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低等植物及菌類標本采集

制作動植物標本的目的是把生物體的整體或部分保存起來。無論是動物標本還是植物標本,都必須適時采集并及時處理。

一、藻類植物標本采集

(一)浮游藻類的采集

(1)直接取水樣沉淀濃縮 在小型池塘、湖泊、河溝,可直接用桶或瓶子將含藻的水采集帶回實驗室,加入1.5%魯哥氏碘液,靜置24h后,棄上清液,加甲醛使濃度達3%保存即可。

附 魯哥氏碘液:碘1g,碘化鉀1.5g,水25mL。配制時,將1.5g碘化鉀先溶于5mL蒸餾水中。完全溶解后加1g碘,并攪動,使碘完全溶解后,加20mL蒸餾水。

(2)用浮游生物網采集 大型湖泊、水庫、河流,可用浮游生物網采集。常用的浮游生物網呈圓錐形,口徑20cm,長60cm(圖1-1)。使用時,將吊繩系在長竹竿頭,閥門關緊,手持竿尾,把網放入水中,網口與水面平齊或水面下深約50cm處,作“∞”形循環拖動3~5min后提起,水從絹網四壁濾出后,開啟閥門,將濃縮浮游生物標本放入容器內,加1.5%魯哥氏碘液或4%甲醛溶液固定保存。

圖1-1 浮游生物網

(二)其他生境中的藻類的采集

水中、石塊上、泥土中、樹枝上、樹葉上及自由生活水中的各常見種類,如水綿、雙星藻、轉板藻等,通常呈草綠色,常半沉于水中,生殖期為黃綠色并漂浮于水面。水綿采集,可到靜水池塘邊、小河溝、渠采集成堆漂浮著、像絲綿樣的綠色植物,用手指摸一摸,有點兒滑膩,絲條較粗,挑起時一絲絲毫不紊亂。如需原色保存,將水綿等藻類先浸泡在下述溶液:2%甲醛溶液100mL、醋酸銅0.5~1g,材料與溶液比為1:5,經3~4周后,移入4%甲醛溶液保存。四胞藻類常為黏質囊狀,浮于水面或附著于水中草稈、枝條上。水網藻呈草綠色或黃綠色,浮于水中。以上藻類多于早春出現,可用粗紗布網撈取。絲藻、剛毛藻、基枝藻、鞘藻常附著于水中石塊、木樁、木船底及龜背上,草綠色、絨毛狀或分支絲狀。硅藻常附著于水中石塊或潮濕土面上,呈棕色黏滑的皮膜狀。采集時可連同附著物或用小刀從基物上刮取。輪藻以基部固著在向陽水塘的底泥沙中,用耙挖取。大型藻類可制臘葉標本保存。

樹干、竹籬上呈草綠色的原球藻、綠球藻,可將樹枝、竹片取下,風干收藏。濕土表面及墻腳處紫紅色的紫球藻,巖洞、古廟墻壁上棕色、綠色、黃色的色球藻,巖石表面黑色茸毛狀的雙歧藻,可用小刀刮下或連同石塊敲下、晾干、收藏或置4%甲醛溶液中保存。濕草地上藍綠色不規則團塊狀的地皮菜,采集后風干收藏,觀察時用水浸泡。

(三)藻類標本采集記錄

記錄的內容應包括標本編號、采集日期、地點、生態條件、生長情況、外形色澤、采集人姓名等。

二、菌類標本采集

1.黏菌

黏菌是介于動物和植物之間的生物。其生活史分:①營養時期,營養體為一團裸露的原生質團,能變形,并吞食細菌、原生動物等固體物質。它們爬行于爛草、樹皮縫隙等陰濕處。②生殖時期,遷移至光亮、干燥的基物表面,并形成各種形態、色澤的孢子囊。采集時以采集成熟的孢子囊為主,宜將其與基物一起采下,風干后置盒內保存,盒底部放一軟木或泡沫塑料,用大頭針將標本固定其上。

