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姚錫光:
東方兵事紀略·議款篇

光緒甲午七月朔,中國始班宣戰書。于是高升輪舶已燔,牙山屯營已潰。其始固委蛇言款,蓋不得已而出于戰,當道原無戰備之心;識者固知兵氣之不振、戰局之靡終,必無以善其后。而割地償款之機,已兆于此。

方東事之起也,倭人盛兵渡朝鮮;而我乃始請英使調停(五月初六日,鴻章電總署略稱:頃英歐使過談,亦不以倭派兵為是;謂已致其駐韓領事、駐倭領事設法勸解云。十七日,又電總署略稱:前英歐使過津,鴻面商電英勸阻日本進兵;昨英領事持歐函來告,已電其外部屬駐英倭使轉知,未知聽勸否云。又是日,總署電鴻章略謂:昨英歐使來談:倭兵在仁必不到漢;歐與倭署使小村密交,其言度非懸擬云),復倚俄使勸阻(五月十七日,鴻章電總署稱:頃俄喀使過晤,鴻囑其速電外部轉電駐倭俄使,切勸與我約期同時撤兵。喀深為然;日內即電致其外部云。十八日,又電總署略稱:俄使昨已電俄京七百余字,請飭其駐倭使力勸;如不聽,則俄必從事于后。二十一日,又電總署略稱:喀使接俄廷回電,令伊暫留津與鴻商辦倭、韓交涉事;其如何商辦,訓條隨后電寄云。二十六日,又電總署略稱:喀使奉該國電復,即令巴參贊來告:俄皇已電諭駐倭使轉致倭廷,勒令與中國商同撤兵;俟撤兵后,再會議善后辦法。如倭不遵,電報俄廷,恐須用壓服之法云。二十七日,又電總署略稱:喀使派巴參贊及領事來稱:駐倭俄使電謂:往晤陸奧,不肯撤兵。鴻謂喀前稱俄皇電諭勒令撤兵,現俄廷意旨若何?巴謂:喀本日又電請本國,俟回示再通知。據局報,喀電俄京五百四十字,似所言不虛云。六月初四日,又電總署略稱:喀今午電俄京甚切實,大意謂我自始至今均照公法條約辦事,無一錯處;倭不但不撤兵,且又添兵圍王京;務要外部定見,或辦或不辦,以免失信中國等語。想此電到俄,必有辦法云。初六日,又電總署略稱:頃喀使遣巴參贊及領事過晤,頃接俄廷電復:倭、韓事,俄只能以友誼力勸倭撤兵,未便用兵力強勒倭人。鴻詰以五月二十二日喀遣爾等來告俄廷要勒倭撤兵再議;如倭不聽,尚有第二層辦法,是前后語意不符。巴謂:我等亦覺不符;恐俄廷另聽旁人間阻云。十三日,又電總署略稱:接汪使本日電:頃駐倭俄使遣告,謂前此奉其國政府電,命勸倭將此事與華妥商;倭云華但約撤兵,別無他議,此時無可再商等語;此時在我勸既無益,須由貴政府另籌良策云。六月二十日,又電總署略稱:喀使遣巴參贊面言:接韋貝電,屢商大鳥調處,不允;倭兵在漢城筑炮臺、守城門,作據城狀,商民盡逃,使館不安,已電請國家派兵驅逐。喀擬亦電本國酌辦,看倭人現在情勢須動兵。鴻詢俄水師提督現駐摩闊歲操,船幾只?巴云:有大兵船十只,調往仁川甚便。鴻謂:貴國如派船,我海軍提督亦可派往會辦。巴云:甚好;俟本國回電即知會。似俄真動公憤,未必收漁人之利。好在巴駐津,尚有情理可說云),其間復要英艦以制倭(五月二十八日,鴻章電總署略稱:頃英寶領事攜歐使洋文函來稱,該使屢電其國外部與駐英倭使商令日本撤兵,再議善后;皆未允。今聞俄廷出為排解,有諸?鴻答以有之。但俄雖韓近鄰,未能無故動陸兵。若英水師雄天下,如我前在煙臺看大鐵甲船,實為東海第一。應請歐轉電外部,速令水師提督帶十余鐵船快艦徑赴橫濱,與駐使同赴倭外署,責其重兵壓韓無禮,擾亂東方商務,與英大有關系;勒令撤兵,再議善后,諒倭必遵。而英與中、倭交情尤顯,此好機會勿任俄著先鞭。寶允詳告歐;鴻并屬人密告赫德慫恿。鈞署見歐、赫,乞商催。如英肯出力,更可牽制俄,似為勝算云。二十九日,總署電鴻章略謂:連日英使來署述其外部來電,屬令從中調停。又歐使已接寶電,英派兵艦赴倭之說,歐似不以為可,未電本國云),又虞英、俄之互忌(五月二十七日,總署大臣張蔭桓電鴻章略謂;樞府喜俄壓服說,曾宣諸赫德,使英歐使得聞;伊甚急,頻來調處,擬先撤兵,商共保及內政,允則小村電請廷示來商,已婉卻之。唯喀言太夸,抑我議不決,乞電示敝寓云。二十八日,蔭桓又電鴻章云:歐調處,謂陸奧意,蓋非專托;但伊調處,倭亦允。樞府候俄耗,遂宕之;要亦難湊拍。英、俄相忌,歐隱以先承鈞囑為說;前日求見甚切,因與邸徐便道訪之,言不投機。見倭扶韓既急,喀有實心、無實力,恐膺歐誚,頗難貫串,又太滑云。鴻章又電蔭桓略謂:德璀琳接赫德函,謂歐不甚用勁;鴻令赫德復以鄙意勸歐云。二十九日,鴻章電總署略稱:英使調停,語似含混;倭照會汪使文,今抄到三條,與倭領事署使譯述者大異。是所謂整理內政,與英待埃及相同;何能遽允!連日與俄使商論,只允會議;至勿占據韓土地一節,俄已允載入會議款內。英最忌俄,蓋指俄定無足慮也。望再與歐切言之。六月十八日,又電總署云:喀使適來,夸俄廷電告,仍愿從旁調處。如日本肯撤兵,中、日會商,俄不干預,免人疑謗;但不愿英居間,英似愿倭踞韓以阻俄云。是日,鴻章又電我駐俄使臣許景澄,略稱:喀過津,商令調處,漏未知會其外部;喀頃稱:俄廷疑非國家意,實則與喀同答,均電署代奏,初盼議成,倭忌俄,暗屬英居間,俄益忌英,并未議妥。望赴外部聲明系國家意,或更出力云),終且倚英、俄合力以言和(六月二十一日,鴻章電總署略稱:前許使探俄廷意旨,頃接許效電云:遵電已見俄外部嘎聲明,并詢彼意。嘎言前勸倭退兵,未聽;見英約同出調處,我意甚愿。二、三日如得其主覆信準辦,即電給駐倭使訓條并告喀云。二十二日,又電總署略稱:頃喀使遣巴參贊來,言接俄廷電,已與英商明,同出調處,仍令倭退兵再議;并商法、德、美,尚未得覆。屬喀先與歐使妥商;喀詢在津抑回京?鴻告以此次樞譯主擇客,宜赴京就商云。二十三日,總署電鴻章云:頃歐使來說:已接喀電,愿與英國商令倭退兵再議;歐并言約德、法、意三國同辦,均樂從。英外部責倭末后所索更甚,與前不符。現合五國加力責之,俾從公論云。二十四日,鴻章又電總署云:頃俄喀使遣巴參贊來稱:已與歐商明,歐在京請署議,喀在津與鴻議。歐、喀皆奉國家訓條,令各商其國駐使,使告倭廷,限令退兵再議,德、法、意皆由其國家公請。又詢倭兵退仁川,距漢太近,請另籌妥處。鴻謂倭兵若退釜山,距漢五百里;我牙山兵即退平壤,距漢亦五百里,似尚公平。巴云:極好。請電署照此答歐;我即請喀電駐倭使,彼此勿再游移。鴻謂:倭不遵,奈何?巴云:英、俄已定見,必有辦法;乞于見歐時論及云。六月二十四日,我牙山兵已敗于成歡;而二十三日,我租英輪高升渡北塘兵,已為倭擊沉于海。乃鴻章于是兩日方倚英、俄使臣令倭退兵,且議中、倭退兵之地;從容坐談于天津,真憒憒也);而于專主英、俄以外更告法(六月初三日,我駐法使臣龔昭瑗電鴻章略稱:法外部喀大臣晤我參贊慶常云:法頗愿調停;不知中國愿否?常云:足征睦誼。喀謂:但須兩處立言其輕重,即往請總統酌定,準明午而告;又謂中國應確有備戰之勢云。是日,鴻章電照瑗略謂:法外部擬如何調停法,愿聞其詳。各口現均備戰守云。初四日,鴻章又電照瑗略謂:各大國催倭撤兵,再與華議善后;此是正辦。我派兵二十營,備而不發。法議如何?仍電示云。是日,鴻章電總署略稱:頃接龔使電謂:法喀外部晤慶常,謂已請總統示,即勸倭與中和商。英、俄先出調停者,緣商務、界務有關,皆議院善與聞;法出于睦誼,一面探商英、俄,再作辦法,請勿宣云。初七日,又電總署略稱:龔使歌電:法外部喀云:如英、俄強勸,倭亦不聽;現英、俄相忌,倘法言過激,恐不利中。英、俄有關韓商界,望和結,語甚激;法若出公議,當隨英、俄后,約初七日面晤云。六月初十日,又電總署略稱:龔使于初九日晤法外部喀,據云已電其國駐中、倭兩使探報;如倭固執,即商英、俄嚴催速了。