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艾瑞克森的創造力(1)
- 催眠大師艾瑞克森和他的催眠療法
- (美)杰弗瑞·薩德
- 4701字
- 2017-11-07 15:32:55
艾瑞克森的創造力表現在他所身處的四個領域:一位催眠師、一位心理治療師、一位老師、一位將身體殘障化為優勢的個人;艾瑞克森融合了這些領域中的潛意識學習,幫助人們激發、整合產生改變所需的資源。
“天才”一詞通常是指一個人所呈現的心智,它也意味著一個人天生具有卓越的精神力量和創造力。艾瑞克森的天才是由他的聰明、人性、好學、創意和洞察交織而成,他也勤奮地培養與錘煉自己的天賦。
艾瑞克森的天才表現在他所身處的四個領域:一位催眠師、一位心理治療師、一位老師、一位將身體殘障化為優勢的個人;綜而觀之,他在這四個范疇的成就使他成為一位超越生命限制的人。
【催眠師】
如果有人正在研究催眠的歷史,他可能會首先讀到18世紀的開業醫生梅斯墨(Mesmer)[1];然后是關于夏考(Charcot)[2]、布萊德(Braid)[3]、利布萊特(Liebeault)[4]和伯爾罕(Bernheim)[5],19世紀時,這些人都致力于催眠領域。
緊接著在20世紀,他會讀到關于艾瑞克森,他是現代醫療催眠之父,在發展新的催眠誘導方式與應用上有非凡的創見。他是五本催眠書籍的共同作者,發表了超過130篇的專業文獻,其中大部分是關于催眠治療。他是美國臨床催眠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Hypnosis)的創辦人暨第一任主席,同時創辦了學會的官方刊物《美國臨床催眠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ical Hypnosis),并擔任編輯長達十年。他經常游歷各處為專業人士講學催眠,特別是在美國境內,他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催眠先生”(Secter,1982,p.453)。艾瑞克森為催眠取得了合法地位,讓催眠不再是“嚴肅學術殿堂中的跳梁小丑”(Watzalawick,1982,p.148)。
在艾瑞克森之前,催眠治療并不是一個獨立學科,也不是主要的治療工具。然而,在心理治療學派百家爭鳴的發展當中,催眠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心理分析師弗洛伊德、完形治療師皮爾斯(Fritz Perls)、行為學家華普(Joseph Wolpe)和溝通分析學家伯尼(Eric Berne)都對催眠相當熟悉,他們卻不愿運用催眠來協助發展各自的治療取向,并提升理論中的人格結構和改變模式。艾瑞克森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認為催眠能使來訪者產生改變,所以長期致力于催眠領域。他并沒有去發展一個特別的催眠理論,但卻徹底地顛覆了傳統的催眠,以往操作者會將暗示語句強加在被動的個案身上。與此相反,艾瑞克森的做法是激發并運用個案的內在資源(cf.Hammond, 1984)。
艾瑞克森學派的催眠是用來引發治療反應,目的是讓來訪者合作。來訪者接受心理治療,是因為他們難以完成自設目標,治療師的工作則是幫助來訪者去順從自己最大限度的欲求,在達到目標的途中,催眠通常能有效地克服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這使得來訪者更能游刃有余地運用自助的潛能。
正式的催眠法不僅在催眠上有效,它同樣是深具影響力的溝通模式,然而艾瑞克森卻是自然催眠法的先驅者,例如,在不需要誘導儀式的情況下,他將催眠的技術有效地運用在心理治療。事實上,他的治療個案當中只有五分之一使用正式的催眠(Beahrs, 1971),即使他并沒有在“執行催眠”,他仍然持續的使用催眠技巧。(約翰[John]、喬[Joe]和巴比[Barbie]的案例就是這樣的例子,之后會再詳述)自然催眠法是艾瑞克森策略取向針對短期治療的精髓,這是艾瑞克森表現他卓越天賦的第二個領域。
【心理治療師】
