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現實的需要

2.2.1 我國設計管理發展及研究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對設計管理的運用和研究才剛剛萌芽,其發展看似快速蓬勃,但實際上存在著不少問題,令人擔憂。

2.2.1.1 企業設計管理實踐所存在的問題

首先,國內的許多企業都缺乏整體形象設計的概念,而這個領域恰恰是現代企業經營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這樣造成的后果是,這些企業每年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設計上,如產品開發設計、廣告宣傳、展覽、包裝、建筑、企業識別系統以及企業經營的其他項目等。但是,由于企業領導者缺乏設計管理和整體形象設計的概念,造成與設計部門和相關設計公司的溝通存在問題,再加上對這些不同的設計方面缺乏協調的控制和統一的管理,這一系列的原因往往使企業所做的不同設計各自傳達出的信息毫無關聯甚至相互矛盾。這樣便造成企業整體設計的凌亂與不統一,失去了用設計手段建立企業完整的視覺形象、確立企業在市場中的地位并擴大影響的機會,一項重要的企業資源被浪費掉了。

另外,不少企業是以一種隨意性的方式來使用設計師,缺乏系統的考慮;而且在尋求與社會上職業設計師合作的過程中,帶有較多的嘗試性和隨意性。當它們認為需要設計某一產品或包裝時,便聘請一位設計師進行設計,以應一時之需,而下次設計任務,也許會請另一位設計師來進行。基本屬于單項設計的合作性質,沒有意識到尋求與經驗豐富、專業素質高的優秀設計師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并利用他們杰出的創造力與高屋建瓴的眼界為企業創出獨特設計的重要性。在這種情況下,設計既不是系統的,也不是連續的。因而企業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外觀上和功能上都缺乏有機的聯系,而不像是同出一門的“兄弟”,這就給消費者識別企業的產品帶來了麻煩,影響了產品的銷售。

還有,絕大多數企業對設計管理缺乏戰略上的認識。設計是一項協同性非常高的活動,與技術開發部門、市場研究部、銷售系統的互動必須是深入緊密的,企業也應該建立一套科學、準確、有效的設計評價系統,固然,創新不排斥靈感和直覺,但也絕不是企業領導者拍拍腦袋就拍板定案的,設計管理比單一項目的設計更為重要,與企業整個發展戰略決策息息相關。企業要依循設計的原則和策略在企業開發生產經營活動中對各部門進行指導,以實現設計目標,使產品增值。成功地運用設計管理,可使企業在戰略策劃階段就蘊含了經營的策略,同時,策略上的優勢也為產品和企業在競爭中奠定良好的基礎。

2.2.1.2 設計管理理論研究所存在的問題

迄今為止,在我國不少高校的藝術設計與工業設計教學計劃或準備新開設的課目表中,都已經列出了“設計管理”課程的名目。盡管最近幾年,國內學術界對設計管理的研究非常重視,很多高校的教師及研究生都在研究這一領域,并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但是,就實際狀況而言,這些研究雖然涉及設計管理的每一個環節,包括設計的營銷與管理,設計項目管理,設計師管理,設計教育管理等等,但內容較散亂,整個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框架,多在闡述什么是設計管理、設計管理的重要性、設計管理的范疇等問題,而沒能得出可靠的、可供操作、執行的理論與方法。

從目前國內相關論著中不難看出,雖然對設計管理的研究正趨于縱深發展,但確實也存在著一些研究的盲區和誤區。具體分析如下:

1.研究角度

很多國內專家學者在研究設計管理時,大多從純管理的角度出發,多在闡述那些程式化、模式化的外在的物化東西(如設計流程、設計程序等);缺少從文化角度來研究設計管理問題,忽視了設計管理中內在的軟戰略和文化力問題以及設計工作的特殊性。

以臺灣鄧成連教授所著《設計管理:產品設計之組織、溝通與運作》一本為例,該書以廣泛的設計組織案例為研究資料,對企業管理怎么與設計行業結合作了較深入的探索;但理論創見仍延續程序性設計理論,忽略了世界設計界的最新變化,此外,對設計生產與文化的關系以及人文素養的重要性重視不夠。

要知道,設計流程或程序只是一種操作模式,并不能與設計管理模式混為一談。簡單地說,設計操作模式只是設計管理的一部分,它只管事;設計管理模式既管事又管人,它還應包括評估體系、激勵機制等等,有了這些體系的支撐,操作模式才能真正起作用。

2.研究對象

現有理論研究還存在著研究對象概念不清、界限模糊的現象,沒有形成成熟的研究范式。有的設計管理研究其目標都存在著偏差,總盯在具體的產品設計上,而忽視了設計戰略、設計組織及設計文化等問題。至于對設計管理中文化力的論述及文化力的整合開發研究則幾乎空白。僅有的論述也只局限于企業文化(即企業精神、企業靈魂、企業價值觀、企業經營思想、企業管理哲學、企業形象、企業行為規范與準則等)的概念,而這些絕大部分都是針對企業內部而言;對企業外部的文化力(如商業文化、政治文化、經濟文化、科技文化、網絡文化、傳統文化、體育文化等)注意很少,而這些因素又往往決定企業設計在市場上的成敗。這種研究是可以說是孤立的、片面的、靜止的,它完全忽視了外部文化力對設計組織的影響,忽視了設計管理的動態性和系統性。

