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病毒感染與用藥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簡稱非典)、流行性感冒、呼吸道病毒性疾病(鼻病毒、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其他病毒)見“第六章 呼吸系統疾病”、帶狀皰疹見“第十二章皮膚科疾病”。病毒性肝炎見“第七章 消化系統疾病”。

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經蚊傳播,流行于夏秋季,主要分布于亞洲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已知自然界中存在不同毒力的乙腦病毒,其毒力受到外界多種因素的影響,可發生變化。

【臨床表現與診斷要點】

1.臨床表現 流行于夏秋季。起病急,有發熱及不同程度中樞神經系統癥狀;重型患者病后可出現后遺癥。潛伏期10~15d,可短至4d,長至21d。大多數呈隱性感染或輕癥,僅少數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分以下四期:

(1)初熱期 病初3d,為病毒血癥期,體溫39℃左右,少數病人有頸項輕度強直,易誤診為“感冒”。

(2)極期 病程3~10d,體溫持續上升至40℃以上,并持續不退至極期結束。全身癥狀加重,出現明顯神經系統癥狀及體征,意識障礙加重,漸轉入昏迷,并出現驚厥。重癥驚厥反復發作,出現肢體強直性癱瘓,昏迷加重,深淺反射消失,頸強及腦膜刺激征明顯。可發生顱內壓輕至重度增高、腦水腫等,可進展至中樞性呼吸衰竭,甚至發生腦疝。

(3)恢復期 極期過后即進入恢復期。體溫下降,昏迷者經過短期的神情呆滯或神志淡漠而逐漸清醒。神經系統體征逐漸改善或消失。此期因人而異,1~6個月才逐漸恢復。

(4)后遺癥 5%~20%病人主要表現為意識異常、智力障礙、癡呆、癲癇樣發作及肢體強直性癱瘓等。

臨床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和極重型等。極重型初熱期體溫迅速上升達40.5~41℃或更高,伴反復發作難以控制的持續驚厥。于1~2d內轉入深昏迷,肢體強直,重度腦水腫,發展至中樞性呼吸衰竭或腦疝;死亡率高,存活者均有嚴重后遺癥。病死率約10%。

2.診斷要點

(1)有上述流行病學和臨床的證據,包括起病急,有發熱、頭痛、嘔吐、嗜睡等表現;重癥患者有驚厥及昏迷,頸強及腦膜刺激征陽性。

(2)實驗室檢查有以下特征。

① 血象:白細胞總數(10~20)×109/L,兒童可達40×109/L;病初中性粒細胞可達0.8以上,1~2日后淋巴細胞占優勢。但有部分病人血象始終正常。

② 腦脊液檢查:無色透明,壓力增高,白細胞(5~500)×106/L,個別達1000×106/L。病初1~2d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以后則單核細胞增多。若分離出病毒可確診。

③ 血清學檢查:如特異性IgM抗體反應測定、單克隆抗體反向血凝抑制試驗、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血凝抑制試驗等均有助于診斷。

【防治措施與用藥】

1.一般對癥治療 如退高熱、抗驚厥、控制呼吸障礙和衰竭及控制循環衰竭等。

2.抗病毒治療 病初可用廣譜抗病毒藥(如利巴韋林)靜脈滴注。α-干擾素有增強機體細胞抗病毒的能力,但其有效程度尚待進一步明確。參考用量如下:

利巴韋林[典][保甲] 靜脈滴注時,成人0.5~1g/d,分2次,療程3~7d;小兒10~15mg/(kg·d),分2次給藥,每次靜脈滴注20分鐘以上,療程3~7d。

α-干擾素 我國《藥典》2010年版收載品種有重組人干擾素α1b[典]、重組人干擾素α2a[典]、重組人干擾素α2b[典]、重組干擾素β[典]等,用法與用量應參照說明對癥應用。

腎上腺糖皮質激素 氫化可的松[典]、甲潑尼龍[典]等有抗炎、退熱、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保護血腦屏障、降低腦水腫、抑制免疫復合物形成及保護細胞溶酶體膜等作用,對重癥和早期病人可短期應用,一般不超過3~5d。

3.中醫藥治療 可以石膏、大青葉、板藍根、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抗病毒中藥配方,有頭痛、惡寒等表證時加淡豆豉、薄荷;便秘加生大黃。40℃以上時宜用生石膏、生甘草、水牛角;高熱伴驚厥可用牛黃抱龍丸、羚羊角粉;同時存在昏迷可用安宮牛黃丸、石菖蒲、郁金等,或復方麝香注射液[典](又名醒腦靜,有蘇醒作用),可每隔2~4h靜脈推注一次,也可靜脈滴注。

4.恢復期及后遺癥的康復治療

(1)功能性鍛煉,如理療、體療、中藥治療、針灸、推拿等。

(2)飲食調養,增加一些補腦益智的食品和藥膳(如核桃、魚類)等。

(3)心理療法。

5.預防 滅蚊、人群免疫、動物宿主的管理。

狂犬病(恐水病)

狂犬病又名恐水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人畜(獸)共患病。多見于犬、狼、貓等動物。人被病獸咬(抓)傷而感染。

【臨床表現與診斷要點】

1.有被犬、狼、狐、貓等病獸咬(抓)傷的歷史,潛伏期15d至1~2年,多為30~90d。

2.全部病程3~5d,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前驅期 對聲、光、風等刺激開始敏感,喉發緊,四肢蟻爬感。

(2)激動期 體溫38~40℃。全身痛,抽搐,精神失常,有幻聽、幻視。恐水為突出的特點;飲水、見水、聞水聲或聽到“水”字,皆可引起咽喉痙攣和全身抽搐。此期常向四周亂吐唾液。

(3)麻醉期 痙攣停止,出現癱瘓,流涎,感覺和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呼吸衰竭而死亡。

3.實驗檢查 包括血常規、尿常規及腦脊液,病毒分離、核酸測定(PCR法測定RNA,以唾液標本檢測的陽性率高)、動物接種、抗體檢查等有助于診斷。

【防治措施與用藥】

1.狂犬病疫苗(人用濃縮狂犬病疫苗) 用于預防狂犬病。被病獸咬(抓)傷者于0(第1天)、3(第4天)、7(第8天)、14(第15天)、30(第31天)天各注射本疫苗1支;兒童用量相同。3處以上被嚴重咬傷者,應于0~3天注射加倍量疫苗,或按說明書。注意:①凡被犬及其他病獸咬傷、抓傷時,應用肥皂水反復沖洗傷口,再用碘酊消毒數次,不宜包扎和(或)縫合;②及時用本品;③忌飲酒、濃茶和劇烈運動、勞動。

2.抗狂犬病血清[典][保甲] 配合狂犬病疫苗,用于被病獸嚴重咬傷如頭、臉、頸部,或多部位咬傷者進行預防注射,越早越好;咬后48h內注射本品,可減低發病率。受傷部位應先進行處理,若傷口曾用其他化學藥品處理過,應用肥皂水或滅菌注射用水沖洗干凈。先用本品在受傷部位浸潤注射,余下的血清進行肌內注射(頭部咬傷可于頸背部肌內注射)。被狂犬(病獸)咬抓傷越早注射狂犬疫苗和抗血清越好。注射總劑量按40U/kg,嚴重者可增至80~100U/kg,在1~2d內分次注射,注射完畢后開始注射狂犬病疫苗。亦可同時注射狂犬病疫苗,但注射部位須分開。

3.按需要給予破傷風抗毒素或類毒素,以及適宜的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對癥處理。

4.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保乙] 主要用于被狂犬或其他動物咬傷、抓傷患者的被動免疫。在當地防疫站遵醫囑皮下浸潤注射用。

5.捕殺病犬(獸)、野犬并及時焚毀或消毒深埋;對飼養家犬、警犬、實驗用犬、寵物犬加強管理、登記,定期預防接種。

流行性出血熱

流行性出血熱(EHF)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類為主要傳染源。亦稱腎綜合征出血熱(HFRS)。病理學以全身小血管和毛細血管廣泛性損害,臨床上以發熱、低血壓、出血、腎損害為特征。

【臨床表現與診斷要點】

1.臨床潛伏期4~46d,2周多見,可見五期。

(1)發熱期

① 體溫常達39~40℃,呈稽留熱或弛張熱。伴畏寒或寒戰。

② 特殊中毒癥狀,如顏面潮紅、水腫或球結膜水腫,結膜充血或出血,表情遲鈍呈醉酒樣。

③ 有少數患者呈視力障礙、神志不清、腦膜腦炎癥狀。

④ 皮膚、黏膜有出血點;重癥有鼻衄、嘔血、咯血、便血;束臂試驗多呈陽性。

⑤ 熱程3~6d,可漸退或驟退。退熱后癥狀反而加劇。全身中毒癥狀及毛細血管損害體征有“三痛”,即頭、腰和眼眶痛,“三紅”即顏面、頸部及上胸部皮膚潮紅表現。有各種毛細血管損害,如出血、充血和外滲體征。

(2)低血壓休克期 血壓顯著下降,甚至發生休克現象;尿量減少,出血現象增多。

(3)少尿期 主要表現為腎臟受損。發病初期即有少尿傾向,可逐漸發展成為急性腎衰竭表現。

(4)多尿期 一般出現在病程的第9~14天。

(5)恢復期 從病程第4周起,各種癥狀逐漸緩解。

2.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于初期減少以后常增加,第3天常達(15~30)×109/L;重癥可達50×109/L,有少數呈類白血病反應。血小板減少,出凝血時間延長;淋巴細胞增多;細胞容積增高。