其初八日又晤喀,云又電催駐京日使矣。其又晤駐法英使,謂英欲約法合催了結;昨倭在英購一快大輪船,留船主、水手,已開赴日云。十七日,又電總署略稱:龔使十六日電云:法喀外部囑慶常密告,謂倭改韓政條款中,不允勸,難了。其駐倭法使,電謂倭糜兵費,議紳多違言,以擅開釁攻之,不肯退兵,必俟得利云。如此,中欲保上邦權,非中朝諭令韓王整內政,興利除弊,臚列失政各條,戒其改革,杜倭口,堅各國助華心,倭無借口,各國催退更得勁。請密電總署、中堂,以表睦誼、明真心云)、告德(六月初八日,鴻章電我駐德使臣許景澄略謂:俄喀使過津,電請俄廷令其駐倭使力勸撤兵再商,英、法亦出調處。德在東方商務有關,似未便坐視。望商德外部,電其駐倭、韓各使,力勸倭撤兵,再與華商辦善后;否則,將開釁,恐擾大局云。十四日,鴻章又電總署略稱:接我許使十一日電云:德外部已允電駐倭德使偕同調處云)、告美(六月初十日,鴻章電總署略稱:前美國代辦詢鴻,應否電其國外部?鴻允行。頃接我楊使初八日電謂:晤美外部,據云已接駐華代辦電,中堂請美約同各國勸倭撤兵;伊于未接電前,已飭其駐倭使告倭政府,勸早退兵,勿干韓政云。是日,鴻章又電我駐美使臣楊儒云:英、俄力勸倭照約撤兵再商,未允;望告謝外部,仍電催其駐倭使會各國力勸,共保和局。否則,勢將決裂云。十三日,鴻章又電總署略稱:頃接楊使十二日電,伊已晤美謝外部,據稱中堂欲美排解,甚慰本懷;當電其駐倭使力勸共保和局。但美不愿會同英、俄各國,恐各國別懷意見,于事無益云),以求息肩,轉以兵備為大忌。而倭使之駐朝者亦時示我以可和之情,搖我耳目(四月二十八日,鴻章電總署略稱:袁道世凱屢電韓兵敗于賊。電譯員鄭永邦以其使令來詢匪情;并謂匪久擾,大損商務,韓人必不能了;愈久愈難辦,貴政府何不速代韓戡之云。五月初一日,又電總署略稱:袁道三十日電,頃倭署朝使杉村來晤談,意亦盼華速代戡;并詢華允否云。初十日,鴻章電我駐朝道員袁世凱云:汝既與駐朝倭使大鳥約定:已到漢之倭兵暫駐,即飭續來者毋登岸,原船回倭;未發者即電阻。華自應不加派兵來漢,即葉、聶前敵亦不添兵云。是日,鴻章電總署略稱:袁道昨電稱:大鳥來謁,談論甚久。堅謂其兵實以護館來,并相機幫韓御匪;凱婉與商訂:今到仁川之八百兵,來漢暫駐即撤;現在漢之水師兵,候八百到齊即回船;續來者毋登岸,原船回倭;未發者即電阻。華亦不加派兵來漢。大鳥又稱:我國視韓匪太重,驟遣大兵;我年逾六旬,詎愿生事。我兵除八百外,盡阻之;爾亦電止華加兵。我二人在此,必可推誠商辦云。十五日,鴻章電世凱略謂:大鳥約屢變,我汪使電謂:倭意在留兵脅議善后;告以賊已漸平,則謂大鳥并無電至。我欲撤兵,彼狡愈謀逞等語,汝務力阻大鳥勿調新到兵赴漢為要云。是日,世凱電鴻章略稱:倭至仁兵已四千余,勢甚兇悍;各國員亦無可如何。再華囑無多派兵,而竟派五千;囑不入內地,而反請會剿。凱迭與商,均反復,極可恨;恐非口舌所能爭云。六月初二日,總署電鴻章略謂:倭署使小村來署謂:甚愿兩國相商,不欲他國干預,以免日后牽制。頃英歐使來言:英外部已電其駐倭公使,商允倭外部與我和商;一開議,先商撤兵。聞小村已接其外部電,予以商議之權;日內必能開談云。初十日,鴻章電我駐倭使臣汪鳳藻,略謂:總署見與小村議商;據稱候政府核覆。英、俄、法、美、德已各電其駐倭使力勸撤兵,如何云。按倭署使小村于十二日奉其外部電,已告絕于我總署。六月十三日,鴻章又電總署略稱:本日唐紹儀來電:俄使韋貝來,適袁道出汗后稍爽,招晤臥室。彼云方見大鳥,據稱整頓韓內治,前經商華會同辦理;華未允,我國始獨力為之。我告以日本兵來此過多,韓民騷動;且強催改革,恐無濟。倘謂初次商華,華未允;宜再飭駐華倭使赴津商李中堂,或可挽回。大鳥以為然,擬電小村赴津云。十四日,總署電鴻章略謂:倭使小村如果赴津,似尚有轉圜之意;但彼所謂,無論如何斷不可輕允,仍電本署請旨辦理云。是日亥刻,鴻章又電總署略稱:本日未刻唐紹儀電:頃往晤韋貝,據稱大鳥已電倭廷派小村赴津,未知允否?華應先許會議,再商撤兵;如先商撤再議,必不成。如華堅約小村往商,料妥等語。觀韋貝意頗松,且以華先商撤為非。視此,倭未必令小村來津;若來,先商大略即撤兵,如何云。十八日鴻章又電總署略稱:昨唐紹儀晤大鳥,謂我政府再三請華議韓事,華未允;今袁總理赴津,當有裨。我與袁皆在漢,如韓事應由我二人會商,但恨我政府不與我權。儀答:貴政府初商汪使,未詳一二,似難突允相助;倘欲商我國,何不直語?鳥笑謂:初不明我政府意,唯多時未接小村電,念甚等語。鳥言多詐難靠云。時已調世凱回華,以唐紹儀代理朝鮮商務總辦)。我乃一誤再誤,游移前卻,入其彀中而不之覺也。我方以口舌、文告,日勞精疲神于英、俄、德、法、美五國之交垂五十日,迄無要領;倭人正樂蹈是隙以渡兵朝鮮,爭我先著。雖以牙山之求援、世凱之告急(五月十六日,世凱電鴻章略稱:迭力阻鳥,毋令新兵來漢;伊已允。然前言屢食,后言何可信!況倭廷意在脅韓,鳥不自能主,難與舌爭。似應失調南、北水師速來嚴備;續備陸軍云。六月初三日,世凱又電鴻章略稱:倭兵萬人分守漢城四路各要害,倭日由水陸運彈丸雷械甚多。不但無撤兵意,且志甚奢。其蓄謀已久,倘英、俄以力勒令,或可聽;如只調處,恐無益,徒誤我軍機。倭雖允不開釁,然狡;以大兵來,詎肯空返?欲尋釁,何患無釁。葉軍居牙難接濟,應迅派兵、商船全載往鴨綠或平壤,以待大舉。若不行,恐釁端一成,即無歸路云。是日亥刻,世凱又電鴻章云:倭昨又催韓派員議改革,限今午后;韓難終持。今又添兵五千五百至仁川,絕無和意。凱在此無辦法,徒困辱;擬赴津詳細面稟。倘蒙允,以唐守暫代之),而鴻章答之,輒曰:堅貞勿怯也;曰:靜守勿動也;曰:已付各國公論;曰:英、法現已出場也。雖奉嚴旨備戰(六月十二日總署電鴻章略謂:頃接倭使小村照會:中國仍舉撤兵之言而不依更正內政之意,是無意息事;嗣后即有不測之變,政府不任其責等語,詞意甚為決絕。本日已有廷寄,命決進兵之策。戰事宜慎,必須謀出萬全;希將如何分別先后次第布置之處,先行電復云。十四日,總署又電鴻章略謂:奉旨:見在倭、韓情事已將決裂,如勢不可挽,朝廷一意主戰。李鴻章身膺重寄、熟諳兵事,斷不可意存畏葸;著懔遵前旨,將布置進兵一切事宜,迅籌復奏。若顧慮不前、徒事延宕,馴致貽誤事機,定唯該大臣是問!欽此。遵即電知云),而固持和局,直于言款之外無措置。各國固知我以言款始、必以求款終,而知我兵之不足戰也。倭人遂薄我于成歡(即我牙山兵)、乘我于豐島(即高升輪船之沉),我始倉促以出于戰。兵事既交,瑕釁百出。于是一敗于平壤、再敗于九連城,而鳳凰、岫巖、金州諸城邑相繼淪沒,遼、沈大驚,大連灣且墮,而議款復起(十月初十日,鴻章電我駐英、法使臣龔昭瑗略謂:法使允出頭力勸倭議和,已電其外部候復云。十一日,鴻章電總署略謂:接龔使初十日電,言:署電請英、俄、德、法、美、意議和,允韓自主、償兵費,令瑗赴英、法、意外部婉言;當晤英外部金,謂前倭不允此議,見未便與倭再言;應先電商俄、再電商各國;昨晤法外部喀,謂即電商各國。又喀密囑慶常:和議未成,戰守事盡力支持則更易了。瑗即回英云。十三日,鴻章又電照瑗略謂:大連灣失似確,旅危急;倭水陸并進,救兵難渡,玙已回兵船,在威和議,須切勸英、法出力云。十五日,鴻章又電總署略稱:倫敦電:中國請各國議和,俄、法已經允許;唯德國謂見時和議,無濟于事,不肯允許云。十九日,鴻章又電總署略稱:倫敦電:日本不允各國議和,其意俟旅順占踞后再舉議;見英國愿居間調停云)。

