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人生的審美追求(3)

童年是人生重要的發展階段,每個人在這個時候已初步形成了對于生活以及周圍世界的感受、印象與情感。但童年的體驗更具有審美的意味,因其體驗朦朧多義,想象迭出,更以幻想妙得,身心陶醉與一念常惺的愉悅并存。當人們閑暇或散步之時,偶爾嗅到春風拂來的花香,這種直透心脾的感受,會引起一種似曾有過的親切之感。這種深切的體味,可能就是童年時曾經歷過的一連串類似體驗的再次萌發。對童年時光的體驗作為人類個體本真的、無飾的生命感悟,排除一切道德成見的干擾,最接近于人的自然本性。兒童的世界里只有母愛、純真和善良,沒有算計、欺詐和世故,所以充滿了稚拙、天真、浪漫與詩情。兒童尚未形成理性思維的定勢,想象力極其豐富,最喜歡各種各樣的游戲。游戲是兒童的天性使然,其生活的態度就是游戲的態度。憑借這種態度,兒童的各種想象得以從現實和社會規范的各種限制中飄逸出來。在他們的意識中,布娃娃晚上也睡覺,貓的丈夫是狗等各種出奇想象。撇開兒童游戲指向的是非問題,單就其生活態度而論,兒童所理解的世界完全是審美的詩意的世界。可是,隨著涉世漸深,童年時期的審美幻想逐漸被理性、道德和世俗規范所浸染,其審美的人生態度逐步弱化并漸變為世俗的或功利的人生態度。這就需要用審美的人生去加以修正,去進行補充。

人都曾流連于自己的童年時代,成年后無不向往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天真與情趣。泰戈爾曾說過,在人生中童年是最偉大的。童年的可愛在于單純,因為單純而耽于幻想,因為單純而又無所顧慮,這兩點正是獲得人生審美價值的重要特征。然而,童年時期對恐懼、痛苦、孤獨、悲哀等的體驗以及對死亡的感知也是極其強烈的,以至于深深地銘刻在一個人的記憶深處,有可能被積淀為一生無法抹去的灰暗的心理意識,使人生的許多觀點及行為,在不同程度上被這種灰暗心理所過濾而折射出強烈的悲戚的生命意識,嚴重影響了人們對人生幸福而愉悅的體驗。美好的體驗以愉悅為特征,可能稍縱即逝;反之,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體驗會留下心靈的創痕,并以不同的形式納入到人生體驗的長河中,其意義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深化和升華,對一個人的個性、氣質、性格、習慣以及感知世界的方式都將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這時更需要用審美的人生去替代,使這種心理發生轉移,以消除灰暗,獲得透明。

人類同樣也有過自己的童年,現代人對人類童年期也一往情深。而古希臘正是西方文明的童年時期,也是西方文明的源頭。正因為如此,18世紀以后西方許多思想家,帶著由工業社會造成的破碎心靈,紛紛到古希臘尋求美好的回憶和救世的良方。古希臘人猶如天真的兒童,對人生有著無限的向往與憧憬,充滿著無限的激情與浪漫。古希臘人熱衷于編織神話,相信神秘力量的作用和表現,并不顧及邏輯及其基本定律的要求。神話雖然不合邏輯,卻服從感性心理活動的情理,能夠真切地表現人的喜、怒、哀、樂、愛、憎、惡、懼等各種情感變化。古希臘人的興趣不是盡可能客觀地、準確地把握世界,而在于審美地適應主觀的期望和幻想。古希臘又是西方哲學的源頭,哲學的知性并沒有使希臘人失去憧憬和浪漫之心。席勒曾有過概括:“我們看到,他們既善于哲學思考,又長于形象創造,既溫柔又剛毅,他們把想象的青春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結合在一個完美的人性里。”【35】并認為其“游戲”是古希臘人將感性與理性結合在一起的秘密,“游戲”既能培養感覺力,又能發展理性能力,不僅抵制理性僭越感性,同時也阻止感性對理性的侵犯。憑借“游戲”的中介作用,感性和理性實現融合與統一。通過“游戲”獲得人的審美的完整性。席勒堅信,當人達到完整時,就似乎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只有兒童才能充分享受“游戲”和認同“游戲”,現代人如想不繼續異化,恢復完整,其途徑是找尋人類的童年狀態,回到古希臘人的審美世界,以審美的態度對待人生。這樣人生通過藝術化的過程而獲得心靈的和諧與自由。