(2)尿常規 病程第2天可出現大量蛋白尿。尿呈紅黃色說明含大量蛋白尿及紅細胞,有時有膜樣及(或)纖維樣組織。多尿期的尿比重下降。

(3)血生化 少尿期血鉀及非蛋白氮增高,二氧化碳結合力降低。

(4)腦脊液檢查 少數病人腦脊液中蛋白及白細胞增多。

(5)免疫學檢查 檢測血清和尿液中特異性IgM和IgG抗體。IgM抗體1∶20為陽性,IgG抗體1∶40為陽性,病程中滴度上升4倍為診斷依據。

(6)其他 可見膽紅素升高等。

【防治措施與用藥】

以綜合對癥治療為主。早期應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中晚期針對病理生理改變治療。原則上早發現、早休息、早治療和就地治療。注意防治休克、腎衰竭、出血三關。

1.發熱期治療 主要采用抗病毒及免疫治療,可選用或聯用:

利巴韋林[典][保甲] 成人靜滴0.6~1.0g,連續3~5d;兒童首次33mg/kg,以后15mg/(kg·d),每日3~4次靜滴;總療程7d。

干擾素[保乙] 100萬U肌注,每日1次,連用3~5d。

高效價人體免疫球蛋白[保乙] 1ml肌注,應于發病3d內遵醫囑注射。

糖皮質激素 甲潑尼龍[典][保乙]40~80mg,或地塞米松[典][保甲]5~10mg靜注。用于需要改善中毒癥狀者。

止吐 甲氧氯普胺[典][保甲](滅吐靈)10mg或維生素B650mg靜滴,用于嘔吐癥狀明顯者。

此外,預防DIC及防治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可應用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保甲])、香丹注射液、達肝素鈉(低分子肝素)抗凝,療程1~3d;每天輸注平衡液1000ml,高熱、大汗、腹瀉時可增量,酌情對癥處理。

2.低血壓休克期治療 可酌情選用以下藥物:

(1)去甲腎上腺素[保甲]2~4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平衡液[保甲/乙]500ml中,緩慢靜脈滴注;輸液不宜過多過快,以免引起肺水腫、心力衰竭等。調整膠體滲透壓可輸血漿或人血白蛋白。必要時用氫化可的松。

(2)糾正酸中毒,可選用5%碳酸氫鈉[保甲]5mg/kg,或11.2%乳酸鈉3ml/kg酌情靜脈滴注。

(3)血管活性藥物。首選酚妥拉明[保甲],重癥可以小劑量緩慢靜滴,繼以0.1~0.3mg/min靜滴,一般以10~20mg溶于500~1000ml葡萄糖注射液中輸注。或多巴胺[保甲]10~20mg溶于100ml 5%葡萄糖注射液,初以2~5μg/(kg·min)滴入,然后酌情調整,最大滴速0.5mg/min。或山莨菪堿[保甲]5~10mg(兒童每次0.3~2.0mg/kg),加入20ml 50%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注射,每10~30min 1次,直至緩解;亦可用阿托品0.3~0.5mg(兒童每次0.03~0.05mg/kg)。必要時用甲潑尼龍(甲基強的松龍)[保乙]40~80mg或地塞米松[保甲]10~20mg加入100ml 10%葡萄糖注射液中滴注。毛花苷C(西地蘭)0.2~0.4mg加入40ml 50%葡萄糖液中緩慢靜脈推注,1~2次/d。

3.少尿期治療 應注意以下幾點:

(1)嚴格限制攝入水量,每天入量不超過出量700ml。酌情用利尿藥,或依他尼酸(利尿酸)25mg肌注或靜注。

(2)高血鉀時可用大量葡萄糖注射液合并胰島素注射(亦可用能量合劑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滴注)。

(3)酸中毒或尿毒癥時,可靜脈滴注11.2%乳酸鈉注射液3ml/kg。

(4)支持對癥用藥。

4.多尿期治療 飲食中補充足量水分和電解質;補充鉀鹽(靜脈滴注宜緩);可多飲菜湯、果汁;或口服氯化鉀1~2g,每日3次(氯化鉀緩釋劑可口服)。

5.恢復期治療 應補充營養,繼續休息逐步恢復活動。

6.對癥支持治療 在整個病程中飲食選用流質或半流質,注意保障高糖、低蛋白與低鹽。

病毒性腦膜炎

病毒性腦膜炎是由多種病毒所致的軟腦膜(軟膜和蛛網膜)彌漫性炎癥,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中常見的一種臨床綜合征。

【臨床表現與診斷要點】

1.急性起病,體溫38℃以上且呈持續性;頭痛多劇烈,伴噴射性嘔吐或惡心嘔吐;腦膜刺激癥狀和程度不同的意識障礙(但多不嚴重);腦脊液呈非化膿性改變;外周白細胞多為正常;病毒特異性抗原或抗體轉陰性,或特異性核酸檢查陽性。

2.體征。頸部強直有輕度抵抗,凱爾尼格征陽性。

3.實驗室檢查

(1)有報道柯薩奇B病毒感染者腦脊液中的細胞可多達3×109/L。

(2)用ELISA及免疫熒光法檢測各種病毒特異性IgM抗原或抗體,有助于早期診斷。

(3)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查患者腦脊液中單純皰疹病毒DNA。PCR擴增后再用特異性探針雜交,可獲得滿意的結果。

【防治措施與用藥】

1.支持對癥治療 高熱可給予物理降溫、補液、補充電解質及維生素。可用20%甘露醇、呋塞米(速尿)、糖皮質激素降顱內壓,減輕腦組織水腫,改善腦膜刺激癥狀。

2.抗病毒藥物治療 可酌情選用或聯用:

阿昔洛韋(無環鳥苷)[保甲] 口服0.2~0.4g,每日4次,療程7~10d。重癥用0.6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緩慢靜滴1h,每8h 1次,療程5~7d。

阿糖腺苷(Ara-A)[保乙] 以5~10mg/kg。加入500ml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療程10d,對阿昔洛韋耐藥者可使用本品。

更昔洛韋[保乙] 高效低毒廣譜抗病毒藥。通常成人每次5mg/kg,靜注每12h 1次,滴注時間不少于1h,療程2~3周。本品不良反應主要為可逆性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及貧血,多發生在化療早期;偶見發熱、皮疹、輕度肝功能損害、轉氨酶升高和尿肌酐升高等。應定期復查血象和肝腎功能。

腸道病毒所致各系統感染

腸道病毒包括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等。患者及病毒攜帶者為傳染源。病毒主要從糞便排出,持續1~18周,也可從咽部排出,約持續34周。患者腦脊液、血液、胸水、皮疹皰漿、骨髓、唾液及尿中均可分離出病毒。主要經腸道,也可經呼吸道或由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傳染而發病。

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傳播廣,夏秋季小兒易染病,成人也可發病,繼發感染可高達40%~70%,隱性感染與顯性感染之比為130∶1。本病全年可見,以夏秋季居多;同一地區每年流行病毒型常變異,健康人尤其是小兒糞便攜帶病毒率為5%~50%。

脊髓灰質炎病毒詳見“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癥)。

【臨床表現與診斷要點】

1.柯薩奇病毒A可致無菌性腦膜炎、癱瘓性疾病、腦炎、多發性神經根炎、心肌炎、心包炎、急性淋巴結節性咽炎、手足口病、流行性肌痛、皰疹性咽峽炎、上呼吸道感染、嬰兒肺炎、出疹性疾病、急性出血性眼結膜炎、肝炎、嬰兒腹瀉等。

2.柯薩奇病毒B可致無菌性腦膜炎、癱瘓性疾病、腦炎、心肌炎、心包炎、流行性肌痛、皰疹性咽峽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出疹性疾病、發熱性疾病、肝炎。

3.埃可病毒可致無菌性腦膜炎、癱瘓性疾病、腦炎、多發性神經根炎、心肌炎、心包炎、流行性肌痛或胸痛、皰疹性咽峽炎、呼吸道疾病、出疹性疾病、嬰兒腹瀉、肝炎以及手足口病等。

4.腸道病毒68可致肝炎、毛細支氣管炎;腸道病毒69見于墨西哥,且有疾病報道;腸道病毒70可致急性出血性眼結膜炎、腦膜炎、癱瘓性疾病、多發性神經根炎。腸道病毒71可致腦炎、腦膜炎、口腔炎、咽炎、出疹性疾病、手足口病、肌病。

5.實驗室檢查

(1)病毒分離。可采取咽拭子、糞便、腦脊液、胸水、心包積液、血液、皰漿活檢或尸檢組織分離到病毒,陽性標本再以特異性免疫血清做中和試驗進行型別鑒定。

(2)中性粒細胞或白細胞計數可增高或正常。

(3)人體感染腸道病毒后,可產生三種特異免疫抗體:唾液及腸道局部可產生分泌型IgA,血清中最早出現IgM,起病后2周被IgG所取代,IgG持續較久,代表持久型特異性免疫力。IgM中和抗體上升表示新近感染,而IgG中和抗體的增高常表示既往感染。IgG能通過胎盤傳至胎兒,使之獲得被動免疫,但小兒體內的IgG半衰期僅3周,不能持久;IgM不能通過胎盤。查出以上三種抗體,可明確診斷。

疾病恢復期(起病3~4周)血液中抗體效價較早期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則有新近感染的可能,以中和抗體測定最為可靠。

