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種野菜野外識別速查圖鑒
- 岳桂華 王以忠 于愛華
- 7字
- 2019-03-01 11:30:37
3.單葉、葉分裂
(1)羽狀裂葉、葉互生
諸葛菜
【識別】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50厘米?;~和下部莖生葉羽狀深裂,葉緣有鈍齒;上部莖生葉長圓形或窄卵形,葉基抱莖呈耳狀,葉緣有不整齊的鋸齒狀結構??偁罨ㄐ蝽斏?,花為藍紫色或淡紅色,隨著花期的延續,花色逐漸轉淡,最終變為白色;花期4~5月。長角果圓柱形,具有四條棱,內有大量細小的黑褐色卵圓形種子;果期5~6月。
【分布】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及華東地區。
【食用】春季采集未開花的嫩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炒食、涼拌。

諸葛菜
蔊菜
【識別】直立草本植物,高20~50厘米。葉形多變化,基生葉和莖下部葉片通常大頭羽狀分裂,頂裂片大,邊緣具不規則牙齒,上部葉片寬披針形或匙形,具短柄或耳狀抱莖,邊緣具疏齒??偁罨ㄐ蝽斏騻壬ㄐ?,花瓣4,鮮黃色,寬匙形或長倒卵形。長角果線狀圓柱形。
【分布】生于潮濕處。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浙江、福建、湖北、廣東、廣西等地。
【藥用】5~7月采收全草,鮮用或曬干。有祛痰止咳、活血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主治咳嗽痰喘、感冒發熱、風濕痹痛、咽喉腫痛、疔瘡癰腫、黃疸。煎服,10~30克,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
【食用】春季或夏季采集幼苗,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炒食、涼拌、煮粥。

蔊菜
播娘蒿
【識別】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70厘米,全體被柔毛,莖上部多分枝,較柔細。葉互生,2~3回羽狀分裂,最終的裂片狹線形。總狀花序頂生,花瓣4,黃色,匙形;花期4~6月。長角果線形;果期5~7月。
【分布】生于田野間。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西南等地。
【藥用】夏季果實成熟時,割取全草,曬干,打下種子。種子有瀉肺平喘、行水消腫的功效。主治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脅脹滿不得平臥、胸腹水腫、小便不利。煎服,3~9克。
【食用及毒性】全株有毒,大劑量可引起心動過速,心室顫動等強心苷中毒癥狀。不建議食用,更不能大量、長期食用。

播娘蒿
薺菜
【識別】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50厘米?;~叢生,呈蓮座狀,具長葉柄,葉片大頭羽狀分裂,頂生裂片較大,卵形至長卵形;莖生葉狹被針形,基部箭形抱莖,邊緣有缺刻或鋸齒??偁罨ㄐ蝽斏蛞干ò甑孤研?,4片,白色,十字形開放。短角果呈倒三角形,扁平,先端微凹。花、果期4~6月。
【分布】全國各地均有分布或栽培。
【藥用】春季采集帶根全草,曬干,生用。有利水消腫、明目、止血的功效。主治水腫、肝熱目赤、目生翳膜、血熱出血證。煎服,15~30克;鮮品加倍。
【食用】采集未開花幼苗,用沸水焯熟,可涼拌、炒食、做湯、做餡。

薺菜
防風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莖單生,2歧分枝?;~叢生,有扁長的葉柄,三角狀卵形,2~3回羽狀分裂,最終裂片條形至披針形;頂生葉簡化,具擴展葉鞘。復傘形花序頂生;花瓣5,白色。雙懸果卵形?;ㄆ?~9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于草原、丘陵和多石礫山坡上。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寧夏、山東等地。
【藥用】春、秋季采挖未抽花莖植株的根,曬干。味辛、甘。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的功效。主治感冒頭痛、風濕痹痛、風疹瘙癢、破傷風。煎服,4.5~9克。
【食用】春季采摘嫩芽,用沸水焯熟,可涼拌、炒食或做湯。

