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譯者序(2)

在作品中,沃爾夫無數次生動地再現了聽覺的感受,把外部世界的各種聲音完美地展現了出來。有時候,他會直接用一首詩來代替敘述,而且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沃爾夫的文字不僅能夠傳達出事物的聲音與畫面,而且還能傳達出事物的氣味,所有的感官感受融匯在一起,給人一種全新的立體感。在《時間與河流》的第一部分第四章,他在敘述中穿插了大量的抒情內容。從表面上來看,這部分與小說的整體敘述并不和諧,有些內容既隱晦又支離破碎。因而有些讀者認為這樣會影響小說的敘述,從而質疑他對小說結構的駕馭能力。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內容主要是描述主人公酒醉后的心情和感受,大段的抒情和破碎的語言的確能給人一種真實且逼真的感受。或許這一段文字正是沃爾夫在列車上喝完酒后立即寫在筆記上的吧。

在他的小說中,優美的段落處處可見。例如:

我再次穿越所有時間和歲月——穿越荒涼冬日盡頭的三月,穿越淡紅色殘陽的凄涼與悲愴,穿越四月魔幻般的綠色,穿越盛夏之際令人恐怖而窒息的具體地點,穿越十月落葉的氣味與空氣中木材散發出的煙霧。

這些被遺忘的時刻與數不盡的片段,連同我所有巨大的記憶、多年前消失在山巔的聲音、那些已然不在永不再現的親屬的聲音,他們修建并長辭在那里的房屋、留有他們足跡的道路、姑媽芒向我講述過去那些名不見經傳者故事的時刻,此時一齊重現腦海。它們在我巨大的思想脈動中得以恢復,莊稼也浮現出來,一株株、一棵棵、一絲絲,直到完全、完整,并與滋養它們的大地(它們最后、有生命的部分)結合在一起。(《時間與河流》)

沃爾夫對英國著名作家詹姆斯·喬伊斯非常推崇。1926年他在歐洲旅行期間,曾兩度邂逅了喬伊斯。雖然兩人并不熟悉,但是短暫相逢的經歷令沃爾夫非常難忘。沃爾夫在自己的創作中有意識地模仿了喬伊斯的寫作風格,在《天使,望故鄉》中,有很多段落都可窺見喬伊斯式的文風。盡管如此,學者米歇爾·埃沃頓認為:“沃爾夫雖然深受歐洲文學的影響,但是他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美國的文學傳統。”

事實上,他的第二部小說《時間與河流》在很大程度上與華盛頓·歐文與馬克·吐溫的寫作風格十分接近。“《時間與河流》將自傳體寫作手法與馬克·吐溫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的情節敘述與結構巧妙地結合起來。”他盡情地描寫時間、死亡、孤獨、睡眠、火車、河流、夜晚。這些極其普通的事物在他的筆下開始變得深邃而神秘。

有人認為,與其把沃爾夫稱作小說家,還不如把他稱作詩人。他是一位極其質樸、自然的詩人。他巧妙地將各種詩句、民謠運用于作品中,大大加強了作品的感染力。他對各種簡單的聲音或詞匯情有獨鐘。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見各種富有節奏的詩意表達。這種獨特的語言特色和藝術風格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意義,使作品在語言層次上呈現出含蓄雋永的美感和盎然的詩意,達到了理想的藝術效果。他的這種天賦或許部分源自家庭的熏陶,因為沃爾夫小時候經常聽到父親誦讀莎士比亞的詩句,從小就培養了他對這種詩性語言的愛好和興趣。沃爾夫本人也曾坦言,他對詩歌情有獨鐘。在其作品中,他旁征博引,有些詩句的運用恰到好處,充分地表達了具體的感受與心境。在《時間與河流》中,詩歌仍然處處可見。

《時間與河流》的副標題是:追求青春夢想的傳奇故事。在副標題下,他引用了一句話:“誰知道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入地的呢?”該句話出自《圣經·舊約·傳道書》第3章第21節。接下來,他在向編輯珀金斯致敬之際引用了德國作家歌德的一首詩,這首名為《迷娘曲》的詩出自歌德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所有這些用典烘托出一種浪漫卻堅定的氣氛,把一個年輕人追求理想的熾熱激情體現了出來。

沃爾夫還十分擅長直接運用打油詩或者諷刺詩來表達具體的情境。例如,在《天使,望故鄉》一書中,孩子們用歌聲來戲弄甘特:

“甘特老頭!

