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系統排列中的良知

良知的定義

系統排列里的良知有三個層次,分別稱為個人良知、集體良知、偉大良知。系統排列中的良知,不是中國人所講的道德良知。

良知的沖突

海靈格在《誰在我家》第一章提出了“良知”,這是系統排到的核心部分,可以解釋很多現象,我們內心的沖突、家庭的沖突、學校的沖突、公司的沖突,再擴展到社會各層面的沖突,再放大到國家民族的沖突都可以用一套最根本的概念去看,海靈格把這種沖突提煉為——良知的沖突,這是海靈格最獨特的貢獻。

個人良知的界定

提及“良知”這個詞,我們中國人很容易聯想到“道德”。因為在中國文化里,良知就是道德的呈現,如果有些東西違反良知,那就是錯誤的,你會覺得良心不安;而如果你覺得良心過得去,那就是對的。這是道德的講法。

但海靈格的“良知”不是這個概念,它是觀察了人類多種行為的結果,觀察究竟是什么讓人們在發生一些事之后,心里會有相應的情緒感受反應,并在這樣的反應下采取某種行為。

要理解海靈格的“良知”,首先要了解海靈格的背景。海靈格當過兵,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進了神學院,成為一名天主教神父。經過學習和訓練后,他被派往南非傳教,在非洲祖魯族地區居住了二十余年。因此,在他的“良知”語境中,很大一部分是對天主教良知概念的反省。天主教中的概念是上帝把良知放在人的心里,讓人知道什么是上帝的旨意,什么不是上帝的旨意。

因此,“良知”是用來衡量的。如果做的某些事情讓你心里感到罪惡感,說明你在違反上帝的旨意;而如果你做了符合上帝旨意的事情,你會感到無愧于心。良知從上帝而來,這是最初的講法。

因為在天主教徒看來,上帝代表絕對的真理。你用良知就可以判斷自己的表現是否符合絕對真理。天主教里有“告解”的過程,人在日常生活里做了什么事情讓他良知感到不安或者有犯罪感的時候,可以跑到神父那兒去“告解”,整個過程被稱為“清洗良知”。

而一個人如果按照他的良知去做事情,他就會心安理得,沒有犯罪感,因為那等于就是上帝的旨意。然而,海靈格卻發現,觀察到的現實遠遠不是那么回事。

思考了七年之后,海靈格得出一個答案,就是實際生活中我們觀察到的“良知”跟神學上所講的良知不一樣?!傲贾备系蹧]有關系,它既不是神學概念,也不是道德概念,而是服從于某一群體標準所產生的感受。如果你的各種表現符合群體標準,就產生所謂的“歸屬感”。這個群體可以是一個家庭、一所學校、一家企業、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文化、一種宗教、一群擁有共同思想的人等。

個人良知可以定義為歸屬于某個群體的“潛意識規則”。當人的表現符合其歸屬的群體潛意識規則時,就會感受到“心安理得”,覺得自己是某個群體的成員。當人的表現不符合其歸屬的群體潛意識規則時,就會感受到“內疚”“罪惡感”,覺得自己“背叛”了自己的群體,自己成為該群體成員的資格就可能被取消,被驅逐出去。

家庭的例子:

孩子做了些事情,母親不喜歡,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p>

組織的例子:

員工做了些事情不合上面的意思,上司說:“你再不服從,就開除你?!?/p>

良知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一個產物。離群動物最容易受到天敵攻擊。因此跟群體在一起是很安全的,是有力量的,這是離群產生恐懼感的來源。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守紀律”。紀律會把你跟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消磨掉,大家行為一致才是紀律良好。也就說,良知本身在告訴你,當你內疚時,其實是你跟別人不一樣,你有可能在彰顯個性;而當你心安時,你其實在彰顯“共性”,你要跟旁邊人行動一致,你就要暫時把你的個性放下。當一些東西被定性為群體標準,而你竟然和這個標準不一樣,你就有點冒險了,你可能就開始內疚了。