防風
蛇床
【識別】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80厘米,莖表面具深縱條紋。根生葉二至三回三出式羽狀全裂;末回裂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莖上部的葉和根生葉相似,但葉柄較短。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花瓣5,白色,倒卵形,先端凹。雙懸果橢圓形,果棱成翅狀?;ㄆ?~6月,果期5~7月。
【分布】生于低山坡、田野、路旁、溝邊、河邊濕地。分布幾遍全國各地。
【藥用】夏、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成熟果實(蛇床子),曬干。味辛、苦,有小毒。有燥濕祛風、殺蟲止癢、溫腎壯陽的功效。主治陰癢帶下、濕疹瘙癢、濕痹腰痛、腎虛陽痿、宮冷不孕。內服,3~9克;外用適量,多煎湯熏洗或研末調敷。
【食用及毒性】3~6月采摘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做湯。種子有毒,采摘嫩莖葉時勿混入。

蛇床
小花鬼針草
【識別】一年生草本,高20~90厘米。莖下部圓柱形,有條紋,中上部常為鈍四方形。葉對生,葉二至三回羽狀分裂,第1次分裂深達中肋,裂片再次羽狀分裂,小裂片具1~2個粗齒或再作第三回羽裂,最后一次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上部葉互生,二回或一回羽狀分裂。頭狀花序單生,無舌狀花,花冠筒狀。瘦果線形,略具4棱,兩端漸狹,有小剛毛,頂端芒刺2枚,有倒刺毛。
【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西南等地。
【藥用】夏、秋間采收全草,鮮用或切段干用。有清熱、利尿、活血、解毒的功效。主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腸炎腹瀉、小便澀痛、風濕痹痛、跌打瘀腫、癰疽瘡癤、毒蛇咬傷。煎服,10~30克,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
【食用】同鬼針草。

小花鬼針草
白花前胡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120厘米?;~有長柄,基部擴大成鞘狀,抱莖;葉片三出或二至三回羽狀分裂,第一回羽片2~3對,最下方的1對有長柄,其他有短柄或無柄;末回裂片菱狀倒卵形,邊緣具不整齊的3~4粗或圓鋸齒;莖生葉和基生葉相似,較?。磺o上部葉無柄,葉片三出分裂。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花瓣5,白色,廣卵形至近圓形。雙懸果卵圓形,背棱線形稍突起,側棱呈翅狀。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分布】分布于山東、陜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藥用】冬季至次春莖葉枯萎或未抽花莖時采挖根,曬干。味苦、辛。有降氣化痰、散風清熱的功效。主治痰熱喘滿、咯痰黃稠、風熱咳嗽痰多。煎服,3~10克。

白花前胡
【食用】春季采摘嫩莖葉,先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或做湯。
紫花前胡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1~2米。莖直立,圓柱形,紫色。根生葉和莖生葉有長柄,基部膨大成圓形的紫色葉鞘,葉片1~2回羽狀全裂,1回裂片3~5片,再3~5裂,葉軸翅狀,頂生裂片和側生裂片基部連合,基部下延成翅狀,最終裂片狹卵形或長橢圓形,有尖齒;莖上部葉簡化成葉鞘。復傘形花序頂生,總苞卵形,紫色;花瓣深紫色,長卵形。雙懸果橢圓形,背棱和中棱較尖銳,呈絲線狀,側棱發展成狹翅?;ㄆ?~9月,果期9~10月。
【分布】分布于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臺灣等地。
【藥用】【食用】同白花前胡。

紫花前胡
藁本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莖表面有縱直溝紋。葉互生,三角形,2回羽狀全裂,最終裂片3~4對,卵形,邊緣具不整齊的羽狀深裂,莖上部的葉具擴展葉鞘。復傘形花序;花小,花瓣5,白色。雙懸果廣卵形,分果具5條果棱。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分布】野生于向陽山坡草叢中或潤濕的水灘邊。分布河南、陜西、甘肅、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東、云南等地。
【藥用】秋季莖葉枯萎或次春出苗時采挖根莖,曬干或烘干。味辛。有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的功效。主治風寒感冒、巔頂疼痛、風濕痹痛。煎服,3~9克。
【食用】春季采摘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或做湯。

