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直立草本植物

一、陸地生植物

(一)莖生葉明顯

1.單葉、葉卵圓形

(1)葉緣整齊、葉互生

葉下珠

【識別】一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莖直立,分枝常呈赤色。單葉互生,排成2列,形似復葉;葉片長橢圓形。花腋生,細小,赤褐色。蒴果無柄,扁圓形,赤褐色,表面有鱗狀凸起物。花期7~8月。分布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葉下珠

【藥用】夏、秋二季采集地上部分或帶根全草,洗凈泥土,除去雜質,鮮用搗汁或搗敷。或曬干,切段,生用。有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明目、消積的功效。用于濕熱黃疸、瀉痢、淋證、瘡瘍腫毒、蛇犬咬傷、目赤腫痛、小兒疳積。煎服,15~30克,鮮品30~60克。外用適量。

【食用】春季采摘嫩莖葉,用開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泡,撈出后加油鹽調食。

附地菜

【識別】一年生草本,高5~30厘米。莖基部略呈淡紫色,纖細,直立或斜升。單葉互生,葉片匙形、橢圓形或長圓形,兩面均具糙伏毛。聚傘花序成總狀,花小,通常生于花序后側;花萼5裂平展,喉部具5枚白色或帶黃色附屬物;花冠筒與花冠裂片等長。小堅果斜三棱錐狀四面體形,黑色有光澤,背面具3銳棱。花期4~6月,果期7~9月。

附地菜

【分布】生于田野、路旁、荒草地或丘陵林緣、灌木林間。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西南及陜西、新疆、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藥用】初夏采收全草,鮮用或曬干。味辛、苦。有行氣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胃痛吐酸、痢疾、熱毒癰腫、手腳麻木。煎服,15~30克。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擦。

【食用】春季采集幼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可涼拌或炒食。

田紫草

【識別】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20~40厘米,全株被白色毛。葉互生,披針形或倒卵狀橢圓形,全緣。花白色,單生于莖上部葉腋;花冠漏斗狀,喉部具突起。小堅果灰色、稍有光澤,具輕微的疣狀皺縮及微細的小疣。夏季開花,9月果熟。

【分布】生于多石質山坡、荒野草地或田間潮濕地帶。分布東北、陜西、河北、江蘇等地區。

【藥用】7~9月果熟時采收果實,曬干。味甘、辛。有溫中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主治胃脘冷痛作脹、泛吐酸水、跌打腫痛、骨折。煎服,3~6克。外用適量,搗敷。

田紫草

梓木草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15~25厘米。莖基部平臥,伸長,被粗毛,新枝自老枝葉腋生出,直立。單葉互生;長橢圓形、狹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1.5~6厘米,寬5~20毫米,先端圓鈍,基部窄楔形,無柄或具短柄,表面具粗毛。花單生于上部葉腋,紫藍色,很少白色;萼5裂,裂片線狀披針形,先端銳尖;花冠管喉部有5白線射出,5裂,橫徑15~18毫米;雄蕊5;子房深4裂,花柱1。小堅果白色,長2.5~3毫米,平滑。花期4~5月。

【分布】生于向陽山地或林下。分布陜西、江蘇、福建、浙江、安徽、湖北等地。

【藥用】同田紫草。

梓木草

玉竹

【識別】多年生草本。莖單一,高20~60厘米。葉互生,無柄;葉片橢圓形至卵狀長圓形。花腋生,通常1~3朵簇生,花被筒狀,黃綠色至白色,先端6裂,裂片卵圓形。漿果球形,熟時藍黑色。花期4~6月,果期7~9月。

【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及陜西、甘肅、青海、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等地。

【藥用】秋季采挖根莖,除去須根,洗凈,曬至柔軟后,反復揉搓、晾曬至無硬心,曬干;或蒸透后,揉至半透明,曬干。味甘。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主治肺胃陰傷、燥熱咳嗽、咽干口渴、內熱消渴。煎服,6~12克。

【食用】春季采集幼苗,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炒食、做湯。秋季挖掘根狀莖,去雜洗凈,可蒸食、燉食。