在研究的具體案例上,多集中在國外先進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設計管理模式?,F有的具體設計管理案例分析大都集中在三星、PHILIPS、SONY以及國內海爾、聯想等幾個大公司,而在我國企業中占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它們的設計管理研究幾乎沒人關注。

2.2.2 文化力整合的必要性

隨著市場需求的多樣化、技術進步的復雜化、管理內容的集成化,我國許多企業的發展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作為企業運營過程中最短的那塊木板——設計,已經愈來愈受到重視。為彌補木桶那塊最短的木板,這些企業引進了西方先進的設計管理觀念,聘請了不少出色的設計師,短時間內也取得了出色的效果,木桶的容量急速獲得提高。但是,在隨后的過程中,卻發現木桶里的水在慢慢變少,仔細一看,原來是新接的那塊木板與其他的木板之間存在縫隙,木桶在漏水。究其原因,是忽視了黏合劑——文化力的整合。

圖2.6 設計管理為企業整合提供平臺

設計流程、程序及相關機制甚為重要,但一定要看到其剛性的弱點,應該對企業設計管理注入文化這一活水,實施軟管理。

我們知道,在激烈的現代市場競爭中,企業對新產品問題提出了更為全面、科學的管理要求,為了提升企業的設計競爭力,不僅注重產品某項技術經濟參數質和量的突破與提高,更強調創新設計思維貫穿新產品構思、設計、試制、營銷的全過程(包括與產品有關的一切因素,如營銷活動、公眾服務、售后服務以及與企業有關的視覺形象的各個方面,包括商標、環境、色彩、企業文化等各方面的形象),在技術與藝術結合、開發與市場結合中,突出產品設計創新(包括功能創新、形式創新、生產工藝創新等)、營銷創新、品牌創新、服務創新等多維交織的組合創新。而這種全方位的整合創新離不開設計管理,它是建立在文化力整合的基礎之上的。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它的文化體系愈是整合了不同的文化特質,那么其文化體系就愈豐富,愈有生命力,而一個文化體系愈豐富,愈有生命力,它的整合能力就愈強。”司馬文杰:《文化社會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8頁。

設計管理中文化力的整合對于企業來說,可使其永葆活力和凝聚力;對于設計師及企業員工而言,則可使他們保持旺盛的精力、激情和創造力;也能夠讓企業的設計充滿人情味、富有競爭力。

設計管理中文化力整合開發能夠促使企業設計管理者密切關注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抓住寶貴機遇,主動迎接未來挑戰;其次,文化力的整合有利于企業優化配置內部設計資源,企業只有實施有效的文化力整合,才能將企業的各種設計資源統一到設計戰略之下,從而避免出現設計資源分配與設計工作重點安排上的沖突;再次,文化力的整合對企業內部設計部門及各個設計協作部門、設計工作的各個環節的高效運行起主導作用,有利于發揮設計管理的協同作用;最后,文化力的整合亦為“創新”這臺企業之車的發動機提供充足的潤滑劑,使企業的設計創新過程能流暢、順利地進行。

2.2.3 設計管理中文化力整合理論的提出

要知道,沒有優秀的設計文化和企業文化,很難營造設計師成長的環境;沒有優秀設計師的成長,很難獲得優秀的設計文化和企業設計的不斷創新。而我國企業在設計管理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文化力重視和研究得不夠,造成某些方面缺乏有機的綜合,導致設計要素相互之間以及設計管理與其他系統之間的脫節,難以形成集中的合力,難以提升企業的設計競爭力。

在企業管理中,設計已不再拘泥于某個產品的具體形態設計,而是更多地考慮人的使用環境、背景、定位等,設計不再單純地在產品開發、技術上突破,而更強調設計的融合,即與企業戰略、消費需求、社會背景的文化大融合。具體的設計只是在整體設計管理框架下的一個重要部分。在企業形象、產品形象、服務等方面,設計需要統一即操作層面與戰略層面之間的設計管理,也就是所說的整合企業各種設計資源,而整合不是目的,是要發揮其整合后的作用,以獲取持續的設計競爭力。

基于這種現實,有必要在理論上對設計管理加以系統地認識和總結,研究文化力的整合開發。整合理論作為系統的理論和方法,以人性為旨歸,時刻根據現實社會的變化對企業設計管理的各種要素不斷做出綜合與調整,走出設計組織內部的小循環,步入企業全方位設計的大循環。

“設計管理的改善將產生較佳的設計、較高品質的產品和較大的競爭力”,設計管理中文化力整合理論的提出對于當代中國企業設計管理研究將會是一種新的有益探索,對于當代中國企業的設計競爭力的提升將會大有幫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中县| 文登市| 浑源县| 同江市| 双江| 徐闻县| 霍山县| 宁乡县| 耿马| 唐山市| 五莲县| 个旧市| 丹东市| 彭泽县| 中江县| 庆城县| 绥德县| 白水县| 剑河县| 赫章县| 揭西县| 马龙县| 萨迦县| 苍山县| 运城市| 岳西县| 芜湖市| 交口县| 西贡区| 遂宁市| 宁乡县| 宜章县| 河南省| 丰宁| 东兰县| 虹口区| 平南县| 柳河县| 灯塔市| 凤凰县| 阿拉善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