藁本
遼藁本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根莖短。莖直立,通常單一,中空,表面具縱棱,常帶紫色?;~在花期時凋落;莖生葉互生,在下部和中部的葉有長柄;葉片全形為廣三角形,通常為3回3出羽狀全裂,最終裂片卵形或廣卵形,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少數缺刻狀牙齒;莖上部的葉較小,葉柄鞘狀,2回3出羽狀全裂。復傘形花序頂生;傘梗6~19個;花瓣5,白色,橢圓形。雙懸果橢圓形。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于山地林緣以及多石礫的山坡林下。分布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等地。
【藥用】【食用】同藁本。

遼藁本
川芎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40~70厘米,全株有濃烈香氣。莖下部的節膨大成盤狀,中部以上的節不膨大。莖下部葉具柄,基部擴大成鞘;葉片三至四回三出式羽狀全裂,羽片4~5對,卵狀披針形,末回裂片線狀披針形至長卵形,頂端有小尖頭,莖上部葉漸簡化。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花瓣白色,倒卵形至橢圓形。幼果兩側扁壓?;ㄆ?~8月,幼果期9~10月。
【分布】分布四川、貴州、云南一帶,多為栽培。
【藥用】夏季當莖上的節盤顯著突出并略帶紫色時采挖根莖,曬后烘干。味辛。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主治胸痹心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腹痛、頭痛、風濕痹痛。煎服,3~10克。
【食用】春季采摘嫩葉,先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或做湯。

川芎
野胡蘿卜
【識別】二年生直立草本,高20~120厘米,全株被白色粗硬毛?;~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末回裂片線形或披針形;莖生葉近無柄,末回裂片小而細長。復傘形花序頂生,總苞片多數,葉狀,羽狀分裂,裂片線形;花通常白色,有時帶淡紅色。雙懸果長卵形具棱,棱上有翅,棱上有短鉤刺或白色刺毛。花期5~7月,果期6~8月。
【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藥用】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味苦、辛;有小毒。有殺蟲消積的功效。主治蛔蟲病、蟯蟲病、絳蟲病、蟲積腹痛、小兒疳積。煎服,3~10克。
【食用】春季未開花前采集嫩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秋季挖掘根,可腌制醬菜。

野胡蘿卜
祁州漏蘆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25~65厘米。莖不分枝,具白色綿毛或短毛。基生葉及下部莖葉羽狀全裂呈琴形,裂片常再羽狀深裂,兩面均被蛛絲狀毛或粗糙毛茸;中部及上部葉較小。頭狀花序單生莖頂;總苞寬鐘狀,總苞片多層;花冠淡紫色。瘦果倒圓錐形,棕褐色,有宿存之羽狀冠毛?;ㄆ?~7月,果期6~8月。
【分布】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等地。
【藥用】春、秋二季采挖根(漏蘆),曬干。味苦。有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舒筋通脈的功效。主治乳癰腫痛、癰疽發背、瘰疬瘡毒、乳汁不通、濕痹拘攣。煎服,5~9克。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食用】采摘未開花前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沖洗,可涼拌、做湯、炒食或做餡。

祁州漏蘆
鬼針草
【識別】一年生直立草本,高40~85厘米。中、下部葉對生,2回羽狀深裂,裂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邊緣具不規則的細尖齒或鈍齒;上部葉互生,較小,羽狀分裂。頭狀花序,總苞杯狀;花雜性,邊緣舌狀花黃色,中央管狀花黃色。瘦果黑色,條形,頂端芒刺3~4枚,具倒刺毛?;ㄆ?~9月。果期9~11月。
【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藥用】在夏、秋季開花盛期,收割地上部分,鮮用或曬干。味苦。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消腫的功效。主治咽喉腫痛、濕熱瀉痢、黃疸尿赤、風濕痹痛、腸癰腹痛、疔瘡腫毒、蛇蟲咬傷、跌打損傷。煎服,15~30克。外用適量,搗敷或取汁涂于患處,或煎水熏洗。

