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凡以清解里熱、治療里熱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清熱藥。
【功用】清熱藥主要用治溫熱病,高熱煩渴、濕熱瀉痢、溫毒發斑、癰腫瘡毒及陰虛發熱等里熱證。
【注意】本類藥物性多寒涼,易傷脾胃,故脾胃氣虛、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藥物易化燥傷陰,熱證傷陰或陰虛患者慎用;清熱藥禁用于陰盛格陽證或真寒假熱之證。
第一節 清熱瀉火藥
石膏
石膏甘辛性大寒,肺胃二經實熱煩,
清熱瀉火止渴煎,收斂生肌宜火煅。
【性能】甘、辛,大寒。歸肺、胃經。
【功用】
1.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溫熱病氣分實熱證、肺熱喘咳證、胃火牙痛、頭痛、消渴證。石膏為清瀉肺胃氣分實熱之要藥。溫熱病氣分實熱,癥見壯熱、煩渴、汗出、脈洪大者,與知母相須為用;溫病氣血兩燔,癥見神昏譫語、發斑者,配玄參;熱病后期,余熱未盡,氣津兩虧,癥見身熱、心煩、口渴者,配人參、麥冬;肺經實熱,癥見喘咳、發熱、口渴者,配麻黃、杏仁;胃火上攻之牙齦腫痛,配黃連、升麻;胃火頭痛,可配川芎;胃熱上蒸,耗傷津液之消渴證,配知母、生地黃、麥冬。
2.斂瘡生肌、收濕、止血——潰瘍不斂、濕疹瘙癢、水火燙傷、外傷出血。潰瘍不斂,配紅粉;濕疹瘙癢,配枯礬;濕瘡腫癢,配黃柏研末外摻;水火燙傷,配青黛。
【用法】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適量外用,研末撒敷患處。
【注意】脾胃虛寒及陰虛內熱者忌用。
知母
知母性味苦甘寒,肺胃腎經歸經全,
清熱瀉火時常用,滋陰潤燥需鹽制。
【性能】苦、甘,寒。歸肺、胃、腎經。
【功用】
1.清肺熱、生津潤燥、除煩——熱病煩渴、肺熱燥咳。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者,常與石膏相須為用;肺熱燥咳,配貝母;肺燥久嗽氣急,配杏仁、萊菔子。
2.滋腎陰、瀉腎火、退骨蒸——骨蒸潮熱。陰虛火旺所致骨蒸潮熱、盜汗、心煩者,常配黃柏、生地黃。
3.瀉肺胃腎火、滋肺胃腎陰——內熱消渴。陰虛內熱之消渴證,配天花粉、葛根。
4.滋陰潤燥——腸燥便秘。陰虛腸燥便秘證,配生地黃、玄參、麥冬。
【用法】煎服,6~12g。
【注意】本品性寒質潤,有滑腸作用,故脾虛便溏者不宜用。
蘆根
蘆根甘寒能生津,肺熱胃熱均能清,
除煩止嘔肺胃經,利尿透疹均可為。
【性能】甘,寒。歸肺、胃經。
【功用】
1.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熱病煩渴。熱病傷津,煩熱口渴者,配麥冬、天花粉;或以其鮮汁配麥冬汁、梨汁、荸薺汁、藕汁服。
2.清胃止嘔——胃熱嘔噦。鮮品配青竹茹、生姜,也可單用煎濃汁頻飲。
3.清透肺熱——肺熱咳嗽、肺癰吐膿。肺熱咳嗽,配黃芩、浙貝母、瓜蔞;風熱咳嗽,配桑葉、菊花、苦杏仁;肺癰吐膿,配薏苡仁、冬瓜子。
4.清熱利尿——熱淋澀痛、小便短赤。熱淋澀痛、小便短赤,配白茅根、車前子。
【用法】煎服,干品15~30g;鮮品加倍,或搗汁用。
【注意】脾胃虛寒者忌服。
天花粉
花粉就是栝樓根,甘苦微寒肺胃經,
清熱生津能潤肺,消散癰腫功效備。
【性能】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
【功用】
1.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熱病煩渴、肺熱燥咳。熱病煩渴,配蘆根、麥冬,或配生地黃、五味子;燥傷肺胃,咽干口渴,配沙參、麥冬、玉竹;肺熱燥咳,干咳少痰,痰中帶血,配天冬、麥冬、生地黃;燥熱傷肺,氣陰兩傷之咳喘、咯血,配人參。
2.清肺胃熱、生津止渴——內熱消渴。積熱內蘊,化燥傷津之消渴證,配麥冬、蘆根、白茅根;內熱消渴,氣陰兩傷者,配人參。
3.清熱瀉火解毒、消腫排膿——瘡瘍腫毒。瘡瘍初起,熱毒熾盛,配金銀花、白芷、穿山甲;風熱上攻,咽喉腫痛,配薄荷等份為末,西瓜汁送服。
【用法】煎服,10~15g。
【注意】反烏頭。
竹葉
竹葉甘淡兼辛寒,心胃小腸歸經備,
清熱除煩能止渴,生津利尿心火瀉。
【性能】甘、辛、淡,寒。歸心、胃、小腸經。
【功用】
1.清熱瀉火、除煩生津——熱病煩渴。熱病傷津,煩熱口渴,配石膏、知母、玄參;熱病后期,余熱未清,氣津兩傷之證,配人參、麥冬;外感風熱,煩熱口渴,配金銀花、連翹、薄荷。
2.清心火、利小便——口瘡尿赤。口瘡尿赤,配木通、生地黃;溫病熱陷心包,神昏譫語,竹葉卷心常配玄參、蓮子心、連翹心。
【用法】煎服,6~15g;鮮品15~30g。
【注意】陰虛火旺、骨蒸潮熱者忌用。
梔子
梔子苦寒泄大熱,歸經心肺與三焦,
清熱瀉火能除煩,涼血解毒兼消腫。
【性能】苦,寒。歸心、肺、三焦經。
【功用】
1.瀉火除煩——熱病心煩、目赤腫痛。梔子為治熱病心煩、躁擾不寧之要藥,可配淡豆豉;熱病火毒熾盛,三焦俱熱而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者,配黃芩、黃連、黃柏;肝膽火熱上攻之目赤腫痛,配大黃。
2.清熱利濕——濕熱黃疸。肝膽濕熱郁蒸之黃疸、小便短赤者,配茵陳、大黃,或配黃柏。