玉竹

鴨跖草

【識別】一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莖圓柱形,肉質,表面呈綠色或暗紫色。單葉互生,無柄或近無柄;葉片卵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全緣。總狀花序,花3、4朵,花瓣3,深藍色,較小的1片卵形,較大的2片近圓形,有長爪。蒴果橢圓形。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田野間。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藥用】夏、秋二季采收地上部分,曬干。有清熱瀉火、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感冒發熱、熱病煩渴、咽喉腫痛、水腫尿少、熱淋澀痛、癰腫疔毒。煎服,15~30克。鮮品60~90克。

【食用】采集未開花的嫩莖葉,去雜洗凈,用沸水燙一下,清水浸泡除去異味,可涼拌、炒食、做湯。

鴨跖草

土人參

【識別】一年生草本,高達60厘米。莖肉質,直立,圓柱形。葉互生,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全緣,基部漸狹而成短柄。圓錐花序頂生或側生;二歧狀分枝;花小,淡紫紅色;花瓣5,倒卵形或橢圓形;花期6~7月。蒴果近球形,3瓣裂,熟時灰褐色;果期9~10月。

【分布】生于田野、山坡、溝邊等陰濕處。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河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藥用】8~9月采挖根,曬干或蒸熟曬干。有補氣潤肺、止咳、調經的功效。主治氣虛疲倦、食少、眩暈、潮熱、盜汗、自汗、月經不調、帶下、產婦乳汁不足。煎服,30~60克。

【食用】采集開花前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

土人參

刺兒菜

【識別】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80厘米。莖生葉互生,長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兩面均被蛛絲狀綿毛,葉緣有細密的針刺或刺齒。頭狀花序單生于莖頂或枝端,花冠紫紅色。瘦果長橢圓形,冠毛羽毛狀。花期5~7月,果期8~9月。

【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藥用】夏、秋季花開時采割地上部分(小薊),曬干。味甘、苦。有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的功效。主治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傷出血、癰腫瘡毒。煎服,10~15克,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患處。

【食用】4~5月采集幼苗,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泡去苦味,可炒食、涼拌、做湯或腌制咸菜。

刺兒菜

多花黃精

【識別】根狀莖肥厚,通常連珠狀或結節成塊。莖高50~100厘米,通常具10~15枚葉。葉互生,橢圓形、卵狀披針形至矩圓狀披針形。花序具2~7花,傘形;花被黃綠色。漿果黑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

【分布】生于林下、山坡草地。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山東等地。

【藥用】同黃精。

【食用】春季采集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泡除去異味,可做湯、炒食。秋季末挖掘根狀莖,刮去外皮,可炒食、做粥或燉食。

多花黃精

瑞香狼毒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莖叢生,基部木質化。單葉互生;無柄或幾無柄;葉片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兩面無毛,全緣。頭狀花序,多數聚生枝頂,具總苞;花萼花瓣狀,黃色或白色,先端5裂,裂片倒卵形,其上有紫紅色網紋;萼筒圓柱狀,有明顯縱脈紋。果實圓錐形,包藏于宿存萼筒基部。花期5~6月,果期6~8月。

【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西藏等地。

【藥用】秋季挖根(狼毒),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有瀉水逐飲、破積殺蟲的功效。主治水腫腹脹、痰食蟲積、心腹疼痛、癥瘕積聚、結核、疥癬。煎服,1~3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醋磨汁涂;或取鮮根去皮搗爛敷。

【毒性】根有大毒,可致腹部劇痛、腹瀉。

瑞香狼毒

大戟

【識別】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上部分枝。單葉互生,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全緣。聚傘花序頂生,通常有5傘梗,傘梗頂生1杯狀聚傘花序,其基部輪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苞片5,杯狀聚傘花序總苞壇形,頂端4裂,腺體橢圓形。蒴果三棱狀球形,表面有疣狀突起。花期4~5月,果期6~7月。

【分布】主要分布于江蘇、四川、江西、廣西等地。

【藥用】秋、冬二季采挖根(京大戟),洗凈,曬干。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的功效。主治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咳喘、二便不利、癰腫瘡毒、瘰疬痰核。煎服,1.5~3克;入丸、散服,每次1克。外用適量,生用。內服醋制用,以降低毒性。

【毒性】根有毒。

大戟

青葙

【識別】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莖直立。單葉互生,葉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全緣。穗狀花序單生于莖頂,呈圓柱形或圓錐形,花被片5,白色或粉紅色,披針形;花期5~8月。種子扁圓形,黑色,光亮;果期6~10月。

