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設計心理學的發展
設計心理學的孕育
從19世紀末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創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見圖1-6),心理學理論得到迅速發展,出現了眾多心理學流派和分析方法,這些理論和方法為心理學的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圖1-6 第一個實驗心理學實驗室
1879,萊比錫大學的威廉·馮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正式用于實驗心理學研究的實驗室。這標志著心理學作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受到認可,同時也開拓了尚未被探索過的新的研究領域。
與設計相關的心理學研究源起于20世紀的早期。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D·斯科特(Walter Dill Scott,1869~1955)首次將心理學運用到廣告、人員選拔和管理上。1903年,斯科特出版的《廣告學原理》(The Theory of Advertising)是第一本講述運用心理學知識解決商業問題的書籍,它開辟了消費心理學和工業組織心理學的研究先河。1908年,他繼續出版了《廣告學理論與應用》(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dvertising)。斯科特首次提出了廣告內容應簡明扼要、淺顯易懂,要提高廣告與消費者之間的接觸次數,以感情訴求的方式吸引消費者等觀點。他認為,人類的經濟行為通常建立在感性或情緒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理性或邏輯的基礎上。所以,廣告應該激發消費者的情緒,誘導消費者的感知,而不是給消費者算明細賬,更不是給消費者講邏輯(見圖1-7)。

圖1-7 沃爾特·D·斯科特(Walter Dill Scott)及他的廣告學理論出版物
1913年,哈佛大學一位德國心理學教授芒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1863~1916)出版了《工業效能心理學》(Psychology and Industrial Efficiency)一書,提出使用心理學測量員工的技能,以此為依據,讓員工從事最適合的職位(見圖1-8)。芒斯特·伯格在工作實踐中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他的著作、研究和咨詢活動為工業組織心理學的發展推波助瀾,而他也成為了當時美國最著名的心理學家。這兩位心理學家的貢獻為工業心理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圖1-8 芒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及他的出版物
工業心理學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為規律與心理活動,以及勞動作業的內容、方式、方法與人的工作效能的關系問題。工業心理學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它主要用于選拔合適的軍官、飛行員、特殊兵種。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這些心理測試被改為民用,大量運用于工業、手工業、學校和其他各組織機構選拔和錄用員工之中。1924年,工業心理學由于一系列的霍桑實驗(Hawthorne Studies)研究而得到了充分的擴展。實驗不再僅僅為了選拔和人員配置安排,而是涉及更復雜的人際關系、行為動機和組織動力等問題(Roethlisberger & Dickson,1939)。研究直接考察物理工作環境對工人工作效率的影響,包括車間照明強度、溫度和濕度是否會影響工人的產量;工人的休息間隙對效率的影響等。霍桑實驗為工業與組織心理學開辟了新的領域(見圖1-9、圖1-10)。

圖1-9、圖1-10 霍桑實驗
霍桑實驗是1924年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全國科學委員會在西方電氣公司所屬的霍桑工廠進行的一項實驗,是心理學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
此后,第二次世界大戰迎來了工程心理學的誕生。工程心理學是以人機環境系統為對象,研究系統中人的行為,以及人與機器和環境相互作用的工業心理學分支。戰爭中,心理學家與機械工程師緊密合作。心理學家提供有關人類操作高速飛行器、潛水艇等設備的有利與不利條件,從而完善工程師對設備的設計。同時,他們也肩負測試、安置和培訓士兵,使其能夠操作尖端技術武器的任務。盡管當時并未正式提出設計心理學的概念,但這卻是人類早期將心理學應用于工程設計的歷史事件。由于工業心理學和工程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被廣泛運用于指導工業產品或工作環境等設計,它們的產生和發展為設計心理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設計心理學的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隨著美國商業的發展和計算機的出現,社會對工業組織心理學和工程心理學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學家參與了工業機器人和自動操作平臺的設計工作,也在加強企業管理和提高績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此時,設計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逐漸形成。心理現象學者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 Simon,1916~2001)被公認為設計心理學形成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最早提出設計活動的本質是一個人在復雜環境下對信息的加工處理,根據有限條件作出判斷和決策的過程。他認為,一切人工事物創作過程中的關鍵點在于人的決策過程。設計可以作為一門人機科學的心理學,從而使心理學領域開始將設計作為一種復雜的思維活動過程加以關注。盡管在他的理論中并沒有直接提到“設計心理”,但這些理論都以人的思維過程和方式為基礎(見圖1-11)。