3.清熱涼血止血——血淋澀痛、血熱吐衄。血淋澀痛或熱淋證,配木通、車前子、滑石;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證,配白茅根、大黃、側柏葉;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配黃芩、黃連、黃柏。
4.清熱涼血解毒——火毒瘡瘍。火毒瘡瘍、紅腫熱痛者,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或配白芷以助消腫。
【用法】煎服,6~10g。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敷。涼血止血炒焦用。
【注意】本品苦寒傷胃,脾虛便溏者不宜用。
夏枯草
夏枯草性苦辛寒,歸經肝膽效力專,
肝膽之火最能清,瘰疬之結能疏散。
【性能】辛、苦,寒。歸肝、膽經。
【功用】
1.清肝明目——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目珠夜痛。肝火上炎,目赤腫痛,配桑葉、菊花、決明子;肝陰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配當歸、枸杞子。
2.泄熱散結消腫——瘰疬、癭瘤、乳癰腫痛。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配貝母、香附;癭瘤,配昆布、玄參;乳癰腫痛,配蒲公英;熱毒瘡瘍,配金銀花。
【用法】煎服,9~15g;或熬膏服。
【注意】脾胃寒弱者慎用。
決明子
決明子能清肝目,味甘苦咸性微寒,
歸經入肝與大腸,潤腸通便效力專。
【性能】甘、苦、咸,微寒。歸肝、大腸經。
【功用】
1.清熱明目——目赤腫痛、羞明多淚、目暗不明。肝熱之目赤腫痛、羞明多淚,配黃芩、赤芍、木賊;風熱上攻之頭痛目赤,配菊花、青葙子、茺蔚子;肝腎陰虧之視物昏花、目暗不明,配山茱萸、生地黃。
2.平抑肝陽——頭痛、眩暈。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配菊花、鉤藤、夏枯草。
3.潤腸通便——腸燥便秘。內熱腸燥,大便秘結,配火麻仁、瓜蔞仁。
【用法】煎服,9~15克;本藥用于潤腸通便時,不宜久煎。
【注意】氣虛便溏者不宜用。
第二節 清熱燥濕藥
黃芩
清熱燥濕用黃芩,瀉火解毒能安胎,
涼血止血味苦寒,肺胃膽脾大小腸。
【性能】苦,寒。歸肺、膽、脾、胃、大腸、小腸經。
【功用】
1.清熱燥濕——濕溫、暑濕、胸悶嘔惡、濕熱痞滿、黃疸瀉痢。濕溫、暑濕證,濕熱阻遏氣機而致胸悶、惡心、嘔吐、身熱不揚、舌苔黃膩者,配滑石、白豆蔻、通草;濕熱中阻,痞滿嘔吐,配黃連、干姜、半夏;大腸濕熱之泄瀉、痢疾,配黃連、葛根;濕熱黃疸,配茵陳、梔子。
2.瀉火解毒——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肺熱壅遏所致咳嗽痰稠,可單用;肺熱咳嗽氣喘,配苦杏仁、桑白皮、紫蘇子;肺熱咳嗽痰多,配法半夏;外感熱病,中、上焦熱盛所致之高熱煩渴、面赤唇燥、尿赤便秘、苔黃脈數者,配薄荷、梔子、大黃。
3.涼血止血——血熱吐衄。火毒熾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證,配大黃;血熱便血,配地榆、槐花;崩漏,配當歸。
4.清熱安胎——胎動不安。血熱之胎動不安,可配生地黃、黃柏;氣虛血熱之胎動不安,配白術;腎虛有熱之胎動不安,配熟地黃、續斷、人參。
5.清解熱毒——癰腫瘡毒。火毒熾盛之癰腫瘡毒,配黃連、黃柏、梔子;熱毒壅滯之痔瘡熱痛,配黃連、大黃、槐花。
【用法】煎服,3~10g。清熱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熱可酒制用,止血可炒炭用。
【注意】本品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
黃連
黃連膽胃大腸心,性味苦寒易傷津,
清熱燥濕能瀉火,解毒用之效更真。
【性能】苦,寒。歸心、脾、胃、膽、大腸經。
【功用】
1.清熱燥濕——濕熱痞滿、嘔吐吞酸、濕熱瀉痢。黃連尤長于清中焦濕熱。濕熱阻滯中焦,氣機不暢所致脘腹痞滿、惡心、嘔吐,配紫蘇葉、黃芩、干姜、半夏;胃熱嘔吐,配石膏;肝火犯胃所致脅肋脹痛、嘔吐、吞酸,配吳茱萸;脾胃虛寒,嘔吐酸水,配人參、白術、干姜;濕熱瀉痢,腹痛,里急后重,配木香;濕熱瀉痢兼表證發熱,配葛根、黃芩;濕熱下痢膿血日久,配烏梅。
2.清熱瀉火——高熱神昏、心煩不寐、血熱吐衄。三焦熱盛,高熱煩躁,配黃芩、黃柏、梔子;高熱神昏,配石膏、知母、玄參、牡丹皮;熱盛傷陰,心煩不寐,配黃芩、白芍、阿膠;心火亢旺,心腎不交之怔忡不寐,配肉桂;邪火內熾,迫血妄行之吐衄,配大黃、蘆薈。
3.瀉火解毒——癰腫癤瘡、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毒,配黃芩、黃柏、梔子;目赤腫痛,赤脈胬肉,配淡竹葉;胃火上攻,牙痛難忍,配生地黃、升麻、牡丹皮;胃火熾盛,消谷善饑之消渴證,配麥冬;腎陰不足,心胃火旺之消渴,配生地黃;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用法】煎服,2~5g;外用適量。
【注意】本品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用;苦燥易傷陰津,陰虛津傷者慎用。
黃柏