【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或栽培。

【藥用】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或摘取果穗,曬干,收集種子。有清肝瀉火、明目退翳的功效。主治肝熱目赤、目生翳膜、視物昏花、肝火眩暈。煎服,10~15克。青光眼患者禁用。

【食用】采集幼苗和未開花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或入面蒸食。

青葙

珍珠菜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厘米,莖帶紫紅色。葉互生,長橢圓形或闊披針形。總狀花序頂生,花密集,常轉向一側;花冠白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布】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等地。

【藥用】秋季采收全草,鮮用或曬干。有清熱利濕、活血散瘀、解毒消癰的功效。主治水腫、熱淋、黃疸、痢疾、風濕熱痹、帶下、經閉、乳癰、疔瘡。煎湯,15~30克;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敷。

【食用】全年可采集幼苗或嫩莖葉,用沸水燙一下,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做湯。

珍珠菜

雞冠花

【識別】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80厘米。單葉互生,具柄,葉片長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全緣。穗狀花序頂生,成扁平肉質雞冠狀、卷冠狀或羽毛狀;花被片淡紅色至紫紅色、黃白或黃色;花期5~8月。胞果卵形,種子腎形,黑色,有光澤;果期8~11月。

【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

【藥用】秋季花盛開時采收花序,曬干。有收斂止血、止帶、止痢的功效。主治吐血、崩漏、便血、痔血、赤白帶下、久痢不止。煎服,6~15克。

【食用】夏季采集嫩花序,用沸水焯熟,可涼拌、炒食。

雞冠花

三白草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達1米。單葉互生,紙質,密生腺點,基部與托葉合生成鞘狀,略抱莖;葉片闊卵狀披針形,全緣;花序下的2~3片葉常于夏初變為白色,呈花瓣狀。總狀花序生于莖上端與葉對生,白色。蒴果近球形,表面多疣狀凹起,熟后頂端開裂。花期5~8月,果期6~9月。

【分布】生長在溝邊、池塘邊等近水處。分布于河北、河南、山東和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

【藥用】全年均可采地上部分,以夏秋季為宜,收取地上部分,洗凈,曬干。有清熱利水、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熱淋、血淋、水腫、腳氣、黃疸、帶下、癰腫瘡毒、濕疹、蛇咬傷。煎服,10~30克;鮮品倍量。外用鮮品適量,搗爛外敷,或搗汁飲。

【毒性】全株有毒。

三白草

菘藍

【識別】二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莖直立,光滑被粉霜。基生葉蓮座狀,葉片長圓形至寬倒披針形,全緣;莖生葉互生,長圓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莖頂部葉寬條形,全緣,無柄。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在枝頂組成圓錐狀,花瓣4,黃色,倒卵形。角果長圓形,扁平翅狀。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布】各地均有栽培。

【藥用】夏、秋二季分2~3次采收葉(大青葉),除去雜質,曬干。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主治溫病高熱、神昏、發斑發疹、痄腮、喉痹、丹毒、癰腫。煎服,9~15克,鮮品30~60克。外用適量。

【食用及毒性】據文獻記載可采摘嫩莖葉沸水中焯熟后,清水浸泡去苦味食。但現代有研究顯示菘藍莖葉有引起基因變異和骨髓抑制作用,建議不要食用。

菘藍

火炭母

【識別】多年生草本,長達1米。莖近直立或蜿蜒。葉互生,有柄,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全緣。頭狀花序排成傘房花序或圓錐花序,花白色或淡紅色,花被5裂,花期7~9月。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光亮,果期8~10月。

【分布】生于山谷、水邊、濕地。分布于華東、華中、華南、西南等地。

【藥用】夏、秋間采收地上部分,鮮用或曬干。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筋的功效。主治痢疾、泄瀉、咽喉腫痛、肺熱咳嗽、帶下、癌腫、中耳炎、濕疹等。煎服,9~15克,鮮品30~60克。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食用】春天采集幼嫩苗,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炒食、涼拌。

火炭母

天名精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有臭味。莖直立,上部多分枝。莖下部葉互生,葉片廣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全緣;莖上部葉近于無柄,長橢圓形,向上逐漸變小。頭狀花序多數,腋生;總苞鐘形或稍帶圓形;花序中全為管狀花,黃色;瘦果長3~5毫米,有縱溝多條,頂端有線形短喙,無冠毛。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分布】分布于河南、湖南、湖北、四川、云南,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江西、貴州、陜西等地。