鬼針草
【食用】4~5月采集幼苗、嫩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泡,可炒食、涼拌、做湯。
菊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50~140厘米。葉互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羽狀淺裂或半裂,兩面密被白絨毛。頭狀花序頂生成腋生,單個或數個集生于莖枝頂端;舌狀花位于邊緣,白色、黃色、淡紅色或淡紫色;管狀花位于中央,黃色。瘦果矩圓形。花期9~11月。
【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
【藥用】9~11月花盛開時分批采收花序,陰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曬干。味甘、苦。有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瘡癰腫毒。煎服,5~9克。
【食用】秋季采摘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后可涼拌或煮粥;花曬干后可以泡茶、燉湯、泡酒。

菊
野菊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25~100厘米。莖直立或基部鋪展。莖生葉卵形或長圓狀卵形,羽狀分裂或分裂不明顯;頂裂片大;側裂片常2對,卵形或長圓形,全部裂片邊緣淺裂或有鋸齒。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圓錐花序或不規則的傘房花序;舌狀花黃色。花期9~10月。
【分布】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藥用】秋、冬季花初開放時采摘花序,曬干,或蒸后曬干。味苦。有清熱解毒、瀉火平肝的功效。主治疔瘡癰腫、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煎服,10~15克。外用適量。
【食用】3~5月采集嫩葉及莖芽,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1~2小時,除去苦味,可涼拌、炒食、做餡、做湯?;〞窀珊罂梢耘莶?。

野菊
野茼蒿
【識別】直立草本,高20~120厘米。葉膜質,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邊緣有不規則鋸齒或重鋸齒,或有時基部羽狀裂。頭狀花序數個在莖端排成傘房狀,花冠紅褐色或橙紅色。瘦果狹圓柱形,赤紅色,有肋,被毛;冠毛極多數,白色,絹毛狀,易脫落。花期7~12月。
【分布】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四川、西藏。
【藥用】夏季采收全草,鮮用或曬干。有清熱解毒、調和脾胃的功效。主治感冒、腸炎、痢疾、口腔炎、乳腺炎、消化不良。煎湯服,30~60克;外用適量,搗敷。
【食用】未開花前采摘嫩葉,用沸水炒熟,可涼拌、炒食。

野茼蒿
茵陳蒿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0.5~1米,幼時全體有褐色絲狀毛。營養枝上的葉2~3回羽狀裂或掌狀裂,小裂片線形或卵形,密被白色絹毛;花枝上的葉無柄,羽狀全裂,裂片呈線形或毛管狀,基部抱莖,綠色,無毛。頭狀花序多數,密集成圓錐狀;花淡紫色。瘦果長圓形?;ㄆ?~10月。果期11~12月。
【分布】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藥用】春季幼苗高6~10厘米時采收或秋季花蕾長成至花初開時采割地上部分(茵陳),曬干。味苦、辛。有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的功效。主治黃疸尿少、濕溫暑濕、濕瘡瘙癢。煎服,6~15克。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食用】于11月至翌年4月采集幼苗、嫩葉,4月以后不可食用。用沸水焯3~5分鐘,清水浸泡3~5小時,去除異味,可炒食、涼拌或制干菜。