黃柏膀胱腎大腸,清熱燥濕苦寒良,
瀉火解毒退骨蒸,下焦濕熱皆能清。
【性能】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
【功用】
1.清熱燥濕——濕熱帶下、熱淋、濕熱瀉痢、黃疸、濕熱腳氣、痿證。濕熱下注之帶下黃濁臭穢,配山藥、芡實、車前子;濕熱下注膀胱,小便短赤熱痛,配萆薢、茯苓、車前子;大腸濕熱瀉痢,配白頭翁、黃連、秦皮;濕熱郁蒸之黃疸,配梔子;濕熱下注所致腳氣腫痛、痿證,配蒼術、牛膝;陰虛火旺之痿證,配知母、熟地黃、龜甲。
2.瀉火除蒸——骨蒸勞熱,盜汗,遺精。陰虛火旺之潮熱盜汗、腰酸遺精,與知母相須為用,配生地黃、山藥,或配熟地黃、龜甲。
3.解毒療瘡——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瘡瘍腫毒,內服、外用均可,本品配大黃為末,醋調外搽;濕疹瘙癢,配荊芥、苦參、白鮮皮,亦可配煅石膏等份為末,外撒或油調搽患處。
【用法】煎服,3~12g;外用適量。
【注意】本品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忌用。
龍膽
歸經肝膽龍膽草,清熱燥濕療效好,
性味苦寒能瀉火,上下濕火瀉之巧。
【性能】苦,寒。歸肝、膽經。
【功用】
1.清熱燥濕——濕熱黃疸、陰腫陰癢、帶下、濕疹瘙癢。濕熱黃疸,配苦參,或配梔子、大黃、白茅根;濕熱下注之陰腫陰癢、濕疹瘙癢、帶下黃臭,配澤瀉、木通、車前子。
2.瀉肝膽火——肝火頭痛、目赤耳聾、脅痛口苦、驚風抽搐。肝膽實火,配柴胡、黃芩、梔子;肝經熱盛,熱極生風所致之高熱、驚風、抽搐,配牛黃、青黛、黃連,或配黃柏、大黃、蘆薈。
【用法】煎服,3~6g。
【注意】脾胃虛寒者不宜用,陰虛津傷者慎用。
秦皮
秦皮性味苦澀寒,清熱燥濕痢帶全,
解毒明目有奇效,歸經大腸與肝膽。
【性能】苦、澀,寒。歸肝、膽、大腸經。
【功用】
1.清熱燥濕、收澀止痢、止帶——濕熱瀉痢、帶下。濕熱瀉痢,里急后重,配白頭翁、黃連、黃柏;濕熱下注之帶下,配牡丹皮、當歸。
2.清瀉肝火、明目退翳——肝熱目赤腫痛、目生翳膜。肝經郁火所致目赤腫痛、目生翳膜,可單用煎水洗眼,或配梔子、淡竹葉煎服;肝經風熱,目赤生翳,配秦艽、防風。
【用法】煎服,6~12g;外用適量,煎洗患處。
【注意】脾胃虛寒者忌用。
苦參
苦參性味苦與寒,膀胱心胃大腸肝,
清熱燥濕為苦藥,殺蟲利尿治不難。
【性能】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
【功用】
1.清熱燥濕、殺蟲——濕熱瀉痢、便血、黃疸、濕熱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胃腸濕熱所致泄瀉、痢疾,可單用;血痢不止,配木香;濕熱便血、痔漏出血,配生地黃;濕熱蘊蒸之黃疸,配龍膽、牛膽汁;濕熱帶下、陰腫陰癢,配蛇床子、鶴虱;濕疹、濕瘡,單用煎水外洗有效,或配黃柏、蛇床子煎水外洗;皮膚瘙癢,配皂角、荊芥;風疹瘙癢,配防風、蟬蛻、荊芥;疥癬,配花椒煎湯外搽,或配硫黃、枯礬制成軟膏外涂。
2.清熱利尿——濕熱蘊結之小便不利。濕熱蘊結之小便不利、灼熱澀痛,配石韋、車前子、梔子。
【用法】煎服,5~10g;外用適量。
【注意】脾胃虛寒者忌用。反藜蘆。
白鮮皮
白鮮根皮味苦寒,脾胃膀胱記不繁,
祛風解毒能通痹,清熱燥濕療疥癬。
【性能】苦,寒。歸脾、胃、膀胱經。
【功用】
1.清熱燥濕、解毒止癢——濕熱瘡毒、濕疹、疥癬。濕熱瘡毒之肌膚潰爛、黃水淋漓者,配蒼術、苦參、連翹;濕疹、風疹、疥癬,配苦參、防風、地膚子,煎湯內服、外洗。
2.清熱燥濕、祛風通痹——濕熱黃疸、風濕熱痹。濕熱蘊蒸之黃疸、尿赤,配茵陳;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者,配蒼術、黃柏、薏苡仁。
【用法】煎服,4.5~9g;外用適量。
【注意】脾胃虛寒者慎用。
第三節 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
性味甘寒金銀花,肺心胃經病用佳,
清熱解毒常解暑,疏散風熱效堪夸。
【性能】甘,寒。歸肺、心、胃經。
【功用】
1.清熱解毒、散癰消腫——癰腫疔瘡。金銀花為治一切內癰外癰之要藥。癰瘡初起,紅腫熱痛者,可單用本品煎服,并用藥渣外敷患處,亦可配皂角刺、穿山甲、白芷;疔瘡腫毒,堅硬根深者,配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腸癰腹痛者,配當歸、地榆、黃芩;肺癰咳吐膿血者,配魚腥草、蘆根、桃仁。
2.疏散風熱——外感風熱、溫病初起。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身熱頭痛,咽痛口渴,配連翹、薄荷、牛蒡子;熱入營血,舌絳神昏,心煩少寐,配水牛角、生地黃、黃連;暑溫,發熱煩渴,頭痛無汗,配香薷、厚樸、連翹。
3.涼血止痢——熱毒血痢。熱毒痢疾,下利膿血,單用濃煎口服即可奏效,或配黃芩、黃連、白頭翁。
4.此外,尚可用治咽喉腫痛、小兒熱瘡及痱子。
【用法】煎服,6~15g。疏散風熱、清泄里熱以生品為佳;炒炭宜用于熱毒血痢;露劑多用于暑熱煩渴。
【注意】脾胃虛寒及氣虛瘡瘍膿清者忌用。
連翹
性苦微寒真連翹,消癰散結瘡家藥,
清熱解毒淋澀痛,疏散風熱皆有效。
【性能】苦,微寒,歸肺、心、小腸經。
【功用】
