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內科病癥秘驗良方
第一節 心血管系統疾病秘驗良方
高血壓病
高血壓病是指在未用抗高血壓藥的情況下,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按血壓水平將高血壓分為1、2、3級。收縮壓≥140mmHg和舒張壓<90mmHg單列為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患者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壓藥,血壓雖然低于140/90mmHg,亦應該診斷為高血壓。
鉤芍平肝降壓湯(湖南名醫張崇泉方)
【組成】鉤藤25g(后下),生白芍20g,干地龍6g,生地黃20g,葛根20g,川牛膝10g,澤瀉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滋陰平肝,通絡潛陽。主治中老年輕中度高血壓病,屬陰虛陽亢型。癥見頭暈目眩,面部烘熱,頸項強痛,小便黃,舌質暗紅或紫暗苔薄,脈細弦。
【方解】高血壓病根據其臨床表現歸屬于中醫“眩暈”“風眩”等病證范疇。其主要病機為陰虛陽亢。由于本病起病緩慢,病程較長,久病入絡,病久多瘀,故中老年高血壓病的主要病機是陰虛陽亢,兼脈絡瘀滯。方中用鉤藤平肝潛陽;生白芍滋陰平肝;生地黃、葛根養陰舒筋;干地龍、川牛膝通絡化瘀;澤瀉利濕降濁;甘草調和諸藥。各藥配伍,共奏滋陰潛陽、通絡化瘀、平肝降壓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上述諸藥可通過多方面影響循環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而達到降壓效果。
【加減】眩暈較重,面紅目赤者,加夏枯草15g、天麻10g、杭菊10g;胸悶胸痛者,加丹參15g、瓜蔞15g、郁金10g;心悸失眠者,加炒酸棗仁15g、夜交藤20g;肢體麻木者,加豨薟草15g、秦艽15g;腰膝酸痛者,加杜仲15g、桑寄生15g;血脂升高者,加制何首烏15g、山楂15g;大便干結者,加草決明10g、大黃6g;氣虛疲乏者,加生黃芪30g。
【驗案】危某某,男,71歲,2003年11月15日就診。患者頭暈、胸痛、心悸6年,發作1周。就診時頭暈眼脹,面部烘熱,勞累后胸悶胸痛,心悸,上樓氣喘,疲倦乏力,睡眠不好,大便干結,舌質暗紅,舌苔中心黃膩,脈弦細。查血壓:21.3/12.0kPa(160/90mmHg),心電圖:ST-T改變,頻發室性早搏。西醫診斷:高血壓病,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中醫辨證:陰虛陽亢,心氣不足,心血瘀阻。處方:天麻10g,夏枯草10g,鉤藤25g(后下),生黃芪30g,生白芍20g,丹參20g,紅花6g,瓜蔞殼15g,郁金10g,炒酸棗仁20g,生地黃20g,生龍齒15g,草決明15g,甘草5g,夜交藤20g。每日1劑,分2次水煎服,服藥7劑后,頭暈、面熱減輕,胸悶胸痛好轉,仍感心悸、氣促、疲乏無力,去夏枯草、紅花,加白參6g、麥冬12g、葛根20g,調理月余,血壓17.3/10.7kPa(130/80mmHg),心電圖改善,諸癥緩解。
通脈降壓湯(新疆名醫王多讓方)
【組成】丹參 30g,川芎 15g,益母草 30g,牛藤 15g,桑寄生 30g,澤瀉 15g,夏枯草 30g,菊花 15g,蟬蛻12g,草決明 15g,珍珠母 30g(先煎),木香 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活血通脈,降壓除眩。主治高血壓病,癥見血壓升高,眩暈目花,頭腦脹痛,肢體麻木,舌質紫暗,脈弦緊或澀。