【藥用】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實,曬干,除去雜質。有殺蟲消積的功效。主治蛔蟲、蟯蟲、絳蟲病、蟲積腹痛、小兒疳積。煎服,3~9克。

【毒性】全草有小毒。

天名精

旋覆花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80厘米。基部葉較小,莖中部葉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常有圓形半抱莖的小耳,無柄,全緣或有疏齒;上部葉漸小,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多數或少數排列成疏散的傘房花序;舌狀花黃色,舌片線形。瘦果圓柱形。花期6~10月,果期9~11月。

【分布】廣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廣西等地。

【藥用】夏、秋季花開放時采收頭狀花序,陰干或曬干。味苦、辛、咸。有降氣、消痰、行水、止嘔的功效。主治風寒咳嗽、痰飲蓄結、胸膈痞悶、喘咳痰多、嘔吐噫氣、心下痞硬。煎服,3~10克。

【食用】未開花前采集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漂洗,可炒食、做菜饃。

旋覆花

羊蹄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1米,莖直立。根生葉叢生,有長柄,葉片長橢圓形,邊緣呈波狀;莖生葉較小,有短柄。總狀花序頂生,花被6,淡綠色,外輪3片展開,內輪3片成果被;果被廣卵形,有明顯的網紋,背面各具一卵形疣狀突起,其表有細網紋,邊緣具不整齊的微齒;花期4月。瘦果三角形,先端尖,角棱銳利,果熟期5月。

【分布】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各地。

【藥用】秋季8~9月采挖根,曬干,切片生用。有涼血止血、解毒殺蟲、瀉下的功效。主治血熱出血證、疥癬、瘡瘍、燙傷,大便秘結。煎服,10~15克;鮮品30~50克;外用適量。

【毒性】全草有毒,不建議食用,特別是大量、長期食用。

羊蹄

皺果莧

【識別】一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莖直立,有不顯明棱角。葉片卵形、卵狀矩圓形或卵狀橢圓形,全緣或微呈波狀緣。圓錐花序頂生,有分枝,由穗狀花序形成,圓柱形,細長,直立,頂生花穗比側生者長;花期6~8月。胞果扁球形,綠色,不裂;種子近球形,黑色或黑褐色,具薄且銳的環狀邊緣;果期8~10月。

【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南、陜西、云南。

【藥用】夏、秋季采收全草,鮮用。有清熱解毒、利尿止痛的功效。主治痢疾、小便不利。煎服,30~60克;或煮粥。

【食用】采摘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或做成干菜。

皺果莧

刺莧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0.3~1米。莖直立,多分枝,有縱條紋。葉互生;葉柄長1~8厘米,在其旁有2刺;葉片卵狀披針形或菱狀卵形,全緣或微波狀,中脈背面隆起,先端有細刺。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花小,苞片常變形成2銳刺,花被片綠色;花期5~9月。胞果長圓形,種子近球形,黑色,果期8~11月。

【分布】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等地。

【藥用】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收全草或根,鮮用或曬干。有涼血止血、清利濕熱、解毒消癰的功效。主治胃出血、便血、痔血、膽囊炎、膽石癥、濕熱泄瀉、小便澀痛、咽喉腫痛、濕疹、牙齦糜爛。煎服,9~15克,鮮品30~60克。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

刺莧

【食用】采摘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或做成干菜。

反枝莧

【識別】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莖直立,粗壯。葉片菱狀卵形或橢圓狀卵形,兩面和邊緣有柔毛。圓錐花序頂生和腋生,花被片5,白色;花期7~8月。胞果扁球形,淡綠色,蓋裂,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內;種子近球形,棕色或黑色;果期8~9月。

【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臺灣、河南等地。

【藥用】春、夏、秋季采收全草或根,鮮用。有清熱解毒、利尿功效。主治痢疾、腹瀉、疔瘡腫毒、蜂螫傷、小便不利、水腫。煎服,9~30克。外用適量,搗敷。

【食用】4~8月采集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做餡、做湯或制成干菜。

反枝莧

酸模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單葉互生,葉片卵狀長圓形,先端鈍或尖,基部箭形或近戟形,全緣,有時略呈波狀;莖上部葉較窄小,披針形,無柄且抱莖;基生葉有長柄。花序頂生,狹圓錐狀,分枝稀,花數朵簇生。瘦果圓形,具三棱,黑色,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藥用】夏、秋季采收根,曬干。有涼血止血、泄熱通便、利尿、殺蟲的功效。主治吐血、便血、月經過多、熱痢、目赤、便秘、小便不通、淋濁、惡瘡、疥癬、濕疹。煎湯服,9~15克;或搗計。外用適量,搗敷。