1.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癰腫瘡毒、瘰疬痰核。連翹有“瘡家圣藥”之稱。癰腫瘡毒,配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瘡癰紅腫未潰,配穿山甲、皂角刺;瘡瘍膿出、紅腫潰爛,配牡丹皮、天花粉;痰火郁結,瘰疬痰核,配夏枯草、浙貝母、玄參、牡蠣。
2.疏散風熱——風熱外感、溫病初起。風熱外感或溫病初起,配金銀花、薄荷、牛蒡子;溫熱病熱入心包,高熱神昏,配連翹心、麥冬、蓮子心;熱入營血之舌絳神昏,煩熱斑疹,配水牛角、生地黃、金銀花。
3.清心利尿——熱淋澀痛。濕熱壅滯所致之小便不利或淋瀝澀痛,配車前子、白茅根、竹葉、木通。
【用法】煎服,6~15g。
【注意】脾胃虛寒及氣虛膿清者不宜用。
穿心蓮
清熱解毒穿心蓮,心肺膀胱與大腸,
性味苦寒能燥濕,解毒消腫用之妙。
【性能】苦,寒。歸心、肺、大腸、膀胱經。
【功用】
1.清熱解毒——外感風熱、溫病初起。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發熱頭痛,可單用,亦可配金銀花、連翹、薄荷。
2.清熱涼血消腫——肺熱咳喘、肺癰吐膿、咽喉腫痛。肺熱咳嗽氣喘,配黃芩、桑白皮、地骨皮;肺癰咳吐膿痰,配魚腥草、桔梗、冬瓜子;咽喉腫痛,配玄參、牛蒡子、板藍根。
3.清熱解毒、燥濕止痢——濕熱瀉痢、熱淋澀痛、濕疹瘙癢。胃腸濕熱,腹痛泄瀉,下痢膿血者,可單用,或配苦參、木香;膀胱濕熱,小便淋瀝澀痛,配車前子、白茅根、黃柏;濕疹瘙癢,以本品為末,甘油調涂患處。
4.清熱解毒,涼血消癰——癰腫瘡毒,蛇蟲咬傷。熱毒壅聚,癰腫瘡毒者,可單用或配金銀花、野菊花、重樓,并用鮮品搗爛外敷;蛇蟲咬傷者,配墨旱蓮。
【用法】煎服,6~9g。煎劑易致嘔吐,故多作丸、散、片劑。外用適量。
【注意】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虛寒者不宜用。
大青葉
歸經心胃大青葉,性味苦寒能利咽,
清熱解毒消癰腫,消斑全在涼血功。
【性能】苦、寒。歸心、胃經。
【功用】
1.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熱入營血、溫毒發斑。溫熱病心胃毒盛,熱入營血,氣血兩燔,高熱神昏,發斑發疹,配水牛角、玄參、梔子;風熱表證或溫病初起,配葛根、連翹。
2.解毒利咽、涼血消腫——喉痹口瘡、痄腮丹毒。心胃火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者,配生地黃、大黃、升麻;瘟毒上攻,發熱頭痛,痄腮,喉痹者,配金銀花、大黃、拳參;血熱毒盛,丹毒紅腫者,用鮮品搗爛外敷,或配蒲公英、紫花地丁、重樓。
【用法】煎服,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
【注意】脾胃虛寒者忌用。
板藍根
板藍根性苦味寒,歸經心胃能涼血,
清熱解毒能利咽,溫病初起用之良。
【性能】苦,寒。歸心、胃經。
【功用】
1.清熱解毒利咽——外感發熱、溫病初起之咽喉腫痛。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發熱頭痛咽痛,可單味使用,或配金銀花、荊芥;風熱上攻,咽喉腫痛,配玄參、馬勃、牛蒡子。
2.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溫毒發斑、痄腮、丹毒、癰腫瘡毒。時行溫病,溫毒發斑,舌絳紫暗者,配生地黃、紫草、黃芩;丹毒、痄腮、大頭瘟疫之頭面紅腫,咽喉不利者,配玄參、連翹、牛蒡子。
【用法】煎服,9~15g。
【注意】體虛而無實火熱毒者忌服,脾胃虛寒者慎用。
青黛
青黛咸寒能染布,歸于肝經與肺經,
清熱解毒兼涼血,清肝瀉火能定驚。
【性能】咸,寒。歸肝、肺經。
【功用】
1.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斑——溫毒發斑、血熱吐衄、咽痛口瘡、火毒瘡瘍、咳嗽胸痛、痰中帶血。溫毒發斑,配生地黃、生石膏、梔子;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配生地黃、牡丹皮、白茅根;肝火犯肺,咳嗽胸痛,痰中帶血,配海蛤粉;肺熱咳嗽,痰黃而稠者,配海浮石、瓜蔞仁、川貝母;熱毒熾盛,咽喉腫痛,喉痹者,配板藍根、甘草;口舌生瘡,配冰片撒敷患處;火毒瘡瘍,痄腮腫痛,與寒水石共研為末,外敷患處。
2.清熱、息風止痙——暑熱驚癇、驚風抽搐。暑熱驚癇,配甘草、滑石;小兒驚風抽搐,配鉤藤、牛黃。
【用法】內服,1~3g。本品難溶于水,一般作散劑沖服,或入丸劑服用。外用適量。
【注意】胃寒者慎用。
貫眾
貫眾小毒能殺蟲,性苦微寒肝脾經,
清熱解毒治風熱,涼血止血治血熱。
【性能】苦,微寒。有小毒。歸肝、脾經。
【功用】
1.清熱解毒——風熱感冒、溫毒發斑。溫熱毒邪所致之證皆可用之,配黃連、甘草;痄腮、溫毒發斑、發疹等病證,配板藍根、大青葉、紫草。
2.涼血止血——血熱出血。血熱所致衄血,可單味藥研末調服;吐血,配黃連,研末糯米飲調服;便血,配側柏葉;崩漏下血,配五靈脂。
3.殺蟲——蟲疾。用于驅殺絳蟲、鉤蟲、蟯蟲、蛔蟲等多種腸道寄生蟲。
4.此外,本品還可用于治療燒燙傷及婦人帶下等病證。
【用法】煎服,5~10g。殺蟲及清熱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適量。