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光緒丁酉(1897)刊于武昌

十月中旬,總署大臣侍郎張蔭桓至天津,駐鴻章行署議款事;語秘,外不得聞。二十二日,遣津海關稅務司英員德璀琳東渡言款(十月十六日,鴻章上恭親王書稱:十三日欽奉寄諭,僅于十四日電奏,覆陳大略。樵野侍郎、月汀觀察來津,奉到賜棫,祗聆一是。鴻章籌辦倭事將及半年,毫無寸效。當此咎愆山積之余,本不敢再參末議;唯既仰蒙垂問,但有所見,何敢稍存引避。竊意此時事機十分緊迫,誠如圣諭,須亟籌救急之方。六、七月間,曾聞倭人之意,非不愿款,但欲中國自與商辦,而不愿西人干預;目下彼方志得氣盈,若遽由我特派大員往商,轉慮為彼輕視。鴻章與樵野等再三斟酌,唯有揀擇洋員之忠實可信者前往,既易得彼中情偽,又無形跡之疑。查有津關稅務司德璀琳忠于為我,六年俄事、十年法事,彼皆暗中襄助;十一年伊藤來京,從旁贊導,頗為得力。若令其前往,相機轉圜;否則,暫令停戰,以待徐商,亦解目前之急。如以為可,由鈞處迅速請旨派往,以重事權。未盡之言,均由樵野面陳云)。璀琳遂赍鴻章致日相伊藤博文公文一、私函一,乘禮和商船(禮和即我招商局□□輪船)往日本。三十日,抵神戶;日本兵庫縣知事周布公平詰之,為電達內閣。內閣謂:鴻章牘,非國書也;德璀琳西人,非中國大員也。茍非中國著望大員,且欽派來東,不與議也。斥璀琳歸。十一月初一日,璀琳乃起碇回華;于是鴻章復有派員會議之請(十一月十一日,鴻章上書恭親王略稱:張侍郎來津恭傳懿旨,仰荷皇太后矜全,優加策勵,感激涕零。頃稅司德璀琳自倭回津,鴻章與張侍郎面加詢問;據稱從旁探詢,倭欲甚奢。略如赫德所云:唯既經美使居間請兩國派員會議,此系歐洲通行之例;西例,會議即可停戰。若事有轉圜,兩害相權取其輕,亦萬不得已之所為。仍賴圣明主持于上,臣下方有所稟承。不盡之言,已屬張侍郎代陳云)。

