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動物標本采集
一、無脊椎動物標本采集
(一)原生動物標本采集
眼蟲、變形蟲、草履蟲常作為該類動物的代表,在河溝、池塘中可采集到。
1.眼蟲
采集:春、夏及初秋時節(jié),在不流動的、腐殖質較多的小河溝、池塘或農村豬圈、馬廄邊水坑,尤其是帶有臭味的、發(fā)綠色的水中都可采到眼蟲。用器皿或粗吸管采集,帶回實驗室鏡檢。如果需要繁殖擴大,可將富含腐殖質的干細土20g置于200mL錐形瓶中,加水150mL,煮沸15min,加棉塞經(jīng)24h后,將采得的眼蟲接入,置于向陽處培養(yǎng)。注意不要使陽光直曬,溫度控制在15~20℃,一周后瓶里的水呈深綠色,即可得到大量眼蟲。
固定:用吸管把培養(yǎng)好的眼蟲吸入培養(yǎng)皿中(盡量少吸培養(yǎng)液),然后置陽光處直曬數(shù)分鐘,使其恢復正常狀態(tài),迅速注入Bouin氏固定劑,固定5~30min,用70%乙醇洗滌后,保存于該液中。
附:Bouin氏固定劑由苦味酸水飽和液75份,40%甲醛溶液25份,冰醋酸5份組成。苦味酸1g約可飽和于75mL水中。固定時間為1~24h。如果標本留在此液中稍久,亦無損害。
2.草履蟲
見第十章第三節(jié)內容。
3.變形蟲
變形蟲常生活在較為潔凈、緩流的小河溝、池塘底泥渣、爛葉組成的物質中及爛荷葉、浮萍的背面。夏秋季節(jié)用粗吸管吸取水底泥沙表面的黃褐色碎屑或爛荷葉、浮萍下面的黏稠物,即可得到。培養(yǎng)時,在培養(yǎng)皿中加20mL冷開水,放4~5粒麥粒或大米。取含變形蟲的水少許于雙筒解剖鏡或顯微鏡下,用微吸管盡量將其他動物除去,將此液傾入培養(yǎng)皿內,加蓋置于15~20℃陰涼處,2周后可得大量變形蟲。固定與保存參照眼蟲。
(二)腔腸動物標本采集
腔腸動物絕大多數(shù)生活在海水中,如海葵、珊瑚;少數(shù)生活在淡水中,以水螅為常見。
1.水螅
見第十章第三節(jié)內容。
2.海葵
海葵類全部生活在海水中,我國沿海均有。海葵一般附著在海濱巖石或生長在沙礫地帶。可于朔、望日低潮時采集。海葵基部附著力極強,需用尖頭鑿刀小心地從附著物上分離。采集海葵標本時寧可帶少量沙石,以免基部受損。采回后,放入潔凈的海水中,待它觸手伸展。若用流動海水,其觸手伸展快。麻醉時,取1小塊薄荷晶放于水面,用玻璃蓋嚴皿口,1~2h后,隨著薄荷晶逐漸溶解,海葵呈半麻醉狀態(tài)。再以硫酸鎂飽和液緩緩注入容器中,盡量不使水產生波動,以免觸手收縮。再過1~2h(隨時做試探性試驗),最后用吸管吸取硫酸鎂飽和液,自海葵口腔徐徐注入體內,使其完全麻醉,移入5%甲醛溶液中保存。
3.紅珊瑚
紅珊瑚生活在溫暖的海洋里,固著在巖石上,我國南海有產。標本采回后放入預先準備的流動海水,使它芽體伸展。然后停止水流,倒入1/2海水量的沸砷汞水飽和液固定,移入70%乙醇保存,其色不褪。如要獲得珊瑚蟲群體骨骼,將采回的珊瑚放入淡水中讓其自行腐爛,用毛刷將其洗刷干凈,然后在陽光下曝曬,直至紋縫處完全干燥,置于玻璃標本盒內保存,無蟲蛀之慮。
(三)扁形動物標本采集
扁形動物多數(shù)營寄生生活,如絳蟲、血吸蟲等,也有營自由生活的,如蝸蟲。
1.蝸蟲
見第十章第三節(jié)內容。
2.羊肝蛭
羊肝蛭又名肝片吸蟲,寄生于牛、羊肝臟血管中。取新鮮牛、羊肝剪成較厚的塊狀,用手指壓擠血管,擠出蟲體,在生理鹽水中洗凈。固定時,先置清水中讓其伸展,然后夾在兩載玻片間,用線將玻片兩頭縛緊,注意不能把蟲體壓破,移入5%福爾馬林中固定,固定液更換1~2次后,保存于原液或70%乙醇中。
3.華支睪吸蟲
華支睪吸蟲又名華肝蛭,寄生于貓、狗肝臟血管中,采集方法同羊肝蛭。固定時,蟲體在生理鹽水中洗凈,放入有清水的瓶中輕搖,數(shù)分鐘后蛭體伸展,其余步驟同羊肝蛭。
4.日本血吸蟲
日本血吸蟲也叫日本裂體吸蟲,成蟲寄生于人或狗腸系膜靜脈中。剖開狗腹部,展開腸系膜,用手指墊在腸上的小靜脈管下面,須把血液壓凈才能找到,在蟲體附近用剪刀把血管壁剪一小孔,將蟲體緩緩擠出,置生理鹽水中。固定、保存同羊肝蛭。
5.貓絳蟲
絳蟲的種類很多,寄生于人或各種脊椎動物體內。貓絳蟲大多寄生于貓小腸內,在狗腸中亦有。取貓小腸置解剖盤中,剖開后用鑷子輕輕不斷夾壓絳蟲頭部附近的腸壁,使其自行與腸壁脫離,以免蟲體頭部受損。將蟲體放入生理鹽水中洗凈,移入清水中搖動,換幾次清水后,靜置數(shù)小時,讓蟲體充分伸展,然后固定及保存于5%甲醛溶液中。
(四)線形動物標本采集
線形動物門中很多寄生在人和家畜體內,也有營自由生活的。
1.豬蛔蟲
豬蛔蟲與人蛔蟲的外形及內部結構相似,與屠宰場聯(lián)系,可取得實驗材料。固定時,先將水煮至接近沸點,取蛔蟲若干條,放入細紗布兜里,然后把布兜浸入熱水中,蛔蟲即被殺死。把死蟲倒進盤中稍涼,移入解剖盤中,逐條注入5%甲醛溶液并保存于此液中。