【注意】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過大。服用本品時忌油膩。脾胃虛寒者及孕婦慎用。
蒲公英
性苦甘寒蒲公英,歸經肝胃善治癰,
清熱解毒能利濕,通淋鮮用即成功。
【性能】苦、甘,寒。歸肝、胃經。
【功用】
1.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癰腫疔毒、乳癰內癰。蒲公英為治療乳癰之要藥。乳癰腫痛,可單用本品濃煎內服,或以鮮品搗汁內服,渣敷患處,也可配全瓜蔞、金銀花、牛蒡子;疔毒腫痛,配野菊花、紫花地丁、金銀花;腸癰腹痛,配大黃、牡丹皮、桃仁;肺癰吐膿,配魚腥草、冬瓜子、蘆根;咽喉腫痛,配板藍根、玄參;毒蛇咬傷,鮮品外敷。
2.清利濕熱、利尿通淋——熱淋澀痛、濕熱黃疸。熱淋澀痛,配白茅根、金錢草、車前子;濕熱黃疸,配茵陳、梔子、大黃。
3.清肝明目——目赤腫痛。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可單用取汁點眼,或濃煎內服,亦可配菊花、夏枯草、黃芩。
【用法】煎服,10~15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患處。
【注意】用量過大可致緩瀉。
紫花地丁
性苦辛寒紫地丁,專歸心肝這兩經,
清熱解毒消癰結,蛇毒咬傷內外功。
【性能】苦、辛,寒。歸心、肝經。
【功用】
1.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疔瘡腫毒、乳癰、腸癰。紫花地丁尤以治疔毒為其特長。癰腫、疔瘡、丹毒等,可單用鮮品搗汁內服,以渣外敷,也可配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乳癰,配蒲公英,煎湯內服,并以渣外敷,或熬膏攤貼患處,均有良效;腸癰,配大黃、紅藤、白花蛇舌草。
2.解蛇毒——毒蛇咬傷。可用鮮品搗汁內服,亦可配雄黃少許,搗爛外敷。
3.此外,還可用于肝熱目赤腫痛以及外感熱病。
【用法】煎服,15~30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
【注意】體質虛寒者忌服。
野菊花
野菊味苦辛微寒,肝心二經容易記,
清熱解毒是良藥,皮膚瘙癢內外用。
【性能】苦、辛,微寒。歸肝、心經。
【功用】
1.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癰疽疔癤、咽喉腫痛。熱毒蘊結,疔癤丹毒,癰疽瘡瘍,咽喉腫痛,配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
2.清瀉肝火、疏散風熱——目赤腫痛、頭痛眩暈。風火上攻之目赤腫痛,配金銀花、密蒙花、夏枯草;肝火上炎之頭痛眩暈,配決明子。
3.此外,本品內服并煎湯外洗也用于治療濕疹、濕瘡、風疹癢痛等。
【用法】煎服,9~15g;外用適量。
土茯苓
歸經肝胃土茯苓,性味總括甘淡平,
解毒除濕利關節,梅毒瘡毒并能除。
【性能】甘、淡,平。歸肝、胃經。
【功用】
1.解毒利濕、通利關節——楊梅毒瘡、肢體拘攣。土茯苓為治梅毒的要藥,可單用本品水煎服,或配金銀花、白鮮皮、威靈仙、甘草;因服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者,配薏苡仁、防風、木瓜。
2.解毒利濕——淋濁帶下、濕疹瘙癢。熱淋,配木通、萹蓄、蒲公英、車前子;陰癢帶下,單用本品水煎服;濕熱皮膚瘙癢,配生地黃、赤芍、地膚子、白鮮皮、茵陳。
3.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癰腫瘡毒。癰瘡紅腫潰爛,以本品研為細末,好醋調敷;瘰疬潰爛,將本品切片或為末,水煎服或入粥內食之,配蒼術、黃柏、苦參。
【用法】煎服,15~60g;外用適量。
【注意】肝腎陰虛者慎服。服藥時忌茶。
魚腥草
魚草辛寒歸肺經,清熱解毒消肺癰,
濕熱淋證服之應,熱毒瘡瘍內外用。
【性能】辛,微寒。歸肺經。
【功用】
1.清熱解毒、消癰排膿——肺癰吐膿、肺熱咳嗽、熱毒瘡毒。魚腥草為治肺癰之要藥。痰熱壅肺,胸痛,咳吐膿血,配桔梗、蘆根、瓜蔞;肺熱咳嗽,痰黃氣急,配黃芩、貝母、知母;外癰瘡毒,配野菊花、蒲公英、金銀花,亦可單用鮮品搗爛外敷。
2.清熱除濕、利水通淋——濕熱淋證。小便淋瀝澀痛,配車前草、白茅根、海金沙。
3.此外,本品又能清熱止痢,還可用于治療濕熱瀉痢。
【用法】煎服,15~25g;鮮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搗汁服;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患處。
【注意】本品含揮發油,不宜久煎。虛寒證及陰性瘡瘍忌服。
大血藤(紅藤)
紅藤苦平肝大腸,清熱解毒治腸癰,
活血散瘀消腫痛,經閉痛經亦可服。
【性能】苦,平。歸大腸、肝經。
【功用】
1.清熱解毒、消癰止痛——腸癰腹痛、熱毒瘡瘍。紅藤為治腸癰要藥。腸癰腹痛,配桃仁、大黃;熱毒瘡瘍,配連翹、金銀花、貝母。
2.活血散瘀、消腫止痛——跌打損傷、經閉痛經。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配骨碎補、續斷、赤芍;經閉痛經,配當歸、香附、益母草。
3.活血化瘀、祛風活絡止痛——風濕痹痛。風濕痹痛可配獨活、牛膝、防風。