德璀琳之未東渡也,美國任為我國居間;日本方昵于美,美總統(即民主,所謂伯理璽天德也)遂命某駐我、駐倭公使為中、倭介紹。時我旅順既墮、璀琳復歸,而柝木城、海城且陷,諸將久無功,議款益急;而倭人須割地并償四萬萬元諸說,沸騰中外;朝廷遂決計派大臣東渡議款。倭人復要及國書款式并派全權使臣諸事,皆許之;均自美國公使道達,且聘其前任外部大臣福士達助訂和約。遂命侍郎張蔭桓、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使日本會議。十二月十二日,蔭桓等自山海關乘招商輪船赴上海(時天津口已封凍,繞道山海關),折而東渡。乙未正月初四日抵長崎,美員福世德已先至。初六日,蔭桓、友濂抵廣島,登岸分駐春和園及洗心亭(時從行者為內閣侍讀瑞良、郎中顧肇新、錢紹楨、道員伍廷芳、梁誡、黃承乙、知府沈鐸、張桐華、知州羅庚齡、知縣盧永銘、張佐興、招汝濟、布理問徐超、鹽大使趙世廉、縣丞徐銘、訓導沈功章、學生三名、差弁四名、跟役二十四名),遂呈國書。日本亦令其內閣大臣伊藤博文、外務卿陸奧宗光為全權大臣,會蔭桓等議約。初七日午刻,互校敕書于廣島縣廳(我敕書全文:皇帝特命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出使日本議和大臣。即著前赴日本,與日本所派議和全權大臣妥商一切事件,電達總理衙門轉奏裁決。所有隨往人員,均歸節制。此去務宜保全國體、輯睦邦交,竭力盡心速成和局,無負朕之委任!欽此。其倭敕書全文:朕帝國為維持東洋全局和平,回復大清國重結和好,茲以最信任之內閣總理大臣從二位勛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外務大臣從二位勛一等子爵陸奧宗光皆才能明敏,爰命為全權辦理大臣,與大清國全權委員會同協議,便宜行事,締結媾和預定條約,并予以記名調印全權。其所議定各條項,候朕親加檢閱;果真妥善,后即批準云);其外務卿陸奧宗光復以函手致我使臣,詢我敕書曾否載明使臣便宜行事,能否專主,毋須電請裁決(原函謂:本大臣等奉我國天皇陛下敕書載明:一切條規,準令便宜行事,毋須奏請裁決;是本大臣實有全權也。至貴大臣所執敕書,雖經捧讀,其中文義未及深察,將來恐多誤會;究竟敕書中曾否載明便宜行事全權字樣,貴大臣等能否遇事自專,毋領電請裁決?特先函問云)?明日,蔭桓、友濂以實有全權答之(書略謂:本大臣于會議處接貴大臣陸奧氏親交手函,詢問全權。本大臣等所奉敕書,已于會議時互易恭閱,是明授以商議條款便宜畫諾之權。和議一成,即可電請大皇帝俞允,約期簽字,帶歸敝國,恭呈御覽,再相調換云)。日本終謂我使臣全權不足,非列國議款通例也。是日,復會議于廣島縣廳;日人拒甚堅,遂以書告絕蔭桓、友濂(正月初八日,伊藤原書略稱:清國常以孤立不羈、猜疑刻薄為政,故于敦睦鄰邦之道,公明、信實二者蓋闕如也。由此而觀,足征當日清廷意中并無誠實修睦之心。我政府有鑒于茲,故于清國欲來議和時曾聲明所來使臣若無定議全權及一切便宜行事者,斷不開議,免勞往返;故有清國所派欽差不可不加以定議和局、簽名捺印之權一款。而清國已允恪遵此款,乃兩閣下委任之權,殊不完全;足見清廷之意,尚未切于求和。兩閣下攜帶之委任諭旨,與閣下等所應陳、應爭之條款,亦不明載,又不與以立草約簽名捺印之權;清國皇帝陛下于事后批準,亦未提及一語。然則所委閣下等之權職,不過探聽本大臣與陸奧大臣陳述之言,歸報貴國政府而已。今易干戈為玉帛,乃至重至大之事;若徒空談、止成虛約之議,本大臣再不敢聞命。清國果切實求和,其使臣必須委以實在全權;且須擇素有碩望之大員當斯重任,與所訂立之約章確能保其實踐無詐;則我帝國自可允其議和,再不堅卻矣)。是役,日人接待我使臣甚傲,且絕其通華密電。及拒會議,蔭桓等尚以實有全權固爭,且謂文憑中有未備處,可電奏改正。倭彌不允;乃拒送蔭桓等長崎(?),始罷議旋滬。