茵陳蒿
艾蒿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45~120厘米,莖被灰白色軟毛,從中部以上分枝。單葉互生,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密布腺點,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頭狀花序多數,排列成復總狀;花紅色,多數。瘦果長圓形?;ㄆ?~10月。
【分布】分布于全國大部分地區。
【藥用】夏季花未開時采摘葉,曬干。味辛、苦,有小毒。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外用祛濕止癢。主治吐血、衄血、崩漏、月經過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外治皮膚瘙癢。煎服,3~10克。外用適量。
【食用及毒性】全株有小毒,大劑量可引起胃腸道急性炎癥。建議不要食用,更不可大量及長期食用。

艾蒿
泥胡菜
【識別】二年生直立草本,高30~80厘米。基生葉蓮座狀,倒披針形或倒披針狀橢圓形,提琴狀羽狀分裂,頂裂片三角形,較大,側裂片長橢圓狀披針形,下面被白色蛛絲狀毛;中部葉橢圓形,無柄,羽狀分裂;上部葉條狀披針形至條形。頭狀花序多數,有長梗,花紫色。瘦果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白色,羽毛狀。花期5~6月。
【分布】生于路旁、荒草叢中或水溝邊。我國各地大都有分布。
【藥用】夏、秋季采集全草,鮮用或曬干。味辛、苦。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主治痔漏、癰腫疔瘡、乳癰、淋巴結炎、風疹、外傷出血。煎服,9~15克。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食用】12月至翌年4月采集幼嫩苗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擠出汁液,可涼拌、炒食。

泥胡菜
菊蒿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莖直立,單生或少數莖成簇生,僅上部有分枝。莖葉多數,二回羽狀分裂。一回為全裂,側裂片達12對;二回為深裂,二回裂片卵形、線狀披針形、斜三角形或長橢圓形。下部莖葉有長柄,中上部莖葉無柄。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稠密的傘房或復傘房花序??偘?層,外層卵狀披針形,全部苞片邊緣白色或淺褐色狹膜質,頂端膜質擴大。全部小花管狀,邊緣雌花比兩性花小?;ü?~8月。
【分布】分布于黑龍江及新疆。
【毒性及應用】全草有毒。莖及頭狀花序含殺蟲物質,可作殺蟲劑。

菊蒿
青蒿
【識別】一年生直立草本,高40~150厘米,全株具較強揮發油氣味。莖生葉互生,為三回羽狀全裂,裂片短細。頭狀花序細小,球形,多數組成圓錐狀;管狀花,黃色。瘦果橢圓形。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分布】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
【藥用】秋季花盛開時采割地上部分,除去老莖,陰干。味苦、辛。有清虛熱、除骨蒸、解暑熱、截瘧、退黃的功效。主治溫邪傷陰、夜熱早涼、陰虛發熱、骨蒸勞熱、暑邪發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煎服,6~12克,不宜久煎。
【食用】春季采摘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后,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做湯。

青蒿
續斷菊
【識別】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紡錘狀或圓錐狀。葉互生,下部葉葉柄有翅,中上部葉無柄,基部有擴大的圓耳,葉片長橢圓形或倒圓形,不分裂或缺刻狀半裂或羽狀全裂,邊緣有不等的刺狀尖齒。頭狀花序在莖頂密集成傘房狀,舌狀花黃色。瘦果長橢圓狀倒卵形,壓扁,兩面各有3條縱肋,冠毛白色。
【分布】生于路邊、田野。分布于全國各地。
【藥用】春、夏采收全草,鮮用或曬干。味苦。有清熱解毒、止血的功效。主治瘡瘍腫毒、小兒咳喘、肺癆咳血。煎服,9~15克,鮮品加倍。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食用】春、夏季采集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泡去苦味,擠出汁液,可涼拌、做餡、做湯、煮粥或腌制咸菜。

續斷菊
關蒼術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達70厘米。莖下部葉3~5羽裂,側裂片長圓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邊緣刺齒平伏或內彎,頂裂片較大;莖上部葉3裂至不分裂。頭狀花序頂生,下有羽裂的葉狀總苞一輪;花冠白色,細長管狀。瘦果長圓形?;ㄆ?~9月,果期9~10月。
【分布】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
【藥用】春、秋季采挖根莖,曬干,撞去須根。味辛、苦。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的功效。主治濕阻中焦、脘腹脹滿、泄瀉、水腫、風濕痹痛、風寒感冒、眼目昏澀。煎服,5~10克。
【食用】采摘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或炒食。