2.醋線蟲
醋線蟲生長在食用醋中,取250g醋裝入500mL廣口瓶,不加蓋置于室內角落,多日后就會有醋線蟲。固定時,把生有醋線蟲的醋加熱至蟲死亡,用細紗布把蟲體濾出,保存于5%甲醛或70%乙醇中。
(五)環(huán)節(jié)動物標本采集
環(huán)節(jié)動物多數(shù)生活在海水、淡水和土壤中,少數(shù)營寄生生活。
1.沙蠶
沙蠶穴居在海濱泥土或沙中,于退潮時掘取。掘出后須放入有泥沙的采集箱中,以免相互摩擦損傷。在沙蠶生殖期群聚時,可用水網(wǎng)撈獲帶回,用水洗去黏附的泥沙,以淡、海水各半加硫酸鎂麻醉至半醉,加少許重鉻酸鉀晶體,使其頭部伸出。固定及保存于5%~10%甲醛中。
2.環(huán)毛蚓
見第二章第三節(jié)內容。
3.水蛭
水蛭類大多在淡水中自由生活,生長于池、沼、河、湖中植物繁茂的地方,或稻田及水中大石縫里,可用煮熟的雞蛋白、小塊牛、羊肉、肝等誘捕。還有一部分營寄生生活,它們以魚、蛙、鱉、螺等為寄主,采集時需先尋找寄主,才能采到。大型水蛭可叮在家畜體上吸血。春、夏、秋三季均能采集到,夏季最多。固定、保存時,將其放入灌滿水的玻璃器中,用厚玻璃蓋嚴皿口,容器內無空氣存留,可窒斃水蛭,以10%甲醛或柯氏固定液注入體內,保存于5%福爾馬林中。
(六)軟體動物標本采集
軟體動物是動物界第二大門類,種類多、分布廣,大多營自由生活,少數(shù)營寄生生活。
1.石鱉
石鱉多附著于海濱巖石上,于退潮時從巖石上仔細鏟下蟲體或用手指抓住石鱉迅速沿巖石移動,使其足離開巖石,將它取下。固定時,用硫酸鎂飽和液徐徐注入海水中進行麻醉,體內再注射少許柯氏固定液,保存于70%酒精中。
2.蝸牛
蝸牛生活在陸上陰暗潮濕處,堆積日久的木材下,潮濕林地敗葉下,石堆、磚堆下,都可采到。固定時,將容器內的水煮沸,排凈空氣,待水涼后,放入蝸牛,加蓋密封經(jīng)12~24h。蝸牛窒息伸展而死,體內再注射少許柯氏固定液(95%乙醇30mL,甲醛12mL,冰醋酸2mL,蒸餾水60mL),70%酒精保存。
3.蛞蝓
蛞蝓生活在陸地,具有白日隱藏、夜晚出游的習性,可于晚上用電筒、油燈、蠟燭光誘捕。白天常躲在潮濕的地方,如磚、石、樹葉下,若遇陰雨天氣,白天也會出來活動。可把蛞蝓放在煮沸后冷卻的水中,使其經(jīng)密封窒死,固定并保存于70%乙醇或5%甲醛中。
4.椎實螺、田螺
可到河、湖、池、沼近岸邊處,或稻田淺水中去采集。椎實螺多附著在岸邊植物或磚石上,田螺常在淺池底泥處活動。固定保存可參照蝸牛。
5.河蚌
河蚌生長在河、湖、塘、潭等底泥中,可用拖網(wǎng)耙取。固定時,將河蚌平放在50~60℃水中,待斧足伸出后,迅速取出掰開蚌殼,內臟團里注射10%甲醛,用手合攏蚌殼,保存于該液中。
6.貽貝、扇貝
貽貝、扇貝為海產。貽貝可在海濱巖石上找到,用鏟子細心將其鏟下;扇貝可在海濱用耙網(wǎng)等挖掘而采得。用酒精注入海水中麻醉,固定、保存于70%乙醇溶液中。
(七)節(jié)肢動物標本采集
節(jié)肢動物分布在水、陸、空中,種類繁多,是動物界最大的門。
1.水蚤
水蚤生活在肥沃的積水池中,除連日陰雨或干旱外,平時易大量采集。以春、夏季為多,浮游于水面,水蚤群聚的水面常呈紅色,用細紗布做網(wǎng),系在長木柄或竹竿上撈取。秋冬可到夏季生長水蚤的池塘中,取帶有馬鞍狀卵袋的泥土,置水中孵化得到。用70%乙醇直接固定、保存。
2.寄居蟹
可在海濱淺水沙灘上采集、帶回,置淡水中致死,移入70%乙醇中保存,這樣它的附肢不易脫落。如需讓它與貝殼脫離,可將其放入30~40℃溫水或缺氧水中,能使內居的蟹自己出殼,亦可破碎貝殼取出。
3.多足綱
多足綱動物大多隱居在陸地陰濕處,如磚、石、草堆、林木堆下,常見有馬陸、蜈蚣等。小形多足蟲可在大樹根附近泥土中掘出,柳樹根部較多見。用鑷子夾取,置于柯氏固定液中固定,移入70%乙醇中保存。
4.蛛形綱
蜘蛛類可于花木、草叢、磚石下、水面上、樹林里捕捉。由于種類不同,隱匿地點各有所異。蝎類多生長在戶外石下,古廟殿堂階石下及房屋周圍可見。盲蛛聚居于陰濕處,樹林或巖石下。園蛛常在屋檐、墻角、樹叢間結網(wǎng)。蜱類寄生于貓、狗等動物體上,可于寄主皮毛間搜尋捕獲。海生類可在沙灘上或海水中用網(wǎng)捕撈。蜘蛛身體脆弱,采集時需小心。可將蜘蛛置于5%乙醇中麻醉,移入70%乙醇殺死并保存,可防止其肢體脆化折斷。
5.昆蟲綱
見第二章第三節(jié)相關內容。
二、脊椎動物標本采集
(一)魚類動物標本采集
采集魚類標本,可向當?shù)貙I(yè)捕魚隊收集,或用小型拉網(wǎng)、撒網(wǎng)捕撈及到市場購買。在采集的魚尾鰭或胸鰭處系上標簽,洗凈、整形,置于10%甲醛中固定,大形魚類腹腔內需注射適量固定液。待魚體定型變硬后,移入5%甲醛保存。