比如與一個家庭反對的人結婚,你心里會不舒服,感覺像背叛了家庭。

良知不僅僅是意識層面的東西,它甚至會滲透到身體、情緒和文化層面。

比如在有些修道院里,一群修女在一起待得時間長了,月經的時間都變得接近了。又或者如果你有機會到中國香港,你會發現香港的氣味和深圳的氣味是不一樣的。深圳的氣味很松散、不固定,而香港是另一種感覺。但是如果你來到鄭州,就會發現內陸地區的氣味跟海邊的氣味又不一樣。

每個群體里的氣味、情緒和情感表達的方式也不一樣。比如北方人,一般的表達方式都是大大咧咧的,很直接。南方呢?很少聽到有話直說的。她非得九曲十三彎,跟你講上一小時,講不到重點上去;或者她編了一個很美麗的故事講給你聽,聽完之后,你懵了,她在講啥?

所以同一個地區人的思想、文化、語言,甚至情感表達方式很多時候都是同步的。同一個時代的人的思想、文化、語言,甚至情感表達方式也會同步。

如果不跟隨群體標準,在群體內與眾不同又會怎樣?可能要背上背叛的罪名,喪失群體成員的資格,面臨罪惡感(內疚感)、恐懼感、孤獨感。這些與眾不同,很多時候被認為反常、異類,不聽話,不服從,沒紀律。良知通常被群體用作調整成員的工具。對于被定義為異類的成員,就好像身體中檢測到病毒入侵,會調整防疫系統把它們消滅。

良知最重要的兩個標準,一個是“共”,一個是“同”,至于內容卻不重要。那些認同你、同情你、跟你同病相憐、同身同氣的人是你認為值得信賴的“自己人”。

還有那些跟你有過共同經歷的人,你也會更加信賴他們。

良知中隱藏著的最深忠誠是“同苦”與“共罪”,而不是同甘共樂、共富貴。

具體到一個家庭里,你生長在這個家庭,你家里人生活得怎么樣?過得好嗎?如果父母離婚了,你感受如何?媽媽還在痛苦之中,你能接受自己先幸福起來嗎?

如果你的兄弟姐妹生活得不幸福,你允許自己先幸福嗎?如果每個人都過得很痛苦,你能允許自己快樂嗎?如果你又快樂又幸福,你的良知會不會感到痛苦、內疚呢,好像自己的這個快樂和幸福不應該擁有一樣。

對孩子來說,愛就是“共同”,共同才能連結在一起,而“不同”或差異則代表要“分開和失去”。這種“潛規則”讓他們毫不保留地模仿自己的父母。這種愛的潛規則,長大成人后,仍然發生作用,會讓孩子跟隨著父母受苦。潛意識中的動力,造成了代代相傳的痛苦輪回。在盲目的愛的推動下,重復母親的經歷或者命運,好像能替母親分擔。所以要實現自己的幸福,你想從原來的系統走向一個新的境界,是要付出代價的,內疚、恐懼、孤獨都是代價。

系統良知的界定

系統良知是海靈格在排列個案的過程中發現的,這種系統良知規劃了各種系統中的無形法則,維持系統秩序。家庭系統中的整體法則指的是所有曾經出現過的成員都有歸屬于該家庭系統的權利,沒有任何成員可以被排斥掉。在排列個案的經驗中發現,如果以前有位祖先因為種種原因被家族遺忘,后代中就會有一個人代表他,表現的行為、態度、情緒、身體癥狀、與親人的關系、甚至人生軌跡都跟被遺忘的那個人一樣。

系統良知的作用是維系系統秩序的三大法則:整體、平衡、秩序。

日常生活中,一般觀察不到系統良知的作用,只有牽引力。以下三種情況下,系統良知的效應可以在生活中被觀察到:災難下的互助、團體的光榮、團結一致對外。

有時候個人良知和系統良知會有沖突,例如某女生出于對父親的忠誠,成為了父親的心靈伴侶,表現出盲目的愛。但是,這與系統良知起沖突,系統良知的次序法則指出父親永遠是父親,孩子永遠是孩子,次序不能亂。兩者沖突下,離開父親會內疚、舍不得,留下來次序錯位,其他男人無法進入,無法建立良好的兩性關系。