【毒性】有文獻記載全草有毒。也有文獻記載嫩莖葉可食。不建議食用。

酸模

皺葉酸模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莖直立,通常不分枝,具淺槽。葉互生,葉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邊緣有波狀皺褶。花多數聚生于葉腋,或形成短的總狀花序,合成一狹長的圓錐花序;花被片6,2輪,宿存。瘦果三棱形,有銳棱,褐色有光澤。花果期6~8月。

【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青海、福建、臺灣、廣西、貴州等地。

【藥用】4~5月采葉,曬干或鮮用。有清熱解毒、止咳的功效。主治熱結便秘、咳嗽、癰腫瘡毒。煎湯服或作菜食。外用適量,搗敷。

【毒性】有文獻記載全草有毒。也有文獻記載嫩莖葉可食。不建議食用。

皺葉酸模

【識別】一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莖直立,粗壯,具條棱及綠色或紫紅色條紋。葉互生,下部葉片菱狀卵形或卵狀三角形,上部葉片披針形,下面常被粉質。圓錐狀花序,花小,黃綠色,每8~15朵聚生成一花簇,花期8~9月。胞果稍扁,近圓形,果期9~10月。

【分布】生于荒地、路旁及山坡。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藥用】春、夏季割取幼嫩全草,鮮用或曬干備用。有清熱祛濕、解毒消腫、殺蟲止癢作用。主治發熱、咳嗽、腹瀉、濕疹、疥癬、白癜風、瘡瘍腫痛、毒蟲咬傷。煎服,15~30克。外用適量,煎水漱口,或熏洗,或搗涂。

【食用】全株有小毒,大量食用時有人會發生日光過敏,建議不要食用,更不能大量、長期服用。有關文獻記載的食用方法如下:春季采集嫩莖葉,于沸水中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或制干菜。

毛曼陀羅

【識別】一年生草本,高1~2米。有惡臭,全株被白色細腺毛及短柔毛。莖粗壯,直立,圓柱形,基部木質化,上部多呈叉狀分枝,灰綠色。葉互生或近對生,葉片廣卵形,全緣或呈微波狀。花大,花冠白色或淡紫色,具5棱;花萼筒部有5棱角,先端5淺裂。蒴果生于下垂的果梗上,近圓形,密生柔韌針狀刺并密被短柔毛,熟時先端不規則裂開。種子多數,腎形,淡褐色或黃褐色。花期5~9月,果期6~10月。

【分布】分布于遼寧、河北、江蘇、浙江、河南。

【藥用】4~11月花初開時采收花(洋金花),曬干或低溫干燥。有平喘止咳、解痙定痛的功效。主治哮喘咳嗽、脘腹冷痛、風濕痹痛、小兒慢驚、外科麻醉。內服,0.2~0.6克,宜入丸、散劑。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末外敷。

【毒性】全草有毒,果實、種子毒性最大,嚴重中毒可致死。

毛曼陀羅

尖尾芋

【識別】直立草本。地上莖圓柱形,黑褐色,具環形葉痕。葉互生;葉柄綠色,長25~30厘米,由中部至基部擴大成寬鞘;葉片膜質至亞革質,深綠色,寬卵狀心形,長15~40厘米,寬10~1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微凹,全緣。花序柄圓柱形,稍粗壯,常單生,長20~30厘米;佛焰苞近肉質,管部長圓狀卵形,淡綠色至深綠色,檐部狹舟狀,邊緣內卷,外面上部淡黃色,下部淡綠色;肉花序比佛焰苞短;附屬器淡綠色、黃綠色,狹圓錐形。漿果淡紅色,球形。花期5~6月,果期7~8月。

尖尾芋

【分布】生于溪谷濕地或田邊。分布于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藥用】全年均可挖取根莖,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有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的功效。主治流感、鉤端螺旋體病、瘡瘍痛毒初起、瘰疬、蜂窩組織炎、慢性骨髓炎、毒蛇咬傷、毒峰螫傷。煎湯服,3~9克(鮮品30~60克,需炮制,宜煎2小時以上)。外用適量,搗敷。

