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氣體的黏滯性
2.5.1 壓力較高時黏滯流氣體的黏滯系數
氣體沿管路流動時,若管道直徑d與氣體平均自由程λ之比大于100(d/λ>100)時,其氣體流動狀態為黏滯流狀態。此時,各層的流速不相等,氣層之間有相對運動。試驗證明,在任意兩氣層的接觸面上將產生一對等值而反向的力。此力阻礙氣層間的相對運動,其性質與固體接觸面間的摩擦力相似,稱為內摩擦力或黏滯力。這種現象稱為黏滯現象或內摩擦現象。
從分子運動論的觀點看,內摩擦的本質是分子熱運動引起的。當氣體流動處于黏滯流狀態時,氣體流動按平均自由程分許多層。經常會發生速度較大層中的分子飛到速度較小的層中去的現象,使分子之間發生碰撞,產生動量交換,動量由速度較大的層傳到速度較小的相鄰層。這個動量梯度的變化,就決定了層與層之間的作用力,即內摩擦力。這種情況下,遷移的物理量應為動量。將動量代入遷移方程式(2-33)后,得到的摩擦力dF,則
(2-44)
式中 m0——氣體一個分子的質量,kg;
n——氣體分子密度,m-3;
ρ——氣體密度,kg/m3;
λ——平均自由程;m;
——分子的平均速度,m/s。
η——黏滯系數或內摩擦系數,kg/(m·s),且
(2-45)
上面導出的黏滯系數公式只是近似值,當分子速度和自由程都是隨機分布時,其精確的結果應為:
(2-45a)
如果考慮分子之間的引力,還需要引入溫度修正系數項,則
(2-45b)
式中 M——氣體摩爾質量,kg/mol;
T——氣體的熱力學溫度,K;
σ——分子直徑,m;
C——瑟節倫特常數。
粗略計算黏滯系數,可以應用式(2-45)。若精確計算,則用式(2-45a)或式(2-45b)。表2-13給出了各種氣體的黏滯系數η值。
表2-13 各種氣體的η值

注:P為黏度單位泊,1P=10-1Pa·s。
兩種氣體混合后的黏滯系數,按下式計算:
(2-46)
這里
式中 、
——第一種和第二種氣體的黏滯系數;
σ1、σ2——第一種和第二種氣體的分子直徑;
m1、m2——第一種和第二種氣體的分子質量;
n1、n2——第一種和第二種氣體的分子密度;
C——瑟節倫特常數;
T——混合氣體的熱力學溫度。
2.5.2 壓力較低時分子流氣體的黏滯系數
氣體在黏滯流狀態下,分子密度大,平均自由程很短,各氣體層中的分子,只能跑到相鄰的層中去,而不能跑到另外的層中去。同樣的理由,使緊貼動板(見圖2-3)的氣體層的分子受到相鄰層的分子阻礙,而不斷地與動板相碰撞,使這層氣體的運動速度與動板的運動速度相同。

圖2-3 平板間氣體的外摩擦
在低壓力下,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很大,即λ?d(d為兩個平板間的距離,見圖2-3),氣體分子之間幾乎不發生碰撞,沒有動量交換。因而,各氣體層之間沒有內摩擦。打到器壁上的分子,由于氣體分子密度低,使之無阻礙地飛向器壁的另一個地方。這樣,使緊貼器壁的氣體層與運動板的運動速度不等,產生了相對速度,好像氣體分子沿器壁表面有一個滑動,這種現象稱為滑動現象。由于氣層與器壁之間的速度差,使氣層與器壁之間產生了摩擦,稱為外摩擦。外摩擦與內摩擦不同,外摩擦是緊貼器壁的氣體層與器壁之間的動量交換;而內摩擦是各層氣體之間的動量交換。
根據動量作用原理,得到單位時間作用到面積ds上的外摩擦力dF,即
(2-47)
式中 dF——外摩擦力,N;
p——氣體壓力,Pa;
v——氣體流速,m/s;
ds——面積,m2;
——自由分子黏滯系數,s/m;
f——反射系數,f≤1,與氣體性質和器壁的表面狀況有關(見表2-14)。
表2-14 某些氣體-表面相配的f值

自由分子黏滯系數由下式確定,即
(2-47a)
式中 M——氣體的摩爾質量,kg/mol;
R——氣體常數,8.314J/(mol·K);
T——氣體溫度,K。
表2-15給出了各種氣體在20℃時自由分子黏滯系數。
表2-15 20℃時氣體的值

真空技術中,應用氣體的黏滯性原理制成黏滯性真空計。這種真空計大體可分三類:利用旋轉體的摩擦扭矩制成旋轉圓盤分子真空計;利用振蕩體的摩擦阻尼衰減原理制成的石英真空計;利用連續諧振體的振幅(或頻率)隨摩擦阻尼而改變制成的振動薄膜真空計。在真空獲得方面,應用氣體黏滯性原理制成各種類型的分子泵。此外,利用摩擦系數可求氣體分子直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