臨床上出現流行性肌痛、皰疹性咽峽炎、嬰兒急性心肌炎、無菌性腦膜炎、急性流行性眼結膜炎等癥候群;且重復臨床分離到同一型別病毒,可明確診斷。

【防治措施與用藥】

1.一般支持對癥治療。急性期臥床休息,嘔吐腹瀉者要注意水電解質平衡。對驚厥及嚴重肌痛者,應適當給予鎮靜藥和鎮痛藥。出現急性心肌炎伴心力衰竭時,應及早應用快速洋地黃化療法,或西地蘭,盡快及時供氧、利尿等急救。

2.發病早期一般忌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以免促進病毒繁殖。但若發生急性心肌炎伴心力衰竭、休克或嚴重心律失常者,成人應慎用氫化可的松[保甲](0.2~0.3g/d),或潑尼松[保甲](20~40mg/d);小兒慎用氫化可的松[20mg/(kg·d)],或潑尼松[1~2mg/(kg·d)],療程1~3個月。癥狀緩解后可逐漸遞減撤藥。

3.對接觸患者的嬰幼兒、體弱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注射丙種球蛋白3~6ml,或胎盤球蛋白6~9ml以預防感染。

4.廣泛服用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使腸道產生干擾作用而控制其他腸道病毒引起的無菌性腦膜炎的流行。

5.重視環境和個人衛生(如飯前便后洗手),加強體育運動,提高體育素質。

塔希納病毒感染(布尼亞病毒感染)

塔希納病毒屬布尼亞病毒科,經蚊蟲叮咬在牛、羊、豬等動物和人間傳播,并在歐洲大陸和西亞地區流行。

【臨床表現與診斷要點】

①感染該病毒的患者表現為突發高熱,持續3~5d,伴有頭痛、精神欠佳,少數人出現關節痛等癥狀,各年齡人群均可感染。自然界中,野兔、嚙齒類動物是該病毒的儲存宿主。②血清抗體檢測有助于確診。

【防治措施與用藥】

①防治措施參閱“流行性乙型腦炎”和“流行性出血熱”。包括防蚊滅蚊、人群免疫和動物宿主管理、滅鼠等。②對癥處理,如退熱(物理降溫和退熱藥物治療)、鎮痛和心理治療、補液并糾正電解質失衡等。③抗病毒治療。可試用利巴韋林[保甲]、α干擾素(重組人干擾素α1b、α2a、α2b、β等)[保乙]、更昔洛韋[保乙]、噴昔洛韋[保乙]等;人體免疫球蛋白等。

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癥)

脊髓灰質炎為夏秋季常見脊髓灰質炎病毒(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腸道病毒屬)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傳染源為病人或無癥狀病毒攜帶者。

【臨床表現與診斷要點】

1.經胃腸道和呼吸道傳染,1~5歲患兒多見。以前臨床分五期,即前驅期、癱瘓前期、癱瘓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

2.臨床表現 主要有發熱,咽痛,肢體疼痛,部分病人可發生松弛性癱瘓。流行時以隱性感染和無癱瘓病人較多,普種疫苗前尤以嬰幼兒患病較多,故稱“小兒麻痹癥”。主要病變在脊髓灰質,損害嚴重者可有癱瘓后遺癥。

3.脊髓灰質炎病毒為人類腸道病毒,目前認為人是其天然唯一宿主。感染后人體對同型病能產生較持久性免疫力。脊髓灰質炎病毒具有C、D兩種抗原。檢測出抗原和特異性抗體,有助于明確診斷。

發病1周內,可從鼻咽部及糞便中分離出病毒,糞便可持續陽性2~3周,早期從血液或腦脊液中分離出病毒的臨床意義更大。一般用組織培養分離法;而PCR法檢測腸道病毒RNA,較組織培養快速。

【防治措施與用藥】

1.急性期治療

(1)嚴密隔離至發病后40d,臥床休息,避免勞累。肌痛處可局部濕熱敷,或服鎮痛藥。癱瘓肢體應置于功能位置。癱瘓前期可靜脈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及維生素C 0.5~1g,每日1次,連續數日。維生素B12 50~100mg,肌注,每日1次,15~30d為1個療程。

(2)高熱、中毒癥狀重的早期患者,可肌注丙種球蛋白制劑,3~6ml/d,連續2~3d;重癥患者可予潑尼松口服或氫化可的松靜滴,連續3~5d。繼發細菌性感染時加用敏感的抗生素。

(3)呼吸肌及呼吸中樞癱瘓者,必須保持呼吸道暢通,必要時采用氣管切開、人工呼吸器及給予呼吸興奮藥、高壓氧療法等。

2.促進癱瘓恢復

(1)加蘭他敏0.05mg/(kg·d)肌注或皮下注射,每日1次,30d為1個療程。

(2)癱瘓停止進行以后,可采用物理療法,如針灸、按摩、電療等。

艾滋病

艾滋病又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艾滋病的病原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臨床表現為全身衰竭和免疫功能低下,引起一系列機會感染(卡氏肺孢子蟲病等)及卡波西肉瘤。AIDS的傳播途徑有三種:性傳播、血液傳播及母嬰傳播。傳播迅速,病死率極高。目前已報道的HIV至少有51種亞型毒株。

【臨床表現與診斷要點】

1.臨床表現 感染HIV后大多無臨床癥狀,10%~20%患者潛伏期2~10年,平均5年。其潛伏期長短與感染HIV劑量有關。輸血感染者劑量較大,潛伏期相對較短,性傳播感染劑量較少,故潛伏期較長。自疑“陰性艾滋病”者八成有病原體感染,而這些人心理壓力特別大。

(1)急性感染期 有時可出現單核細胞增多癥狀或急性腦膜炎(為3~21d)典型癥狀,發熱、出汗、乏力、肌肉關節痛、淋巴結腫大、咽炎、惡心、嘔吐、頭痛、腹瀉、皮疹、神經癥狀、腦膜刺激征。癥狀出現5周左右,血中抗HIV抗體陰性轉為陽性,以后進入一個長短不一的無癥狀潛伏期。性交感染者的血清抗體陽轉時間為2~3個月,輸血感染者的血清HIV抗體陽轉時間為2~8周。

(2)持續性全身淋巴結病綜合征 排除其他病因,全身淋巴結除腹股溝部外至少2個淋巴結腫大(>1cm),至少3個月。淋巴結活檢反應性增生伴發熱,體重減輕>10%、腹瀉、Th/Ts倒置。

(3)AIDS相關復合征(以下至少有2項) ①發熱(>37.8℃)間斷或持續>3個月;②體重下降>10%;③淋巴結腫大(增生),除腹股溝部外至少2個淋巴結腫大且3個月以上;④間斷或持續腹瀉3個月以上;⑤乏力;⑥盜汗間斷或持續3個月以上。

(4)AIDS合并其他感染期:除上述癥狀外。尚具有嚴重細胞免疫缺陷,特別是輔助性淋巴細胞(CD4)嚴重缺損;發生各種致命性機會感染,如卡氏肺孢子蟲病(PCP);發生各種惡性腫瘤,如卡波西肉瘤等。

2.實驗室檢查異常

(1)AIDS患者外周血細胞常減少,血紅蛋白降低,網織紅細胞不斷增高。淋巴細胞總數(0.35~0.38)×109/L,明顯低于健康人(1.5~4.0)×109/L。T細胞38%~50%,明顯低于健康人69%~81%。輔助T細胞(CD4)2%~9%,明顯低于健康人44%~55%。抑制性T細胞(CD8)數可高達35%~50%(正常為27%~29%);CD4/CD8<1(正常1.2~1.5)。

此外,自然殺傷細胞的活力降低,40%患者呈無活力。T細胞對植物血凝素和刀豆素的反應明顯減弱或缺乏。淋巴母細胞轉化率降低。各類免疫球蛋白含量正常或升高,胸腺素α2的均值升高,γ-干擾素增多,白細胞介素-2下降;體液中逆轉錄酶活性增高。

(2)血清學檢查HIV抗體陽性,或腦脊液中HIV抗體陽性率約達82%,有助于明確診斷。

(3)國產艾滋病唾液檢測試劑靈敏度比國外產品的靈敏度高10~100倍,只用棉簽在口腔內5分鐘蘸取唾液后,在試劑盒中加入幾種不同的檢測試劑,30分鐘就可快速檢測出是否感染艾滋病;這與HIV抗體酶聯免疫試劑陽性符合率達99.09%,陰性符合率99.79%,總符合率99.61%;并使艾滋病檢測的窗口期從4周至2個月,縮短為3周。

3.有流行病學史 包括同性戀或異性戀者有多個性伴侶史,或配偶、性伴侶抗HIV抗體陽性;有靜脈吸毒史;輸注被HIV污染的血液制品及抗HIV抗體陽性者所生子女等;以及有出國史等。

【防治措施與用藥】

1.抗HIV治療 有以下幾個研究方向。

(1)抑制HIV吸附,如可溶性重組等。

(2)抑制HIV逆轉錄酶,可選用或試用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藥、非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藥及復合制劑。

齊多夫定[保甲] 0.5~0.6g/d,或2000mg,每4h 1次口服,按時間給藥。有貧血者每次100mg。副作用為骨髓抑制、藥物熱、皮疹等。同類藥物尚有去羥肌苷(DDI),0.75mg,每8h 1次;扎西他濱(DDC),500~750mg/d,分2次服用。