【方解】本方川芎、丹參、益母草有較強的通行血脈之力,可調整全身血脈的運行,祛除瘀阻;配夏枯草、草決明、菊花、蟬蛻等清熱平肝,主治頭腦眩暈脹痛;牛藤、桑寄生活血通脈;同時牛藤、澤瀉可引血下行而降壓;“氣行則血行”“氣為血之帥”,故在活血通脈藥中佐以行氣之木香;配珍珠母鎮靜安神。諸藥合用治療高血壓病,效果卓著。
【加減】若頭痛明顯者可加全蝎 6g、地龍 12g;耳鳴者加磁石 30g(先煎);若痰濁偏重者加半夏 10g、白術 12g;夜寢不安可加夜交藤 30g、酸棗仁 30g;手足心熱、腰膝酸軟者加玄參 30g、生地黃12g、知母12g、黃柏 12g;肢體麻木明顯者加烏梢蛇 30g、威靈仙 12g。
【驗案】張某,男。28歲。所遇不遂,半年后經常頭暈、頭脹痛,煩躁失眠,去醫院就診,診斷為高血壓病。近日頭暈腦脹痛,心煩不能眠,口干。查:面色紅,鞏膜輕微充血,舌質紅,苔薄微黃,脈弦數,測血壓180/100mmHg,證屬心肝火旺、郁火上炎,用通脈降壓湯加黃芩12g、鉤藤15g、竹葉12g、燈心草3g、朱砂3g(沖服)、夜交藤15g。服2劑自覺見好,4劑后血壓開始下降,服10余劑血壓接近正常,癥狀基本消失,服20余劑,血壓穩定,癥狀消失近3個月,未見反復。
按:肝乃風木之臟,喜條達,惡抑郁。肝氣郁結,失去條達之性,氣機不暢,肝郁化火,火性炎上,夾氣血上塞于腦,故致頭暈頭痛、腦脹、心煩易怒、寐差、口干等。故治予通脈降壓湯理氣活血通脈,佐以潛陽清心安神。加入鉤藤意在平肝潛陽,使上逆之氣血下行;黃芩、竹葉、燈心草清心降火;朱砂、夜交藤安神以除煩躁。
活絡蠲痹湯(湖南名醫郭振球方)
【組成】天麻 10g,鉤藤 20g,木瓜 10g,萆薢15g,當歸 15g,白芍 15g,續斷 12g,黃芪 15g,牛膝 10g,僵蠶 12g,松節 15g,威靈仙 1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息風蠲痹,養血活絡。主治高血壓病,中風半身不遂,手足不能舉動,麻木不仁,關節酸痛或咳吐痰涎者。
【方解】方中天麻、鉤藤祛風,僵蠶因風而僵反能治風。續斷能續能補,威靈仙通絡中之氣;當歸、白芍、松節和血絡而利關節;萆薢、木瓜舒筋除痹;黃芪益氣以助血行,可收“血行風自滅”之效。配入牛膝領諸藥上出下行,左右逢源,各不相悖,使風痰濕都得蠲除,而血脈偏虛正氣即可恢復。
【加減】若五心煩熱等,加知母10g、黃柏10g、牡丹皮10g清內熱;若為失眠、多夢、健忘等,加酸棗仁20g、桑椹15g、柏子仁15g寧心安神;心煩易怒等肝火甚者加牡丹皮10g、梔子10g、黃芩10g清肝瀉火。
附:高血壓頭痛方——夏梔瀉肝湯(湖南名醫張崇泉方)
【組成】夏枯草10g,炒梔子6g,白蒺藜20g,黃芩6g,生白芍20g,生地黃15g,澤瀉10g,生石決明2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清肝瀉火,平肝潛陽。主治高血壓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之肝火亢盛型。癥見頭痛頭脹,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方解】方中夏枯草、炒梔子、黃芩清肝瀉火;生白芍、生地黃滋陰柔肝;白蒺藜、生石決明平肝潛陽;澤瀉、甘草利濕瀉火調中。諸藥合用,共奏清肝瀉火、平肝潛陽之功。
【加減】頭痛較重者,加羚羊角粉2g(沖兌);頸項脹痛或強硬者,加葛根20g;痰多嘔惡者,加法半夏10g、陳皮10g、竹茹10g;胸悶胸痛者,加丹參15g、瓜蔞殼15g;大便秘結者,加大黃6g、草決明12g。