【毒性】全株有毒,根莖毒性最大。

海芋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可達5米。莖粗壯,粗達30厘米。葉互生;葉柄粗壯,長60~90厘米,下部粗大,抱莖;葉片闊卵形,長30~90厘米,寬20~60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廣心狀箭頭形。花序柄粗狀,長15~20厘米;佛焰苞的管長3~4厘米,粉綠色,苞片舟狀,綠黃色,先端銳尖;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附屬器長約3厘米,有網狀槽紋。漿果紅色。種子1~2顆。花期春季至秋季。

【分布】生于山野間。分布于華南、西南及福建、湖南等地。

【藥用】全年均可采收根莖或莖,用刀削去外皮,切片,清水浸漂5~7天,并多次換水,取出鮮用或曬干。加工時以布或紙墊手,以免中毒。有毒。有清熱解毒、行氣止痛、散結消腫的功效。主治流感、風濕骨痛、疔瘡、癰疽腫毒、斑禿、疥癬、蟲蛇咬傷。煎服,3~9克,鮮品15~30克(需與大米同炒至米焦后加水煮至米爛,去渣用。或久煎2小時后用)。外用適量,搗敷(不可敷健康皮膚)。

【毒性】全株有毒,根莖毒性最大。

海芋

紅蓼

【識別】一年生草本,高1~3米。莖直立,中空,多分枝,密生長毛。葉互生,托葉鞘筒狀,下部膜質,褐色,上部草質,被長毛,上部常展開成環狀翅;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長10~20厘米,寬6~12厘米,全緣,兩面疏生軟毛。總狀花序由多數小花穗組成,花淡紅或白色,花被5深裂,裂片橢圓形,花期7~8月。瘦果近圓形,扁平,黑色,有光澤。果期8~10月。

【分布】生于路旁和水邊濕地。分布于全國大部分地區。

【藥用】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果穗,曬干,打下果實。具有散血消癥、消積止痛的功效。主治癥瘕痞塊、癭瘤腫痛、食積不消、胃脘脹痛。煎服,15~30克。

【食用】春夏季采摘嫩葉,于沸水中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炒食、摻入面中蒸食。

紅蓼

牛蒡

【識別】二年生直立草本,高1~2米。莖上部多分枝,帶紫褐色,有縱條棱。根生葉叢生,莖生葉互生;葉片長卵形或廣卵形,全緣,邊緣稍波狀。頭狀花序簇生于莖頂或排列成傘房狀;總苞球形,由多數覆瓦狀排列之苞片組成,先端成針狀,末端鉤曲;管狀花紅紫色。瘦果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灰褐色,具縱棱。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分布】分布全國各地。

【藥用】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干。味辛、苦。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效。主治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痄腮、丹毒、癰腫瘡毒。煎服,6~12克。

【食用】春季采集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漂洗,可炒食、做湯。春、秋季可挖根,去殘莖,洗凈,可炒食、涼拌、腌咸菜。

牛蒡

商陸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達1.5米,莖綠色或紫紅色。單葉互生,葉片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12~15厘米,寬5~8厘米,全緣。總狀花序直立于枝端或莖上;花被片5,初白色后漸變為淡紅色。漿果扁球形,由多個分果組成,熟時紫黑色。花、果期5~10月。

【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藥用】秋季至次春采挖根,切成塊或片,曬干。有逐水消腫、通利二便、解毒散結的功效。主治水腫脹滿、二便不通;外用治癰腫瘡毒。煎服,5~10克。外用適量。孕婦忌用。本品有毒,過量可引起中毒。

【食用及毒性】春季采集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根有毒,勿食用。

商陸

美洲商陸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1.5~2米。光滑無毛,分枝很多,嫩枝綠色,老枝帶紅色。葉互生,葉片卵狀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總狀花序頂生或側生,花梗粉紅色;花著生于鱗片狀的苞片腋內,覆瓦狀排列,白色或淡粉紅色;無花瓣。總狀果序下垂,分果間分離不明顯。

【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藥用】秋季至次春采挖根,切成塊或片,曬干。有逐水消腫、通利二便、解毒散結的功效。主治水腫脹滿、二便不通;外用治癰腫瘡毒。煎服,5~10克。外用適量。孕婦忌用。本品有毒,過量可引起中毒。