(二)兩棲類動物標本采集
兩棲類營水陸兩棲生活,生態(tài)類型多樣。黑斑蛙、金線蛙、澤蛙等,常棲息于河流、湖沼、水稻田,活動于近水處;大蟾蜍、花背蟾蜍平時營陸地生活,離水較遠;小鯢、蠑螈等棲息水中的時間較多。捕捉蛙類最適宜的時間是在晚間,特別是下過雨的夜晚。不同種類個體的采集時間、方法各異。黑斑蛙、金線蛙、蠑螈等在水中活動和跳躍能力較強,可用網(wǎng)捕捉;黑斑蛙白天反應靈活,夜間爬上田埂、河岸,用手電照射易獲取;大蟾蜍、花背蟾蜍、林蛙等可用手捕捉;山澗溪流中的棘胸蛙,白天躲在石縫中,夜間才能捉到;山溪鯢類等常在山溪亂石塊下隱匿,搬開碎石可發(fā)現(xiàn);虎紋蛙等棲于洞穴、水邊或稻田草叢中,用線系一串蚱蜢作誘餌,不時抖動垂餌誘釣捕捉。采集后用乙醚麻醉殺死,洗凈,腹腔內注射適量5%~10%甲醛,系上標簽,置于10%甲醛中固定數(shù)小時,移入5%甲醛或70%乙醇保存。
1.蟾蜍捕捉
蟾蜍(癩蛤蟆)系野生資源,全國各地均有,人工捕捉時應選擇個頭大、身體健康的成年蟾蜍,以雌蟾蜍為主,占比例80%~90%,因為雌蟾蜍藥理療效佳,雄蟾蜍藥用效果差,其皮中含藥素量少。目前取皮以雌蟾蜍為最佳,人工捕捉應選擇在每年的5月初期至10月中期進行,10月份以后至次年4月份為休眠期。捕捉的蟾蜍可用水塘自然放養(yǎng),也可用水缸、水池、水溝進行放養(yǎng)。人工放養(yǎng)面積可大可小,一般20m2的空間可放養(yǎng)1000多只。蟾蜍人工養(yǎng)殖池一般用磚、石材料建造,大小為長度8~10m,寬度3~4m,高度0.6~0.8m,池里邊放上沙子、泥土,用水灌濕,以利于蟾蜍的棲息、活動,沙和泥土的比例為1:1,厚度以10~15cm為宜。池內應保持地面濕度,每天早晚噴2次水。在飼養(yǎng)缸、池、溝上,晚上點燈誘捕害蟲讓其飽食,白天喂食蚯蚓、土元、蠅、蛆等。蟾蜍脫去皮后,也可放回大自然,以后隨時捕捉,隨時放生,隨時脫皮,這樣既不用喂養(yǎng)、建池,又不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
2.黑斑蛙捕捉
黑斑蛙體長70~80mm,雄性略小,頭長略大于頭寬。吻鈍圓而略尖,吻棱不顯。眼間距很窄。前肢短,指端鈍尖,后肢較短而肥碩,脛關節(jié)前達眼部,趾間幾乎為全蹼。皮膚光滑,背面有1對背側褶,兩背側褶間有4~6行不規(guī)則的短膚褶。背面為黃綠或深綠或帶灰棕色,上面有不規(guī)則的、數(shù)量不等的黑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橫斑,腹面皮膚光滑,呈魚白色。雄性有1對頸側外聲囊,第一指基部粗肥,上有細小的白疣,有雄性腺。
黑斑蛙成蛙常棲息于稻田、池溏、沼澤、河濱、水溝內或水域附近的草叢中。一般11月鉆入向陽的坡地或離水域不遠的水邊或泥土中,深10~17cm,開始冬眠。次年3月中旬出蟄,4~7月為生殖季節(jié),產卵的高潮在4月間。雄蛙一般在降雨前后和黃昏時開始鳴叫,引雌蛙抱對產卵。卵多產于秧田、早稻田或其他靜水水域中,偶爾也在緩流水中產卵。每1卵塊有卵2~3.5千粒,多浮于水面,卵徑1.7~2.0mm。蝌蚪體笨拙,尾肌弱,尾鰭發(fā)達,尾末端尖圓,經(jīng)2個多月完成變態(tài)。黑斑蛙吞食大量昆蟲,1晝夜捕蟲可達70余只,是消滅田間害蟲的有益動物。成體和卵多被用作教學和實驗材料。據(jù)《本草綱目》記載,黑斑蛙亦可作藥用。
(三)爬行動物標本采集
除龜鱉等營水陸兩棲外,蛇、蜥蜴等多數(shù)營陸地生活。
1.蛇類捕捉
捕捉蛇類應對蛇的生活習性、捕蛇的環(huán)境和蛇的活動規(guī)律有所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掌握捕蛇的時機,如在蛇蛻皮時尋找蛇類比較容易。初春、晚秋蛇蛻變比較集中的季節(jié)捕蛇較方便。夏秋兩季,蛇活動性很大,分散開了比較難抓。在長江中下游,春分、清明、谷雨節(jié)氣時蛇剛剛出洞,選擇有太陽、沒有風的時段,在向陽、有水的地方,常能見到出洞曬太陽的蛇,它們的動作比較緩慢,容易抓捕。下半年,立冬前后,蛇將入洞冬眠。但在天氣暖和、風小的晴天,它們入洞后又常出來曬太陽、脫皮或捕食,這也是捕蛇的好時機。蛇怕風,在風速5級以上,很少見到蛇外出覓食。南方的蛇多在傍晚或黃昏時活動,特別在悶熱的低氣壓天氣時更為活躍,也易發(fā)現(xiàn)和捕捉。捕蛇的方法很多,要選擇最佳的捕蛇方法捕蛇,捕蛇時要適時選用捕蛇工具,小心捕獲,防止蛇傷發(fā)生。
