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視覺與可視設計
人體五感中,視覺是最重要的一種感覺,也是被研究最多的感覺。設計是通過視覺方式傳達構想的過程,設計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滿足人們視覺上的需求。唐納德·諾曼教授對產品設計提出的第一條重要原則就是“可視性”原則,即產品正確的操作部位必須顯而易見,而且還要向用戶傳達出正確的信息。比如雙開式彈簧門,需要用推力才能打開,設計者就必須讓用戶一看見門就知道應該往哪個部位推(見圖2-8)。

圖2-8 雙開式彈簧門
橫向門把暗示人們用雙手一起推動(手位于身體兩側平行地推動更方便),而外側豎向的門把暗示人們用手拉。
“可視性”原則還應表現在人的操作意圖和實際操作之間相匹配,產品能夠讓用戶輕松地識別出物品之間的關鍵差異。比如,使用透明材質設計調味品罐能夠讓人們在烹飪時無需費力而準確地拿到所需的調料(見圖2-9)。

圖2-9 調味瓶設計
這款調味瓶獲得2012年的“如果設計”和“紅點獎”(IF Design & Red Dot),由庫恩·里科恩瑞士公司(Kuhn Rikon Switzerland)設計。
可視性設計強調事物應保持視覺上的通達性,即從一個或多個位置所能看到的范圍或可見程度。假如建筑物沒有窗戶,人們就無法看見戶外的景色,互不滲透的外墻把室內空間圍合成猶如監獄一般,使人感到沉悶閉塞。城市空間設計則更需注重視線的通透性,那些陰沉的、暗不見光的角落空間,一直都是市民不太關心的空間,也很容易成為城市的危險地帶,隱含著各種不安全因素。但是,如果將其與周圍道路在視覺上、領域上一體化,讓視線通透,人們就可以安心進入該空間。美國的洛克菲勒中心的下沉式廣場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人們可以在周圍清楚地看到廣場上人們的活動,冬季它是一個滑冰場,夏季也是人們聚會休閑的好去處(見圖2-10、圖2-11)。可視性原則適用于大多數的設計。掌握和理解人類視覺特點將更有助于人們在設計時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決定。因此,我們需要了解視覺系統是如何工作的。

圖2-10 洛克菲勒中心下沉式廣場
洛克菲勒中心坐落于美國紐約第五大道,它是由19棟底層相通的商業大樓組成的建筑群,大樓由洛克菲勒家族出資建造,設計者:雷蒙德·M·胡德(Raymond M. Hood)。

圖2-11 百達翡麗手表的櫥窗
精美的櫥窗設計是為了讓人們透過玻璃直接看到商品,人們逛街時會不由自主地向店鋪內張望。該店位于美國紐約第五大道上。
二維圖像解析三維環境
人的眼睛不僅在構造上像一臺照相機,成像的方式也是類似的。眼球如同照相機遮光的黑盒子,它具有類似調焦鏡頭的晶狀體和具有類似相機底片的視網膜。眼睛具有收集和匯聚光線的能力。光線通過眼角膜和房水,穿過瞳孔來獲得圖像。睫狀肌通過調整晶狀體的屈張度,從而達到對焦的目的,類似照相機的鏡頭。眼球上的虹膜內肌肉的舒張和收縮改變瞳孔的大小,控制光線的變化,類似照相機的光圈(見圖2-12、圖2-13)。

圖2-12 人眼的結構
角膜、瞳孔和晶狀體使光匯聚在視網膜上。視神經把來自視網膜的神經信號送至大腦。

圖2-13 人眼結構對比照相機工作原理
盡管我們生活的環境是三維的,但視網膜上的影像是二維的。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通過投射在視網膜上的圖像來獲得環境中真實客體的信息。例如圖2-14中的窗戶、桌子、地毯和畫都是長方形的,實際上只有窗戶在視網膜上產生長方形的影像,其他都是不規則或不完整的影像。這卻并沒有影響你把它們感知成完整的長方形。這是因為盡管感受器接受的刺激在改變,視覺組織過程仍舊能夠自覺地把一些不連貫的圖形和線段連為一體,使你所理解的世界是穩定的、恒常的(關于知覺恒常性在3.2節有更詳細的說明)。

圖2-14 解釋視網膜成像
小貼士
? 大腦以二維形式接收人眼觀察到的信息,三維圖形可能會減慢識別和理解的速度。要讓某個物體(如標識、圖標)易于識別,多用二維元素,少用三維元素。
? 人們能夠識別出被遮擋或不完整的事物。
如何獲得深度信息
你是否曾注意到人的兩只眼睛所看到的圖像在位置上稍有偏差?這是由于雙眼在水平位置上有5~7cm的距離。我們可以簡單地做一個實驗:伸出你的右手食指,在正前方保持一個手臂的距離,首先閉上左眼,右眼看著食指使其與遠處某個物體對齊,然后睜開左眼閉上右眼,對比食指與遠處那個物體的位置。我們的手指并沒有移動,但是看起來卻在位置上發生了變化,第二只眼睛并沒有與原先遠處的物體對齊。如果將手指慢慢靠近眼睛的位置,這種位置上的變化就變得更加明顯。人們在觀察事物的時候,雙眼得到的是兩個重疊的影像,通過比較它們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從而獲得一個物體的深度信息(見圖2-15)。