【食用及毒性】春季采集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泡,可涼拌、炒食。根及漿果有毒,勿食用。

美洲商陸

虎杖

【識別】多年生灌木狀草本,高達1米以上。莖直立,中空,散生紫紅色斑點。葉互生,葉片寬卵形或卵狀橢圓形,全緣。圓錐花序腋生,花被5深裂,裂片2輪,外輪3片在果時增大,背部生翅,花期6~8月。瘦果橢圓形,有3棱,果期9~10月。

【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藥用】春、秋二季采挖根莖,切短段或厚片,曬干。有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的功效。主治濕熱黃疸、淋濁、帶下、風濕痹痛、癰腫瘡毒、水火燙傷、經閉、跌打損傷、肺熱咳嗽。煎服,9~15克;外用適量。孕婦忌服。

【食用及毒性】虎杖全株有毒,不宜食用,雖有多種文獻將其列為可食野菜,但為安全起見,不建議食用,更不能大量、長期食用。

虎杖

煙草

【識別】一年生或有限多年生草本。全株被腺毛。莖高0.7~2米,基部稍木質化。葉互生,長圓狀披針形、披針形、長圓形或卵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至莖成耳狀半抱莖,柄不明顯或成翅狀柄。圓錐花序頂生,多花;花冠漏斗狀,淡紅色,筒部色更淡,稍弓曲,裂片5,先端急尖。蒴果卵狀或長圓狀。種子圓形或寬圓形,褐色。花、果期夏秋季。

【分布】我國南北各地廣為栽培。

【藥用】常于7月間,當煙葉由深綠變成淡黃,葉尖下垂時,可按葉的成熟先后,分數次采摘葉。有行氣止痛、燥濕、消腫、解毒殺蟲的功效。主治食滯飽脹、氣結疼痛、關節痹痛、癰疽、疔瘡、疥癬、濕疹、毒蛇咬傷、扭挫傷。煎服,鮮葉9~15克。外用適量,煎水洗。

【毒性】全株有毒,葉毒性最大。

煙草

閉鞘姜

【識別】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米。葉片長圓形或披針形,全緣。穗狀花序頂生,橢圓形或卵形;苞片卵形,紅色,長約2厘米,具厚而銳利的短尖頭,每1苞片內有花1朵;花萼革質,紅色,3裂;花冠管長約1厘米,裂片長約5厘米,白色或紅色;唇喇叭形,白色。蒴果稍木質,紅色。花期7~9月,果期9~11月。

【分布】生于疏林下、山谷陰濕地、路邊草叢、荒坡、水溝邊。分布于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藥用】秋季采挖根莖(樟柳頭),去凈莖葉、須根,曬干或鮮用,或切片曬干。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水腫膨脹、淋癥、白濁、癰腫惡瘡。煎服,3~6克。外用適量,煎水洗。

【毒性】新鮮根有毒。

閉鞘姜

藜蘆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葉互生,無葉柄或莖上部葉具短柄;葉片薄革質,橢圓形、寬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2~25厘米,寬約10厘米。圓錐花序,總軸和枝軸密被白色綿狀毛;花被片6,長圓形,黑紫色。蒴果卵圓形,具三鈍棱。種子扁平,具膜質翅。花、果期7~9月。

【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山東、河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藥用】5~6月未抽花葶前采挖根及根莖,除去葉,曬干或烘干。有涌吐風痰、殺蟲的功效。主治中風痰壅、癲癇、疥癬、惡瘡。入丸、散,0.3~0.6克。外用適量,研末,油或水調涂。

【毒性】全株有毒,根部毒性較大。

藜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南县| 土默特左旗| 罗甸县| 滨海县| 钦州市| 堆龙德庆县| 青阳县| 吉林省| 七台河市| 教育| 凤城市| 湘乡市| 绥江县| 东海县| 互助| 克拉玛依市| 仁怀市| 永年县| 玉山县| 岐山县| 登封市| 尚志市| 乐亭县| 龙陵县| 喀什市| 杂多县| 沁源县| 宜宾县| 崇明县| 沭阳县| 宝应县| 博湖县| 齐河县| 文昌市| 十堰市| 乌拉特中旗| 读书| 贵港市| 崇文区| 禹州市| 灵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