拉米夫定(賀普丁)[保甲] 口服150mg,每日2次;可與齊多夫定聯用。

去羥肌苷[保甲] 為艾滋病病毒(HIV)復制抑制藥,為美國第2個被批準用于治療HIV感染的藥物,且為齊多夫定(AZT)的替代藥。適用于成年或6個月以上較嚴重的HIV感染者,或對齊多夫定不能耐受者及治療期間有明顯的臨床免疫學上惡化的艾滋病患者。體重在50~74kg者推薦劑量為:片劑,每12h口服200mg;緩沖粉末劑,每12h口服250mg;兩者劑量差異是因為片劑的生物利用度比用緩沖粉末劑配的溶液高20%~25%。對體重在50kg以下者,或74kg以上的成人和兒童,其推薦劑量按200mg/(m2·d),可酌情增減。約9%的病人在推薦劑量或低于推薦劑量時發生胰腺炎;外周神經痛發生率約34%;偶見視網膜失色素癥;頭痛和腹瀉發生率約30%;20%~25%病人出現惡心、嘔吐、腹痛、失眠、藥疹;有10%~20%病人可呈現憂郁、腹痛、便秘、口炎、味覺障礙、肌痛、關節炎及肝藥酶升高。

司他夫定[保甲] 為第4個抗艾滋病病毒(HIV)核苷類抑制藥。能延長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期,緩解艾滋病的癥狀,能增加CD4細胞,是抗HIV的首選藥之一。用于治療不能耐受齊多夫定治療的艾滋病患者,或已接受齊多夫定治療又出現癥狀或免疫功能抑制明顯的3個月至12歲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嬰幼兒和兒童。口服:體重在60kg以上者40mg,每日2次;體重在60kg以下者30mg,每日2次。如果出現周圍神經癥狀,轉氨酶明顯升高,停用后可完全恢復,應降低劑量恢復治療,體重在60kg以上者為20mg,每日2次;體重在60kg以下者為15mg,每日2次。

奈韋拉平[保甲] 為用于艾滋病的第1個非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藥。口服:前14d為每次200mg,每日1次;以后改為每日2次。如果治療中斷7d以上,再用本品應如前述從頭開始。

依非韋侖(依法韋侖)[保乙] 非核苷類艾滋病病毒(HIV)逆轉錄酶抑制藥。口服:成人每日服藥一次600mg,單用或與其他抗病毒藥聯用。

(3)蛋白酶抑制藥,抑制HIV調控蛋白活性。

茚地那韋[保甲] 對艾滋病病毒(HIV)的Ⅰ型和Ⅱ型蛋白酶有很強的競爭性抑制作用。抗艾滋病,口服,每次800mg,每日3次,飯前1h或2h用溫開水送服。

利托那韋[保甲] 作用同茚地那韋。口服,每次600mg,每日2次,餐時服用。

奈非那韋[保甲] 為艾滋病病毒Ⅰ型(HIV-Ⅰ)蛋白酶抑制藥。口服:成人每次750mg,每日2~3次;2~13歲兒童推薦劑量為20~30mg/kg,每日2~3次,均可在餐時服用。本品粉劑可以和少量的水、奶、嬰兒食品,或者食物添加劑混勻后服用,以獲得全劑量。本品在混勻后的保存時間是6h。常與齊多夫定、拉米夫定合用。

沙奎那韋[保甲] 高效、高選擇性艾滋病病毒(HIV)蛋白酶抑制藥。用于艾滋病,與其他藥物合用治療嚴重的HIV感染,如CD4細胞計數低于0.3×109/L,能增加CD4細胞計數,降低血中HIV總量。口服:每次600mg,每日3次,飯后服用。合用藥物劑量:齊多夫定每次200mg,每日3次;去羥肌苷每次0.75mg,每日3次。

(4)復合制劑

齊多夫定/拉米夫定 片劑,每片含齊多夫定300mg,拉米夫定150mg,適用于HIV感染的成人及12歲以上兒童。12歲以下兒童禁用。可與或不與食物同服,每次1片,每日2次。

阿巴卡韋/拉米夫定/齊多夫定 片劑,每片含阿巴卡韋300mg,拉米夫定150mg,齊多夫定300mg。用于艾滋病及HIV-1感染者。體重不足40kg者不宜用。老人慎用。18歲以上成人口服1片,每日2次。

(5)阻止HIV顆粒裝配。

(6)破壞HIV顆粒的穩定性。

此外,一種名為SAMHDI的蛋白質能降解HIV復制所需要的脫氧核苷酸,有開發前景。

2.中醫藥治療 乾坤寧是四川恩威中醫藥研究所臨床研究成果,主要由黃連、黃芪、梔子、茯苓、三棱等中藥精制而成。用于艾滋病、乙肝病毒感染及需要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患者。飯前服:每次4片,每日3次。1個月后增至每次6片,3個月為1個療程。

3.防治并發感染

(1)卡氏肺孢子蟲病 可采用復方磺胺甲唑(復方新諾明,SMZ/TMP)[保甲]或噴他脒(戊烷脒),口服,1片(0.52g),每日2次。

(2)隱球菌病 可采用兩性霉素B[保甲/乙] 0.3~0.6mg/(kg·d),總量2~3g,靜脈滴注(脂質體副作用小,病人耐受量提高)。亦可選用氟康酮、伏立康唑等抗真菌藥。

(3)鳥型分枝桿菌感染 可選用異煙肼[保甲]、利福平[保甲]、氯酚苯嗪[保甲]及環丙沙星[保甲]、氧氟沙星[保甲]等抗生素,可參閱“肺結核”。

(4)弓形體感染 可選用磺胺嘧啶[保甲]、乙胺嘧啶[保甲]、林可霉素[保甲]、克林霉素[保乙]

(5)皰疹病毒感染 可選用阿昔洛韋(無環烏苷)[保甲]、更昔洛韋[保乙]等,參閱“皮膚科疾病與用藥”。

(6)卡波西肉瘤(KS) 可采用放療、化療(拓撲異構酶抑制藥)聯用。

4.對癥支持治療。

5.研制抗HIV疫苗。2011年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分析100名艾滋病病毒攜帶者血液樣本時發現,這些人感染HIV后,體內能產生HIV抗體,該抗體可促使人體免疫系統找到并攻擊HIV,從而不會發病。這種抗體雖不能起到治療AIDS的效果,但卻有預防作用。在HIV抗體基礎上研發預防AIDS疫苗是可預期的。

登革熱(登革病毒感染)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DENV)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叮咬傳播。登革熱廣泛流行于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僅2014年我國華南廣東等地區就發病3萬例以上,死亡近20人。人群普遍易被感染。

【病原】

登革病毒屬黃病毒科黃病毒屬,呈球形,直徑45~55nm;有4個血清型(CDENV-1,DENV-2,DENV-3和DENV-4),均可感染人。DENV對熱敏感,56℃30min可滅活,但在4℃條件下可存活數周之久,超聲波、紫外線、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錳酸鉀、龍膽紫等均可滅活之。病毒在pH7~9時最穩定,在-70℃或冷凍干燥狀態下可長期存活。

【流行病學】

傳染源為登革熱患者,隱性感染者和DENV感染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及病毒的媒介伊蚊。故伊蚊叮咬是主要傳播途徑。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僅有部分人發病。被DENV感染后,人體對同型病毒科產生持久免疫力,但對異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護,若再次感染異型或多種不同型血清型病毒,機體可能產生免疫反應,從而導致嚴重的臨床癥狀出現。流行于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尤其在東南亞、太平洋島嶼和加勒比海等100個國家和地區;我國廣東、云南、福建、海南及臺灣等均可引發本地登革熱流行,且主要發生在夏秋季節,居家待業和離退休人員發病率高。

【臨床表現】

潛伏期約3~15天,多數5~8天。典型病程分以下三期:

急性發熱期:常急性起病,發熱可伴畏寒,24h內可達40℃。部分發熱者3~5天后降至正常,1~3天后再度上升稱為雙峰熱型。發熱時可伴有頭痛,全身肌肉、骨骼和關節疼痛,明顯乏力,并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癥狀。該期一般持續2~7天,在病程3~6天內,顏面四肢有充血性皮疹或點狀出血疹。典型皮疹在四肢呈針尖樣出血點及“皮島”樣表現等,或可有牙齦出血、注射部位瘀點及束臂試驗陽性等皮下出血現象等。

極期:部分患者高熱持續不緩解,或退熱后病情加重,血漿滲漏,休克及重要臟器損傷等,可見腹部劇痛、持續嘔吐等。血漿滲漏多見有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血漿滲漏者可見結膜水腫、心包積液、腹水和胸腔積液等。少數無明顯血漿滲漏者仍可出現嚴重出血,如皮下血腫、消化道大出血、陰道大出血、顱內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腦炎或腦病病癥(如劇烈頭痛、嗜睡、煩躁、譫妄、抽搐、昏迷、頸強直等),ARDS,急性心肌炎,急性肝衰竭,急性腎衰等。

恢復期:極期后約2~3天,病情好轉,胃腸癥狀減輕,各種癥狀緩解而逐漸恢復正常。

多數為普遍登革熱,少見重癥登革熱,個別患者僅有發熱期及恢復期。

重癥登革熱預警指征:①高危人群:二次感染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潰瘍、哮喘、慢阻肺、慢腎衰等基礎性疾病患者;②老人、嬰幼兒、肥胖及重癥營養不良者、孕婦;③退熱后病情惡化、腹部劇痛、持續性嘔吐、血漿滲漏表現、明顯出血傾向、肝腫大>2cm患者;④血小板快速下降,HCT升高。