2.真菌

真菌種類繁多,按不同生長環境和發育規律采集。如小麥白粉病菌4月、5月間于濕度大、種植密的麥田采集,小麥黑穗病菌在麥類抽穗期有小麥稈銹病冬孢子堆(黑色),麥子快收割時容易采集得到,橙色的夏孢子堆可早些時間采集,玉米黑粉病菌于開花結實后最易采到。以上均可把植株發病部位一起采回。5月、6月溫暖潮濕季節,在土壤表面或腐木上常可采到各種類型的真菌子實體。木質或革質的子實體,如靈芝等常年可采。采集時要作好記錄。采回的標本可干制法(風干或30~40℃烘干)、壓制法(同臘葉標本)及浸制法(4%~5%甲醛溶液)保存。

三、地衣植物標本采集

地衣是藻類和真菌共生的復合有機體,適應能力強,分布廣泛,一般生于高山森林空氣清新處,大城市僅生長蜈蚣衣、黃燭衣、茶漬衣等耐污染種類。地衣的色澤有灰白色、黃色、藍綠色、黑色、橙色等。

1.殼狀地衣

殼狀地衣的原植體,以髓層菌絲牢固緊貼基物,難以采下,如文字衣、茶漬衣、雞皮衣等,可借助小刀和錘子把樹皮、巖石一起采回。粗糙樹皮不易取得完整標本,可分塊取下,將碎塊拼合保存。

2.葉狀地衣

葉狀地衣常以假根或臍固著在基物上,結合不緊密,較易采下,如梅衣、肺衣、蜈蚣衣等。干燥的葉狀地衣易破碎,剝取時宜先噴水或用濕手帕覆蓋片刻,使其濕潤軟化后剝取。

3.枝狀地衣

如長在樹干、枝上的松蘿、樹花與基質結合不緊密,易從樹上剝下,亦可同樹枝一起采下。土壤上生長的石蕊更易采集。

采集時要注意作好記錄,與標本一起放入紙包帶回,置干燥通風處晾干,清理存放。①紙盒盛放法:過厚的石塊標本,用紙盒盛放。②牛皮紙包裝法:將干燥的地衣標本放在貼有標簽的牛皮紙包中。紙包大小視標本而定,通常為14cm×10cm,其折疊方法如圖1-2所示。貼上標簽,裝入標本保存。③上臺紙法:參照臘葉植物標本制作。

圖1-2 紙包折疊方法及標簽

四、苔蘚植物標本采集

苔蘚植物是由水生生活過渡到陸生生活的中間類型。種類多樣,生態習性各異。土生種類如苔類的地錢、石地錢、紫背苔、裂萼苔,蘚類中的葫蘆蘚、立碗蘚、青蘚、小金發蘚等,常生長在人們的周圍;角苔、澤蘚往往分布在水溝邊的濕潤泥土上;泥炭蘚、濕原蘚為沼澤中的主要蘚類;白發蘚、鞭苔長于酸性土壤上;青蘚、絹蘚、羽蘚、提燈蘚長在中性土壤上;墻蘚、凈口蘚、小石蘚、扭口蘚常分布在含鈣質較多的墻腳、磚縫或陰濕墻壁上;葫蘆蘚、銀葉真蘚常見于含氮豐富的土壤上;鐘帽蘚、碎米蘚、附干蘚緊貼樹干,為行道樹干上常見的樹生蘚類;懸蘚、蔓蘚、垂蘚常懸附于山林樹干、枝上。采集苔蘚植物標本時要掌握合適的時期,盡量選擇純一的標本裝入同一紙包,有孢子體的需把配子體和孢子體同時采下,雌雄異株的應采兩種性別的植株。采集時要作好記錄,標本采回晾干。含水較多的用草紙吸干。保存方法:①牛皮紙包裝法,同地衣;②上臺紙法,同臘葉標本;③浸制法,先用飽和硫酸銅水溶液浸24h,水洗,移入5%福爾馬林保存。

