養成覺察的習慣;之所以覺察之后有價值,是因為你覺察之后發現天邊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既然都不是事兒了,你就開始發現自己內在的空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