并發癥:可出現中毒性肝炎、心肌炎、輸液過量、電解質及酸堿失衡、二重感染、急性血管內溶血等。

【實驗室及相關檢查】

1.血常規 白細胞總數減少,多數患者早期開始下降,以第4~5天降至最低點,以中性粒細胞下降為主;多有血小板減少,最低可降至10×109/L以下。

2.尿檢可見少量蛋白,紅細胞及管型。

3.生化值異常可見轉氨酶、乳酸脫氫酶、心肌酶、尿素氮和肌酐升高;ALT、AST呈輕中度升高、少數患者膽紅素升高,血清白蛋白下降,可見低血鉀等電解質紊亂現象;凝血功能異常,可見纖維蛋白原減少,凝血時間延長,重癥病例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Ⅸ和Ⅹ減少。

4.初次感染者發病后3~5天可檢出IgM抗體,發病2周后達高峰,可維持3月,發病1周后可檢出IgG抗體,IgG抗體可維持數年甚至終生;發病1周內,在患者血清中檢出高水平特異性IgG抗體提示二次感染,也可結合捕獲法檢測的IgM/IgG抗體比值進行綜合判斷。CT或胸片可見一側或雙側胸水,部分患者有間質性肺炎表現;B超可見脾腫大,重癥可致膽囊壁一過性增厚,并出現心包、腹腔和盆腔積液。CT和核磁共振可發現腦水腫、顱內出血、皮下組織出血。

【診斷與鑒別診斷】

1.疑似病例 符合登革熱臨床表現,有流行病學史(發病前15天內到過疫區或居住地有登革熱病例發生),或有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者。

2.臨床確診病例 符合登革熱臨床表現,有流行病學史,并有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單份血清登革熱特異性IgM抗體陽性。

3.確診病例 疑似或臨床確診病例,急性期血清檢出NSI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離出登革病毒或恢復期血清特異性IgG抗體陽性或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4.重癥有下列之一者 ①嚴重出血包括皮下血腫、嘔血、便血(黑便)、陰道流血、肉眼血尿、顱內出血;②休克;③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或衰竭:肝損傷(ALT和或AST>1000IU/L)、ARDS、急性心功能衰竭、急性腎功能衰竭、腦病(腦炎、腦膜腦炎)等。

5.主要鑒別診斷 基孔基雅熱、蕁麻疹、猩紅熱、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與發熱伴皮疹疾病如麻疹、蕁麻疹、猩紅熱、流腦、斑疹傷寒、羌蟲病等。

【防治措施與用藥】

提倡早發現、早治療、早防蚊隔離。主要采取支持及對癥治療措施。重癥病例須早期識別和及時救治。

1.一般治療 ①臥床休息,清淡飲食;②防蚊隔離至退熱及癥狀緩解;③監測神志、生命體征、尿量、血小板、HCT等。

2.對癥治療 ①退熱以物理降溫為主;②補液以口服補液鹽為主;③鎮痛止痛可給予安定、顱痛定等對癥處理。

3.重癥治療 應進行電解質動態監測。①補液原則是維持良好的組織器官灌注,可給予平衡鹽等晶體液,滲出嚴重者應及時補充白蛋白等膠體液;在尿量達約0.5ml/(kg·h)的前提下,應盡量減少靜脈補液量。②在補液原則的前提下,同時積極糾正酸堿失衡并抗休克治療。③止血措施:嚴重鼻衄者局部止血;胃腸出血者給予制酸藥;嚴重出血者可及時輸注紅細胞;臨床有試用最低安全有效的蛇毒凝血酶制劑的報道。④其他對癥治療。

4.中醫辨證論治

① 衛氣同病證,癥見發熱惡寒、頭痛、身骨疼痛、面紅、四肢無力、口微渴、舌邊紅、苔白或黃而濁,脈浮數或濡數者,可選用新加香薷飲合柴葛解肌湯加減:葛根、金銀花、連翹、柴胡、黃芩、淡竹葉、香薷、甘草、白扁豆等清暑化濕,透表解肌。

② 熱郁氣分證,癥見壯熱面熱、皮膚斑疹、煩渴汗多,肌肉酸痛、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洪數者,可選用白虎湯合梔子豉湯加減:生石膏、知母、梔子、淡豆豉、青蒿、甘草等清熱保津、宣郁透邪。

③ 邪伏膜原證,癥見寒顫壯熱、或但熱不寒,頭痛而重,面目紅赤,肢體沉重酸楚、納呆、胸脘滿悶、呃逆或嘔吐、小便短赤;舌赤、苔白厚膩濁或白如積粉、脈濡數者,可選用達原飲加減:檳榔、黃芩、白芍、青蒿、知母、厚樸、草果、半夏、金銀花等疏利透達,辟穢化濁。

④ 瘀毒交結證,癥見發熱或深熱已退,頭暈乏力,納呆欲嘔,腹痛拒按,肌膚瘀斑,便下膿血,或見其他出血癥狀;舌暗紅、苔少、脈細澀者,可選用犀角地黃湯加減:水牛角、山梔子、生地黃、赤芍、丹皮、大小薊、紫竹草、側柏葉(碳)、地榆、槐花、仙鶴草,以涼血止血,解毒化瘀。

⑤ 陽氣暴脫證,癥見身熱驟降,面色蒼白、氣短息微、大汗不止,四肢濕冷,煩躁不安或神昏譫語,肌膚瘀斑或見各種出血,舌質淡紅,脈微欲絕者,可選用生脈散合四逆湯加減:紅參(另煎兌入)、麥冬、五味子、熟附子、干姜、肉桂等益氣固脫。

⑥ 毒陷心包證,癥見身熱灼手,神昏譫語,頸項強直,肌膚瘀斑,或四肢成抽搐;舌絳、苔黃燥,脈細滑數者,可選用清宮湯加減:水牛角、羚羊角、玄參、麥冬、蓮子心、竹葉心、連翹、石菖蒲、郁金等清宮養陰、豁痰開竅。

⑦ 余邪未凈者,癥見疲乏無力、皮膚發疹、脘痞納呆、小便短少;舌苔未凈,脈細略數者可選用竹葉石膏湯加減:竹葉、石膏、麥冬、人參、佩蘭、蘆根、赤芍、紫草、生地、扁豆、甘草等益氣養陰、解毒透疹。

此外,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益氣固脫、醒腦開竅的口服中成藥或靜脈滴注的中藥注射液等,由臨床經驗豐富的中醫師辨證選用,其效頗佳。

埃博拉病毒感染(埃博拉出血熱)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V)感染又稱為埃博拉出血熱(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是EBV引起的一種急性出血性傳染病。2014年發生在西非的EBV感染近3萬人,其中死亡近8000例。埃博拉病毒屬于絲狀病毒科,有包膜,非節段性,負鏈RNA病毒。絲狀病毒科包括馬爾堡病毒屬,cuevavirus屬和EBV屬。其EBV屬有5個不同的病毒種。扎伊爾EBV、蘇丹EBV、本迪布焦EBV、大森林EBV、雷斯頓EBV病毒。其中來斯頓亞型(Reston)只感染靈長類動物,其他均可感染人類,最致命的是扎伊爾(Zaire)亞型。2014年西非流行的病毒是新型的扎伊爾EBV亞種。對病毒有效的消毒方法包括蒸汽滅菌、化學消毒、焚燒。

【病原及傳播途徑】

EBV是一種人畜共患的病原體,果蝠是EBV最重要攜帶者。2014年西非EBV疫情最初感染者為一名2歲男童,通過接觸蝙蝠而被感染。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可引起爆發,這往往是由野生動物庫傳播到人類開始,病毒變種的遺傳基因幾乎相同,與西非爆發的疫情相同。EBV不能通過飛沫傳播。EBV感染者只在出現癥狀后才具有傳染性。與被感染者分泌物的直接接觸,如唾液,是EBV傳播的基本途徑。患者除唾液外,其他分泌物、嘔吐物、腹瀉物、血液、汗液、眼淚等均可通過直接接觸而傳播。

易感人群 主要為與有EBV感染癥狀患者密切接觸的醫護人員、親屬,以及吃果蝠、羚羊或其他可能感染EBV的人(群),食蟹猴和恒河猴等。

【臨床表現】

EBV感染人類后潛伏期2~21d,多數在感染8~9d后病情危重。一旦被感染,患者在1~2d內出現癥狀。其主要癥狀為:①突然發熱,可高達39.4~40.5℃;②極度虛弱,喉嚨痛,頭痛;③大量嘔吐和腹瀉。

更嚴重的癥狀,如凝血功能障礙與血小板減少癥,可在1~2d內發生,從而導致鼻腔或口腔出血,伴隨皮膚出血性水泡。在3~5d內出現腎功能衰竭,并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彌漫性血管內凝血,伴隨著明顯的體液流失。

【實驗室檢查】

①RT-PCR檢測陽性。②抗原檢測也可以一起檢查,作為確診檢測。而抗體檢測(例如IgM和IgG)是次要的檢測方法。

【診斷與鑒別診斷】

①早期感染下診斷較難,因早期癥狀與其他類型的傳染病相似,如瘧疾、拉薩熱、傷寒、霍亂,甚至腦膜炎;只有在3~5d后或更晚的時間,隨著內出血,該疾病的特征——出血性水泡才變得明顯。②患者有流行病學史,如與埃博拉患者有密切接觸史。③患者最近有在疫情國家或地區居住或旅游史,以及突然出現病毒感染癥狀,就應進行實驗室篩查,明確診斷。

【防治措施及用藥】

1.切斷傳播途徑。凡來自非洲疫區人員,如有發熱、極度虛弱、頭痛、肌痛、咽痛、結膜充血等癥狀,入境時應立即主動向出入境檢疫機構口頭申報,防止非洲埃博拉出血熱傳入中國。嚴格執行疫情控制措施。