隨著杰·海利《不尋常的治療》(Uncommon Therapy,1973)的出版,艾瑞克森成為眾所周知的短期策略取向心理治療之父。身為這個取向中一位極為成功的治療師,他在短期策略心理治療的文獻當中發表了相當多的新案例和治療方法;從他舊的講學錄音帶里,還有更多的案例陸續被發掘。(例如:Rossi,Ryan, & Sharp, 1983; Rossi & Ryan, 1985)。
海利(1980)寫道:治療本身是一個問題,而非解決的方案;問題就是來訪者尚在接受治療,解決的方案是讓他們盡快脫離治療,過他們獨立的生活。艾瑞克森應該會同意這樣的看法。他的策略治療是一種常識性的取向,通常針對個案的主訴做處理。盡管在表面上他的策略性技巧似乎不尋常,事實上他是運用不尋常的常識。
將一名恐懼癥患者安置在沙發上,并要求他自由聯想五十分鐘,這是一種荒誕不經的做法。常識性做法是讓恐懼癥患者置身于害怕的情境,讓他們去對抗恐懼,通過這樣的方式,使他們學習去掌握主控權。借著這種及其他的方式,艾瑞克森是首先將治療帶出來訪者心智范疇(和咨詢室)的現代治療師之一,把治療變成來訪者現實生活的一部分。實踐這種治療方式的能力,是他偉大創見和創造力的展現。
【老師】
艾瑞克森另一個顛覆傳統的做法是他的教學。在1980年,我出版了《催眠大師艾瑞克森治療實錄》,是為專業人士所辦、為期一周的研討會之逐字稿,當中他示范了不尋常的教學法。他講述引人入勝的故事,主要是關于成功的心理治療案例,以及他的家庭,他也現場示范了催眠治療。他并沒有通過聽學生的治療錄音帶,或借著觀察及指導他們的治療方式來進行督導。(我當艾瑞克森的學生的時間長達六年,他轉介許多來訪者給我,但不曾看過或聽過我做催眠誘導或任何一個療程)相反,艾瑞克森采用多層次的影響溝通(multi-level influence communication)來激發學生的內在資源;這跟他的心理治療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跟他的催眠方式相同。他模糊了“催眠”,“教學”和“心理治療”三者的界限;當他在教學時,他實則在做催眠;當他在做催眠時,他實則在做心理治療。
艾瑞克森是個首尾呼應的溝通者,他的目標是盡可能使大部分時間的溝通都能環環相扣,他希望溝通能獲得最大的特殊效益。他總是預先揣想一個溝通目標。有一件軼事剛好可以揭示他的教育哲學,記得有一次他響應我對于他的評論,我覺得他20世紀50年代的教學錄音帶對我而言,像是一段很冗長的催眠誘導,他說他并沒有聽過自己的帶子:“我通常不教內容,我是為了觸發動機而教。”
在艾瑞克森學派的概念里,催眠、教學和心理治療三者之間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在這三個領域當中全是有賴于潛意識的學習,根本的道理在于人早已擁有要產生改變所需的資源;因此,心理治療和催眠,甚至到大一點的范疇——教學,都是激發資源、發展資源、幫助人們用更有效的新方式去整合資源的過程。
【個人】
無論身為一位催眠師、心理治療師或老師,艾瑞克森都有其獨創性,他的生活方式更是深具獨創性,這樣的證據在他的生活中俯拾皆是,但他的獨特性特別彰顯在他克服了殘障身體的困頓,追求一個不受限的生活。
艾瑞克森諸多的健康問題,都細數在他太太伊麗莎白(Elizabeth Erickson)于1984年12月10日寫給一位學生的信中,當時那位學生得了小兒麻痹癥,寫信向她詢問艾瑞克森如何克服諸多病痛的折磨。雖然艾瑞克森太太的說明并不代表所有的狀況,但她的記憶卻有力證明了艾瑞克森第四個展現過人天賦的領域——一個使其他三者相形失色的領域。
關于艾瑞克森:他的身體磨難
我的先夫米爾頓·艾瑞克森在他17歲時(1919年)罹患了小兒麻痹癥,那是一次極為嚴重的感染,他完全癱瘓,除了說話和動眼之外不能做其他的事情,而且他知道自己被視為無法活下來。他在自家農場的房子,由母親和一名有實務經驗的居家護士照顧。等到癱瘓的情況稍有改善,這名護士自己用了一種治療法,之后由澳洲護士肯妮修女(Sister Kenny)大力推廣(不顧醫療界的極力反對)。她的方法是采用一連串的熱敷、按摩和移動癱瘓的四肢,并鼓勵病患參與整個療程。
米爾頓靠自己發展出一套方法,他運用精神專注力去產生細微的移動,他在精神上反復體驗這樣的移動。等到他恢復更多的元氣,他把握每個機會去鍛煉更多的肌肉,來強化肌力,他學著用拐杖走路、保持身體平衡來騎腳踏車:最后,靠著一艘獨木舟、簡單的糧食和露營裝備、一點點錢,他計劃一整個夏天的獨木舟之旅,由威斯康星大學校園附近的湖泊出發,順著密西西比河的水道而下,接著往南通過圣路易斯上方,再由原水道回到上游。