向往古希臘人的審美化的世界,是18世紀以來歐洲的美學追求。法國的美術史學評論家丹納就對之有不盡的傾慕,并在《藝術哲學》中寫道:“埃及祭司對梭倫說道:‘噢,希臘人!希臘人!你們都是孩子!’不錯,他們以人生為游戲,以人生一切嚴肅的事為游戲,以宗教與神明為游戲,以政治與國家為游戲,以哲學與真理為游戲。”【36】深受席勒思想影響的早期浪漫主義詩人諾瓦利斯、施萊格爾等人,反對社會生活的理性化、功利化和機械化,推揚審美救世的價值及作用,對古希臘人的審美世界投去敬佩、羨慕和贊賞的目光。此后,這種思古之幽情的熱潮起伏跌宕,蔚為大觀。

以研究古希臘悲劇著稱的哲學家尼采認為,人生是一個美麗的夢,是一種審美的陶醉。可是,科學卻要戳穿這個夢,道德卻要禁止這種醉。就算浮生若夢,你也應該熱愛這個夢,精神飽滿并充滿希望地把這夢做下去,不要失去了做夢的情致和快樂。所以,審美的人生態度是與科學的人生態度、倫理的人生態度相區別的。很早以來,人們曾被藝術與真理的矛盾所困惑,其實在人生中,不能靠真理生活,有時藝術比真理更神圣,更具有完善生命意義和情趣的價值。因為真理的眼光過于挑剔,它不相信一切美的事物,對人生非要追根究底,結果把人生的可愛動人之處破壞無遺。絕代的佳人若用科學的解剖刀來解剖,也同樣會失去其美感。人的生命過程好似一個美女,我們不應當用科學的眼光來解剖它。幻覺、欺騙、誤解原是有感情的存在物的生存條件,科學卻教我們看穿它們。科學的洞察力真讓人難以忍受,如果沒有藝術,人生就太單調和刻板,完全失去情趣。好在有藝術,藝術就是求外觀的意志,依賴藝術,我們感到我們負載著生存之艱辛的人生才不再是一種永恒的遺憾。當我們體驗人生時,才真正看到了人生的真相,才深知用藝術拯救人生的必要。其中有一種對人生的真誠恭敬的態度,“人應該尊重那羞怯,自然帶著這羞怯而把自己隱藏于謎和五光十色的未知數之后”【37】。人生審美化的必要性,正出自人生的悲劇性,凡是深刻理解了人生悲劇性的人,若要不走向出世的頹廢或玩世不恭的輕浮,就必然向藝術求歸宿。尼采比較三種人生觀,認為印度的出世和羅馬的極端世俗化均是迷途,唯有希臘人的審美化的人生才是正道。出世和玩世都是生命的自暴自棄,藝術卻是對生命的自救。尼采說:“生命通過藝術而自救。”【38】藝術是“生命最強大的動力”,是“使生命成為可能的偉大手段,求生的偉大誘因,生命的偉大興奮劑”【39】。他甚至還說:在熱愛生命、熱愛塵世事物、熱愛感官這一點上,“藝術家比迄今為止所有哲學家更正確”【40】。

審美的人生又是建立在倫理人生和宗教人生之上的。而宗教人生以美和藝術為虛幻,而一切生命都是建立在表象、藝術、幻覺、外觀、誤解等基礎之上的,故否定了美和藝術也就是否定了生命。人們憑借著藝術,而在道德的上空飄流、游戲。人生的審美化,著眼點還是人生。為了肯定人生,我們不僅要以人生的眼光考察藝術,還要以藝術的眼光體驗人生,這樣,我們就會感到不是什么東西都是美的,美使人生值得一過,可是只有健康的人生才是美的,病態而怯懦的眼光不可能感受到美。對美的熱愛就是對人生的熱愛,這種愛應當全心全意的,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