(1)尋找蛇窩 捕蛇者應了解蛇的棲息環(huán)境,借助蛇糞和蛇蛻引路,找到蛇窩,即在蛇糞或蛇蛻的4~5m處可找到棲息地。每年晚秋以后,各種蛇的活動逐漸減少。冬初天氣寒冷,蛇類進入一定的洞穴居處盤伏進行冬眠,這是捕蛇的好時機。蛇洞一般在田基、塘邊或土堆的洞穴內或樹根旁的裂隙處等地。多見蛇在斜坡水邊的舊鼠洞里冬眠。蛇洞也有利用鼠洞的,但鼠洞口粗糙,且見爪痕和鼠毛等。蛇洞的洞口由于蛇體的摩擦而較光滑,并能找到一些脫落的鱗片。當蛇吃了鼠和鳥后,由于鼠毛、鳥羽無法消化掉,故可從其糞便中檢查到。根據(jù)蛇糞的數(shù)量、顏色和形狀,可以確定洞內蛇類的數(shù)量和種類。如眼鏡蛇糞呈黃綠色,為條狀或節(jié)狀;金環(huán)蛇糞呈灰泥色,有鱗片,為爛堆狀;銀環(huán)蛇糞黑色較稀散,有時發(fā)現(xiàn)有鱗片;灰鼠蛇糞呈綠白色,稀爛呈條狀,似鼠糞;三索錦蛇糞呈條狀“之”字形等。此外,在洞口附近還可找到蛇蛻出的皮,而且蛇蛻的尾端向著洞口,剛蛻出的皮完整而柔軟,并可從蛇蛻的皮看出蛇種和懷孕的母蛇。例如金環(huán)蛇或銀環(huán)蛇的蛇蛻背中央有一行擴大成六角形鱗片,金環(huán)蛇蛇蛻末端鈍圓,而銀環(huán)蛇蛻末端較尖細;眼鏡蛇蛻比銀環(huán)蛇厚,背中央沒有一行擴大的六角形鱗片,黑色的斑紋尚隱約可辨。懷孕母蛇蛻出的蛇蛻縮成一團,這是由于懷孕母蛇體軀增粗較難蛻皮之故。捕蛇者還可以根據(jù)蛇蛻的情況、雌蛇和雄蛇尾部長短和大小的不同來辨別是雄蛇還是雌蛇,也可初步斷定洞穴內藏身的蛇種。假如蛇洞的洞口有蜘蛛網(wǎng)之類,此洞內一般不會有蛇。
(2)引蛇出洞 捕捉穴內的蛇一般采取挖穴捕蛇的方法,但勞動強度大,花費時間多,而且容易破壞農田等基本設施。確定蛇洞內有蛇以后,可采取引蛇出洞捕捉的方法。通常采取以下方法引蛇出洞。
①誘蛇出洞 根據(jù)蛇的食性將500g青蛙搗成蛙泥,晚上將蛙泥放進洞內,然后用一根空的竹筒向洞內吹入氣體,當蛇聞到蛙肉的腥氣后,即可出洞。也可用誘蛇劑20g拌入150g畜禽肉或動物內臟下腳料中和成肉泥,加入生雞蛋150g、黃豆粉150g、復合維生素3片、涼開水50mL磨成糊狀,多做幾個食團。選放在山地、樹林或田野蛇經(jīng)常活動的場所,挖一個0.5m深、1m寬的坑,坑里四周鋪好光滑的塑料布。將做好的藥團套在1m長的木棍上,再將木棍的另一頭插在坑中央。方圓30m的蛇聞味即來取食,掉到坑里出不來時,用捕蛇工具如用網(wǎng)兜、蛇鉗,或用醉蛇藥噴蛇身捕蛇。根據(jù)捕蛇者的經(jīng)驗,誘不同的蛇出洞應用不同的誘餌,如誘銀環(huán)蛇出洞時,可將幾條黃鱔放在無水的面盆內,擺在有蛇的洞口;誘金環(huán)蛇出洞時,可將蛇籠內放幾條吃青蛙的無毒蛇,放在有蛇的洞口;誘眼鏡蛇出洞時,可將老鼠、麻雀放在蛇的洞口。待蛇出洞后即可用網(wǎng)兜、蛇鉗等捕蛇工具捕蛇。
②逼蛇出洞 向蛇洞穴內噴入刺激性的藥液,如用90%乙醇500mL,雄黃50g和臭椿象(俗稱放屁蟲)20只,浸泡20d后,每桶加水100mL藥液拌勻灌入蛇洞內。或用云香精半瓶、雄黃50g、加水1桶或灌水逼蛇出洞,灌水前先向洞內噴燒柴草煙,再用扇子把濃煙扇進洞中,后灌水捕蛇或直接向蛇洞內熏煙,蛇在濃煙的刺激下拼命逃出洞外時,可用蛇鉗或網(wǎng)兜等捕蛇工具捕蛇。
(3)常用的捕蛇工具 使用捕蛇工具捕蛇安全而快速。捕蛇工具很多,主要有蛇鉤、蛇叉、蛇鉗、蛇夾、套索、棍子和網(wǎng)兜(圖1-3)等。使用捕蛇工具捕蛇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圖1-3 蛇叉鉗(a)和蛇叉(b)
①鉤蛇法 此法適用于捕捉爬行比較緩慢、愛蜷曲成團的毒蛇,如蝮蛇科的尖吻蝮、蝰蛇等。當發(fā)現(xiàn)它們在草叢中、亂石上、洞口外時,或在蛇籠中提取蛇時,捕蛇者手持的蛇鉤準確穩(wěn)快地把蛇鉤到平坦地面上,速用鉤背或把柄壓住蛇的頭頸部,再把蛇的頸部捉住或用蛇鉗夾蛇法捕捉入蛇籠;也可將蛇挑入鉤中迅速將蛇放進蛇籠內。由于用蛇鉤捕蛇的時間短,蛇還沒來得及發(fā)怒咬人就被鉤住送進蛇籠中,所以對蛇沒有刺激。如鉤蛇時蛇滑掉到地上,可順勢再用蛇鉤壓住蛇頭,然后改用棍壓法或蛇鉗捕捉法捕捉。
②壓頸法 此法是常用的捕蛇方法。當蛇在地上爬行或伏盤時,迅速用一種木杈、細竹或木棍,趁其不注意,悄悄地從蛇舌面壓向蛇的頸部,若未壓準頸部,可先壓住蛇的任何部位,使其無法逃脫,再用一只腳幫助壓住蛇體的后部,然后再把捕蛇工具移位到頭頸部,壓準頸部后捕捉。用左手按柄,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捉住蛇的頭頸部兩側,對于某些較大的毒蛇如眼鏡蛇、尖吻蝮等的掙扎力較大,為了安全,捕捉時應有兩人協(xié)同捕捉,一人用棍壓住毒蛇頭頸,另一人壓住蛇的軀體,然后再捉住毒蛇頭頸部。掐時不要太緊,以不使其松動而又無法移動位置為宜。若抓蛇過緊,往往會引起蛇的拼命反抗而難以對付,最后抽出按柄的手提住蛇的后半身,放入捕蛇器具內如竹籠或布袋內。