【用法】煎服,9~15g;外用適量。
【注意】孕婦慎服。
敗醬草
敗醬辛苦性微寒,歸經胃肝與大腸,
清熱解毒治腸癰,產后瘀血亦能除。
【性能】辛、苦,微寒。歸胃、大腸、肝經。
【功用】
1.清熱解毒、消癰排膿——腸癰、肺癰、癰腫瘡毒。敗醬草為治腸癰腹痛的首選藥物。腸癰初起,腹痛便秘,未化膿者,配金銀花、蒲公英、牡丹皮、桃仁;腸癰膿已成者,配薏苡仁、附子;肺癰咳吐膿血者,配魚腥草、蘆根、桔梗;癰腫瘡毒,無論已潰未潰皆可用之,配金銀花、連翹,并可以鮮品搗爛外敷,均有效。
2.破血行瘀、通經止痛——產后瘀阻腹痛。可配五靈脂、香附、當歸。
3.此外,本品亦可用治肝熱目赤腫痛及赤白痢疾。
【用法】煎服,6~15g;外用適量。
【注意】脾胃虛弱、食少泄瀉者忌服。
射干
射干苦寒歸肺經,清熱解毒消咽腫,
利咽也能消痰邪,婦女有孕用之慎。
【性能】苦,寒。歸肺經。
【功用】
1.清肺瀉火、利咽消腫——咽喉腫痛。射干為治咽喉腫痛常用之品。熱毒痰火郁結,咽喉腫痛,可單用,或配升麻、甘草;外感風熱,咽痛喑啞,配荊芥、連翹、牛蒡子。
2.清肺降氣消痰——痰盛咳喘。肺熱咳喘,痰多而黃,配桑白皮、馬兜鈴、桔梗;寒痰咳喘,痰多清稀,配麻黃、細辛、生姜、半夏。
【用法】煎服,3~10g。
【注意】本品苦寒,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孕婦忌用或慎用。
山豆根
山豆根大苦大寒,歸經肺胃需記全,
清熱解毒利咽喉,牙齦腫痛用之靈。
【性能】苦,寒。有毒。歸肺、胃經。
【功用】
1.清熱解毒、利咽消腫——咽喉腫痛。山豆根為治療咽喉腫痛的要藥。熱毒蘊結之咽喉腫痛者可用之。輕者可單用本品磨醋噙服,重者配桔梗、梔子、連翹;乳蛾喉痹,可配射干、天花粉、麥冬。
2.解毒消腫——牙齦腫痛。胃火上炎引起的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均可應用,可單用煎湯漱口,或配石膏、黃連、升麻、牡丹皮。
3.此外,本品還可用于濕熱黃疸、肺熱咳嗽、癰腫瘡毒等證。
【用法】煎服,3~6g;外用適量。
【注意】本品有毒,過量服用易引起嘔吐、腹瀉、胸悶、心悸等副作用,故用量不宜過大。脾胃虛寒者慎用。
白頭翁
性味苦寒白頭翁,歸與大腸與胃經,
清熱解毒消瘰疬,涼血止痢最常用。
【性能】苦,寒。歸胃、大腸經。
【功用】
1.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熱毒血痢。白頭翁為治熱毒血痢之良藥。熱痢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膿血,可單用,或配黃連、黃柏、秦皮;赤痢下血,日久不愈,腹內冷痛,配阿膠、干姜、赤石脂。
2.解毒涼血消腫——瘡癰腫毒。痄腮、瘰疬、瘡癰腫痛等證,配蒲公英、連翹。
3.本品若與秦皮等配伍,煎湯外洗,又可治療陰癢帶下。此外尚可用于血熱出血以及溫瘧發熱煩躁。
【用法】煎服,9~15g,鮮品15~30g;外用適量。
【注意】虛寒瀉痢忌服。
馬齒莧
馬齒莧性味酸寒,歸經厥陰與大腸,
清熱解毒消瘡瘍,涼血能除濕熱痢。
【性能】酸,寒。歸肝、大腸經。
【功用】
1.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熱毒血痢。治熱毒血痢,單用本品水煎服,亦常與粳米煮粥,空腹服食;產后血痢,單用鮮品搗汁入蜜調服;大腸濕熱,腹痛泄瀉,或下利膿血,里急后重者,配黃芩、黃連。
2.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熱毒瘡瘍。血熱毒盛,癰腫瘡瘍,丹毒腫痛,可單用本品煎湯內服并外洗,再以鮮品搗爛外敷。
3.清熱涼血、收斂止血——崩漏、便血。血熱妄行,崩漏下血,可單味藥搗汁服;大腸濕熱,便血痔血,配地榆、槐角、鳳尾草。
4.此外,本品還可用于濕熱淋證、帶下等。
【用法】煎服,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患處。
【注意】脾胃虛寒,腸滑作泄者忌服。
鴉膽子
苦寒鴉膽有小毒,歸經只在肝大腸,
清熱解毒善止痢,外用腐蝕雞眼疣。
【性能】苦,寒。有小毒。歸大腸、肝經。
【功用】
1.清熱解毒、止痢——熱毒血痢、冷積久痢。久痢久瀉,遷延不愈者,配訶子肉、烏梅肉、木香。
2.殺蟲截瘧——各型瘧疾。對各種類型的瘧疾均可應用,尤以間日瘧及三日瘧效果較好,對惡性瘧疾也有效。
3.腐蝕贅疣——雞眼贅疣。本品外用有腐蝕作用。用治雞眼、尋常疣等,可取鴉膽子仁搗爛涂敷患處,或用鴉膽子油局部涂敷。
【用法】內服,0.5~2g,以干龍眼肉包裹或裝入膠囊包裹吞服,亦可壓去油制成丸劑、片劑服,不宜入煎劑;外用適量。
【注意】本品有毒,對胃腸道及肝腎均有損害,內服需嚴格控制劑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用膠布保護好周圍正常皮膚,以防止對正常皮膚的刺激。孕婦及小兒慎用。胃腸出血及肝腎病患者,應忌用或慎用。
半邊蓮
心肺小腸半邊蓮,性味兩種辛平全,
清熱解毒療疔癰,利水消腫治瘡癬。
【性能】辛,平。歸心、小腸、肺經。
【功用】
1.清熱解毒——瘡癰腫毒、蛇蟲咬傷。疔瘡腫毒,單用鮮品搗爛,加酒外敷患處;乳癰腫痛,亦用鮮品搗爛外敷;毒蛇咬傷、蜂蝎螫傷,配白花蛇舌草、虎杖、茜草。
2.利水消腫——腹脹水腫。水濕停蓄,大腹水腫,配金錢草、大黃、枳實;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配白茅根。