【驗案】肖某某,女,61歲。2003年9月13日就診。主訴頭痛反復發作3年,西醫診斷為高血壓病,2天前因與人爭吵后,血壓升高。現頭痛、頭脹,右側頭部更甚,頸脹,眼睛充血,胸悶,煩躁易怒,出汗,口苦,尿黃,舌質暗紅苔薄黃,脈細弦數。血壓:21.3/12.0kPa(160/90mmHg)。中醫辨證為肝火上亢。治法:清肝瀉火。處方:自擬夏梔瀉肝湯加減,藥用夏枯草10g,白蒺藜20g,焦梔子6g,葛根20g,杭菊10g(后下),黃芩6g,生白芍20g,生地黃15g,煅牡蠣30g,浮小麥20g,羚羊角粉2g(沖兌),澤瀉10g,甘草5g。每日1劑,分2次水煎服。服藥1周后復查:頭痛明顯緩解,頸脹、煩躁、胸悶減輕,汗出止,小便轉清,仍口苦,膝關節疼痛,乏力,舌脈同前,血壓:17.3/10.9kPa(130/82 mmHg),仍治以滋陰清肝潛陽法,前方去羚羊角、焦梔子、浮小麥,加懷牛膝10g,秦艽、杜仲各15g。再服10劑,諸癥均緩解,血壓穩定。
冠心病
冠心病是一種由冠狀動脈器質性(動脈粥樣硬化或動力性血管痙攣)狹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絞痛)或心肌壞死(心肌梗死)的心臟病,亦稱缺血性心臟病。
溫膽湯加減(廣東名醫鄧鐵濤方)
【組成】法半夏9g,云茯苓12g,橘紅4.5g,枳殼4.5g,甘草4.5g,竹茹9g,黨參15g,丹參12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補氣,化痰,通瘀。主治氣虛、痰瘀痹阻型冠心病,癥見胸悶、心痛、心悸、氣短、肢麻、眩暈、舌苔膩或舌有瘀點瘀斑、脈細澀或促、結、代。
【方解】方中用黨參補氣扶正,丹參活血通瘀,溫膽湯除痰利氣、條達氣機。
【加減】如心痛明顯,可合失笑散3g或三七粉3g沖服;如脾氣虛弱合四君湯;兼陰虛不足者合生脈散;兼高血壓加草決明10g、珍珠母15g;兼高脂血癥加山楂15g、制何首烏10g、麥芽10g;兼腎虛者加淫羊藿10g;兼血虛者加黃精10g、桑寄生10g。
【驗案】
例1:宋某某,男,59歲,干部,住院號13155。
8年前開始頭暈眼花,并發現高血壓,血壓波動在(170~200)/(110~136)mmHg,伴心悸、氣短、胸悶、肢麻、乏力,近兩周來癥狀加重而入院。3年前患者在某醫院普查心電圖二級梯雙倍運動試驗陽性,診為冠心病。入院時檢查:神清,一般情況尚可,體形肥胖高大,血壓230/136mmHg,心律規則,A2>P2,舌嫩紅稍暗,苔膩,脈弦滑。X線胸部透視:主動脈段增寬、伸長、紆曲。心電圖檢查:心肌勞損、左室電壓稍高。二級梯雙倍運動試驗陽性。眼底動脈硬化Ⅰ°~Ⅱ°。診斷為冠心病,高血壓病;中醫診斷為胸痹、眩暈。認為本病由心氣不足,痰瘀阻滯,肝陽偏盛所致。治療從補氣化痰、活血通瘀、平肝潛陽立法。處方:黨參18g,云茯苓18g,枳殼4.5g,橘紅4.5g,竹茹12g,赤芍15g,赭石30g(先煎),牛膝15g,草決明30g,玉米須30g。
有時方中用北芪30g以降壓。經上方隨癥加減治療,患者頭暈、眼花、心悸、氣短等癥狀大為減輕,胸悶消失。血壓穩定維持在(160~170)/(100~110)mmHg。復查心電圖:運動前為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二級梯運動試驗陰性。其住院88天,自覺癥狀明顯改善,于1976年6月17日出院。出院后繼續門診治療,病情穩定(本例患者于血壓較高時曾配合用過少量降壓藥)。
例2:陳××,男,47歲,工人。
心悸怔忡間歇發作已兩年余。常感胸悶,氣短,心前區膺悶,間有疼痛,痛徹肩背,容易出汗,面紅,夜睡不寧,食納不甘,大便干結,兩日一解。曾在某市某醫院診為冠心病,心律失常。服西藥效果不明顯。于1975年7月來院門診治療。初診時唇紅,舌紅嫩,舌苔白嫩黃,脈弦滑、時結。聽診:心律失常,呈心房纖顫。心電圖檢查:心房纖顫,心動過速(心率110~150次/分),室性早搏。中醫辨證:病由營衛不調,心氣心陰不足,痰濕阻滯,致使心失所養,胸陽不宣,脈絡瘀塞所致。宜從調和營衛、益氣養陰、除痰通瘀為治,用溫膽湯合生脈散加減。服藥后自覺心悸減輕,睡眠好,但有時仍胸悶不適,口干,大便干結,舌嫩紅,苔薄黃,脈緩,偶結。繼續服以下方藥:黨參15g,麥冬9g,五味子6g,玉竹30g,天花粉12g,白芍12g,橘紅4.5g,云茯苓12g,炙甘草4.5g,丹參12g。
