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系統排列:重建家庭秩序 讓愛自然流動
- 鄭立峰
- 3685字
- 2019-01-03 11:22:52
第三節 家庭系統排列的方法論
家庭系統排列所使用的方法是現象學的方法。在伯特·海靈格的著作中,只有《愛的序位》前兩頁講到了現象學,非常模糊。書上說,有兩種研究方法,一種是把握細節,如科學研究;另一種是放空自己,把握整體,在整體中把握真相。這樣簡化的說法,能理解的人不多,所以我們在此需要更加仔細地說明。
現象學的基本概念
現象學是家庭系統排列的基礎。現象學是一種依靠我們的直接體驗來描述和認識世界的方法,涉及概念、態度與技巧。中國最早的現象學家是神農氏。神農氏嘗百草就是現象學的實踐,沒有見過的草本植物,都拿來品嘗一下,觀察自己的身體反應,然后再區分不同的性質、每種草本的藥性,以及對哪些身體癥狀有療效。
我們人類對自身及人類存在的世界認識有限,科學發展至今,仍有太多無法解釋的東西。人類拓展新知識的需求和步伐從未停止。
一般人拓展新知識的習慣有三個:經驗主義、理論主義、權威主義。
在經驗主義之下,我們通常會回憶過往的經驗,依據經驗來解釋當下的現象。
理論主義之下,我們會依據已有的理論來解釋未知的現象。事實上,真正被驗證的理論少之又少,例如最近所講的引力波,愛因斯坦提出理論近一百年后,到最近才被驗證。將理論等同于真相是一種誤解。
權威主義是指權威人士(某些社會名人、學者、甚至宗教人士)發表對某事件的看法,使大眾信以為真。實際上這只是信念,而我們知道最強的信念來自信仰。中古時代教會對科學的態度就是最好的例證。
以上述三種態度去解釋未知的世界,都有可能走偏。
現象學認識未知世界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擱置判斷。
就是先把經驗放一邊,把理論放一邊,把信念放一邊,對當下的現象存而不論。那不靠這些,靠什么?現象學的答案是對于非常明顯的現象,從親身直接體驗開始,打開自己的身心、打開自己的各種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以及身體內的感受,直接去感知和感受。
第二步:直接體驗。
在客觀的理性知識未成立以前,先從主觀的感性知識入手,獲得第一手體驗。在體驗過程中,可能靈光一現,直覺到某些規律、某些模式,我們稱之為洞見。很多偉大的發現,都是在體驗和想象中完成的。
到了這一步,依賴內在直覺或洞見去把握“本質”,只能說在意向中出現了可能的完整理論,但仍然是主觀的,客觀性沒有建立。事物或事件之間的關系“模式”,更接近“同步性”,也就是這個現象出現,那個也出現。
第三步:驗證假設。
要建立該理論的客觀性,就需要驗證假設。科學精神的基本要求,就是理論如果具備可證偽性,可以被驗證,那就具備了成為客觀知識的基本條件。
系統排列中的驗證過程,就是指現場呈現。“本質”出現的一刻,跟場域有“共振”“共鳴”,表現為當事人或現場參與者表現出集體的情緒反應。
總結下來,我們在排列中對很多現象的感知要做到如下三點。
第一 擱置判斷:把理論、經驗、信念先放在一邊,對現象存而不論。
第二 直接體驗:直接感知、依賴內在直覺或洞見去把握“模式”,即所謂的“本質”。
第三 驗證體驗:以事實證據驗證感覺。
現象學與科學的關系
完整的科學研究包含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先觀察現象、描述現象,然后綜合現象,歸納(Induction)現象形成模式或理論。這些言之成理的理論,要經過科學的方法去驗證(Verify/Falsify)理論,看能否推導(Deduction)、解釋和預測其他相類似的現象,這稱為定量分析(Qualitative Research)的研究方法。兩者結合后,對某現象的研究就可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知識(Knowledge),如果該知識的深度和豐富性達到一定的水準,我們就可以稱之為學問。

系統排列、現象學的定位
現象學是定性分析的一種,系統排列現在已經完成最重要的現象描述、定性研究。在實踐中,系統排列幫助眾多人解決了家庭關系、組織關系問題。
但是,系統排列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沒有成為學問,原因如下。
第一,到2016年為止,只有一份系統排列的定性研究報告,報告中核實了系統排列個案的正面改變,該定性研究用的方法是社會科學中的對比實驗、效果跟蹤和統計分析。而科學實驗部分還沒開始。
第二,如何解釋系統排列中的各種現象,已經有很多人在努力,但尚無確定的科學解釋。現任德國系統排列協會,已經舉行論壇,邀請量子物理學家、神經科學家與系統排列導師對話。BBC科學紀錄片Ghost in your genes(基因中的幽靈),是最新的表觀基因研究,告訴我們上幾代人的遭遇,包括生理疾病和心理創傷,是如何傳給下幾代的。這非常符合系統排列呈現的現象。