倭之絕蔭桓合議也,曾照會駐我、倭美使,謂中國誠派有位望大員畀以全權,仍可隨時開議;意蓋專指鴻章。固策割膏腴、償巨款,非鴻章不足肩此任也。方蔭桓在倭,倭內閣伊藤博文曾私于參贊伍廷芳,有中堂大可主持和議,貴國何不遣之之語(伊藤私謂廷芳曰:貴國果欲求好乎?抑使諸公來偵虛實乎?廷芳曰:我朝實心求好;若貴國虛實,早已知之,何用偵探!伊藤曰:何以不遣重臣來?因為本大臣愿與貴道為朋友閑談:請問恭邸何以不可來敝國?廷芳曰:親王位重,向不出都門;安能渡海來!伊藤曰:然則中堂大可主持和議,貴國何不遣之?廷芳曰:本道今愿與貴大臣做朋友之閑談:試問中堂如果銜命而來,貴大臣樂與訂議否?伊藤曰:中堂如果來,敝國自樂與晉接;唯必須合例之敕書耳。廷芳曰:然則中堂亦須來廣島乎?伊藤曰:中堂年邁,似未便遠適異國;以愚見論,其旅順口乎?此敝國與貴國適中之地,特未知我廷議何如耳)。蔭桓歸及滬,遂以電告總署。會威海衛、劉公島相繼陷,海軍盡覆,款局益急。十九日,以云貴總督王文韶調署直督、北洋大臣,命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與日本商訂和約(軍機大臣密寄鴻章全文:正月十九日奉上諭:前派張蔭桓、邵友濂為全權大臣前往日本會議條款,詎日本意存延宕,借敕書有請旨之語,謂非十足分際,不與開議,送回長崎。迨令田貝再電詢問,乃又答云:無論何時可以開商和議,總須中國政府派從前能辦大事、威望甚尊、聲名素著之員,給予十足責任,約可開辦等語。現在倭焰囂張,畿疆危逼。只此權宜一策,或可解紛紓急;亟謀兩害從輕。李鴻章勛績久著,熟悉中外交涉,為外洋各國所共傾服。今日本來文,隱有所指;朝廷深維至計,此時全權之任,實更無出該大臣右者。李鴻章著賞還翎頂,開復革留處分,并賞還黃馬褂,作為頭等全權大臣,與日本商訂和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著王文韶署理。李鴻章著星速來京請訓,切毋刻遲;一切籌辦事宜,均于召對時詳細面陳。該大臣當念時勢阽危,既受逾格之恩,宜盡匪躬之義;諒不至別存顧慮,稍涉遲回也!起程日期,著即行電聞,以紓廑注。將此由六百里諭令知之。欽此。遵旨寄信前來云);鴻章遂入都。其奉使敕文,先由美使田貝電倭議定,并言割地、賠款大略。二月初六日,鴻章復以割地請命,朝廷堅許之(鴻章奏略言:連日據美使田貝函稱:日本來電:中國另派大臣議和,除先允償兵費并朝鮮由其自主外,若無商讓土地及辦理條約畫押之全權,即無庸前往等語;其注意尤在割地。見事機已迫,非此不能開議。當經總理衙門函復美使田貝,以日本電內欲商各節,均有此全權責任;尚未接準復電。頃軍機大臣恭親王等傳奉皇上面諭,予臣以商讓土地之權;聞命之余,曷勝悚懼。竊以戎狄窺邊,古所恒有:唐棄河湟之地,而無損于憲武之中興;宋有遼、夏之侵,而不失為仁宗之全盛。征以西國近事,普、法之戰迭為勝負,即有割讓疆場一事,一彼一此。此次日本乘屢勝之勢,閱其致美使田貝兩電,于兵費及朝鮮自主兩節均認為已得之利,而龂龂爭執尤在讓地一節。此行事機之迫、關系之重、轉圜之難,均在朝廷洞鑒之中;臣自應竭力以圖之。倘彼要挾過甚,固不能曲為遷就,以貽后日之憂;亦不敢稍有游移,以速目前之禍。臣俟日本覆電定在何處會議,即行出都取道天津,乘輪東渡;再求面聆訓誨,俾有遵循云);而樞府王大臣亦公請懿旨促鴻章行(公奏略言:敵情叵測,時局阽危。皇上特遣重臣再申和議,而日本屢次延宕,李鴻章尚未成行。臣等伏思倭奴乘勝驕恣,其奢望不可億計。現在勉就和局,所最注意唯在讓地一節;若駁斥不允,則都城之危節在指顧。以今日情勢而論,宗社為重、邊徼為輕;利害相懸,無煩數計。臣等前日懇請召見,本擬詳細面陳;旋奉傳說:命臣等恭請諭旨遵辦。皇上深維至計,洞燭時宜;今臣等諭知李鴻章,予以商讓土地之權,令其斟酌重輕,與倭磋磨定議。昨據美使田貝送到日本復電,定于長門會議。李鴻章自應迅速起程,免致另生枝節云。時美員福世德亦至滬),旋赴天津。初九日,鴻章遂出都。十九日,鴻章挈其子經方并美員福世德、參贊羅豐祿等(參議李經方、參贊道員羅豐祿、馬建忠、伍廷芳、醫官林聯輝、翻譯盧永銘、羅庚齡、學生六人、供事一名、差弁九人、跟役廚丁三十八名)自天津乘禮裕、公義輪船(即招商局□□□商輪)東渡。二十三日,抵馬關(即長門)。倭人仍以其內閣伊藤博文、外務卿陸奧宗光為全權大臣,俱集馬關,以春帆樓為會議所(倭館鴻章于□□寺)。二十四日,鴻章赴議,互戡敕書,遂將擬請停戰英文節略付伊藤博文(此第一次會議)。二十五日,復會議。博文面交復文,要以大沽、天津、山海關為質,駐倭兵,乃停戰。反復詰難,博文執愈堅。鴻章謂我為直隸總督,三處皆我轄境,此關我顏面;如東兵不即往攻直隸境土,則不必停戰,專議和款。經方亦請限期議和,不停戰,唯要定東兵不往攻三處(此為北洋停戰權輿);博文仍難之。鴻章遂請暫緩停戰,先議和款;博文乃期以三日要復文(此第二次會議)。鴻章以停戰要質甚堅,不可議;乃決計先議和款。二十八日,復會議。鴻章自以復文(華、英文各一分)付博文,博文許以議和條款明日交閱(此第三次會議)。是日鴻章自會議所歸,途次中倭刺客(小山豐太郎)槍彈傷顴,創甚;日本國主遣醫慰治。警問播歐、亞,議甚沸,倭亦懼。三月初三日,倭聽停戰不索質,限期議和款(初三日,陸奧宗光來函云:大日本大皇帝因二十八日之憂,抱歉殊深!特諭本大臣等即允停戰,無庸苛求,唯須訂明日期界域;此系本國前未允行者。貴大臣得便,隨時可詳訂應辦各節,以便早立停戰條款)。初五日,訂停戰約:唯奉天、直隸、山東暫止戰(南洋各省不在內),以二十五日為限。凡訂約六款:

第一款:兩國所有在奉天、直隸、山東地方各軍,均確照以下停戰條款辦理。

第二款:兩國軍隊停戰期間內,不得互為前進。

第三款:兩國前敵軍隊,停戰期內并不添援兵及加一切戰斗之力;唯兩國分派新兵非遣往前敵助戰者,不在此內。

第四款:海上轉運兵勇、軍需所有戰時禁物,仍按公例隨時查捕。

第五款:兩國政府于此約簽訂后,限二十一日確照此項停戰條約辦理。

第六款:此停戰條約約明于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四月二十日中午十二點鐘屆滿,彼此無須知會。如期內和議決裂,此停戰約亦即中止。

初七日,博文、宗光遞鴻章締和條約凡十款:

一、中國認明朝鮮確為獨立自主之國。二、將奉天省內南部地方并臺灣全島及澎湖列島,均割與日本;其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對象,俱永遠割讓。三、割讓后兩國派員畫界,限一年后竣事。四、中國賠償軍費庫平銀三萬萬兩,分五期以三年為度交清。凡未經交付之款,俱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五、中國所割之地,其地方人民準變賣田產,遷退界外;逾限不遷者,即為日本人民。六、中國直隸順天府、湖北荊州府沙市、湖南湘潭縣、四川重慶府、廣西梧州府、江蘇蘇州府、浙江杭州府俱開為通商口岸,日本皆得派領事官前往駐扎,日本臣民得往來僑寓。上所開各口,其水路可通者,日本輪船皆得駛入搭客運貨。其日本入中國各口之子口稅,每值百抽二;此外公私有捐,一概豁除。并日本臣民在中國所購土貨一經聲明保為出口,除不納子口稅外,公私捐亦一概豁除。又日本船所載中國土貨運中國通商口岸一經納口岸通商稅鈔,除勿庸納進出口稅外,其公私各捐亦一律豁除。且日本臣民在中國內地購中國土貨或將進口商貨運入內地欲暫行存棧,除不納稅鈔、征派一切諸費外,得暫借棧房存貨;中國官員,不得干預。而日本臣民在中國輸納稅鈔及規費,得以日本銀元照官價輸納。又日本臣民得在中國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又得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只交新訂進口稅;其所制造一切貨物,即照運入中國商貨稅則,并沾及寄存棧房之益,一體辦理。至享豁除優例,亦莫不從同。其中國黃浦江口吳淞沙灘,中國務速疏浚;雖落潮時,亦須深及二十幅。七、日本軍隊現住中國境內者,于本約批準交換之后三個月內撤回;但須照下款所訂辦理。八、日本軍隊須暫行占守奉天府、威海衛。俟收中國第一、二次賠款之后,撤回奉天軍隊;至賠款交完之后,撤回威海衛軍隊。但通商行船約章未經批準交換,日本仍不撤隊。而日本軍隊占守之費,應由中國支辦。九、互釋俘虜;并中國臣民凡關涉此次交仗獲罪者,概予寬貸,中國有司不得逮系。其由日本所還俘虜,中國亦不加虐待。十、本約批準交換日起,按兵息戰;限四日議覆。