原本預計結伴同行的朋友在最后一刻變卦。雖然有身體上的殘障,米爾頓仍獨自出發,也沒有告訴父母這將是一個人的旅行。他在經歷了許多冒險并適應多重的難題之后,學會了許多調適之道,也遇到了許多有趣的人,其中有些人給了他不少的協助。當他完成這次旅行時,他的健康狀況較出發前大幅改善,肩膀的肌肉長得更結實有力,為他的大學和醫學院求學生涯做好了準備。
多年之后他告訴我,他右半邊的肌肉永久萎縮,導致左肩高于右肩,身體軀干的扭曲變形明顯可見。他在鏡子前用盡全身的力氣,練習讓雙肩保持水平,使得原本已因小兒麻痹彎曲的脊椎越發嚴重變形,雖然一般小兒麻痹癥患者都會有脊椎彎曲的情況,但并不會如此嚴重。為了能有更接近正常的外觀,他覺得這么做非常值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接受了一次非常仔細的健康檢查,來判斷他是否能夠勝任少量勤務的醫官職位。當檢驗人員透過X光看到他的脊椎狀況時,他們既驚訝又難以置信他們所見到的情況。
盡管他對于自己平衡肩膀的成果感到驕傲,但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件事對他的健康卻有長期負面的影響。在他的晚年,他一位見聞廣博的醫生告訴我,他復發期間的完全癱瘓、持續惡化的肌肉萎縮和劇烈的疼痛,至少有一部分是由于當初扭曲脊椎去調節肩骨,因而加重關節錯位的問題,產生了關節擠壓的劇痛,也使得原本沒有受損的脊椎神經部位進一步退化。
我在1935年認識艾瑞克森,我們1936年結婚,當時他是一個精力充沛、積極進取的年輕人,右半邊明顯不良于行,他雖然撐著一根拐杖走路,卻能走相當遠的距離。他有著寬大有力的肩膀。
在20世紀40年代末之前,我記得他的病情沒有嚴重的復發,只有小發作產生的肌肉和關節疼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愛洛思醫院(Eloise Hospital)(之后改名為愛洛思的韋恩郡總醫院(Wayne County General Hospital and Infirmary at Eloise])的員額不足,使得他的工作負荷急劇加重。他也同時指導愛洛思醫院的住院醫生,以及底特律市韋恩大學醫學院(Wayne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促進醫療課程的醫學生。此外,他還花許多時間(在愛洛思醫院一整天的診療之前或之后)在市區的征召站,替應召入伍的士兵做精神健康檢查,由于當時我們沒有汽油,他只能坐公交車往返。雖然工作繁重,他似乎樂在其中。
我現在想到一點,他的復發通常是由某種極度的身體壓力所引起。在1947年的夏末或秋初,他由我們的公寓騎腳踏車到辦公室(因為有段距離),他平常騎腳踏車運動。一只狗撞到車輪,把他甩了出去,他的臉上有刮傷和不太深的割傷,傷口都被塵土污染。
他從未接種過破傷風疫苗,因此決定冒著可能的風險(因為他從小就有多源性過敏),注射舊式的破傷風抗毒素血清,十天之后,他并發嚴重的血清癥(serum sickness),包括肌肉疼痛、一次近乎昏迷的發作和其他的癥狀。偶爾他會好轉到能回辦公室工作和教學,然后又再度發病。
最后,在1948年春天,他的病情嚴重到住進安雅柏(Ann Arbor)的密歇根大學醫院(University of Michigan Hospital),包括那里最優秀的神經科醫生,沒有人能提供任何建議,只提到密歇根濕冷的冬天與他春秋兩季慣發的多源性過敏會加重他的病情,所以要我們考慮遠離密歇根的過敏原,到一個干燥、溫暖并有干凈空氣的地方渡過夏天。
劍來(1-49冊)出版精校版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陳平安,唯有一劍,可搬山,斷江,倒海,降妖,鎮魔,敕神,摘星,摧城,開天!我叫陳平安,平平安安的平安,我是一名劍客。走北俱蘆洲,問劍正陽山,赴大驪皇城,至蠻荒天下。斬大妖,了恩怨,會舊人,歸故鄉。刻字劍氣長城,陳平安再開青萍劍宗!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