2.疫苗研制與臨床應用。我國成功研制出埃博拉病毒檢測試劑盒,也研制出埃博拉疫苗在臨床前期試驗中通過了驗證。WHO也批準了加拿大埃博拉疫苗用于臨床的試驗。目前最有前途的疫苗方法基于重組技術,如通過病毒顆粒轉染質粒。水泡性口炎病毒載體生產的顆粒對恒河猴有24~48h的保護效應。

3.目前埃博拉病毒的治療手段主要是對癥治療,如輸液、輸血和血小板輸注;而康復患者的血清療法最為有效。輸注恢復健康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血漿,其前提是康復患者血漿中含有救命的中和抗體。此外,試用新藥“BCX4430”可能有效;澳大利亞煙草提取物“ZMQPP”實驗性研究也有一定預期效果。

4.預后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感染患者通常在發病后8~9d死亡,若存活超過2周者生存預后良好。根據當年資料,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致死率<40%,扎伊爾為50%,蘇丹高達70%~90%,綜合非洲2014年埃博拉病毒感染數據,此次疫情死亡率大約53%。

馬爾堡出血熱(馬爾堡病毒感染)

馬爾堡出血熱(Marburg hemorrhagic fever,MHF)是由馬爾堡病毒(MRBV)引起的急性發熱伴有嚴重出血為主要特征的傳染病,經密切接觸傳播,傳染性強,病死率高。此病毒主要來自非洲綠猴并流行非洲,曾稱之為青猴病和非洲出血熱。

【病原與流行病學】

1.病原 MRBV與埃博拉病毒同屬絲狀病毒科(Filoviridae),為單股負鏈RNA病毒。病毒體呈多態性,病毒顆粒直徑80nm,長度700~1400nm,表面有突起,有包膜。病毒基因組RNA長約19Kb,編碼7種病毒蛋白,目前只發現一種血清型。可在多種組織細胞中生長繁殖。MRBV對熱有中度抵抗力,56℃30分鐘不能完全滅活,但60℃1h感染性喪失。在室溫及4℃存放35d其感染力基本不變,-70℃可長期保存,一定劑量的紫外線、γ射線、次氯酸、酚類、脂溶劑、β-丙內酯等均可滅活。

2.流行病學 MRBV的宿主動物有靈長類(如綠猴)、蝙蝠、鼠類等。人被接觸感染后可傳染其他人,該病毒也可經氣溶膠傳播、注射途徑傳播和性傳播等。人類對MRBV普遍易感。病毒可廣泛分布于患者的各臟器、血液、尿液和一些分泌物中,并因污染環境而引起傳播。有從恢復期病人病后80d的眼房水和精液中分離出MRBV的報道。

【臨床表現與診斷要點】

1.潛伏期3~9d,最長可超過2周。臨床表現為多系統損害,以發熱、出血癥狀為主,病情嚴重,病程4~16d。死亡患者多在發病后6~9d死亡,主要死于循環衰竭,肝、腎功能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臨床癥狀主要有:

① 發熱及毒血癥:起病急,發熱且在數小時內升至高達40℃或以上,為稽留熱或弛張熱,伴有畏寒、出汗,持續3~4d后體溫下降,但有些病人可在第12~14d再次上升。伴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劇烈頭痛、表情淡漠等。

② 消化系統可在發病后2~3d出現惡心、嘔吐、腹瀉,重癥因連續水樣便引起脫水。癥狀可持續1周。可有肝功能異常及胰腺炎。

③ 出血及出血傾向見于發病后4~6d,表現為鼻、牙齦、結膜和注射部位等皮膚黏膜出血,咳血、咯血、便血、血尿、陰道出血,甚至多臟器出血。嚴重者可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及出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④ 皮疹多見于發病后第5~7d,開始為紅色丘疹,1d后逐漸變為融合性斑丘疹,不癢。3~4d后皮疹消退,脫屑。約50%病人有黏膜充血、腋窩淋巴結腫大,軟腭出現暗紅色黏膜疹。

⑤ 其他表現:可有淺表淋巴結腫大,咽痛、咳嗽、胸痛、少尿、無尿及腎功能障礙等。后期可因病毒在精液、淚液和肝中宿存,引起睪丸炎、睪丸萎縮等,并成為潛在的傳染源。

2.病理學檢查:除橫紋肌、肺和骨骼外,幾乎所有器官均可受損,其中肝、腎、淋巴組織的損害最重,腦、心、脾次之。

3.實驗室檢查:馬爾堡病毒高度危險,與活病毒相關實驗須在BSL-4實驗室進行。①病毒抗原陽性;②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陽性;③恢復期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④從患者標本中檢測出馬爾堡病毒RNA;⑤從患者標本中分離到馬爾堡病毒。

4.診斷:①疑似病例應具有上述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②確診病例應在疑似病例的基礎上具備實驗室檢測結果中任何一項陽性者。

5.鑒別診斷:埃博拉出血熱、腎綜合征出血熱、新疆出血熱、埃希納病毒感染(布尼亞病毒感染)、拉沙熱、登革熱以及其他病毒性出血熱等。

【防治措施與用藥】

1.一旦發現馬爾堡出血熱疑似或確診病例時,應參照甲類傳染病的報告要求,按“其他傳染病要求”,通過國家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進行網絡直報。

2.預防控制措施:①加強輸入性馬爾堡出血熱監控。②對疫區游客和居住者(特別是醫務人員和援建人員)宣傳防控和健康知識。③密切關注馬爾堡出血熱疫情動態和嚴格疫情控制措施落實與管理。④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

3.治療原則與用藥:目前尚無特效藥治療。一般采用對癥處理和支持療法。現有抗病毒藥物療效有待證實。

① 一般支持治療:應臥床休息,就地隔離治療。給高熱量、適量維生素流食和/或半流食。補充足夠的液體和電解質,以保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

② 對癥和并發癥治療:預防及控制出血。有明顯出血者應輸新鮮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明顯減少者,應輸血小板;對合并有DIC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藥治療。心功能不全者應用強心藥(如地高辛、毒毛花苷K、毛花苷C、去乙酰毛花苷);腎性少尿者,應按急性腎功能衰竭處理,限制入液量,給予利尿藥,保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有條件進行透析療法;肝功能受損者可給予保肝治療(可選用還原型谷胱甘肽、促肝細胞生長素、多烯磷脂腺膽堿、甘草酸二胺等)。抗生素可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并發感染癥。

③ 恢復期病人血清治療:如給早期病人注射恢復期患者的血清,可能有效。

④ 預后:病死率高達20%~90%。體內病毒量高,肝腎等主要臟器功能損害嚴重者預后差。

黃熱病(黃熱病毒感染)

黃熱病(Yellow fever)是一種由黃熱病毒引起,經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屬國際檢疫的傳染病之一。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黃染、出血等,疫區病死率高達20%~40%。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熱帶地區流行,在蚊和非人靈長類之間周期性地發生自然感染循環。

【病原】

黃熱病毒(yellow fever virus)屬黃熱病毒科黃熱病毒屬,病毒球形顆粒直徑37~50nm,外有脂質包膜,表面有棘突。病毒基因組為不分節段的單股正鏈RNA,約由11000核苷酸組成。分子量約為3.8×106。它只有一個血清型。可與黃病毒其他成員如登革熱病毒、西尼羅病毒、圣路易腦炎病毒產生交叉血清學反應。該病毒有嗜內臟如肝、腎、心等(人和靈長類)和嗜神經(小鼠)的特性。黃熱病病毒抵抗力弱,易被熱、乙醚、去氧膽酸鈉和常用消毒劑等迅速滅活,在50%甘油溶液中成活數月,在凍干情況下可保持活力多年。

【流行病學】

1.傳染源:①城市型主要傳染源為病人及隱性感染者,特別是發病4日以內的患者。②叢林型主要傳染源為猴及其他靈長類。

2.傳播途徑:①城市型以埃及伊蚊為唯一傳播媒介,以人—埃及伊蚊—人的方式流行。②叢林型則以猴—非洲伊蚊或趨血蚊屬等—猴的方式循環。人因進入叢林中而受染;蚊吮吸病人、病猴血后經9~12天即具傳染性,可終生攜帶病毒并可經卵傳播。

3.易感人群:城市中易感者多為兒童,因成人多因感染而獲得免疫。在叢林中患者多為男性,感染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未發現有再感染者。

【臨床表現與診斷要點】

1.本病潛伏期3~6天。臨床表現差異大,可從輕度自限性到死亡性感染。典型臨床表現分為4型。

(1)病毒血癥期 急性起病,寒顫、發熱,可達39~40℃,相對緩脈;劇烈頭痛、背痛、全身肌肉痛、惡心、嘔吐;結膜和面部充血,鼻衄。可有蛋白尿。癥狀持續3~5天。

(2)緩解期 感染發病3~5天后,出現12~24h的緩解期,表現為體溫下降,頭痛消失,全身基本癥狀改善。此期體內病毒被清除,血中可查到非感染性免疫復合物,輕度患者可在此期痊愈。

(3)肝腎損害期 約15%~25%患者自緩解期后進入此期。體溫再次升高,全身癥狀重新出現,頻繁嘔吐,上腹痛等。出現黃疸并逐漸加深;可出現瘀點瘀斑、鼻衄、黏膜廣泛出血,甚至腔道大出血;腎功能異常、尿量減少、蛋白尿;心臟損害可見ST-T波異常,少見急性心肌擴張;可出現腦水腫,腦脊液蛋白升高但白細胞不高;高血壓、心動過速、休克;頑固性呃逆提示預后不良。此期患者約20%~50%在發病后7~10天死亡。