經4個多月治療,諸癥好轉,心電圖復查正常。但仍間有胸痛陣陣,有時則在上方合用失笑散,現病者一般情況良好,能堅持半天或全天工作。
曹氏冠心病經驗方(河南名醫曹健生方)
【組成】黃芪30g,黨參20g,黃精20g,當歸15g,赤芍15g,紅花10g,丹參20g,水蛭6g,三七粉3g,檀香2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益氣活血。主治冠心病,癥見胸部疼痛、全身乏力、心悸胸悶等。
【方解】方中黃芪、黃精、黨參意在補益心氣,勃發心氣運血之力,以解血滯經脈留而不行之阻。再伍用活血化瘀之品,使心氣布而瘀滯活,經脈通而血運復,此無一不是“補”“通”之效。用活血化瘀之法,以達到積滯去而正氣自伸,即以通為補,然以通為補其來也漸,其力也薄,對于胸痹這樣的急病重病,恐難奏其效,舍參芪類補氣之品不足以當此重任。益氣活血之法,增活血化瘀以通為補之不足,其妙處而在于此。其中水蛭行血化瘀之力較強且有小毒,許多人望而生畏。其實用之得當,尚屬安全。水蛭行血破瘀之力專,三七在脈內則行血,在脈外則止血,行止兼顧,兩者為伍,可免除出血之虞。
【加減】寒凝心脈:癥見天冷時心痛易發作或加劇,形寒肢冷,手足不溫,冷汗出,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脈緊,舌質淡苔白,可加桂枝10g、細辛3g,以宣痹通陽。
痰濁痹阻:癥見陰雨天易作,胸悶重而痛不甚,咳吐痰涎,納呆惡心,倦怠乏力,脈滑,舌質淡紅,舌苔白膩,可加瓜蔞15g、薤白10g,以溫化痰濁。
腎陽虛弱頭暈目眩,面色白,精神不振,腰膝酸軟,胸痛徹背,連及腰腹,脈沉細,舌質淡紫,苔薄白,加淫羊藿15g、菟絲子20g,以補腎益精。
津液被耗者兼見汗出不止,口渴咽干,煩躁氣粗,小便黃赤,大便硬結,脈細數,舌質紅,苔黃燥,可加麥冬20g、五味子10g,以生津斂陰。
【驗案】張某某,男,68歲,退休工人。
胸悶氣促,心前區陣痛,汗出已兩年許。患者兩年前勞累過度后,突然出現左側前胸部劇烈疼痛,汗出氣短,即到當地醫院急診,經心電圖檢查示心肌缺血性改變,經治療后疼痛緩解。此后近兩年來不斷發作。每在勞累及情志改變后即發生前胸部疼痛,全身乏力,伴有心悸、心慌、胸悶等,近來發作更加頻繁。心電圖提示:心肌呈缺血性改變。診斷:胸痹,氣虛血瘀(冠心病心絞痛)。方擬:黃芪20g,黃精20g,當歸15g,赤芍15g,紅花10g,水蛭6g,延胡索15g,檀香15g,三七粉3g,甘草3g。
上方連服26劑,疼痛逐漸減輕而最終停止。近一年來隨訪未再發作,多次復查心電圖均無異常。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炎癥等原因引起的心肌損傷,造成心肌結構和功能的變化,最后導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臨床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乏力和水腫等。
心力衰竭方(上海名醫嚴世蕓方)
【組成】生黃芪30g,桃仁12g,川芎10g,當歸12g,紅花6g,地龍12g,制附片12g(先煎),豬苓15g,茯苓15g,白術15g,白芍15g,桂枝12g,澤瀉12g,車前子18g,車前草18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溫陽,益氣,化瘀。主治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
