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了不少學者有關“三農”方面的論文,他們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在我國產生“三農”問題的原因。從農民的角度來看,“三農”問題的產生,首先是一個制度的問題。二元經濟,城鄉分離,戶籍分割,農民話語權的缺失,農民利益的弱化,社會發展成果享受的差異,社會保障,就業制度,福利制度,教育、衛生、養老等制度的二元性,才逐漸使農民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
其次,建國初期政府執政理念向城市傾斜,各種對城市的優越政策出臺,漸漸地使社會對農村有一種偏見。城市擴展,農村不得不作出犧牲,農民們不得不在土地和農產品上做出讓步,農民們沒有享受到土地價格的增值成果。國家及城市又從農村和農民身上掠奪的資源過多,導致了城鄉發展不和諧,不平衡。
第三,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民人口眾多,在過去抑農養工的工業體系形成初期,城市尚沒有反哺農業的能力,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在逐漸加大。
第四,對農村投入有限,農民富裕程度低,農村的資源尚未被整合利用,農民建設家鄉的熱情尚未激活。公共財政資源分配不公,農村經濟發展緩慢造成農村落后。最后形成“城市越來越像歐洲”“農村越來越像非洲”。
第五,鄉村干部群眾不自信。他們長期處在凋敝的農村,基礎設施落后,文化生活貧乏,社會地位不高,農民享受不到同等的國民待遇,自己感到站不到人前,自己看不起自己,加之生活上的不如意、情感上的無處宣泄,導致信心不足,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尚未被調動起來。長此以往又人為地把農村與城市社會的距離拉大。
第六,農村人才與資源流失嚴重。有文化、高素質的勞動力流向城市,農村缺乏建設的主力軍。新技術、高科技在農村難以采用和推廣,致使農村缺乏活力、后勁和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