是日,鴻章兩次電告總署,略言日本已將條款出示,其最要者:一、朝鮮自主;二、奉天南邊各地、臺灣澎湖各島,均割隸日本;三、賠兵費庫平銀三百兆兩。所欲過奢,恐難成議;請密告英、俄、法三國公使。其第六款商約節目甚繁:若添開口岸北京、沙市、湘潭、重慶、梧州、蘇州、〔杭州〕七所,皆各國素所愿望不得者;且要減子口半稅為值百抽二,并將一切稅鈔豁除;又機器進口、改造土貨,俱奪我利權。請迅核允駁!或密商赫德,唯令勿告各國公使。總署奏之。十一日,鴻章先復博文、宗光說略,分四大端:一言朝鮮自主,應改日本所擬約文;二言奉天南境難割棄(臺灣未言及);三言賠款三萬萬非中國力所及;四言通商權利減子口半稅、免內地厘洋、貨入內地屯棧、機器進口造土貨并所造土貨入內地免稅課諸事,頗礙中國國計民生;俱請更議。越日,伊藤博文復函,謂中國自家為難之處,非彼國所與聞;而要鴻章以按所交和約底稿逐條陳明允駁或更改之處,勿延緩。十五日,鴻章乃按和約稿條復,略如說略意;而允割奉天之安東、寬甸、鳳凰城、岫巖四廳州及澎湖列島諸地,賠庫平銀一萬萬兩,通商條例一如中西各國成約。時鴻章創已愈,十六日復會議于春帆樓。博文面致盡頭約稿,謂其此次節略,中國但允、不允兩言而決,無多費時日。仍約十款;視其初送約稿,大端于割地內減去寬甸縣地;而賠款減至庫平銀二萬萬兩,分六期以七年歸償,未償以先,給息五厘;質地,減奉天省城;而要減子口稅及內地厘稅與浚長江口攔沙,亦均刪去。是日,反復(此第四次會議)互辯;越日,復函辯;傳文執甚堅,且限四日答復。二十一日,復會議;仍互辯。博文乃于商約內日本人入內地租棧減去華官不得干預一語,并刪以日本銀元報關一事;而日本人在華制造貨物,限以通商口岸;并言兵費三年償清,停息;遼河口界線以河心為界及換約后臺灣兩月交割諸事,遂定議(此第五次會議)。鴻章之議約也,博文歷私于經方(十四日事)及參贊伍廷芳(十九日事)。略言彼國武員欲分道攻北京,和議須速成;又言彼廣島兵船三十艘赴大連灣,其小松親王等明日(指二十日)督隊繼進,若再商改約款,和議即決裂;且致書鴻章(十九日),言其國索款為盡頭一著,唯問中國允不允二字,以示恫嚇。鴻章屢電總署,總署不能堅持,許之(二十日總署電鴻章略謂:奉旨:李鴻章十九日三電均悉。十八日所諭各節,原冀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無可商改,即遵前旨與定約。欽此。二十一日,總署又電鴻章:遵旨辦理,免延誤云。鴻章抵倭后,與倭署互電甚多,不備錄)。二十三日,遂互簽約稿;展停戰期二十一日(以四月十四日為限),約于煙臺互換。

約文全稿:

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國大皇帝陛下為訂立和約,俾兩國及其臣民重修和平,共享幸福,且杜絕將來紛紜之端,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特簡大清帝國欽差頭等全權大臣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爵李鴻章、大清帝國欽差全權大臣二品頂戴前出使大臣李經方、大日本帝國大皇帝陛下特簡大日本帝國全權辦理大臣內閣總理大臣從二位勛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國全權辦理大臣外務大臣從二位勛一等子爵陸奧宗光為全權大臣,彼此校閱所奉諭旨,認明均屬妥實無闕。會同議定各條款,開列于下:

第一款: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國。故凡有虧損其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等,嗣后全行廢絕。

第二款:中國將管理下開地方之權并將該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對象,永遠讓與日本。

一、下開劃界以內之奉天省南邊地方。從鴨綠江口溯該江抵安平河口,又從該河口劃至鳳凰城、海城及營口而止,畫成折線以南地方;所有前開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劃界線內。該線抵營口之遼河后,即順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為分界。遼東灣東岸及黃海北岸在奉天所屬諸島嶼,亦一并在所讓界內。

二、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

三、澎湖列島。即英國格林尼次東經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緯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間諸島嶼。

第三款:前款所載及黏附本約之地圖所劃疆界,俟本約批準互換之后,兩國應各選派官員二名以上為公同劃定疆界委員,就地踏勘確定劃界。若遇本約所約疆界于地形或地理所關有礙難不便等情,各該委員等當妥為參酌更定。各該委員等當從速辦理界務,以期奉委之后限一年竣事。但遇各該委員等有所更定畫界,兩國政府未經認準以前,應據本約所定畫界為正。

第四款:中國約將庫平銀二萬萬兩交與日本,作為賠償軍費。該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萬兩,應在本約批準互換六個月內交清;第二次五千萬兩,應于本約批準互換后十二個月內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遞年交納;其法列下:第一次平分遞年之款于兩年內交清,第二次于三年內交清,第三次于四年內交清,第四次于五年內交清,第五次于六年內交清,第六次于七年內交清;其年分均以本約批準互換之后起算。又第一次賠款交清后,未經交完之款應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無論何時將應賠之款或全數或幾分先期交清,均聽中國之便。如從條約批準互換之日起三年之內能全數清還,除將已付利息或兩年半或不及兩年半于應付本銀扣還外,余仍全數免息。

第五款:本約批準互換之后限二年之內,日本準中國讓與地方人民愿遷居讓與地方之外者,任便變賣所有產業,退去界外。但限滿之后尚未遷徙者,酌宜視為日本臣民。又,臺灣一省應于本約批準互換后,兩國立即各派大員至臺灣限于本約批準后兩個月內交接清楚。

第六款:中日兩國所有約章,因此次失和自屬廢絕。中國約俟本約批準互換之后,速派全權大臣與日本所派全權大臣會同訂立通商行船條約及陸路通商章程;其兩國新訂約章,應以中國與泰西各國見行約章為本。又,本國批準互換之日起、新訂約章未經實行之前,所有日本政府官吏臣民及商業、工藝、行船船只、陸路通商等,與中國最為優待之國禮遇護視一律無異。中國約將下開讓與各款,從兩國全權大臣畫押蓋印日起,六個月后方可照辦。