【方解】該方以補陽還五湯、真武湯合五苓散為基礎方加減化裁而來,方中真武湯溫陽利水,補陽還五湯益氣化瘀,五苓散利水滲濕、通陽化氣,加車前子、車前草加強行水消腫之功,全方合奏溫陽利水、益氣化瘀之效,切中心力衰竭之病機,故收效甚捷。方中附子、黃芪、桃仁、川芎、當歸、紅花均有強心作用,可明顯增強心肌收縮力,并兼有擴張血管及改善微循環與抗凝作用。生黃芪、豬苓、茯苓、澤瀉、車前子、車前草利水消腫。中藥強心利尿藥作用溫和持久,不易引起體內電解質紊亂,這正是中醫抗心力衰竭的特色。
【加減】如患者癥見夜寐不安、驚悸怔忡,于基本方中加酸棗仁20g、知母10g、夜交藤15g、遠志10g以養心安神;癥見胸悶不舒加瓜蔞皮15g、薤白10g、半夏10g以寬胸散結;癥見咳喘者當辨虛實,咳嗽喘滿,痰多黃稠不易咯出者,多為痰熱壅肺,宜加黃芩15g、天竺子10g、桑白皮15g以清熱瀉肺滌痰;喘甚咳微、氣不得續,汗出肢冷為肺腎兩虛,宜加淫羊藿10g、鹿角片10g、補骨脂10g以補腎納氣;納差嘔惡者加姜半夏10g、黃連5g、干姜5g。
益氣強心湯(山西名醫原明忠方)
【組成】黨參30~50g,麥冬10~20g,丹參30g,葶藶子15~20g,茯苓30g,澤瀉20g,豬苓20g,黃芪30g,白術15g,肉桂6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益氣固脫,利水消腫。主治慢性心力衰竭臨床伴有浮腫少尿、氣短心悸、頭暈乏力等癥的心氣虛損證。
【方解】方中黨參、麥冬益氣陰強心力,黃芪補氣利水為君;葶藶子化痰利水、通降肺氣定喘為臣;茯苓、豬苓、澤瀉、白術健脾利水;丹參活血祛瘀,能增強疏通心之脈絡作用,肉桂溫中化水共為佐使;全方共奏益氣強心、活血利水之功。
【加減】氣虛甚加人參6~10g(另煎),搶救時用人參15~20g單煎,打碎浸泡2小時再煎;平時易上火的,用人參口干、鼻燥甚至鼻出血的,試用西洋參或白人參。陽虛的另煎附子,陽虛甚,加制附子10~15g(先煎);若制附子超過15g,需先煎1小時,再與他藥共煎30 分鐘即可;水腫明顯加黃芪30g補氣利水消腫;心包積液,肝瘀血明顯,加川芎10g、赤芍12g;腹脹加木香9g、大腹皮10g,或加厚樸15g;心慌失眠加炒酸棗仁20g、夜交藤15g,或加柏子仁15g、遠志10g;惡心嘔吐加半夏9g、生姜3片;虛煩作嘔加竹茹10g;咳嗽痰多加紫菀、百部各10g;舌上少苔加石斛10g,尿少浮腫可加金匱腎氣丸。腰痛加川續斷10g、補骨脂9g。療程一般2~3周。若屬久病者,見效后再服1~2個療程。
【驗案】患某,男,64歲,2002年2月16日初診。患者主因“冠脈搭橋術(即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2年反復胸悶氣短、雙下肢浮腫半年”入院。患者入院2年前在北京阜外醫院因冠心病行冠脈搭橋手術,術后一般情況平穩,近半年來胸悶氣短反復出現,活動后氣喘加重,且雙下肢浮腫明顯,按之凹陷。中醫診斷為喘證,辨證為心肺氣衰,脾虛濕盛,飲邪內停,兼有血瘀。西醫診斷:冠心病冠脈搭橋術后,心房纖顫,慢性心功能衰竭。中醫治法:益氣強心,利水平喘。方予益氣強心湯加減:黨參15g,麥冬15g,五味子30g,丹參30g,川芎10g,赤芍10g,豬苓10g,茯苓10g,澤瀉10g,桂枝10g,炒白術10g,車前子15g。6劑,水煎服。配合西醫常規治療。
二診(2002年2月22日):患者雙下肢浮腫減輕,胸悶、氣短仍存,黨參加至30g,余藥同前,繼服6劑。
三診(2002年2月28日):患者雙下肢浮腫消退,活動后氣喘明顯減輕,偶有胸悶氣短,精神、食欲佳。原方去豬苓,改五味子15g,加陳皮12g,繼服6劑。