(4)恢復期 極度疲乏虛弱,可持續2~4周。有在恢復期死亡的報道,部分由于心律失常,轉氨酶升高可持續至恢復后數月。一般無后遺癥。

2.實驗室檢查

(1)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采用ELISA、免疫熒光法等檢測,捕獲檢測IgM抗體的結果較為可靠。一般發病后第5~7天出現IgM抗體,而血清特異性IgG抗體在患者恢復期檢測時,恢復期血清IgG抗體滴度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可確診。

(2)黃熱病患者早期血中病毒滴度較高,可進行早期診斷;使用黃熱病毒特異的單克隆抗體檢查病毒抗原,可以避免和其他黃病毒的交叉反應。應用RT-PCR、Real-Time PCR等核酸擴增技術檢測黃熱病毒RNA。這些方法特異性強,靈敏性高,可用于早期診斷。

(3)發病4天內直接從全血或死者肝組織中分離出病毒可確診。

3.對于黃疸前患者,應及早取血標本做病毒分離和抗體、抗原檢測,后期主要檢測病毒特異性抗體。

4.鑒別診斷 早期或輕型病例應與流感、傷寒、斑疹傷寒、拉薩熱等鑒別。發熱伴有黃疸者應與各種病因性肝損害、鉤端螺旋體病等鑒別。發熱伴出血者應和腎綜合征出血熱、登革熱、蜱傳播回歸熱(小兒手足口病)、惡性瘧疾、黑尿熱及其他病毒性出血熱鑒別。

【防治措施與用藥】

本病無特效藥物治療,主要為對癥支持治療。

1.一般治療:急性期病人應臥床休息,就地治療,防止感染擴散,對病人應盡心護理和對癥治療。

2.對癥治療:①營養支持。②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③預防和治療出血、低血壓休克,預防和治療肝腎功能衰竭和繼發性感染等各種并發癥。

3.主要預防措施:①控制傳染源。②切斷傳播途徑。③保護易感人群。④應用黃熱病毒疫苗。1936年,通過雞胚連續傳代生產出黃熱病毒17D減毒活疫苗沿用至今。很多黃熱病流行國家對9月齡嬰兒進行常規免疫。美國每年有25萬前往熱帶地區的旅游者和軍人接種黃熱病疫苗,以預防此病。但近年來發現,黃熱病疫苗可能引起某些重要臟器受染和病變,尤其是60歲以上接種者發生率可達五萬分之一,因此建議對前往流行國家且具有真正暴露危險的人群接種黃熱病疫苗。

4.預后:被黃熱病毒感染出現臨床癥狀發生率約為5%~20%,輕型感染后可自行痊愈。少數病例病情危重者搶救不及時或患者免疫力極低下者終至死亡。新進入疫區的外來人口病死率高達30%~40%,少有后遺癥。

拉沙熱(拉沙病毒感染)

拉沙熱(Lassa fever)亦稱拉薩熱,是由拉沙病毒引起,主要經嚙齒類動物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流行于尼日利亞、利比亞、寒拉利昂、幾內亞等西非國家。拉沙病毒可通過損傷的皮膚和黏膜侵入,進入淋巴系統和血液循環。臨床表現為發熱、寒顫、咽炎、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可出現多系統病變,以肝損傷最常見。國內已有臨床病例防治的報道。

【病原】

拉沙病毒(Lassa virus)屬沙粒病毒科,為負鏈RNA病毒,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弱,對酸、熱、紫外線、脂溶劑、去污劑等敏感。拉沙病毒可在Vero細胞中繁殖,也可以感染多種動物如鼠類和恒河猴等。1969年在西非尼日亞首次發現拉沙病毒,并以發現該病毒的地點命名為拉沙熱病毒。

【流行病學】

拉沙熱具有傳染力強,傳播快,發病率高的特點。主要傳染源和宿主為嚙齒類動物,以多乳鼠為主,次為黑家鼠和小鼴鼠。多乳鼠感染拉沙病毒并不發病,帶病率高,呈慢性持續性無癥狀感染,其尿、唾液染毒可污染食物和水源。受染病人和隱性感染者亦為傳染源,可引起醫院內感染。

該病為人畜共患病,可經直接或間接接觸鼠排泄物而感染。鼠排泄物、分泌物,含拉沙病毒者血液及分泌物可通過破損皮膚、黏膜和污染食物傳播給接觸者。也可發生人際傳播、醫院內感染和實驗室感染。人普遍易感。由于是機會性感染,但兒童患病率略低。感染后會產生免疫力,但免疫期限尚不清楚。

最近的一次暴發發生于塞拉利昂,從1996年1月至1997年4月的823例病例中,發病率18.16%(152例)。據血清血數據,西非每年新發病例10萬人以上,病死率1%~3%,住院病死率15%~25%。

【臨床表現與診斷要點】

1.拉沙熱潛伏期6~21天。起病緩慢,癥狀包括全身不適、發熱、咽痛、咳嗽、惡心、嘔吐、腹瀉、肌痛及胸腹部疼痛,發熱為稽留或弛張熱,常見咽部結膜炎癥狀和滲出,約80%的人類感染為輕癥或無癥狀,其他表現為嚴重多系統疾病。疾病在妊娠期尤為嚴重,超過80%的孕婦可致流產。嚴重病例常發生低血壓或休克,胸腔積液、出血、癲癇樣伴發作、腦病、臉病和頸部水腫,也常伴有蛋白尿和血液濃縮。恢復期可發生暫時性脫水和運動失調。25%的病人可發生第八神經耳聾,1~3個月后僅半數病人可恢復部分功能。總病死率約1%,住院病死率約15%,疫區病死率則25%或以上。妊娠第3個月婦女和胎兒病死率更高。谷草轉氨酶高于150和高病毒血癥者,預后較差。

2.實驗室檢查

(1)一般檢查 血常規白細胞分類中淋巴細胞增多,血小板減少,尿中可見蛋白尿、血尿、管型和大便潛血(+);生化檢查可有AST、ALT、BUN升高。

(2)血清血檢查 早期和恢復期兩次血清特異性IgG或IgM型抗體遞增4倍以上或抗原(+)均有診斷意義。

(3)病原學檢查 ①一般拉沙病毒抗原于發病后第1周出現。②病程第5天內大多數患者血清中可測出病毒核酸,發病30天內半數以上患者仍可檢測。③采集發病14天內患者血清或血標本進行病毒分離。

3.診斷依據 ①流行病學資料有生活在拉沙熱流行地區或3周內有疫區旅行史;臨床特點有發熱、咽炎、胸骨后疼痛,蛋白尿可作為早期診斷線索;實驗室檢查有血清特異性病毒抗原陽性,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陽性,恢復期IgG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從患者標本中檢出病毒RNA和分離到該病毒。②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③確診病例:有疑似或臨床診斷基礎上具備診斷依據中實驗室檢查任何一項者。

4.鑒別診斷 應與流感、瘧疾、傷寒、黃熱病、其他病毒性出血熱如埃博拉出血熱等鑒別。

【防治措施與用藥】

利巴韋林雖非特效藥,但卻有效。對癥治療且應嚴密隔離至少3~4周。

1.對癥支持治療 臥床休息,水電解質平衡,補充血容量,防治休克,密切觀察心肺功能,監測血壓、腎功能和肝功能;繼發細菌感染時使用抗生素治療。

2.利巴韋林(ribavirin,三氮唑核苷、病毒唑)[保甲/乙] 發熱期均可應用,應盡早應用,病程1周內接受治療可降低病死率。首選靜脈給藥。成人首劑量30mg/kg,最大劑量≤2g;之后每6h給藥1次,劑量為16mg/kg,每次最大劑量為≤1g,持續4天;再改為8mg/kg,每天最大劑量≤0.5g,連用6天。兒童按體重給藥,和成人同。若口服給藥,成人首劑量2g,之后按體重:>75kg者服0.6g,2次/d;<75kg者服0.5g,2次/d,或上午服0.4g,下午服0.6g,連服10d。兒童按30mg/kg,一次服;之后按15mg/(kg·d),分2次,連服10天。

3.免疫血漿療法 1~2U/次,10~12h可見效。

4.預后 大部分病例預后良好,少數可遺留聽力喪失等后遺癥。一般病死率約1%,重癥病死率約15%~25%,孕婦感染后流產率和病死率較高。

5.預防 ①控制傳染源,滅鼠和環境整治;②切斷傳播途徑(防鼠和避免直接接觸鼠類及其排泄物);③保護易感人群(加強個人防護,避免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和排泄物,防止皮膚破損和黏膜被接觸感染)。

西尼羅熱(西尼羅病毒感染)

西尼羅熱(West nile fever)是由西尼羅病毒所致的一種蟲媒傳染病。1937年人類首次從烏干達西尼羅省的一名發熱女子血中分離出該病毒,故名“西尼羅病毒”。該病毒顆粒40~60mm左右,脂質雙分子膜包裹一個直徑在30nm左右的20面體核衣殼。該病毒有3種結構蛋白:核衣蛋白(C)、包膜蛋白(E)和膜蛋白(prM/M)。該病毒屬于黃病毒科黃病毒屬(Flavirus),有包膜RNA病毒。病毒對熱、紫外線、化學試劑如乙醚等敏感,加熱至56℃時30min即可滅活。

【發病機制】

攜帶西尼羅病毒的蚊蟲叮咬人時,該病毒便進入人體內,人體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可能將病毒限制在局部并清除,臨床上表現為隱性感染。當入侵病毒量較大且人體免疫力不足以清除病毒時,病毒入血而引起病毒血癥,并可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已證明神經原細胞是病毒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主要靶細胞,可引起腦實質和腦膜炎癥,嚴重者危及病人生命。