③叉蛇法 用一條長1~2m,一端分叉的木棍,叉口大約為60°角,前端釘有堅固而具彈性的膠皮,以便卡住而又不損傷蛇體。當發(fā)現(xiàn)蛇時,捕蛇者悄悄接近蛇,用木杈叉住蛇頸后再用右手捉住蛇頭后頸部,然后用左手捉住蛇的后半身,放入捕蛇器具內。蓋緊蓋或扎緊口。
④夾蛇法 用一特制的蛇鉗或蛇夾,要求蛇鉗或蛇夾的柄較長,鉗或夾口向內略呈弧形,蛇夾的大小要與蛇體的大小相當。如蛇夾口過大或過小都難以夾住。捕蛇的人從蛇的后面向頸部鉗住或夾起蛇,放入容器內后隨即松開蛇夾并抽出,蓋緊蓋或扎緊口。
⑤索套法 捕捉亂石堆或草叢中盤踞或昂起頭頸的蛇,可采用套索法捕捉。即用一根中間打通的竹竿,穿入尼龍繩或細鐵絲,頭上系個活結,捕蛇時捕蛇者手持竹竿和繩索一端,從蛇身后將繩套對準蛇的頭部,迅速用活結套住蛇頸并抽動拉緊手中的繩子,蛇頭難以活動,然后捕捉蛇放入捕蛇器具內,但不能將活套繩索拉得過緊,防止勒傷蛇頸或引起窒息死亡。
⑥缸捕法 將缸埋入毒蛇經(jīng)常活動出入的地下,缸口與地面相平,內放青蛙之類,蛇入其中就難以竄出,即可擒蛇至捕蛇器具內。
⑦網(wǎng)兜法 此法常用于捕捉爬行很快或在水中游動的毒蛇或海蛇。在一根2m長的竹竿前端上安裝一個直徑25cm的鐵絲圈,縫上一只尖底的長筒形網(wǎng)袋,捕蛇時用網(wǎng)袋猛然向蛇頭迅速一兜,使蛇進入網(wǎng)袋內,可以用網(wǎng)袋兜住毒蛇,再抖動網(wǎng)柄,使網(wǎng)袋纏在鐵絲圈上,毒蛇就無法逃出網(wǎng)袋。
⑧蒙罩法 此法主要用于捕捉眼鏡蛇、眼鏡王蛇等毒性強、性情兇猛、活動性強的毒蛇。捕蛇時,捕蛇者接近蛇后,用麻袋、草帽或衣服等蒙住蛇頭,順勢將手或腳踩住蛇身,然后抓住蛇的頭頸部并迅速將其捕捉至捕蛇器具或袋中。
⑨光照法 蛇大多畏光,夜間捕捉金環(huán)蛇或銀環(huán)蛇等毒蛇時,用聚光燈或強光手電筒的光線照射蛇眼,當毒蛇受到強光照射后常蜷縮成一團,待將蛇的兩眼照得昏花時,再捕蛇至捕蛇器具或袋中。
⑩徒手捕蛇法 徒手捕蛇很容易發(fā)生蛇傷。此法捕蛇只適用于熟悉各種蛇的特性,又要有一定的捕蛇經(jīng)驗,捕捉行動較緩慢的蛇或小蛇。捕蛇時將蛇的注意力引向逃跑方向,隨后快速抓住蛇的頭后頸部或從后面用手抓住蛇的尾部,動作要敏捷。江西山區(qū)的群眾總結的捕蛇經(jīng)驗口訣是:“一頓二叉三踏尾,揚手七寸(蛇心臟所在部位)莫遲疑,順手松動脊椎骨,捆成攬把挑著回”。意思是當發(fā)現(xiàn)毒蛇時,先悄悄地接近它,然后腳一頓造成振動,使蛇突然受驚游動,然后趁機下蹲,迅速抓住蛇頸,立即踏住蛇尾,用力拉直蛇體,松動脊椎骨,使它暫時失去纏繞能力而處于癱瘓狀態(tài),然后將蛇體卷好,用繩扎牢,將蛇體放入盛蛇的器具中,用棍棒挑著回去。但采用此法動作要敏捷。要看準蛇頭的位置后才能下手,壓住蛇頭位置應注意要使蛇不能反身咬人才行。這種徒手抓蛇的方法容易發(fā)生蛇傷,最好用大塊黏泥用力向蛇摔去,把它壓黏住,使它一時不能逃逸后立即用手捕捉。初學捕捉蛇時不宜用此種捕蛇方法。使用這種捕蛇方法,必須掌握捕蛇要領,掃除恐懼蛇的心理障礙,做到膽大、謹慎、細心、眼尖、腳輕、手快。同時,必須掌握捕蛇的有關知識和捕蛇的操作要領。初學者可先采用捕蛇工具捕捉無毒蛇,如赤鏈蛇、烏梢蛇、翠青蛇、滑鼠蛇等,待有捕蛇經(jīng)驗后再訓練徒手捕捉操作。因為抓無毒蛇作訓練與抓毒蛇的技術要領完全相同,且無毒蛇的動作比毒蛇敏捷,初學者用練習無毒蛇的捕捉方法捕捉毒蛇行之有效。關鍵在于訓練捕蛇者的眼睛和手腳的緊密配合,動作要穩(wěn)、準、狠。當蛇向前快速爬行時,訓練者只要突然舉足在地上猛蹬,蛇就會因受驚而減慢爬行速度,甚至伏地不動,這時應趁機捕捉。抓蛇訓練要先抓無毒蛇的頭部,抓頭部時可以掐其近枕部的頸,用拇指和食指將其掐住。俗話說“鱔緊蛇松”,掐蛇的寬松程度以蛇無法移動位置為宜。
(4)適時捕蛇 為了抓住捕蛇時機適時捕蛇和防止蛇傷,捕蛇必須掌握以下方法。
①根據(jù)蛇的活動特性進行捕捉 蛇的活動隨蛇的種類不同而異。蛇大都以白天活動為主;但銀環(huán)蛇大都是夜間活動,白天一般不出洞,同時,蛇的活動也因季節(jié)和時間不同而異。早晚出洞,四處捕食,活動頻繁,反應快,行動迅速,白天難以捕捉。但晚上用燈光照射,則易捕捉;秋季(9~10月)氣溫下降,為準備冬眠階段,蛇的反應、行動漸變遲鈍,上午10時至下午4時之間出洞在洞穴附近活動,晚上在洞穴內棲息,容易捕捉。
②根據(jù)蛇的棲息特性進行捕捉 蛇鉆洞棲息,但自己不會打洞,常搶占老鼠或其他野生動物的洞穴,或借助天然的石穴、石縫為棲息地。蛇洞同田鼠洞、山鼠洞相類似,一般選擇離山壟田邊較近,有草木但不茂密的山腰、高坡、墳墓的向陽處,可根據(jù)這一特性去捕捉。