關蒼術
苦苣菜
【識別】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頭狀花序頂生,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ㄆ?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藥用】春季開花前連根拔起全草,洗凈,曬干。有清熱解毒、利濕排膿、涼血止血的功效。主治咽喉腫痛、瘡癤腫毒、痔瘡、急性菌痢、腸炎、肺膿瘍、急性闌尾炎、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煎湯服,9~15克;鮮品30~60克;或鮮品絞汁。外用適量,煎湯熏洗;或鮮品搗敷。
【食用】3~8月采摘嫩苗或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漂洗,可炒食、涼拌或煮粥。

苦苣菜
抱莖苦荬菜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80厘米?;~多數,長圓形,基部下延成柄,邊緣具鋸齒或不整齊的羽狀深裂;莖生葉較小,卵狀長圓形,基部耳形或戟形抱莖,全緣或羽狀分裂。頭狀花序密集成傘房狀,舌狀花黃色。瘦果黑色,紡錘形,冠毛白色。花、果期4~7月。
【分布】生于荒野、山坡、路旁及疏林下。分布于東北、華北和華東。
【藥用】5~7月采收全草,曬干或鮮用。味苦。有止痛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頭痛、牙痛、胃痛、手術后疼痛、跌打傷痛、闌尾炎、腸炎、肺膿腫、咽喉腫痛、癰腫瘡癤。煎服,9~15克;外用適量,水煎熏洗或搗敷。
【食用】春、夏季采集幼苗,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

抱莖苦荬菜
蔞蒿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60~150厘米。葉互生,下部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密集,羽狀深裂,側裂片1~2對,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邊緣有疏尖齒;上部葉3裂或線形而全緣。頭狀花序近球形,在分枝上排成總狀或復總狀花序,花黃色。瘦果卵狀橢圓形?;ā⒐?~11月。
【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中等地。
【藥用】春季采收嫩根苗,鮮用。有利膈開胃的功效。主治食欲不振。煎湯服,5~10克。
【食用】春季采摘嫩莖去葉,用沸水焯熟后炒食。

蔞蒿
莨菪
【識別】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有特殊臭味。莖高40~80厘米,上部具分枝,全體被白色腺毛。基生葉大,葉片長卵形,呈不整齊的羽狀淺裂;莖生葉互生,排列較密,無柄,卵狀披針形,每側有2~5個疏大齒牙或淺裂,葉漸上漸小,最上部的葉常呈交叉互生,成2列狀?;ㄒ干?,單一;花冠漏斗狀,5淺裂,淺黃色,具紫色網狀脈紋。萼管基部膨大,宿存,內包壺形蒴果。花期5月,果期6月。
【分布】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山東、江蘇、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青海、新疆、寧夏、西藏等地。
【藥用】夏、秋二季果皮變黃色時,采摘果實,曝曬,打下種子,篩去果皮、枝梗,曬干。有解痙止痛、安神定喘的功效。主治胃痙攣疼痛、喘咳、癲狂。煎服,0.06~0.6克。
【毒性】全草有毒。

莨菪
大薊
【識別】多年生宿根草本。莖高100~150厘米,有縱條紋,密被白軟毛。葉互生,羽狀分裂,裂片5~6對,先端尖,邊緣具不等長淺裂和斜刺,基部漸狹,形成兩側有翼的扁葉柄,莖生葉向上逐漸變小。頭狀花序,單生在枝端;總苞球形,苞片6~7列,披針形,銳頭,有刺;全部為管狀花,紫紅色。瘦果扁橢圓形?;ㄆ?~6月;果期6~8月。
【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藥用】夏、秋季花開時采割地上部分,曬干。味甘、苦。有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的功效。主治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癰腫瘡毒。煎服,10~15克,鮮品可用30~60克。外用適量,搗敷患處。
【食用】4~5月采集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做湯、曬干菜或腌制咸菜。秋季末挖掘肉質根,水煮后可腌制咸菜。