【流行病學】

非洲、北美和歐洲是西尼羅病毒感染的流行地區。亞洲的印度、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土耳其、以色列、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和澳大利亞等有該病毒感染的報告。我國尚無此報道,但應警惕境外傳入。

西尼羅病毒感染的傳染源主要是鳥類、家雀、知更鳥、杜鵑、海鷗等。鳥類感染后產生的病毒血癥至少可持續3天,足以使蚊蟲感染。人、馬和其他哺乳動物感染后不產生高滴度的病毒,不通過蚊蟲在人與人、人與動物間傳播。

蚊蟲是本病的主要傳播媒介,以庫蚊為主。蚊蟲因叮咬感染西尼羅病毒并出現病毒血癥的鳥類而感染。病毒在蚊蟲體內生長繁殖后進入蚊子唾液。人和動物被蚊蟲叮咬而受染。有輸血、器官移植受染病例。哺乳和胎盤也可傳播。

人類對西尼羅病毒普遍易感,但多為隱性感染。老年人感染易發展為腦炎、腦膜炎、腦膜腦炎,死亡率亦較高。主要在夏秋季流行,與媒介密度高和蚊體內帶病毒率高有關。

【臨床表現與診斷要點】

1.臨床表現 潛伏期3~12天。臨床可分為隱性感染、西尼羅熱、西尼羅病毒腦炎或腦膜炎3種類型。病人應有疫區經歷,發病前2周內有蚊蟲叮咬史。

(1)西尼羅病毒隱性感染約占80%,不出現任何癥狀,但血中可查到抗體。

(2)西尼羅熱可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疼痛、惡心、嘔吐、皮疹、淋巴結腫大等類似感冒癥狀,持續3~6d后自行緩解。

(3)西尼羅病毒腦炎或腦膜炎占極少數,多發生于老年人和兒童。起病急驟、高熱、持續不降,伴有頭暈、頭痛劇烈、惡心,可有噴射性嘔吐,嗜睡、昏睡、昏迷,可有抽搐,腦膜刺激征陽性,巴氏征及布氏征陽性,可因腦疝而導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近年重癥感染呈明顯上升趨勢。極個別病人表現為急性弛緩性麻痹,病人出現急性無痛、不對稱性肌無力,腦脊液淋巴細胞增多。偶爾也可表現為西尼羅病毒性心肌炎、胰腺炎或肝炎等。

2.實驗室檢查 血清西尼羅病毒抗體IgM陽性,恢復期較急性期IgG抗體滴度升高4倍以上或PCR檢測到血清中西尼羅病毒核酸,有確診意義。若從血標本中分離到該病毒則可明確診斷。

3.鑒別診斷 乙型腦炎、其他病毒性腦膜炎、中毒型菌痢、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和腦型瘧疾。

【防治措施與用藥】

輕癥患者呈自限性經過。重癥西尼羅病毒感染尚無特效藥,對腦炎或腦膜炎患者應積極對癥治療。

1.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盡量避免不必要刺激。保持呼吸道通暢,昏迷者應注意定時翻身、拍背、吸痰、吸氧、防褥瘡。注意精神、意識、生命體征以及瞳孔變化。給足夠的營養及維生素,保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

2.高熱降溫 以物理降溫為主,首選冰帽降溫,同時酒精擦浴,放置冰袋;藥物降溫為輔,安痛定、柴胡、消炎痛栓均可選用。

3.抗驚厥或抽搐 由腦水腫或腦栓塞(疝)所致驚厥或抽搐,應立即采用脫水劑20%甘露醇快速靜滴降顱內壓,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切開氣管,給氧通氣。鎮靜用安定(地西泮)10~20mg/次(成人),小兒按每次0.1~0.3mg/kg,肌內注射;必要時靜脈緩慢注射,但不超過10mg,或成人水合氯醛1.5~2.0g/次,小兒每次50mg/kg(每次≤1g),鼻飼或保留灌腸。或苯巴比妥鈉成人一次肌內注射0.1g。

對腦水腫無抽搐者,甘露醇用法用量同前;速尿(呋塞米),高滲葡萄糖可輔助脫水治療,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氫化可的松、甲潑尼龍等)可減輕腦水腫,可短期應用。

4.呼吸衰竭 常規對癥急救。可靜脈注射呼吸興奮劑洛貝林、可拉明、利他林等,必要時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及時機械通氣治療等。

5.對西尼羅熱疑似和確診病例按甲類傳染病“其他傳染病”的相應規定進行報告,防止和控制境外傳入該病。保護易感人群,隔離病人,切斷傳染病,開展有效、大規模滅蚊,戶外活動時應防蚊叮咬。

裂谷熱(裂谷熱病毒感染)

裂谷熱(Rift Valley Fever)是由布尼亞病毒科白蛉病毒屬裂谷熱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RVFV)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為人畜共患病之一。主要傳播媒介為多種脊椎動物,包括家畜綿羊、山羊、牛、水牛、駱駝,RVFV可感染雞胚、鼠類、猴和家禽,并產生高滴度病毒。

【病原與流行病學】

1.RVFV為RNA病毒,顆粒直徑約90~110mm,球形有包膜。可在vero、BHK-21和C6/36等細胞中繁殖;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較強,能夠抵抗0.5%石炭酸6個月,56℃40min才可滅活,在60℃以下可存活多年。RVFV對酸(pH3.0以下)、脂溶劑、去污劑和甲醛敏感。

2.人對RVFV普遍易感。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組織、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或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引起;或被伊蚊、庫蚊、按蚊和其他蚊種叮咬而傳播,但以伊蚊為主,少見有氣溶膠實驗室感染的報道,但尚未見人與人傳播的報道。兒童發病率較低,男多于女,動物養殖和屠宰人員、獸醫等為高危人群。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疫區與季節分布主要與媒介活動有關。非洲和西亞地區發病率較高,近年傳入境內病例有個案報道。參見本書埃希納病毒感染(布尼亞病毒感染)。

【臨床表現與診斷要點】

1.潛伏期2~6天,有少數不超24h。多數為隱性感染,只有少數感染后有發熱、肝炎、視網膜炎等癥狀。病人可突然發熱,伴畏寒、寒顫、頭痛、乏力、肌肉關節疼痛等癥狀;但多數表現較輕微,常在2周后恢復。部分典型病例可表現為多系統受累。

① 視網膜炎(1%~20%):多見于病程1~3周。表現為視物模糊或視力下降,有時產生盲點。嚴重時致視網膜脫落。視力障礙可持續10~12周。當損傷在黃斑或嚴重出血和視網膜脫落,約50%病人可能單眼或雙眼永久性失明。

② 出血綜合征(約1%):于病程2~4天后出現。重癥病例往往死于出血,休克及肝、腎功能衰竭。

③ 腦膜腦炎:可單獨出現,也可能和出血綜合征同時出現,于病程1~4周突然發生腦膜腦炎癥狀,重癥可抽搐、偏癱、昏睡、去大腦強直,昏迷甚至死亡。存活病例可有后遺癥,如偏癱。

2.實驗室檢查 一般檢查血常規、尿常規、腎功能、肝生化和腦脊液檢查等均可出現異常,但非特異性。常采集發病4天內患者血清標本進行檢測。一般患者發病5天后出現IgM抗體陽性,可持續2個月。以下結果可以確診:①病毒抗原陽性;②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陽性;③恢復期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④從患者送檢標本中檢出RVFV RNA;⑤從患者送檢標本中分離到RVFV。

3.鑒別診斷 應與流感、乙腦、病毒性肝炎、布氏桿菌病、Q熱和其他病毒性出血熱相鑒別。

【防治措施與用藥】

1.當接診到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時,應參照甲類傳染病報告的要求,通過國家疾病監控(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進行網絡直報,報告病例類別選擇“其他傳染病”。符合《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業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要求的,按照相應的規定進行報告。

2.本病無特效藥物治療。因多為輕癥病例且病程較短,無需特別治療。而重癥病例則主要對癥支持治療。

(1)對癥和支持治療 ①高熱:用物理降溫或小劑量解熱鎮痛藥,避免大量出汗。②嘔吐:可用甲氧氯普胺(胃復安)、維生素B6。③出血:發現彌散性內凝血(DICE),可早期用肝素鈉、應用止血敏、維生素C等,補充血容量、血漿、白蛋白、全血、纖維蛋白原、血小板等替代療法治療DICE。④肝損傷:保肝、退黃、營養支持,可用甘草酸制劑。⑤顱內高壓:可用20%甘露醇(1~2g/kg)快速靜脈滴注脫水,必要時每4h一次。⑥腎功能衰竭:少尿、無尿、高鉀血癥等應積極進行血液透析,同時注意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

(2)利巴韋林RVFV治療,早期試用參加“拉沙熱”論述。

3.預防 ①控制傳染源,可預防接種滅活或減毒疫苗。②切斷傳播途徑,應避免與患病動物組織、體液、排泄物接觸;不食未熟肉類、奶等。③保護易感人群。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拉特旗| 临猗县| 宜良县| 兴仁县| 连平县| 黎川县| 宜都市| 宁安市| 伊宁县| 苍梧县| 和林格尔县| 太仆寺旗| 宁远县| 龙门县| 曲周县| 犍为县| 高碑店市| 云梦县| 德昌县| 大城县| 文成县| 松滋市| 酉阳| 聂拉木县| 石阡县| 秦皇岛市| 娱乐| 临汾市| 砚山县| 佳木斯市| 桓台县| 西安市| 湘西| 湖口县| 东安县| 长沙县| 扶绥县| 开江县| 名山县| 伊川县| 延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