③根據(jù)蛇的捕食特性進行捕捉 蛇是葷食動物,主要以捕捉蛙類、鼠類和昆蟲為食。可根據(jù)這一特性到這些動物愛活動的地方選擇蛇類出洞捕食的時間去捕捉。但也有的蛇如銀環(huán)蛇就是以黃鱔、泥鰍為主食的。因此,捕捉銀環(huán)蛇應選擇它出洞捕食的晚上8~9時,到田邊、溝邊去尋捕。
④根據(jù)蛇的繁殖特性進行捕捉 蛇是有性繁殖方式,卵生或卵胎生動物,但卵生蛇自己不孵化,是靠自然氣溫孵化的。每年9~10月交配,第2年小暑前產卵。卵產在洞內。產卵前和產卵期間,母蛇有護卵習性,喜歡在離洞不遠的地方活動,行動遲緩,容易捕捉。蛇一般是單戶獨居的,產卵也是1蛇1窩。少數(shù)蛇類如銀環(huán)蛇等則是群居的,少則3~4條,多則幾十條,卵也是產在一起的。雖然和其他蛇類一樣不孵化,但它有一個特性,即產卵后怕老鼠吃卵,不離洞穴,即使晚上出去捕食也是輪流守洞,一直到小蛇出殼為止。因此,找到銀環(huán)蛇棲居的洞穴,往往可捕捉到多條活蛇和蛇蛋。
⑤根據(jù)蛇爬行的特性進行捕捉 凡是有蛇棲息的洞穴,由于蛇爬進爬出,使其洞口變得光滑,洞內必有蛇在。不同的蛇,洞口的光滑跡象不同。一般洞口底面光滑,但唯有銀環(huán)蛇貼壁爬進爬出,使洞口側壁變光滑,人難以發(fā)現(xiàn)。
⑥根據(jù)蛇的糞便特性進行捕捉 蛇習慣將其糞撒在離洞口不遠的地方。可根據(jù)糞便的新鮮程度、顏色和氣味來判定蛇的品種、活動距離和躲藏的地方。蛇的糞便呈糨糊那樣濃的粉末狀,但顏色因蛇而異。一般蛇的糞便呈白色中有點微黃;銀環(huán)蛇的糞便則呈淡黃色,糞便有一種特別的怪腥味。
(5)捕蛇需防范毒蛇咬傷 捕捉毒蛇時為了防止被毒蛇咬傷,要做好捕蛇的防護準備,尤其是初學捕蛇者沒有經(jīng)驗,野外捕蛇時要穿上防護衣、褲,穿高幫皮靴或厚布鞋襪,帶上捕蛇工具,必要時戴上手套。到樹林中去捕蛇還應戴上草帽,夜間捕蛇還要用手電筒照明。捕蛇前先用云香精、雄黃混合加水,每桶水加云香精半瓶、雄黃50g噴灑蛇身,待蛇渾身發(fā)軟乏力、行動緩慢時用捕蛇工具捕捉蛇。
(6)捕蛇時遇到意外情況時的處理 有的毒蛇如眼鏡蛇、眼鏡王蛇在激怒時,會豎起前半身,“呼呼”地向外噴射毒液,此時應防止毒液噴進眼內。晚上捕蛇用明火照蛇能引蛇出洞,但尖吻蝮和蝮蛇有撲火的習性。如果遇到毒蛇撲火時,要立即將火把扔到平滑的路面上,當毒蛇被引到平滑路面上撲火時,可用捕蛇工具捕捉或將火把扔到水中浸滅,毒蛇會悄悄爬走不會再來襲擊人。若捕蛇時有毒蛇追襲時,不要沿直線逃跑,可采取左右跑成“之”字形的方法避開追擊,或跑到光滑的地方。也可以沉著應戰(zhàn),站立原地不動,面對毒蛇,注視它的來勢,向旁閃開,尋機用蒙罩法或棍壓法捕捉。由于毒蛇咬人是它的自衛(wèi)本能,當你觸及它、捕捉它時,稍有不慎就會被毒蛇咬傷。另外,捕蛇時不能1人單獨行動,必須有2~3人互相配合,如在捕蛇時被蛇纏住了手腳,不要驚慌,要堅持握緊蛇頸不放,不得已時可由別人幫助解脫。如萬一被毒蛇咬傷,應按毒蛇識別與急救方法及時處理后,迅速到就近醫(yī)院治療。毒蛇和無毒蛇在形態(tài)上的區(qū)別見表1-1。
表1-1 毒蛇和無毒蛇在形態(tài)上的區(qū)別

2.蜥蜴捕捉
蜥蜴,屬爬行綱有鱗目、蜥蜴科。通稱蜥蜴的種類較多。我國華中地區(qū)常見的是草蜥,華北常見的是麻蜥,亦稱麻蛇子。在教學中蜥蜴常作為爬行綱的實驗代表動物。
(1)采集 尋找蜥蜴可到光禿、朝南的山坡中的草叢、茶樹或路旁的石堆縫中。4~11月份為它的活動期,上午10時以后下午4時以前是它的活動高峰,很容易找到它。炎熱夏季的中午12時到下午2時常潛伏于洞內避暑,它們在夏季出來活動時,行動比較迅速,不易捕捉。5月天氣涼時極易捕捉。我國產的蜥蜴均無毒,故一般可用一些簡易的工具捕捉。切勿捉住尾部,以免尾部脫落下來,而使蜥蜴軀體逃脫。捕捉蜥蜴通常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①軟樹條或細竹梢撲打 在蜥蜴活動區(qū)域,待看準蜥蜴后,采用柔軟樹枝迅速撲打蜥蜴頭部或體軀背部,就能把它擊暈,使其暫時受震不能活動,隨即可用手捕捉,放入容器內。在沙地或平地上,可用帶葉枝條撲打,因其枝葉表面積大,易于打中,卻又不易損壞鱗片或體軀,切勿打在尾部,以免使尾部損傷或受震而斷掉。
②活套法 用一根長約2m的竹竿(或兩根竹竿連接起來),其末端以尼龍絲結一活套。當在樹上活動的蜥蜴抬頭時,趁機將竹桿伸出去,套住它的頸部,立刻拉回,或擺動尼龍絲套,挑逗蜥蜴,待其仰頭時,迅速將活套對準蜥蜴頭部扣下,然后提起拉回。
③用蠅拍追捕或用小網(wǎng)扣捕 此法主要適于捕捉小型蜥蜴種類。捕到的蜥蜴可裝入鐵絲編織的有細網(wǎng)孔的網(wǎng)箱中喂養(yǎng)。