3.此外,對皮膚濕瘡、濕疹及手足疥癬均有較好療效,可單味水煎,局部濕敷或外搽患處。
【用法】煎服,干品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
【注意】虛證水腫忌用。
白花蛇舌草
微苦甘寒蛇舌草,歸經屬胃大小腸,
清熱兼能解蛇毒,利濕通淋效力彰。
【性能】微苦、甘,寒。歸胃、大腸、小腸經。
【功用】
1.清熱解毒——癰腫瘡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癰腫瘡毒,單用鮮品搗爛外敷,也可配金銀花、連翹、野菊花;腸癰腹痛,配紅藤、敗醬草、牡丹皮;咽喉腫痛,配黃芩、玄參、板藍根;毒蛇咬傷,可單用鮮品搗爛絞汁內服或水煎服,渣敷傷口,療效較好,亦可配半枝蓮、紫花地丁、重樓。近年本品已廣泛用于各種癌癥的治療。
2.利濕通淋——熱淋澀痛、濕熱黃疸。膀胱濕熱,單用本品,亦可配白茅根、車前草、石韋。
【用法】煎服,15~60g;外用適量。
【注意】陰疽及脾胃虛寒者忌用。
第四節 清熱涼血藥
生地黃
清熱涼血生地黃,養陰生津宜煎嘗,
歸經于肝和心腎,甘寒養陰苦清熱。
【性能】甘、苦,寒。歸心、肝、腎經。
【功用】
1.清熱涼血止血——熱入營血,舌絳煩渴,斑疹吐衄。溫熱病熱入營血,壯熱煩渴、神昏舌絳者,配玄參、連翹、丹參;血熱吐衄,配大黃;血熱便血、尿血,配地榆;血熱崩漏或產后下血不止、心神煩亂,配益母草。
2.滋陰降火——陰虛內熱、骨蒸勞熱。陰虛內熱,潮熱骨蒸,配知母、地骨皮;溫病后期,余熱未盡,陰津已傷,邪伏陰分,癥見夜熱早涼、舌紅脈數者,配青蒿、鱉甲、知母。
3.清熱養陰、生津止渴——津傷口渴、內熱消渴、腸燥便秘。熱病傷陰,煩渴多飲,配麥冬、沙參、玉竹;陰虛內熱之消渴證,配山藥、黃芪、山茱萸;溫病津傷,腸燥便秘,配玄參、麥冬。
【用法】煎服,10~15g;鮮品用量加倍,或以鮮品搗汁入藥。
【注意】脾虛濕滯,腹滿便溏者不宜使用。
玄參
玄參性苦甘咸寒,歸經肺胃少陰腎,
清熱涼血常用藥,滋陰解毒治發斑。
【性能】甘、苦、咸,微寒。歸肺、胃、腎經。
【功用】
1.清熱涼血——溫邪入營,內陷心包,溫毒發斑。溫病熱入營分,癥見身熱夜甚、心煩口渴、舌絳脈數者,配生地黃、丹參、連翹;溫病邪陷心包,神昏譫語,配麥冬、竹葉卷心、連翹心;若溫熱病,氣血兩燔,發斑發疹,配石膏、知母。
2.清熱生津、滋陰潤燥——熱病傷陰,津傷便秘,骨蒸勞嗽。熱病傷陰,津傷便秘,配生地黃、麥冬;肺腎陰虛,骨蒸勞嗽,配百合、生地黃、貝母。
3.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癰腫瘡毒。肝經熱盛,目赤腫痛,配梔子、大黃、羚羊角;瘟毒熱盛,咽喉腫痛,白喉,配黃芩、連翹、板藍根;痰火郁結之瘰疬,配浙貝母、牡蠣;癰腫瘡毒,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脫疽,配金銀花、當歸、甘草。
【用法】煎服,10~15g。
【注意】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反藜蘆。
牡丹皮
苦甘微寒牡丹皮,歸經心肝腎經全,
清熱涼血療虛熱,活血散瘀酒炒用。
【性能】苦、甘,微寒。歸心、肝、腎經。
【功用】
1.清熱涼血止血——溫毒發斑、血熱吐衄。牡丹皮善能清營分、血分實熱。溫病熱入營血,迫血妄行所致發斑、吐血、衄血,配水牛角、生地黃、赤芍;溫毒發斑,配梔子、大黃、黃芩;血熱吐衄,配大黃、大薊、茜草根;陰虛血熱吐衄,配生地黃、梔子。
2.清透陰分伏熱——溫病傷陰,陰虛發熱,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牡丹皮為治無汗骨蒸之要藥,常配鱉甲、知母、生地黃。
3.活血祛瘀——血滯經閉、痛經、跌打傷痛。血滯經閉、痛經,配桃仁、川芎、桂枝;跌打傷痛,配紅花、乳香、沒藥。
4.散瘀消癰——癰腫瘡毒。火毒熾盛,癰腫瘡毒,配大黃、白芷、甘草;瘀熱互結之腸癰初起,配大黃、桃仁、芒硝。
【用法】煎服,6~12g。清熱涼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制用。
【注意】血虛有寒、月經過多及孕婦不宜用。
赤芍
性苦微寒是赤芍,歸經只在厥陰肝,
清熱涼血瀉肝火,散瘀止痛用之效。
【性能】苦,微寒。歸肝經。
【功用】
1.清熱涼血止血——溫毒發斑、血熱吐衄。溫毒發斑,配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黃;血熱吐衄,配生地黃、大黃、白茅根。
2.清熱涼血、散瘀消腫——目赤腫痛、癰腫瘡瘍。肝經風熱之目赤腫痛、羞明多眵,配荊芥、薄荷、黃芩;熱毒壅盛,癰腫瘡瘍,配金銀花、天花粉、乳香,或配連翹、梔子、玄參。
3.活血散瘀止痛——肝郁脅痛、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跌打損傷。肝郁血滯之脅痛,配柴胡、牡丹皮;血滯經閉、痛經、癥瘕腹痛,配當歸、川芎、延胡索;跌打損傷,瘀腫疼痛,配虎杖,或配桃仁、紅花、當歸。
【用法】煎服,6~12g。
【注意】血寒經閉不宜用。反藜蘆。
紫草
紫草甘寒心肝經,涼血活血有奇功,
解毒透疹亦可用,水火燙傷疹瘡癰。
【性能】甘、咸,寒。歸心、肝經。
【功用】