四診(2002年3月6日):諸癥明顯減輕,胸悶、氣短均減輕,呈偶發,活動后氣短氣喘消失,繼服上方6劑后臨床痊愈出院。隨訪半年病情穩定。
按:原老考慮患者冠心病冠脈搭橋術后2年,氣虛血瘀兼有脾虛濕盛,處方以益氣強心湯治療。重用五味子30g益氣生津,取酸能入肝,木旺可生火,此母生子之意,補益肺腎。去葶藶子減少瀉肺利水之力,去其苦、辛、大寒易傷脾陽之弊。三診五味子減半量,加陳皮達到氣行血行之目的。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由于竇房結激動異常或激動產生于竇房結以外,激動傳導緩慢、阻滯或經異常通道傳導,即心臟活動的起源和(或)傳導障礙導致心臟搏動的頻率和(或)節律異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組疾病。它可單獨發病,亦可與心血管疾病伴發。
寧心定悸湯(湖南名醫王行寬方)
【組成】白參8g,麥冬15g,五味子5g,柴胡10g,黃芩10g,枳實10g,竹茹10g,陳皮10g,茯苓10g,法半夏10g,丹參10g,郁金10g,全瓜蔞10g,炙遠志6g,紫石英15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補氣豁痰化瘀,疏肝解郁安神。主治心律失常,以室性、室上性期前收縮,或心房顫動為主,屬氣陰兩虛,痰熱內蘊證。癥見心悸氣短,神疲乏力,胸悶脹滿,納呆,口苦口干,夜寐不安,舌淡暗紅,苔薄,脈弦細兼結代脈,或參伍不調。
【方解】寧心定悸湯系生脈散和柴芩溫膽湯化裁而成。方中生脈散大補心氣,兼滋心營;柴芩溫膽湯既可以化痰清膽和胃,又可疏肝寧心,有肝膽并治,一舉兩得之功;妙在瓜蔞,一為潤燥開結,蕩熱滌痰,二為疏肝郁,潤肝燥,平肝逆,緩肝急,冀“肝氣通則心氣和”;丹參清心活血,使補而不滯;郁金既可助柴胡疏肝行氣解郁,又可伍丹參增強其活血化瘀之功;紫石英鎮心定驚;遠志養心安神。全方通補兼施,標本兼顧,通而不傷其正,補而不礙其邪。
【加減】伴見肝郁化火之證者,可加梔子10g、川黃連5g;若伴見善驚易恐者,可加珍珠母15g、牡蠣15g、龍骨10g等重鎮安神之品。
【驗案】患者郭某,女,68歲患者因反復心慌發作10年,加重7天,于2002年5月27日就診。就診時癥見心悸發作,發則心中悸動,噯氣頻作,無胸悶痛及氣短之象,夜寐夢擾不謐,納食不多,晨起口苦唇干,二便自調,舌質暗苔薄,脈參伍不調,形如雀啄之狀。24h動態心電圖示:室上性期前收縮,陣發性心房顫動,不純性心房撲動等。治擬補氣豁痰化瘀、疏肝解郁安神為法,處方:柴胡10g,白芍10g,黃芩10g,珍珠母20g,白參10g,麥冬15g,五味子5g,紫石英15g,法半夏10g,陳皮10g,竹茹10g,枳實10g,丹參10g,雞血藤15g,姜黃10g。水煎服上方7劑后,心悸、噯氣明顯改善。此后續以此方加減調理2個月,患者病情穩定,心悸甚少發作,復查心房顫動、心房撲動未發。
齊心飲(上海名醫嚴世蕓方)
【組成】炙甘草12g,生曬參7g,桂枝12g,麥冬12g,生地黃20g,阿膠(烊)9g,生黃芪30g,桃仁12g,川芎12g,附子12g,茯苓15g,白芍15g,桑寄生30g,茶樹根15g,苦參3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益氣溫陽,滋陰養血,利水化瘀。適用于快速心律失常和早搏。
【方解】方中生曬參、黃芪、炙甘草益氣補中養心;生地黃、阿膠、麥冬、白芍滋陰補血,以養心陰、充血脈;桂枝、附子溫陽通脈;茯苓健脾利水;桃仁、川芎活血化瘀;苦參、桑寄生是嚴世蕓常用抗心律失常中藥;茶樹根能夠對抗早搏。諸藥合用,心血足,血脈充,心氣足則心陽通,水去瘀除,脈復如常,共達益氣溫陽、滋陰養血、利水化瘀之能。
【加減】心房顫動患者可加入三棱10g、莪術10g、蜈蚣1條,或者打粉裝膠囊吞服。