(2)飼養(yǎng)管理 蜥蜴可用較大的玻璃水族箱或大木箱飼養(yǎng)。箱底鋪放10cm左右的松土,一側栽植雜草。其內放置供飲用的器皿,箱蓋以鐵紗網(wǎng)或尼龍紗網(wǎng)罩,以防蜥蜴外逃。根據(jù)蜥蜴的生活習性來保持箱內適當?shù)臏囟群蜐穸龋⒔o光照和昆蟲等飼料飼養(yǎng)。
3.龜鱉類捕捉
烏龜11月(10℃以下)冬眠,翌年4月出蟄(15℃以上)開始活動。烏龜除以水中小動物為食外,也常到陸地上覓食。5~8月于黃昏或黎明時段爬到沙灘或泥灘上產卵。利用上述習性,晚上將搗碎的菜籽餅撒在其出入的田埂或池塘邊引誘攝食,在手電光下用手捕捉。
捉鱉以夏季、秋季為宜,尋找水中有無鱉進食剩下的碎螺殼和像鼠糞樣的鱉糞,也可根據(jù)溪流岸邊或長滿青苔的巖石上有無留下鱉爬行的足跡,辨別其活動方向。若在平展的泥沙上,有隆起的松散新泥沙,呈彎月狀或八字形時,用鈍頭鐵叉或棍棒試探戳敲,如觸到鱉甲,有滑溜溜的感覺,并可聽到一種“卜卜”的響聲,迅速用腳踏住,用手摸到鱉后腳胯下兩個凹進部位,即可捉住。鉆入洞中的鱉總是頭朝里,尾向外,伸手抓住后腿,可從洞中拖出。采回后,從泄殖腔注入乙醚或氯仿麻醉后,將頭和四肢拉出,向體腔內注射福爾馬林溶液殺死,固定并保存于甲醛溶液中。
(四)鳥類動物標本采集
采集鳥類標本要先熟悉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了解各生境中有哪些鳥類以及該區(qū)鳥類的數(shù)量、生活習性和活動規(guī)律,然后進行有目的、有準備的采集活動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1.采集工具
采集鳥類常用長方形的鳥網(wǎng),在林緣或林間空地,將網(wǎng)兩端系在樹上或以長度適中的竹竿垂直插入地面,將網(wǎng)固定在竹竿上,背后有灌木或小喬木掩護,從遠處將鳥群向布網(wǎng)處哄趕,捕捉活鳥。窒息處死后制成剝制標本保存。
此外還可用獵槍采鳥,最適宜的出獵時間是上午5~10時和下午3~6時,森林鳥類常在此段時間內外出覓食,活動頻繁。夜間可用礦燈照射尋覓,一旦發(fā)現(xiàn)獵物,立即進行射擊。
沼澤地帶的鳥類天性靈敏,不易接近,可用網(wǎng)捕或獵射。
2.采集方法
(1)網(wǎng)捕法 張網(wǎng)與地面約1m(圖1-4)。張網(wǎng)不要太緊,前后有樹木或灌木叢利于隱蔽,張網(wǎng)大都在冬季進行,宜捕捉一些小型鳥類,因為冬季有些小鳥會在覓食場所成群亂飛。掛網(wǎng)是把網(wǎng)具掛在樹上捕捉黃鸝、畫眉、相思鳥等小型鳥類。還有一種圍網(wǎng),是用一根小竹竿將網(wǎng)口撐成圓弧形開口,一人潛伏于遠處拉繩,其他采集者向網(wǎng)口方向哄趕使鳥入網(wǎng)(圖1-4)。采集標本一般不用此法,因為用此法捕捉的鳥類數(shù)量較多,破壞了鳥的資源,同時,捕捉的鳥的種類也有局限性。

圖1-4 捕鳥網(wǎng)具
(2)獵槍射擊法 獵槍是采集鳥類和獸類標本經(jīng)常使用的工具之一(圖1-5),其型號可以分為:單管獵槍、雙管獵槍、三管獵槍和四管獵槍,若按口徑的粗細又可分為10號(槍管口徑為19~19.70mm)、12號(18.20~18.60mm)、16號(16.80~17.20mm)、20號(15.70~16.10mm),號碼越小,口徑越大。國產獵槍多為12號和16號。獵槍按使用的彈丸分為散彈槍(槍管內光滑,沒有螺紋狀的來復線)和膛線槍(槍管口徑細,內有來復線),都具有穩(wěn)定彈丸空中方向的作用,且射程較遠,適于獵取大型鳥獸。獵槍子彈一般可以自行裝制。

圖1-5 雙筒獵槍
射獵森林鳥類時,采集者需要利用捕獲的有利地形和地物進行隱蔽,不要讓鳥發(fā)現(xiàn)它。射獵距離宜在20m以外,以免捕獲的標本損傷太大。對一些具有保護色不易發(fā)現(xiàn)的鳥類,如大沙錐等,待它一起飛立即射擊;獵捕雀形目的鳥類應采取攔截鳥群去路,迎面射擊;獵捕大型鳥類,由于飛得快,采集者也難以接近,可以用小口徑步槍遠距離射獵,效果好。
此外,捕捉一些小型鳥類還可用膠粘法,用松香和桐油或用蘇籽油熬成黏膠,涂在小鳥經(jīng)常棲息的樹枝上,使翠鳥等小鳥一停在那里就被粘住;小型洞穴鳥類,根據(jù)白天查明的情況,晚間有的放矢地用電筒照明捕捉;鷹類猛禽嗜食肉食,可用誘夾法捕獲。
(五)哺乳類動物標本采集
捕捉鼬、貂、兔、猴等動物可用網(wǎng)捕,用網(wǎng)將洞口圍住,向洞內熏煙,動物竄出誤入網(wǎng)兜被捕,或用大網(wǎng)一端置于地上,另一端用活動竿撐起,哄趕動物,迫其朝置網(wǎng)處逃竄,投網(wǎng)竿倒就擒。野外發(fā)現(xiàn)鼠洞,置網(wǎng)于洞外,其余洞口堵塞,迅速灌水捕捉。還可用套子、鼠籠等捕獲。此類動物常制成剝制標本保存。