醉酒回家!

甘特老頭

醉酒回家!”

另一首歌子也反映了孩子們的天真和頑皮:

“相約在圣——路——易,啦——啦,

相會在博覽會,

如若見到小伙姑娘們,

就說我一定會來。

我們一齊跳‘胡氣咕氣’——”

要想在作品中真正、如實地再現生活,作家必須經歷并且了解那樣的生活,他必須對各種各樣的生活有所意識。沃爾夫有意識地關注了他周圍的人以及周圍的世界,并且以極其細微的、近乎自然主義的寫作手法再現了這一切。但是他在寫作的時候明顯懷著一種幻想,這是他個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因此幻想與現實之間往往有不重合之處。托馬斯·沃爾夫的四部長篇小說雖然具有自傳體的特點,但是作品的內容并非完全是作者的親身經歷,相反,幾部作品中融入了作者大量的想象與虛構。有評論家認為,在想象力方面,沃爾夫堪與惠特曼相媲美。這話不無道理。雖然惠特曼與沃爾夫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前者逝世于1892年,而八年后沃爾夫才出世。但是他們兩者之間的共同之處卻不少。惠特曼的詩歌狂野、歡快,而沃爾夫的抒情性散文體作品同樣顯得狂放不羈、氣勢磅礴,具有明顯的反傳統特點。兩位作家都深愛著美國,都對美國所展現的各種美好傾心不已。兩人都用各自的詩性語言贊美了美國。他們贊美美國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城市,美國就是人之自由精神的象征。在他的筆下,他盡情地抒發自己對美國的感受:奔流的大河、繁忙的港口、廣闊無際的蒼穹、各種膚色和種族的民眾、高樓林立的城鎮、充滿現代氣息的都市生活,等等。在《無處還鄉》中,他用數十頁篇幅描繪了美國及美國人的生活,在這一點上,他毫不遜色于惠特曼。雖然他的小說大受歡迎,但是由于他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了他所處的生活環境、人物與事件,許多家鄉的鄉親和朋友都非常惱火,這件事情迫使沃爾夫開始深入地思考文學虛構與真實經驗的關系。沃爾夫堅持認為:“作家若想創作出富有價值的東西,他就必須利用自己生活經歷中的素材。”

他的作品將自己的人生經歷與虛構的情節緊密地穿插起來,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比較如實地反映了美國社會的現實。沃爾夫深愛著美國,他遠赴歐洲達七次之多,但是每每在他離開美國之后,他才更加喜愛美國,感到某種記憶或某種難言的力量一直驅使自己不斷返回。在描寫美國的時候,他往往會關注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細小方面,諸如“牛奶車開過街頭的聲音”等等。這些東西往往能勾起人們的回憶,讀來清新自然,也容易打動讀者的心。作為一名小說家,他把自己的直觀感受傾注于筆端,用一種強烈的意識再現了自己對美國的認識和看法。

和惠特曼不同,他沒有使用太多贊美的字眼,相反,他甚至會在很多方面對美國提出批評,但是總體而言,他用含蓄、樸實、自然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美國的熱愛。

沃爾夫往往將景物描寫與抒情緊緊結合起來,這是他的又一大特色。在《時間與河流》中,優美的景物描寫與抒情處處可見。美國學者羅伯特·泰勒·恩賽也認為:“沃爾夫不僅對自然世界十分關注,而且還經常將人物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大加渲染。”沃爾夫在抒情時往往使用長而復雜的句式和結構,經常連續使用三個以上的名詞或形容詞。這些詞匯表面上給人一種唆、重復之感,但是仔細品味,讀者就會發現這些詞匯不僅意義相異,而且相互之間具有某種內在的互補性。顯而易見,作者在寫作時并非隨意用詞,而是精心構思而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梅州市| 手游| 乐都县| 衡水市| 广宁县| 黑河市| 永胜县| 大庆市| 哈密市| 翁源县| 佛教| 古蔺县| 昔阳县| 高要市| 永州市| 彩票| 故城县| 克东县| 沾化县| 成安县| 淳安县| 清远市| 玛沁县| 洛川县| 平湖市| 海安县| 桃江县| 冕宁县| 子洲县| 德格县| 清新县| 冷水江市| 炉霍县| 弥渡县| 侯马市| 长治县| 琼结县| 恩施市| 长沙市| 同心县| 五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