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種野菜野外識別速查圖鑒
- 岳桂華 王以忠 于愛華
- 2965字
- 2019-03-01 11:30:36
(2)葉對生和輪生
瞿麥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莖叢生,直立,上部二歧分枝,節明顯。葉對生,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基部成短鞘狀包莖,全緣。花單生或數朵集成圓錐花序;花瓣5,淡紅色、白色或淡紫紅色,先端深裂成細線狀;花期8~9月。蒴果長圓形,果期9~11月。
【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藥用】花果期采割地上部分,曬干。有利尿通淋、活血通經的功效。主治熱淋、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漓澀痛。煎服,9~15克。孕婦忌服。
【食用】4~5月采集嫩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

瞿麥
白花蛇舌草
【識別】一年生纖細披散草本,高15~50厘米。莖纖弱稍扁。葉對生,具短柄或無柄;葉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葉膜質,中脈在上面下陷,側脈不明顯。花單生或2朵生于葉腋,花梗略粗壯;花冠漏斗形,白色,先端4深裂,裂片卵狀長圓形。蒴果扁球形,成熟時頂部室背開裂。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分布】分布于云南、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等地。
【藥用】夏、秋二季采收全草,洗凈;或曬干,切段,生用。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的功效。主治癰腫瘡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熱淋澀痛。煎服,15~60克。外用適量。
【食用及毒性】未查到有毒及食用的相關文獻記載。

白花蛇舌草
霞草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60~80厘米。莖直立,簇生,綠色或紫色,上部多分枝,節明顯。單葉對生,無柄,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全緣,主脈3出。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瓣5,粉紅色或白色,狹倒卵形,先端微凹。蒴果卵狀球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山東、江蘇、河南等地。
【藥用】春、秋季采挖根(山銀柴胡),去凈泥土,切片,曬干備用。有涼血、清虛熱的功效。主治陰虛肺勞、骨蒸潮熱、盜汗、小兒疳熱、久瘧不止。煎服,3~9克。
【食用】采集未開花嫩莖葉或幼苗,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或做餡。

霞草
石竹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莖叢生,直立,上部二歧分枝,節明顯。葉對生,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基部成短鞘狀包莖,全緣。花單生或數朵集成圓錐花序;花瓣倒卵狀三角形,紫紅色、粉紅色、鮮紅色或白色,頂緣不整齊齒裂,喉部有斑紋。蒴果圓筒形,包于宿存萼內,頂端4裂。花期5~6月,果期7~9月。
【分布】生于草原和山坡草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藥用】同瞿麥(見127頁)。
【食用】未開花前采集嫩莖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做餡。

石竹
徐長卿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高達1厘米。根細呈須狀,形如馬尾,具特殊香氣。莖細而剛直,不分枝。葉對生,無柄,葉片披針形至線形。圓錐聚傘花序,生近頂端葉腋,花冠黃綠色,5深裂,廣卵形,平展或向外反卷;副花冠5,黃色,肉質,腎形。蓇葖果呈角狀;種子多數,卵形而扁,先端有一簇白色細長毛。花期5~7月,果期9~12月。
【分布】生于陽坡草叢中。分布于東北、華東、中南、西南及內蒙古、河北、陜西、甘肅。
【藥用】夏、秋季采收根莖及根,洗凈曬干。有祛風、化濕、止痛、止癢的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胃痛脹滿、牙痛、腰痛、跌撲傷痛、風疹、濕疹。煎服,3~12克。
【食用】春季采集嫩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泡,除去苦味,可涼拌、炒食、煮粥。

徐長卿
柳葉白前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莖圓柱形,表面灰綠色。單葉對生,具短柄;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邊緣反卷。傘形聚傘花序腋生,有3~8朵,花冠輻狀,5深裂,裂片線形,紫紅色。蓇葖果單生,窄長披針形。種子披針形,先端具白色絲狀絹毛。花期5~8月,果期9~10月。
【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廣東、貴州、云南、四川等地。
【藥用】秋季采挖根莖,曬干。有降氣、消痰、止咳的功效。主治肺氣壅實、咳嗽痰多、胸滿喘急。煎服,3~10克。
【食用】春季采摘嫩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多次浸洗,可涼拌、炒食。