圖2-15 雙眼視網膜成像在位置上的偏差
雙眼視網膜成像的偏差隨著兩個客體之間深度距離的增加而增大。
假如人們只有一只眼睛,還能夠感知深度嗎?事實上,僅從一只眼睛也可以獲得深度信息。相同的物體在不同距離時投射到視網膜上的圖像大小是不同的,這就形成了大家都很熟悉的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假如有一整列相同的物體,人們憑借以往觀察的經驗就會認為更小的物體在更遠的位置(見圖2-16)。此外,事物的前后遮擋關系也會提供深度信息,遮擋物更靠前,且形成一定的陰影效果。

圖2-16 停在路邊的車輛
同一空間里事物依從近大遠小的規律,一旦打破這種規律會給人帶來視覺上的奇異感。
運動視差是深度信息的另一個來源。當你運動時,環境中物體的相對距離決定了它們在視網膜影像上相對運動的大小和方向。在乘車時,窗外近景中的行道樹和路燈總是還沒看清楚就速度飛快地從眼前經過,而遠處的風景則相對靜止,可以定睛欣賞。因此,在乘車時,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把視線停留在較遠的地方以獲得輕松舒適的視覺體驗。
視覺懸崖實驗(Visual Cliff)
沃克和吉布森(Walk&Gibson,1961)設計的“視覺懸崖”(Visual Cliff)是發展心理學的一個經典實驗。實驗旨在通過研究嬰兒的深度視覺能力,檢測人類的深度知覺是后天習得的還是天生的。研究表明,6個月大的嬰兒會毫不猶豫地爬過沒有深度錯覺的一邊,卻不愿意爬過看起來具有懸崖特點的一邊,即使母親在對面怎么呼喚也一樣。但這僅僅說明嬰兒已具備知覺深度能力,卻無法確定這種能力天生與否。吉布森和沃克補充解釋說,盡管嬰兒已具備深度知覺能力,但由于他們的行動技能尚未成熟,仍然時常跌落和摔跤(見圖2-17)。

圖2-17 視覺懸崖實驗
嬰兒被放在視崖的中間板上,讓母親在懸崖深的一側呼喚自己孩子,然后在淺的一側呼喚自己的孩子。這項研究的測試對象是36名年齡在6~14個月之間的嬰兒,研究發現,6個月以下的嬰兒尚不具備自主運動能力,無法接受測試。
周邊視覺快速掌握全局
人的眼睛所能清晰看到的區域只是全部視線所及范圍內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區域是模糊的。我們可以做一個小實驗:拿起你的手機,看著屏幕上顯示時間的位置,當目光聚焦在數字上的時候,周圍畫面就會變得模糊起來,這與相機拍攝有景深照片的效果類似。研究發現,人的視覺可以分為中央視覺與周邊視覺,它們具有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功能。
周邊視覺是快速的,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條件。原始人依靠周邊視覺察覺四周否有野獸潛伏,現代人依賴周邊視覺避免危險的交通事故。研究表明,人們對位于周邊視覺事物的反應速度比對位于中央視覺的反應速度快60~110ms。周邊視覺幫助人們快速掌握全局。2009年,亞當·拉森(Adam Larson)和萊斯特·盧旬(Lester Lo-schky)做了一項實驗,他們拍攝一些室內場景的照片,分別把周邊和中央遮住讓被試者識別是什么功能的房間。研究發現:展現出周邊視覺的照片更容易識別(見圖2-18)。

圖2-18 中央視覺成像與周邊視覺成像的對比
周邊視覺的成像范圍要大于中央視覺的成像范圍,有利于人們整體地進行觀察。
周邊視覺是模糊的。人的中央視覺關注細節,而周邊視覺只能為人們提供事物的大致印象。為了快速處理視覺信息,視線范圍內相較中央視覺占更大比例的周邊視覺的成像就像解析度較低的圖片,尤其是它的邊緣會變得很模糊。當人們形成初步印象后,才會將中央視覺轉移到某處想要深入觀察的細節上看得更清楚些。2013年,美國波士頓舉辦了一場地鐵換乘地圖的設計競賽。一名來自俄羅斯莫斯科的設計師米迦勒·科維什維里(Michael Kvrivishvili)最終獲勝。對比波士頓地鐵換乘地圖設計前和設計后的效果,不難發現,新設計的地圖整體感更強,適合于人們運用周邊視覺快速掌握信息的規律。線路和文字信息井然有序,線路和文字按“米”字結構分布,便于行人閱讀和查找線路或車站。相較之下,原先的地圖則顯得雜亂無章,讓人有些無從入手(見圖2-19)。

圖2-19 波士頓地鐵線路圖再設計前后的對比
你可以瞇起眼睛在模糊的視覺狀態下,對比一下波士頓地鐵線路圖再設計的前后兩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