藝術沖動作為永不枯竭的生命意志,它不僅產生個體生命,同時也不斷在毀滅個體生命。產生、肯定和美化個體生命,這是藝術和人生過程的本質達到溝通。審美的人生應該是生命激情奔放的狀態。當醉酒、戀愛或春天來臨之時,人就飄然若仙,陶然忘機,人的主觀消失于自我忘卻之中。在藝術中,音樂和悲劇直接體現了這種神秘的醉境。音樂是最純粹的醉境,它是世界的心聲,是自然的摹本,是從世界心靈深處直瀉出來的原始旋律。人的心靈中常常會生發一種莫名的情緒,無言詞可表達,無形象可描繪。它使你惆悵、惘然、激動,感到若有所失又若有所得,那就是音樂的情緒,一種與世界本體脈脈相通的情緒,其中也再現了世界的原始沖突和原始痛苦。當人們摹仿自然,產生藝術沖動,用顏料、花崗石、文字編織人生夢想時,便成為造型藝術家和史詩詩人;用節奏和旋律傳達性情的哀樂,便成為音樂家和抒情詩人;悲劇家兼而有之,把人的醉的情緒生發為夢的形象。藝術家只是藝術的承擔者,不是藝術的源泉。他的自我是世界本體的代言人,從人的本質存在的深處發出呼喊。世界的本體原是一種藝術活動,那就是只有通過藝術活動才能體現世界之本體。“藝術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來的形而上活動”【41】。“要正確認識世界之存在,只有把它當作一種審美現象”,因為“只有全然非理性、非倫理的藝術家之神,才會在創造中如同在破壞中一樣,在善之中如同在惡之中一樣,愿意知道他自己有同樣的快樂和勝利;在創造世界的時候,他從豐滿和過剩之苦悶中,從積聚心頭的矛盾之苦惱中,解放了自己”【42】。世界本身并無意義,它不斷產生和毀滅個體生命的活動本身也并無意義,如果人們非要用真理或純道德的眼光去探究它的意義,會感到失望,就會對生命本身失去信心。可是,一旦用藝術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審美的眼光去體驗人生,無意義的生成變化過程突然有了一種意義,那就是審美化的人生的意義。藝術的本質始終在于它使人生的存在完成,它產生豐富、充實和完美,藝術的本質是肯定,是評價,是祝福,是存在的神化。藝術使有根本缺陷的存在變得完美無缺了,那根本的缺陷就是存在的無意義,而它獲得意義也就是它的完成。被如此藝術化了的本體,人不再感覺其荒謬,人居住在這世界上就如同居住在伊甸園或世外桃源一樣了。

藝術作為一種形而上學,面對的是人的現世生存,它用藝術闡釋人生的意義問題,是從近代浪漫主義詩哲那里開始的。他們不滿于現實世界,向往理想的藝術世界,他們堅信藝術世界里面有人生之謎的答案,在詩中能尋求超驗。施勒格爾斷言,詩的任務不在于反抗外部環境的暴虐,而在于使人生成為詩,以抵制生活的散文。詩化的世界是自由的世界,追求詩,就是追求自由,他希望生活自由而豐富化,為人生增添詩意的感覺。藝術形而上學也同樣在狄爾泰那里得到了很好的闡明。他認為,想象是詩的根本特質,通過詩把想象帶入生活,那么生活就會具有超乎尋常的興趣和浪漫的詩意。當人生處于不諳的狀態時,想象會激活和調動起人的全部生命力,使麻木生命本能轉化為鮮活的審美的生命狀態。可見,詩能給沉淪的生命帶來澄澈透明生命張力,真實地顯示人生的意義,從而具有形而上學的價值。狄爾泰曾認為詩比哲學思辨更本源、更豐富、更接近人的根本生存境況,因而能使人生獲得透明,獲得超越,獲得自由,進入使生命趨向不斷向高級、綿延遞進的永恒。

藝術不僅不是對現實的簡單模仿,更重要的是對現實的形而上學的補充。尼采可謂是藝術形而上學的推崇者。在他看來,理性和科學的力量無論多么巨大,永遠不可能解決人生意義問題,因為科學作為理性的共生物,消除了人生的豐富性和多義性,迫使人類走出精神的伊甸園。正是科學強行脫下了大自然含情脈脈的人性外衣,把一個漠然的、冰冷的世界赤裸裸地展示給了人類。高度科技化的社會處在繁忙、自私與過度追求物質享受之中,因而吹散了人生詩意的芬芳,置身于這樣世俗社會的人類逐漸變成俗不可耐的精神虛無者。為此,尼采強調為了更好地生存,人類需要藝術這種“謊言”,因為藝術能引起單純、美好而又永恒、歡暢的生命形式,在藝術中,人把自己當作完滿來享受。藝術是人生意義的賦予者,而審美價值是惟一值得信賴的價值,在審美視野下的人生猶如一件和悅明麗的藝術品。藝術創作和欣賞是一種最集中、最純粹的審美活動,審美通過藝術進入人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德县| 阳信县| 吉木乃县| 普安县| 商南县| 北票市| 博客| 临潭县| 巴南区| 安徽省| 安国市| 准格尔旗| 沙田区| 应城市| 长春市| 通海县| 莆田市| 鄱阳县| 彰化县| 济源市| 维西| 六安市| 旬阳县| 盱眙县| 临颍县| 临沧市| 政和县| 新安县| 绥芬河市| 淮滨县| 建始县| 旌德县| 阜平县| 上饶市| 高尔夫| 芜湖市| 宝丰县| 读书| 奎屯市| 永昌县| 玛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