1.涼血活血、解毒透疹——溫病血熱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溫毒發斑,血熱毒盛,斑疹紫黑者,配赤芍、蟬蛻、甘草;麻疹不透,疹色紫暗,兼咽喉腫痛者,配牛蒡子、山豆根、連翹;麻疹氣虛,疹出不暢,配黃芪、升麻、荊芥。
2.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瘡瘍、濕疹、水火燙傷。癰腫瘡瘍,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瘡瘍久潰不斂,配當歸、白芷、血竭;濕疹,配黃連、黃柏、漏蘆。水火燙傷,用本品以植物油浸泡,濾取油液,外涂患處;或配黃柏、牡丹皮、大黃,麻油熬膏外搽。
【用法】煎服,5~10g;外用適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搽。
【注意】本品性寒而滑利,脾虛便溏者忌服。
水牛角
牛角性味苦與寒,歸經只在心和肝,
清熱涼血解毒用,血熱妄行吐衄斑。
【性能】苦,寒。歸心、肝經。
【功用】
1.清熱定驚——溫病高熱、神昏譫語、驚風、癲狂。溫熱病熱入血分,高熱,神昏譫語,驚風抽搐,水牛角濃縮粉配石膏、玄參、羚羊角;血熱癲狂,配石菖蒲、玄參、連翹。
2.清熱涼血——血熱妄行之斑疹、吐衄。可配生地黃、牡丹皮、赤芍。
3.清熱解毒——癰腫瘡瘍、咽喉腫痛。可配黃連、黃芩、連翹。
【用法】鎊片或粗粉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時以上。水牛角濃縮粉沖服,每次1.5~3g,每日2次。
【注意】脾胃虛寒者忌用。
第五節 清虛熱藥
青蒿
青蒿性味苦辛寒,歸經肝膽透營分,
解暑截瘧清虛熱,若除骨蒸亦用鮮。
【性能】苦、辛,寒。歸肝、膽經。
【功用】
1.清透陰分伏熱——溫邪傷陰,夜熱早涼。溫病后期,余熱未清,邪伏陰分,傷陰劫液,夜熱早涼,熱退無汗,或熱病后低熱不退等,配鱉甲、知母、牡丹皮、生地黃。
2.清虛熱、涼血除蒸——陰虛發熱,勞熱骨蒸。陰虛發熱,骨蒸勞熱,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者,配銀柴胡、胡黃連、知母、鱉甲。
3.清解暑熱——暑熱外感,發熱口渴。外感暑熱,頭昏頭痛,發熱口渴,配連翹、滑石、西瓜翠衣。
4.截瘧——瘧疾寒熱。青蒿尤善除瘧疾寒熱,為治療瘧疾之良藥。單用較大劑量鮮品搗汁服,或隨證配伍黃芩、滑石、青黛、通草。
5.清解肝膽之熱——濕熱郁遏少陽三焦。濕熱郁遏少陽三焦,氣機不利,寒熱如瘧,胸痞作嘔,配黃芩、滑石、半夏。
【用法】煎服,6~12g,不宜久煎;或鮮用絞汁服。
【注意】脾胃虛弱,腸滑泄瀉者忌服。
白薇
白薇性味苦咸寒,歸經肝胃還有腎,
清熱涼血兼通淋,解毒療瘡咳因肺。
【性能】苦、咸,寒。歸胃、肝、腎經。
【功用】
1.清熱涼血益陰——陰虛發熱、產后虛熱。熱病后期,余邪未盡,夜熱早涼,或陰虛發熱,骨蒸潮熱,配地骨皮、知母、青蒿;產后血虛發熱,低熱不退及昏厥等癥,配當歸、人參、甘草;溫邪入營,高熱煩渴,神昏舌絳,配生地黃、玄參。
2.清熱利尿通淋——熱淋、血淋。膀胱濕熱,血淋澀痛,配木通、滑石及石韋。
3.清熱解毒療瘡——瘡癰腫毒、毒蛇咬傷、咽喉腫痛。血熱毒盛之瘡癰腫毒、毒蛇咬傷,配天花粉、赤芍、甘草;咽喉紅腫疼痛,配金銀花、桔梗、山豆根。
4.清肺熱而透邪、清虛熱而益陰——陰虛外感。陰虛外感,癥見發熱咽干、口渴心煩,配玉竹、淡豆豉、薄荷。
【用法】煎服,5~10g。
【注意】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
地骨皮
地骨味甘藥性寒,涼血退蒸歸腎肝,
清肺降火止咳嗽,瀉火止渴又生津。
【性能】甘,寒。歸肺、肝、腎經。
【功用】
1.清肝腎之虛熱、除有汗之骨蒸——陰虛發熱,盜汗骨蒸。地骨皮為退虛熱、療骨蒸之佳品。陰虛發熱,配知母、鱉甲、銀柴胡;盜汗骨蒸、肌瘦潮熱,配秦艽、鱉甲。
2.清泄肺熱——肺熱咳嗽。肺火郁結,氣逆不降,咳嗽氣喘,皮膚蒸熱,配桑白皮、甘草、粳米。
3.清熱涼血止血——血熱出血證。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單用本品加酒煎服,亦可配白茅根、側柏葉等。
4.生津止渴——內熱消渴。可配生地黃、天花粉、五味子。
【用法】煎服,9~15g。
【注意】外感風寒發熱及脾虛便溏者不宜用。
銀柴胡
銀胡味甘性微寒,歸經肝胃清虛熱,
骨蒸潮熱皆能退,疳積發熱亦能除。
【性能】甘,微寒。歸肝、胃經。
【功用】
1.清虛熱——陰虛發熱。銀柴胡為退虛熱除骨蒸之常用藥。陰虛發熱,骨蒸勞熱,潮熱盜汗,配地骨皮、青蒿、鱉甲。
2.除疳熱——疳積發熱。小兒食滯或蟲積所致的疳積發熱,腹部膨大,口渴消瘦,毛發焦枯,配胡黃連、雞內金、使君子,亦可與梔子、人參、薄荷配伍。
【用法】煎服,3~10g。
【注意】外感風寒、血虛無熱者忌用。
胡黃連
胡連藥苦性亦寒,歸經肝胃與大腸,
能退虛熱清濕熱,小兒疳熱用之安。
【性能】苦,寒。歸肝、胃、大腸經。
【功用】
1.退虛熱、除骨蒸——骨蒸潮熱。可配銀柴胡、地骨皮。
2.除疳熱——小兒疳熱。小兒疳積發熱,消化不良,腹脹體瘦,低熱不退,配黨參、白術、山楂。
3.清熱燥濕——濕熱瀉痢。胡黃連為治濕熱瀉痢之良藥,配黃芩、黃柏、白頭翁。
4.清大腸濕火蘊結——痔瘡腫痛、痔漏成管。可配刺猬皮、麝香。
【用法】煎服,3~10g。
【注意】脾胃虛寒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