大薊
白屈菜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含橘黃色乳汁。莖直立,多分枝,有白粉,具白色細長柔毛。葉互生,一至二回奇數羽狀分裂;基生葉裂片5~8對,裂片先端鈍,邊緣具不整齊缺刻;莖生葉裂片2~4對,邊緣具不整齊缺刻?;〝刀?,排列成傘形聚傘花序;花瓣4枚,卵圓形或長卵狀倒卵形,黃色。蒴果長角形,成熟時由下向上2瓣?;ㄆ?~8月,果期6~9月。
【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江蘇、江西、四川等地。
【藥用】盛花期割取地上部分,曬干。有鎮痛、止咳、利尿、解毒的功效。主治胃痛、腹痛、腸炎、痢疾、慢性支氣管炎、百日咳、咳嗽、黃疸、水腫、腹水、疥癬瘡腫、蛇蟲咬傷。煎服,3~6克。外用適量,搗汁涂。
【食用及毒性】全株有毒,雖有有關文獻記載嫩葉可食用,但不要食用。

白屈菜
紫堇
【識別】一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莖直立,自下部起分枝?;~,有長柄;葉片輪廓卵形至三角形,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末回裂片狹卵形。總狀花序頂生或與葉對生,疏著花5~8朵;花冠淡粉紫紅色。蒴果條形。花期3~4月,果期4~5月。
【分布】分布于華東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藥用】春、夏季采挖全草或根,除去雜質,洗凈,陰干或鮮用。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主治瘡瘍腫毒、聤耳流膿、咽喉疼痛、頑癬、禿瘡、毒蛇咬傷。煎服,4~10克。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外洗。
【毒性】全草有毒。

紫堇
小花黃堇
【識別】一年生草本,高10~55厘米,具惡臭。莖直立,多分枝。葉互生;葉2~3回羽狀全裂,一回裂片7~9枚,末回裂片卵形,先端鈍圓,邊緣羽狀深裂。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冠黃色。蒴果條形,種子扁球形?;ㄆ?~4月,果期4~5月。
【分布】分布于長江流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
【藥用】夏季采收全草或根(黃堇),洗凈,曬干。有清熱利濕、解毒殺蟲的功效。主治濕熱泄瀉、痢疾、黃疸、目赤腫痛、聤耳流膿、瘡毒、疥癬、毒蛇咬傷。煎服,3~6克,鮮者15~30克;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毒性】全草有毒。

小花黃堇
北蒼術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葉無柄;莖下部葉匙形,多為3~5羽狀深缺刻,先端鈍,基部楔形而略抱莖;莖上郜葉卵狀披針形至橢圓形,3~5羽狀淺裂至不裂,葉緣具硬刺齒。頭狀花序,基部葉狀苞披針形,邊緣長櫛齒狀;花冠管狀,白色,先端5裂,裂片長卵形。瘦果密生向上的銀白色毛?;ㄆ?~8月,果期8~10月。
【分布】生長于山坡灌木叢及較干旱處。分布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
【藥用】【食用】同關蒼術(見162頁)。

北蒼術
白術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莖直立,上部分枝。莖下部葉有長柄,葉片3裂或羽狀5深裂,裂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葉緣均有刺狀齒,先端裂片較大;莖上部葉柄漸短,狹披針形,分裂或不分裂。總苞鐘狀,總苞片7~8列,覆瓦狀排列;花多數,著生于平坦的花托上;花冠管狀,淡黃色,上部梢膨大,紫色,先端5裂,裂片披針形,外展或反卷。瘦果長圓狀橢圓形,密被黃白色絨毛?;ㄆ?~10月,果期10~12月。
【分布】現廣為栽培,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均有分布。
【藥用】冬季下部葉枯黃、上部葉變脆時采挖根莖,除去泥沙,烘干或曬干,再除去須根。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主治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煎服,6~12克。
【食用及毒性】未查到有關毒性及食用方法的文獻記載。