【驗案】蔣某,男,73歲,患陣發性心房顫動、腦梗死(左額顳葉、島葉)、頸椎病史1年,心電圖示:2∶1心房撲動,房率300次/min,室率140次/min。心臟彩超示:①左房增大;②主動脈瓣鈣化伴輕度關閉不全;③輕度肺動脈高壓;④左室舒張功能不全。1年來陣發性心房顫動、心房撲動發作頻繁,平均每月發作3~4次,心悸胸悶,登三樓稍氣急,說話偏慢,夜寐淺,舌淡紅,苔薄,脈弦。嚴世蕓以齊心飲加減治療半年余,患者心房顫動平均3個月發作1次,每次4~5h,自行轉律,發作時間和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療效令人滿意。
溫陽復脈飲(上海名醫嚴世蕓方)
【組成】制附子12g(先煎),桂枝12g,細辛9g,麻黃12g,生黃芪30g,桃仁12g,川芎12g,豬苓15g,茯苓15g,白術15g,白芍15g,甘草9g,鹿角片9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溫陽活血,利水復脈。適用于緩慢型心律失常,如竇性心動過緩、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等。
【方解】方中附子溫補命門真火,桂枝溫補心陽,兩藥合用溫補心腎之火;細辛溫經散寒通脈;麻黃發汗散寒;鹿角片補腎溫陽;生黃芪益氣補中;桃仁、川芎活血化瘀;茯苓、豬苓、白術健脾利水燥濕,補土制水;白芍利水緩急,使陽有所斂,同時制約上述溫藥辛燥之性;甘草調和諸藥。
【加減】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者,酌情加入淫羊藿10g、補骨脂10g等溫補腎陽之品;伴失眠煩躁者,加黃連5g、肉桂3g以交通心腎;心虛膽怯者,加入琥珀粉(裝膠囊,3g吞服,日2次)、珍珠母15g、生龍骨10g、生牡蠣15g以鎮驚安神;四肢逆冷者,加入當歸15g、通草6g以溫陽補血散寒;口干舌紅者,說明陽損及陰,加入生地黃10g、麥冬10g以滋養陰液。
【驗案】嚴世蕓治療一位60歲女性患者,冠心病史3年,心功能Ⅱ級,竇性心動過緩3年,高血壓病史3年,2型糖尿病史5年。24h動態心電圖示:總心搏73038次/24h,平均心率51次/min,最慢34次/min,最快98次/min,室早1次,室上性早搏7524次。結論: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失常,房早,偶見室早,ST-T改變。2年來胸悶心悸時作,登樓稍有氣短,納可,寐安,便調。舌淡紅,苔薄,脈緩。嚴世蕓投溫陽復脈飲加味,溫陽活血、利水復脈。服藥3個月,白天平均心率達到60次/min。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種與病毒感染有關的局限性或彌漫性炎癥性心肌疾病,是最常見的感染性心肌炎。近年來隨著檢測技術的提高,發現多種病毒可引起心肌炎,其發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是遍及全球的常見病和多發病。
郭氏經驗方(黑龍江名醫郭文勤方)
【組成】黃芪30g,金銀花、連翹、白芍、麥冬、黨參、當歸、五味子各12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益氣養陰,兼以清熱解毒。主治病毒性心肌炎。癥見心悸,胸悶,氣短乏力,心律失常,手足心煩熱,舌紅苔薄黃,脈細數。
【方解】方中黨參補元氣、益心氣、補脾益肺安神;黃芪入脾、肺之經,補中益氣,為補氣之要藥;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炙甘草補脾氣;麥冬、白芍益胃生津,潤腸通便,防止辛燥傷陰;五味子益氣生津,補腎養心,收斂耗散之氣。