系統良知也會維護跨代的平衡,例如家族中的祖先曾經不公平地掠奪了他人的財產,后代的子孫就會發現自己的財產要么留不住,要么不知不覺地把財產散掉。

個人良知背后的正面動機

良知背后的動機通常是維護一個群體的生存:一個群體常常要付出無數次慘重的代價才發現,符合一個標準才比較容易活下來,這一標準必然成為一個不容更改的教條。

良知的背后全是愛,為了群體生存的愛。例如,我服從父母的命令,照顧弟弟妹妹們,我不去追求自己的天賦使命(比如讀大學、搞藝術)。為了維護家族群體的良知,我心里雖然不好受,但我依然選擇放棄自己的追求,這個在系統排列里被稱之為盲目的愛,雖然盲目,但是這一舉動,還是被海靈格稱之為“愛的體現”。盲目的愛雖然符合群體的標準,但個體只是在這個群體里面打轉,不斷地重復這個群體里舊有的東西,甚至是苦難的輪回。

但是生存問題解決之后,我們的心靈又會產生另外一個部分的對話:活下來是為了什么?當開始追問這個問題,也就意味著這個群體開始了對心靈成長、生命意義的追尋。然而與另外一個部分的良知“活著的意義”產生了沖突。如果族群因循守舊,變成了一個封閉的系統,封閉的系統由于沒有外來元素的激活,將逐漸喪失活力而日益萎縮、死亡。

心靈成長的生命規律

為了讓一個系統更好地成長,就需要另外一種愛,我們稱之為“覺悟的愛”。

母親子宮內的孕育

人是一種不斷成長變化的生命。最開始,我們出現在媽媽的子宮里,只是一個小圓點,這個子宮就是界限,這個界限是以身體為界限。在這個子宮里,我們被孕育,被保護,然后越長越大。直到有一天子宮承受不了,也就是你已經成長到一個必須離開的階段,不離開的話,媽媽和你都活不下來。你出生了,這是人的第一次分娩,剪斷的是生理的臍帶,身體上跟母親分開。

出生之后你又進入另外一個“子宮”,一個可以養育你到成人的“子宮”——“原生家庭”,由爸爸、媽媽和孩子組成,以情感為界限。

原生家庭的孕育

你在原生家庭里繼續成長,開始的時候離不開父母,尤其是0~3歲。然后你慢慢長大,每長大一些,你不斷學習獨立,跟父母的距離會越來越遠。12~18歲,你開始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測試家庭的界限,早出晚歸,嘗試不同的活動,跟伙伴一起去露營,在外面過夜,直到有一天成人獨立。當你成年之后,一般是中學或大學畢業,你必須要脫離父母,獨立地生活。這是人的第二次分離,第二次分娩,需要的是剪斷心理上的臍帶,思想及心理上的獨立,也是情感上的獨立。這個過程遠沒有第一次分娩那么涇渭分明,而是一個漸變的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有人到了30歲,甚至40歲還在這個過程中,有人甚至對此毫無覺知,一生都沒有完成,比如啃老一族。

完成這個分離過程,人才能夠比較順利地成立自己的獨立家庭,然后上述的過程再重復一次。這是生命的發展過程,也是心靈成長的方向。

脫離原生家庭,進入社會,很可能會遠走他鄉。心里知道追求在遠方,心靈非常向往,這是你心靈的流動。但離開家的時候,你會覺得對不起父母,無法照顧他們,心存內疚,這是你良知的牽絆。但是你知道必須跟著自己的心靈,走自己的路。走出去的時候,面對未知的世界,就像動物到了原野,不知道會面臨什么,會產生恐懼,這是必然的情緒狀態。到了新的城市,新的國土,加入新的組織,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群、陌生的文化,晚上靜下來房間只有你一個人,沒有啰唆的媽媽、難纏的爸爸、整天制造麻煩的兄弟姐妹,你能感到自己的孤獨,難以入睡,好想有個人陪,甚至在被窩里哭;這種孤獨,就是獨立的代價和考驗。然后,你開始融入組織,參加社交活動,認識朋友,逐漸建立自己的生活圈。

你會成為其中某個組織的一員,不管是你自己創立的還是其他人創立的。你在這個組織中工作、服務,然后有一天職位升到某個程度,或者發現在這個組織里已無法追求你想要的。這時候你會離開這個組織,改弦易轍,求學深造,重新開始,都有可能。