圖1-11 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 Simon)及他的出版物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Donald Arthur Norman,1935~)被公認為設計心理學的重要領軍人物。他先后出版了《日用品設計》(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如何管理復雜》(Living with Complexity)、《情感化設計》(Emotional Design-Why We Love or Hate Everyday Things)、《未來產品的設計》(The Design of Future Things)等書,為設計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諾曼與人機交互專家杰克博·尼而森(Jakob Nielsen)創建了尼而森諾曼集團(Nielsen Norman Group)咨詢公司,他們有意識地將認知心理學、人機交互理論運用于產品設計、交互界面設計,系統地闡述人與物相互作用的規律,開創性地提出新的設計理論。例如,設計應關注產品的可用性、可視性;設計需考慮人的本能、行為、反思三個層次,應符合操作與反饋、人的心理模式、人的情緒情感等,詳細地從人類心理層面闡釋如何設計更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見圖1-12)。

圖1-12 唐納德·A·諾曼(Donald Arthur Norman)的理論出版物
唐納德·A·諾曼為美國認知心理學家、計算機工程師、工業設計家,認知科學學會的發起人之一。他現任美國西北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和心理學教授。他的研究興趣集中在產品設計的人性化及可用性;2002,諾曼獲得了由人機交互專家協會(SIGCHI)授予的終身成就獎。
美國行為心理學家蘇珊·魏因申克(Susan Weinschenk,1953~)致力于將成熟的心理學原理和最新的心理學研究成果應用于網絡交互界面的設計,針對互聯網時代的產品設計提出了許多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設計原則。2011年,她出版了《設計師要懂心理學》(100 Things-Every Designer Needs to Know About People)受到世界各地設計師的關注和好評,并于2015年出版了《100 More Things-Every Designer Needs to Know About People》。她提示,每位設計師都應掌握必要的心理學知識(見圖1-13)。

圖1-13 蘇珊·魏因申克(Susan Weinschenk)的理論出版物
蘇珊·魏因申克是一個行為心理學家,一直致力于設計和用戶體驗研究。
此外,除了以上提到的致力于設計學的心理學家,在其他相關學科,比如市場營銷、經濟管理、工程顧問、生態環境等領域,心理學家提出關于如何引導設計發展的新觀點與新思路。
設計心理學在我國
21世紀初,我國學者開始對設計心理學進行系統性的研究。2001年,江南大學的李彬彬出版了國內第一本設計心理學教材,并直接提出設計心理學的概念。此后,大量專家學者開始致力于設計心理學的學習和研究,大量設計心理學著作相繼出版,對設計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內容、分類不斷優化和完善。目前不少院校已在設計教學體系中加入心理學課程。設計心理學的發展引起越來越多學者和設計師乃至外界相關從業人士的關注,人們逐漸意識到掌握心理學知識的重要性。設計心理學對設計實踐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并促進設計行業向科學性、客觀性、驗證性的方向發展。設計心理學分支中發展較為成熟的學科包括工業設計心理學、交互界面設計、廣告心理學、消費心理學等。近年來,建筑學、環境與景觀設計、服裝設計、公共藝術設計、動畫設計等專業也逐步致力于設計心理學方面的研究。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對于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提出更高、更具體的要求,對于優美的城市環境、豐富多樣的城市生活給予越來越多的期望。設計行業的各個領域對于設計的整體認識水平也逐步提高,設計質量也在不斷提升。設計心理學在設計領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實際上,心理學基礎理論被大量應用于經濟學與管理學,因此,對設計心理學的探索在設計學和經濟學之間也架起一座隱形的橋梁,為設計從業者提供必備知識、資源和設計方法,全面提升設計師的個人能力(見圖1-14)。

圖1-14 我們應該如何設計人機交互界面?心理學能否提供依據或創造一些情境,使得人們更好地使用產品?
目前,從總體上說,大多數設計領域尚未引入完整的設計心理學理論作為設計指導的核心部分。許多設計和生產建設單位僅僅把它當作理論性的研究成果予以參考借鑒。這使得它在整體設計水準和效能方面未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然而,隨著各行各業對設計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對于掌握和了解設計心理學的需求將得到不斷擴大和加強,而設計心理學也將必然成為許多設計院校的一門必修課程。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設計中的具體事件和問題都是由各種相關聯的多種因素構成的,使用任何單一原理或方法是難以很好地解決復雜問題,因此,設計心理學作為理論工具在處理具體問題時,應當被放置在系統性的背景中加以綜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