第三,對于系統排列的發現,哲學方面的探討也不多,事實上系統排列的發現顛覆了我們對于生命和世界的看法,這些不同的看法對于人和世界有什么意義,人在世間中的定位,跟周邊世界的關系是值得探索的,這些是留給哲學家們探討的范圍。
而系統排列導師關注的方向是如何實踐。雖然學問研究還沒完成,但是實踐證明系統排列對家庭關系、組織關系的確有幫助。舉個簡單的例子,幫助大家理解現象學和科學的區別。我觀察到做愛可以生孩子(現象),那我想生孩子的話,有兩個選擇:一是嘗試做愛生孩子,不是每次都成功,但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是有效的);二是做科學探索,研究很久,發現原來是精子和卵子的結合,才有孩子。
實踐應用和科學研究其實沒有先后之分,應用與研究總是在發展過程中相輔相成的。
應用現象學的三種態度
應用現象學需要三種態度:無為、無懼、無愛。
無為
無為就是不刻意去追求效果,不懷抱意圖想要去幫助當事人,順從并尊重當事人自然的成長過程,讓當事人按著自己的發展階段去走,而不是帶著她走。例如,如果當事人心靈還處在孩子階段,你想讓他一下子進入成年人,那就有點困難。
舉個例子:有三個農夫,第一個天天去施肥,天天去拔苗,拔苗助長,結果把苗都拔死了。這是很多導師犯的錯誤,希望當事人快速達到一個狀態。
第二個農夫,既不除草,又不挖渠,不防蟲,不施肥,聽天由命,這叫不作為,不是無為。
第三個農夫,看到自然成長的規律,用的都是有機肥,不用化肥,挖水渠,讓水經過田,還會養點魚、鳥、小龍蝦,把稻田變成豐富的生態環境。這叫無為,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順應自然之道去做事情。
無懼
治療師常常要面對人性最陰暗的部分。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無法接受或很少看到的部分,可能都會在排列里出現。例如有的個案家庭里有謀殺史、精神病史、亂倫史,或者經歷過殘酷迫害、種族大清洗等,排列的時候,很可能情緒大爆炸。這時候治療師必須勇敢地面對,不退縮,不受干擾,帶著心靈的力量,如實接納。
無愛
無愛不是沒有愛,排列的目的是要把盲目的愛轉化為覺悟的愛,因此排列導師在面對當事人時,也應該懷抱著覺悟的愛,而不是帶著同情、憐憫去愛。例如一個當事人,她可能遭遇過很大創傷,孤苦伶仃,走投無路。你在面對她的時候,也應該像面對其他人一樣,不刻意照顧她,也不縱容她陷入自憐的情緒里,否則治療就會失去力量。
無為、無懼、無愛三者加和,就形成了導師中正的態度。要做到以上三點,除了治療師的功力和經驗以外,我們還要做到一點,那就是接受自己的無能為力。很多時候,治療師可能會自責,覺得我幫助不了這個人。這也許是因為它勾起了我內在“幫助不了自己父母”的感受。因此,做一個治療師,首先要面對自己家族的問題,自我療愈和成長的程度跟助人能力是同步的。
系統排列中的“覺察”
我們打開了身體感官,接下來覺知什么呢?
第一,對內覺察自己的身心感受。當事人在陳述自己的訴求和排列進行時,導師會有自己的一些感受。首先是身體上的感受,例如感到身體某部分會麻木、疼痛、緊張、僵硬等。如果你和一個精神分裂的人坐在一起,你的身體有時會呈現緊張的狀態。其次是情緒上的喜怒哀樂,你對當事人憤怒、悲傷、恐懼等這些情緒也有共鳴,有共鳴的地方往往是問題的關鍵。接下來是情感上的覺察。情緒可以沒有對象,自然就涌現出來,情感卻是有對象的,例如當事人提到媽媽時,你可能會有一種心酸的感覺,代表當事人也許與媽媽有些未完成的情結。
導師對自己身心的清晰覺察,可以幫助發現當事人的問題,并確定排列的方向。海靈格可以做到腦子里空無一物,但感覺十分精準,一般治療師卻很難達到這種境界。大部分時間,我們會以自己的覺察為基礎,在腦袋里飛快地思考。
第二,覺察當事人的身心狀態。其中,身體部分包括他(她)的身材、長相、神態、語氣、肢體動作。情緒部分包括情緒類型、和事件的關聯、對誰的情緒,以及他(她)的陳述中哪些可能是故事,哪些是事實;還有當事人的內在狀態,例如他(她)在陳述這個問題時,是孩子期的狀態?青春期的狀態?還是成人期的狀態?在孩子期,他(她)可能會以一個受害者的姿態出現,因為對孩子而言,事實背后復雜的真相是他(她)無法理解,也不愿意去理解的。而對一個成年人來說,他(她)可以評估事實,可以從不同角度去了解。我們在排列中經常要做的一個工作,就是幫助當事人從童年期、青春期的狀態進入成人期,以比較全面、客觀的態度去看待問題。
第三,覺察當事人和導師的關系。很多時候,當事人和導師并不是真正的“工作關系”,而可能是父母和孩子、情人、老板和雇員的關系。當事人把導師投射成父母,或者在用各種方法面試導師,有時候甚至會變成敵我關系,氣氛搞得很緊張。這些都會影響治療效果。所以在排列中要擺正位置,覺察這是一種助人的關系,還是其他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