組織更替

伴隨著每一次離開,每一次走向新的群體,我們的人生階段在不斷升級。這就叫成長。成長要求你離開舊有的,擺脫過去的思想模式和限制,進入一片新的天地。這個過程中,會發生什么事情呢?首先你會有內疚感,覺得背叛了以前的群體。就像離開原生家庭一樣,組織的領導想挽留你,對你說:“組織培養你這么久,你可以這樣辜負組織的期望?”你有點愧疚,內心掙扎,然而心靈的呼喚令你頂著良知的壓力離開,有點悲壯、有點興奮。然后會有恐懼感,當你走出一個群體,那種在曠野之中離了群一樣的感覺又出來了,要你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接下來的生命之路,要你一個人走,你順著只有你一個人聽到的心靈的呼喚,只有你一個人能懂,沒有人理解,沒有人陪伴,一個人在途上的孤獨感是你心靈成長的代價與試煉。

這種順應生命成長方向,通過心靈的覺醒,在人舊有的良知糾纏中打開一條縫,看見所有良知的下面,仍然有著生命的傳承,也有生命成長的方向,仍然有著屬于你自己的力量,仍然有著你自由選擇的權利。把握自己的選擇,面對內疚、穿越恐懼、接受孤獨,走向自己未來的心靈動力,我們稱之為“心靈的流動”。

所以在系統排列中,最美好的畫面就是——孩子帶著自己的天賦使命面向未來,勇敢走過去,而整個家族、甚至整個民族都在背后支持著他。當一個孩子選擇去走自己的人生路,開始的時候會很孤獨,所以最好的情況就是整體系統都支持你、推動你,去走一條開放的路。家族、宗親、父母都在背后推著孩子去走自己的路,用一個開放的模式去迎接生命,這是系統排列里面最終想做到的東西。支持生命的發展方向,允許心靈成長的愛,我們稱之為“覺悟的愛”。

真正的系統排列師的工作就是撥開那些混亂、混濁的負面能量,在生命的根部找到愛的源泉。并且用最明證、最關鍵的畫面與情境,來向當事人呈現這一愛的事實與真相。當你能夠找到愛的水源,那么你也就與生命中最本源的東西連結上了,人人都是具有這種與本源連結的潛能的,這就是靈性。

偉大良知和偉大心靈

經典的系統排列中,海靈格還不時提到偉大良知和偉大心靈,在這個層面兩個名詞都是同一個意思。在一般的家庭和組織個案中,很少會涉及偉大良知和偉大心靈。什么時候能用到,通常要遇到非常大的題目,例如民族之間的和解;或者更加高層次的題目,如生與死、混沌與秩序、命運與使命的時候,我們的智慧已經到達極限。一切答案屬于未知,也不知道從何下手,不知道出路在何處,我們讓自己臣服在世界更大的力量之下,允許自己跟更大的場域連接,完全跟隨場域的呈現。這些時候,我們可以感受到場域中的和諧,心靈極度的平靜,接納一切出現的現象,沒有判斷,好像感悟到非常深的世界智慧,又無法言說,可能有一種開悟的感受。達到這一境界,仿佛我們體會到世界的走向、發展的韻律,這樣的排列,海靈格稱之為“與道同行”,也是偉大良知、偉大心靈的展現。

當那些曾經被屏蔽了靈性與愛的源頭連結的人們,一旦被喚醒,就能順著生命之流的方向走去下,這些人在海靈格那里被稱之為“與道同行”的人。那意味你找到生命里最終的力量,并且順著世界的創造走下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曲县| 吉水县| 毕节市| 连平县| 涿州市| 荣成市| 北辰区| 天峨县| 华容县| 永靖县| 寿阳县| 响水县| 林甸县| 彰武县| 阿荣旗| 石狮市| 德化县| 加查县| 麻江县| 桂林市| 枣阳市| 桐柏县| 星子县| 桦川县| 贵南县| 石棉县| 化州市| 龙海市| 南郑县| 绥棱县| 仲巴县| 淮安市| 呼玛县| 金沙县| 依安县| 喜德县| 航空| 奉新县| 和硕县| 长兴县| 开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