白術
虞美人
【識別】一年或二年生植物,高30~90厘米。全體被伸展剛毛。莖直立,有分枝。葉互生;下部的葉具柄,上部者無柄;葉片披針形,羽狀分裂,下部全裂,邊緣有粗鋸齒,兩面被淡黃色剛毛?;▎味漤斏?,顏色鮮艷,未開放前下垂;花瓣4,近圓形,紫紅色,邊緣帶白色,基部具深紫色的小紫斑。蒴果闊倒卵形,花盤平扁,邊緣圓齒狀。花期4~5月,果期5~7月。
【分布】我國各地庭園有栽培。
【藥用】夏、秋季采集全草或花,曬干。有鎮咳、鎮痛、止瀉的功效。主治咳嗽、偏頭痛、腹痛、痢疾。煎服,花1.5~3克;全草3~6克。
【毒性】全草有毒。

虞美人
龜背竹
【識別】莖綠色,粗壯。葉柄綠色,長常達1米,腹面扁平,背面鈍圓,基部甚寬,對折抱莖;葉片大,輪廓心狀卵形,厚革質,表面發亮,淡綠色,背面綠白色,邊緣羽狀分裂。佛焰苞厚革質,寬卵形,舟狀,近直立,先端具喙。肉穗花序近圓柱形,淡黃色。雄蕊花絲線形,花粉黃白色。雌蕊陀螺狀,線形,縱向,黃色,稍凸起。漿果淡黃色,柱頭周圍有青紫色斑點。花期8~9月。
【分布】我國各地有栽培供觀賞。
【食用】據《中國植物志》記載:果序味美可食,但常具麻味。
【毒性】汁液有刺激和腐蝕作用,皮膚接觸可引起疼痛和灼傷。

龜背竹
蕓香
【識別】多年生木質草本,高可達1米。全株無毛但多腺點。葉互生,二至三回羽狀全裂至深裂;裂片倒卵狀長圓形、倒卵形或匙形,全緣或微有鈍齒。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兩性,金黃色花瓣4~5,邊緣細撕裂狀。蒴果4~5室;種子有棱,種皮有瘤狀突起?;ㄆ?~5月,果期6~7月。
【分布】我國南部多有栽培。
【藥用】7~8月生長盛期收割全草(臭草),陰干或鮮用。有祛風清熱、活血散瘀、消腫解毒的功效。主治感冒發熱、小兒高熱驚風、痛經、閉經、跌打損傷、熱毒瘡瘍、小兒濕疹、蛇蟲咬傷。煎服,3~9克,鮮品15~30克;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塞鼻。
【毒性】全草可致流產,揮發油對皮膚有燒灼作用,使皮膚發紅、起皰。

蕓香
蓍草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50~100厘米。葉互生,無柄,葉片長線狀披針形,櫛齒狀羽狀深裂或淺裂,裂片線形,排裂稀疏。頭狀花序多數,集生成傘房狀;總苞鐘狀,總苞片卵形,3層,覆瓦狀排列;邊緣舌狀花,雌性,5~11朵,白色,花冠長圓形,先端3淺裂;中心管狀花,兩性,白色,花藥黃色,伸出花冠外面。瘦果扁平?;ㄆ?~9月,果期9~10月。
【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寧夏、甘肅、河南等地。各地廣泛栽培。
【藥用】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凈,鮮用或曬干。有祛風止痛、活血、解毒的功效。主治感冒發熱、頭風痛、牙痛、風濕痹痛、血瘀經閉、腹部痞塊、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癰腫瘡毒。煎湯服,10~15克;外用適量,煎水洗。
【毒性】全草有毒。

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