【加減】胸痛者加雞血藤30g,郁金、延胡索各10g;口渴咽干,手足心煩熱者加牡丹皮、生地黃、知母各10g;氣短明顯者加大黨參、黃芪用量;心悸心慌者加生龍骨、生牡蠣各20g;脈數者加黃連3g、苦參10g;畏寒肢冷,脈遲者加桂枝5g、制附子(先煎)12g、麻黃10g;心悸脈結代,頻發早搏者加青礞石12g;頭暈者加川芎12g、葛根30g;舌苔黃厚而膩者加苦參8g;舌苔白厚者加扁豆、蒼術各12g;胃脘脹滿者加柴胡、枳殼各6g;食少消化不良者加雞內金、炒山楂、炒麥芽、炒神曲各10g;咽紅而痛者加牛蒡子、山豆根、蒲公英、板藍根各10g;少寐多夢者加柏子仁、遠志各12g。
【驗案】黃某,女,12歲,學生。主訴:心慌、胸悶、氣短、乏力2個月。活動后氣短明顯。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療月余,效果不佳。現見心慌心悸,胸悶,時感心前隱痛,氣短,乏力,活動后明顯加重,形體消瘦,面色少華,夜睡不安,心煩易驚,手足心熱,食少,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數而結,心率116 次/min,節律不齊,早搏8~10次/min。中醫辨證屬氣陰兩虛,治以益氣養陰。處方:黃芪30g,生龍骨、生牡蠣各20g,黨參、炙甘草、麥冬、五味子、白芍、金銀花、連翹、遠志各12g,雞內金、青礞石、當歸、生姜各10g,大棗3枚。服上方14 劑,心悸心慌已消失,無胸悶胸痛,體力漸復,氣稍短,夜寐安寧,食欲大增,面色紅潤,早搏偶發,脈沉有力。前方去青礞石加茯苓15g,續服14劑,諸癥皆平,心電圖正常,隨訪半年,病已痊愈。
擴張型心肌病
擴張型心肌病是一種原因未明的原發性心肌疾病。本病的特征為左心室或右心室或雙側心室擴大,并伴有心室收縮功能減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見。
養心通絡湯(湖北名醫崔金濤方)
【組成】西洋參15g,炙黃芪20g,南沙參、北沙參各15g,丹參10g,玄參15g,苦參10g,赤芍、白芍各10g,三七10g,川芎10g,降香10g,全瓜蔞10g,炙甘草8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益氣養陰,解毒散瘀、養心通絡。主治擴張型心肌病。
【方解】方中西洋參益氣養陰、清熱生津,黃芪補肺健脾,兩藥相配,滋養五臟,氣和而生,心脈貫通,血運不息,滋而不燥,補而不膩,共為君藥。南沙參、北沙參養陰清肺、益氣化痰,玄參滋陰清熱涼血、瀉火解毒,三藥共用助君藥西洋參、黃芪補益肺氣,使心脈貫通、血運不息,共為臣藥。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三七活血散瘀、消腫定痛,丹參活血涼血、養心安神,降香行氣活血、散瘀止痛,諸藥相配,行氣活血、散瘀正痛、養心安神,使血脈貫通,共為佐藥。苦參清熱燥濕、利尿消腫,炙甘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調和諸藥,以此兩味藥為使藥。以上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解毒散瘀、養心通絡之功效。全方集扶正祛邪于一身,氣陰雙補,養心而不滋膩,解毒散瘀通絡而不傷正,使心脈貫通、五臟滋養、血運不息,從而有效地防治擴張型心肌病。
【加減】如以心慌為主要臨床表現者加酸棗仁15g、遠志10g、龍骨10g、牡蠣15g;以胸悶、胸痛為主要臨床表現者加桃仁10g、紅花6g、薤白10g;以咳嗽、喘息為主要臨床表現者加陳皮10g、半夏10g、杏仁10g、五味子10g;以水腫為主要臨床表現者加豬苓10g、茯苓20g、澤瀉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