第一,現今中國已開通商口岸以外,應準添設下開各處,立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來僑寓、從事商業工藝制作。所有添設口岸,均照向開通商海口或向開內地鎮市章程一體辦理;應得優例及利益等,亦當一律享受:一、湖北省荊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慶府,三、江蘇省蘇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日本政府得派遣領事官于前開各口駐扎。

第二,日本輪船得駛入下開各口附搭行客、裝運貨物:一、從湖北省宜昌溯長江以至四川省重慶府,二、從上海駛進吳淞江及運河以至蘇州府、杭州府。中日兩國未經商定行船章程以前,上開各口行船務依外國船只駛入中國內地水路現行章程照行。

第三,日本臣民在中國內地購買經工貨件若自生之物、或將進口商貨運往內地之時欲暫行存棧,除毋庸輸納稅鈔、派征一切諸費外,得暫租棧房存貨。

第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又得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只交所訂進口稅。日本臣民在中國制造一切貨物,其于內地運送稅、內地稅鈔課雜派以及中國內地沾及寄存棧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運入中國之貨物一體辦理;至應享優例豁除,亦莫不相同。嗣后如有因以上加讓之事應增章程條規,即載入本款所稱之行船通商條約內。

第七款:日本軍隊現駐中國境內者,應于本約批準互換之后三個月內撤回;但須照次款所定辦理。

第八款:中國為保明認真實行約內所訂各款,聽允日本軍隊暫占守山東省威海衛。又,于中國將本約所訂第一、第二兩次賠款交清、通商行船約章亦經批準互換之后,中國政府與日本政府確定周全妥善辦法,將通商口岸關稅作為剩款并息之抵押,日本可允撤回軍隊。倘中國政府不即確定抵押辦法,則未經交清末次賠款之前,日本應不允撤回軍隊;但通商行船約章未經批準互換以前,雖交清賠款,日本仍不撤回軍隊。

第九款:本約批準互換之后,兩國應將是時所有俘虜盡數交還。中國約將由日本所還俘虜并不加以虐待若或置于罪戾;中國約將認為軍事間諜或被嫌逮系之日本臣民,即行釋放。并約此次交仗之所有關涉日本軍隊之中國臣民,概予寬貸;且飭有司,不得擅為逮系。

第十款:本約批準互換日起,應按兵息戰。

第十一款:自本約奉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國大皇帝陛下批準之后,定于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即日本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初八日在煙臺互換。

為此,兩國全權大臣署名蓋印,以昭信守。

大清帝國欽差全權大臣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爵李鴻章(押印)。

大清帝國欽差全權大臣二品頂戴前出使大臣李經方(押印)。

大日本帝國全權辦理大臣內閣總理大臣從二位勛一等伯爵伊藤博文(押印)。

大日本帝國全權辦理大臣外務大臣從二位勛一等子爵陸奧宗光(押印)。

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訂于下之關(繕寫兩份)。

鴻章乃旋天津,稱病不入都(鴻章駐津者凡□□日。及□月□□日始入京);而遣美員福世德、參贊伍廷芳赍和約一(全文見前)、專條一(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政府及大日本帝國大皇帝陛下政府為預防本日署名蓋印之和約日后有誤會以生疑義,兩國所派全權大臣會同議訂下開各款:第一,彼此約明:本日署名蓋印之和約添備英文,與該約日本正文、漢正文校對無訛。第二,彼此約明:日后設有兩國各執日本正文或漢正文有所辯論,即以上開英文約本為憑,以免舛錯而昭公允。第三,彼此約明:將議訂專條與本日署名蓋印之和約一齊送交各本國政府,而本日署名蓋印之和約請御筆批準之時,此議訂各款無須另請御筆批準;亦認為兩國政府所允準,各無異論。為此,兩國全權大臣欲立文憑,各行署名蓋印,以照確實。銜名押印同正約)、附約一(第一款:遵和約第八款所訂暫為駐守威海衛之日本國軍隊,應不越一旅團之多;所有暫行駐守需費,中國自本約批準互換日起,每一周年屆期,貼交四分之一庫平銀五十萬兩。第二款:在威海衛應將劉公島及威海衛口灣沿岸照日本國里法五里以內地方、約合中國四十里以內,為日本國軍隊駐守之區。在距上開劃界照日本國里法五里以內地方無論其為何處,中國軍隊不宜逼近或駐扎,以杜生釁之端。第三款:日本國軍隊所駐地方治理之務,仍歸中國官員管理。但遇日本國軍隊司令官為軍隊衛養、安寧、軍紀及分布管理等事,其必須施行之處,一經出示頒行,則于中國官員亦當責守。日本國軍隊在駐守之地,凡有犯關涉軍務之罪,均歸日本國軍務官審斷辦理。此附約所定條款,與加載和約其效悉為相同。為此,兩國全權大臣署名蓋印,以昭信守。銜名押印同正約)、停戰條款一(大略同前)、停戰展期專條一(第一款:光緒二十一年三月初五日,即明治二十八年三月三十日訂約停戰,從此簽訂日起,得更展二十一日。第二款:此約所訂停戰,于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即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八日夜十二點鐘屆滿,彼此無須知照;如在期內兩帝國政府無論彼此不允批準和約,均毋庸告知,即將此約作為廢止。為此,兩帝國全權大臣欲立文據,即行署名蓋印,印照確實。銜名押印同正約)入都。方蔭桓既歸、鴻章未發、朝命三品以上大員議和戰;迨割地議起,朝野憂憤,臺灣臣民爭尤力。未幾,鴻章成約歸,割地、賠款、商利均從倭意;方稱疾翱翔天津;于是京朝官之封章、疆臣之電奏凡百十上,會試公車在都者亦騰章力阻。朝意頗為動,令鴻章改議;鴻章不從(三月二十八日,鴻章電總署略稱:來電敬悉。臺多亂民,倘官為唆慫,徒滋口舌,貽累國家。俄、法、德各向日本理論,不允新約;想該駐使等已告知。何日復信,乞察示!倭催批準互換,或慮及此。倭甚倔強,非三國動兵,恐不肯聽;若互換愆期,則責言及我,兵爭又至,望慎籌之云。二十九日,又電總署云:賠款一事,鴻實已舌敝唇焦,磨到盡頭處;伊藤兩次函催,系哀的美敦書,謂無可商、無可改。鴻未敢擅允,迭經請旨定奪;旋奉十九、二十日兩次電旨,飭即與之訂約。若爾時早令分十五年歸還,展寬年限、免入息銀;亦必與伊等面議。如不允,即決裂西歸,亦不辱命。今既遵旨定約,復令原使臣改議電商,彼必不允;和約既成,不可悔。應請簡派重臣,候換約時與商,或有濟。鴻病莫能興,斷難往煙臺;且不可以一口說兩樣話,徒為外人訾笑。請代奏云),而軍機大臣孫毓汶、徐用儀實主之。時中日和局,美國居介紹,英人依違其間,實陰袒倭;而俄、法、德三國惡倭人之攘我土地,法惎其索臺灣,俄怒其據遼東,而俄阻尤力。四月朔,三國駐俄公使公阻其據遼東,迭以公文致日本外務府;而俄艦隊東來甚伙,分泊日本長崎及我遼海。日本畏之,初十日許以遼東歸我。三國公使遂照會我總署:遼東地不畢歸,毋批準換約。會我中外諸臣亦連章阻款議,朝廷意猶豫。乃鴻章遣伍廷芳迎駐津倭領事于大沽,密令其速電東京促我換約;而毓汶等亦以屬駐我新倭使林董于京師,于是求御寶換約益急。上乃命王文韶、劉坤一議決和戰;文韶等奏頗依違,且告海嘯成災(文韶奏略稱:欽奉初一日電旨,以和、戰兩事飭臣與劉坤一各抒所見,據實直陳等因,欽此。臣唯旨意,以不和即戰。計及沈陽、京師兩地重大所關,務籌萬全。臣在津言津,如提督聶士成、總兵吳宏洛、章高元、陳鳳樓等軍聲氣聯絡,必可一戰;其榆關以迄遼、沈各路軍營是否可靠,臣實不敢臆斷。見在軍事可勝、不可敗,勢成孤注,與未經議約以前不同。事關全局安危,應請飭下軍機大臣、督辦軍務處、總理衙門通盤籌議,請旨定奪。臣與劉坤一昨至唐山晤商一切,意見大略相同;合并聲明。再,初四日大風雨,天津南北路線俱斷;謹另折由驛六百里馳陳云),和議遂決。乃以道員伍廷芳、聯芳為換約使,赴煙臺。十四日,倭換約使伊東美久治乘其兵艦八重山抵煙;語及更易割遼條約,謂未奉其國命,馬關約不可改;持不下。時俄艦泊煙臺港內者凡十艦,皆整衣理械、卸艙面礙戰諸物,若即開戰狀;美久治大恐,鴻章等亦惶懼。旋得倭電從歸遼議,夜午竟換約。是役也,倭人已允展換約期七日;而鴻章轉促之。蓋我使臣王之春(赴俄祭吊并賀新君即位專使)自俄歸,道出法京巴黎,法方自憾其阻臺灣之割而不得也,之春乘機說之,以臺灣質諸法;法已許價□萬萬佛郎,其土地財貨歸法,而海關仍歸我,凡質□□年任我贖還(是議我南洋實主之)。議垂成,法人謂其猝不及接收,已自電其駐倭公使,為我請諸倭展議約限七日,倭人亦允之。而我駐使龔照瑗偵知之,惎之春之獨有其功也,遂急電鴻章;鴻章怙其棄臺灣之成議也,遽報毓汶、且急電伊藤博文,故煙臺換約亟以夜成,法議遂解。聞者惜之。