柳葉白前
浙貝母
【識別】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鱗莖半球形。莖單一,直立,圓柱形。葉無柄;莖下部的葉對生,狹披針形至線形;中上部葉常3~5片輪生,葉片較短,先端卷須狀。花單生于莖頂或葉腋,花鐘形,俯垂;花被6片,2輪排列,長橢圓形,先端短尖或鈍,淡黃色或黃綠色,具細微平行脈,內面并有淡紫色方格狀斑紋。朔果卵圓形,有6條較寬的縱翅。花期3~4月,果期4~5月。
【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蘇、安徽、湖南等地。
【藥用】初夏植株枯萎時采挖鱗莖,洗凈。有清熱化痰止咳、解毒散結消癰的功效。主治風熱咳嗽、痰火咳嗽、肺癰、乳癰、瘡毒。煎服,3~10克。

浙貝母
續隨子
【識別】二年生草本,高達1米,全株被白霜。莖直立,分枝多。單葉交互對生,由下而上葉漸增大,線狀披針形至闊披針形,全緣。杯狀聚傘花序,通常4枝排成傘狀,基部輪生葉狀苞4片,每枝再叉狀分枝,分枝處對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的苞葉2片;雄花多數和雌花1枚同生于萼狀總苞內,總苞4~5裂;雄花僅具雄蕊1;雌花生于花序中央,雌蕊1,子房3室,花柱3,先端2歧。蒴果近球形,表面有褐黑兩色相雜斑紋。花期4~7月,果期7~8月。
【分布】分布于我國大部地區。
【藥用】夏、秋二季果實成熟時采收種子(千金子),除去雜質,干燥。有瀉下逐水、破血消癥、外用療癬蝕疣。主治二便不通、水腫、痰飲、積滯脹滿、血瘀經閉;外治頑癬、贅疣。去殼,去油用,多入丸、散服。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毒性】全株有毒,種子毒性大,莖汁液對皮膚有燒灼作用。

續隨子
蓬子菜
【識別】多年生直立草本。莖叢生,四棱形。葉6~10片輪生,無柄,葉片線形。聚傘花序集成頂生的圓錐花序狀,花冠輻狀,淡黃色,花冠筒極短,裂片4,卵形。雙懸果2,扁球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生于山坡灌叢及曠野草地。分布于東北、西北至長江流域。
【藥用】夏、秋季采收全草,鮮用或曬干。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經、祛風止癢的功效。主治肝炎、腹水、咽喉腫痛、瘡癤腫毒、跌打損傷、婦女經閉、帶下、毒蛇咬傷。煎服,10~15克。外用適量,搗敷。
【食用】春季采集嫩葉,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

蓬子菜
黃精
【識別】多年生草本。莖直立,圓柱形,單一,高50~80厘米。葉無柄;通常4~5枚輪生;葉片線狀披針形至線形,先端漸尖并卷曲。花腋生,花梗先端2歧,著生花2朵;花被筒狀,白色,先端6齒裂,帶綠白色。漿果球形,成熟時黑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分布】生于荒山坡及山地雜木林或灌木叢的邊緣。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
【藥用】春、秋二季采挖根莖,除去須根,洗凈,置沸水中略燙或蒸至透心,干燥。味甘。有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的功效。主治脾胃氣虛、體倦乏力、胃陰不足、口干食少、肺虛燥咳、勞嗽咳血、精血不足、腰膝酸軟、須發早白、內熱消渴。煎服,9~15克。

黃精
【食用】春季采摘嫩葉,用沸水焯燙后,再用清水浸洗,可涼拌、炒食。9~10月采挖根莖,煮熟后可涼拌、燉湯、煮粥、泡酒。
滇黃精
【識別】多年生草本,莖高1~3米,頂端作攀援狀。葉輪生,每輪3~10枚,條形、條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先端卷。花序具2~4花,總花梗下垂,花被粉紅色。漿果紅色。花期3~5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林下、灌叢或陰濕草坡,有時生巖石上。分布于云南、四川、貴州。
【藥用】【食用】同黃精。

滇黃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