1.葫蘆蘚

生長于潮濕、背陰路旁、宅旁、林邊泥土上,其配子體矮小,高1~2cm,莖直立,葉為單層細胞,極薄,植物體易得水和失水,不易腐爛。采集時用小刀或小鏟成片地連生長基質一同采起,輕輕剔除多余的基質(泥土、草屑等),盡量不損壞植株,作好記錄,晾干,裝入紙袋保存。實驗前清水浸泡。春季采集的標本,可觀察配子體假根、莖、葉及雌雄同株異枝。夏、秋季能采集到有頸卵器、精子器及孢蒴的標本。

2.地錢

生長環境同葫蘆蘚,為雌雄異株,其配子體是扁平葉狀體。葉狀體腹面有假根和鱗片等構造,春、夏、秋季都可采到。采集時連基質一并采起,小心剔除多余的基質,保持植株完整。6~7月常可采到長有雌托或雄托的植株。作好記錄,標本放入紙包帶回,立即曬干或置烘箱(45℃、45min)烘干,也可用5%甲醛溶液固定保存。干制的,觀察前用清水浸泡片刻,即可復挺如初。

五、蕨類植物標本采集

蕨類好溫喜濕,大都生長在林下、草叢、溪谷、沼澤、房屋前后或陰濕的墻上,也有少數生活在水里,還有少數生長在陽坡、田埂、河堤或渠道邊。

1.蕨類孢子體

采集時帶上采集箱或大塑料袋及鏟、剪等工具。實踐中通常見到的蕨類植物是它的孢子體,采集時要注意保持植株完整,要有地下莖、不定根、葉、幼葉和孢子囊群,莖上如有鱗片、毛或其他附屬物,應保持完好無損。有的具營養葉和孢子葉,需采兩種葉齊全的標本,如鳳尾蕨、紫萁等。植株高度不足30cm的要挖取全株;植株超過30cm的可分三段采集。第一段是地下部分連同近地表葉的一部分,第二段剪取地上葉中段,第三段是葉的最上部分,拼成完整植株。植株細長的也可挖取全株,折成N形壓制標本。夏季中午氣溫高,蒸騰強,枝葉易枯萎;雨天過濕,植株含水量高,采回易發霉,這兩個時間段不宜采集。若采集時正值植株營養期,應在夏末秋初補充采集具孢子囊群的葉片,納入原營養體標本中。同一標本采2~3份,并作好采集記錄。

2.蕨類配子體

石松、松葉蕨、瓶爾小草等配子體,常埋于土中,難以發現。在其生長處找到幼小孢子體后,用鏟子向下挖取,可把連在孢子體基部的塊狀配子體挖出。真蕨類多數具綠色心臟形配子體,如采集鳳尾蕨、貫眾等的配子體時,翻看孢子體基部或附近石塊、磚縫、石隙,常能找到細小的片狀配子體。在花房堆放盆栽蕨類的墻角、地上、花盆外,都可能找到其配子體。采集后將其放在濕紗布中,外套塑料袋帶回。

3.保存

可用:①制成臘葉標本保存;②浸制保存法,小型蕨類,如滿江紅、槐葉萍置5%~10%甲醛溶液中;③烘烤保存法,如槐葉萍等亦可平鋪盤內置烘烤箱45℃3h,使其干而不脆,保持綠色,用不透水的紙包裝后存放,實驗前用清水浸泡片刻即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远县| 乌拉特中旗| 修水县| 长顺县| 宣城市| 琼海市| 柞水县| 合水县| 锦州市| 岳西县| 吉安县| 阳新县| 杂多县| 张北县| 如东县| 苍南县| 连江县| 芜湖县| 沁水县| 伽师县| 都江堰市| 灵台县| 东方市| 丰台区| 大竹县| 浮梁县| 通道| 泸西县| 光泽县| 刚察县| 兴和县| 长丰县| 丰顺县| 专栏| 武城县| 河源市| 绵竹市| 大连市| 五莲县| 体育| 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