款局既定,給美員福世德薪勞十五萬員。二十五日,派鴻章之子經方為割臺灣使,輔以福世德;倭亦以其酋樺山資紀為“臺灣總督”,經方乃即倭舶中交割。

于時倭隊尚據遼東,俄、法、德三國詰之;倭乃索我贖費庫平銀一萬萬兩,徐減及五千萬兩。八月下旬,三國公斷以三千萬兩贖遼東,倭人聽之;而要以贖價畢償后三月兵乃撤。朝廷乃復派鴻章與倭使林董議還遼約,林董要我四款(一、中償日銀三千萬兩。二、俄、法、德永不得占東三省;華亦不割讓。三、許日在大連灣任便通商。四、大東溝及大孤山俱開商埠);不果議。九月四日,三國復責倭速撤遼東兵,還遼議乃定。二十二日,互換還遼約于京師;凡七款:

大清國大皇帝陛下、大日本國大皇帝陛下欲締結條約,由日本交還奉天省南邊地方,一切仍歸中國管理。大清國大皇帝陛下特簡大清國某官、大日本國大皇帝陛下特簡大日本國某官,均作為全權大臣,互示所奉文憑妥當;議定各條,開列于下:

第一款:日本國自愿將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訂立下之關和約第二款中國讓與日本國管理之奉天省南邊地方原畫疆界地圖,從鴨綠江口抵安平河口至鳳凰城、海城及營口而止以南各城市邑以及遼東灣東岸、黃海北岸奉天所屬諸島嶼,均永遠交還中國,以后與日本無涉。因此將原約第三款并重訂之各路通商章程之事,作為罷論。

第二款:中國為報酬交還奉天省南邊地方,允給銀三千萬兩;迨于光緒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十一月初八日交與日本國政府。

第三款:中國允將第二款所開之酬款銀三千萬兩交與日本國政府,自訂立本約之日起三個月以內,日本軍隊從該交還地方一律撤回。又,自本約署自蓋印之日起,該交還各地方內所有衙署、公所、工廠、船塢及一切屬公對象,日本文武軍隊不得毀壞、搬遷,并俟某處城鎮軍隊撤回時,由日本全權公使按約知照中國政府轉飭中國收地印委各員驗收。

第四款:中國約日本國軍隊占踞之間,所有關涉該國軍隊之中國臣民概予寬貸;并飭有司,不得擅為逮系。

第五款:中國倘不將本約第二款所開之酬款迨于光緒二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交與日本國政府,其仍占踞交還地方之日本國軍隊需費全數,均歸中國政府算給。倘款已照付,日本軍隊尚未如期一律撤回,應由日本代認三個月五厘息銀。

第六款:本約繕寫漢文、日本文及英文各二份,校對無訛,署名蓋印;漢文與日本文遇有解釋字義不同之處,以英文為憑。

第七款:俟本約欽奉大清國大皇帝、大日本國大皇帝批準,自署名蓋印之日起二十一日內在北京互換。

為此,兩國全權大臣署名蓋印,以昭信守。

光緒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明治二十八年十一月初八日訂于北京。

遂先輸贖遼費銀三千萬兩。十月,倭乃撤兵,奉南七州縣諸城邑始歸我,為款局之終(商約及行船章程訂于明年六月、租界約訂于明年九月;茲不備錄)。

是役款議成,割膏腴(臺灣全省并澎湖列島)、償巨款(其賠費銀二萬三千萬兩,其我國自用兵費及賠款息銀不在內);商利之失,尤為無窮漏卮。而遼東之歸,俄、法、德三國方責報于我。于是俄西伯里利亞鐵路經我黑龍江而達海參崴,法南安鐵道逾我鎮南關而達廣西之龍州,德因展租界于我通商各埠;而我云南邊地以讓界于法遂讓界于英,且開廣東西江通商埠,直達廣西之梧州。膏血竭于內、邊防墮于外,岌岌不可終日。說者謂中國泰否通塞之機,或決于是云。

(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光緒丁酉刊于武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尔多斯市| 手机| 武汉市| 图们市| 东宁县| 罗江县| 葵青区| 棋牌| 哈巴河县| 繁昌县| 五常市| 大埔区| 布尔津县| 竹北市| 阿拉尔市| 屯昌县| 凤翔县| 罗平县| 新蔡县| 天等县| 枣庄市| 化德县| 秀山| 泗水县| 肃南| 富民县| 江西省| 延边| 桐柏县| 扎鲁特旗| 双城市| 黎平县| 滦平县| 武义县| 潮州市| 苗栗县| 怀来县| 繁昌县| 商水县| 潼南县| 泸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