采集蝙蝠的方法簡單,在有蝙蝠棲息的巖洞中用手電筒照射后用獵槍射擊,也可用網(wǎng)捕獲,近冬眠時甚至還可以用手捕捉。
獵取森林中的大型獸類宜采用圍獵的方法,一旦遇到獸類,立即射擊其要害部位(頭、胸部)。
獵取獸類要留心觀察動物的糞便、腳印等痕跡,追蹤搜索,以判斷它們的活動和棲息場所。同時注意選擇不同時間采集活動規(guī)律不同的動物。
(六)獸類的采集
1.采集的環(huán)境與采集時間
我國現(xiàn)有獸類418種,生活在各種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中,營樹棲、地棲、水中和飛行生活。因此,它們在身體形態(tài)和構造上有很大的差異,其生活習性也迥然不同。例如有不少食肉獸棲居在茂密的林區(qū)灌木叢中或樹上,除犬科動物以外,它們大都善于攀緣、爬樹,像云豹、豹貓、紫貂、青鼬、果子貍等,多棲居和長時間活動在樹上;嚙齒目的松鼠類、鼯鼠類和靈長目的獼猴等獸營樹上生活,只是偶爾下到地面活動。在森林獸類中,靈貓科的多數(shù)種類,當秋季果實成熟時上樹吃果實。在食肉目的獸類中,有不少種類在不同程度上營地上生活,如棲息于森林草叢洞穴中的食肉目和兔形目的動物等。翼手目的蝙蝠白天常棲息于古屋檐下的縫隙或山巖洞穴中,冬季有集群冬眠的習性。此外,食肉目動物中的半水棲種類,常棲息于江湖水邊的樹根下;鯨目和鰭腳目均在水中生活,為水棲哺乳類動物。但是有的獸類動物隨季節(jié)變遷生活場所,例如野兔干旱時去濕地,多雨時找沙地,夏季去高地陰涼處,冬季找低洼向陽處生活。采集時還應根據(jù)動物的生活規(guī)律行獵。例如松鼠和鹿類經(jīng)常清晨或傍晚活動和覓食;鬣羚晨昏時段從山林中下來覓食。有些種類如紫貂、獾、嚙齒目和翼手目為夜行動物;大靈貓活動時常避開明亮月光照射的地段,每逢月光暗時則活動時間延長,范圍也擴大。
獸類標本主要是用于剝制和骨骼制作,由于獸類經(jīng)常在春秋季脫換被毛,夏毛短,冬毛厚而有光澤,所以采集毛皮獸制作剝制標本應選在冬季獵捕為宜(長江中下游一般在“小雪”到“冬至”之間)。采集水獺和獸類骨骼標本,一年四季均可獵取。
2.獸類的采集方法
行獵獸類時先要熟悉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注意觀察發(fā)現(xiàn)其糞便、足印等痕跡或根據(jù)洞穴外新推出的泥土,斷定動物種類及其活動棲息場所,然后采取相應的獵捕措施,例如大雪覆蓋的原野能發(fā)現(xiàn)野兔挖出的“呼吸洞口”。采集鼠類等小型獸類可以采用挖洞捕捉法,或放置籠具夾具和踩夾(圖1-6~圖1-8);大型森林動物,如野豬等宜采用圍攻射擊法,射擊時必須擊中頭胸部位才能擊斃;獵捕夜行獸類,采集者要根據(jù)白天偵察的目標,待晚間有動靜時,用電筒照明伺機射擊;捕捉蝙蝠可在白天去山洞中網(wǎng)捕,近冬眠時還可用手捕捉;獵捕洞穴棲息的獸類,除在它出洞活動時槍擊外,還可采用煙熏洞,網(wǎng)或袋套在洞口的捕捉法,小型的鼠類棲息的洞穴如竹鼠等,還可采用灌水入洞,在洞外用網(wǎng)或袋捕套的方法。對有些喜光獸類,可采用光照引誘法捕獲,如黃牛可以在夜間用燈光招引射擊獵捕;獵捕草食性動物中的大體型獸如鹿類可以采用吊弓法或網(wǎng)捕法,小體型獸類如野兔還可以馴養(yǎng)獵犬和獵鷹捕捉;對一些食肉性猛獸一般采用射擊的方法獵捕,用陷阱、地弓、毒餌等獵捕法也都能收效。用埋設炸彈的方法獵捕對獸體有很大的損傷,所以,采集標本時不宜采用此法獵捕。

圖1-6 捕捉獸類的小型籠具

圖1-7 捕獸夾具

圖1-8 踩夾
3.采集標本時的注意事項
①采集生物標本應注意保護生物資源。國家法定保護的動物,未經(jīng)管理部門(林業(yè)管理部門和工商管理部門)批準、持有合法手續(xù),不得任意捕捉,一般動物也不能大量獵捕。
②進入采集場所應對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作一觀察了解,熟悉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掌握被采集動物的生活規(guī)律,有的放矢地獵捕所需的動物。
③注意警惕毒蛇、猛獸等動物,要采取防護措施防止咬傷,必須使用狩獵工具以確保人身安全。
④采集時,采集者必須掌握動物的生活習性、活動規(guī)律和咬人的特點,要注意隱蔽和防護,捕捉時,動作要輕快。
⑤野外采集的標本,必須及時進行防腐處理才能長期保存,否則標本容易腐敗,會縮短其標本的保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