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親手整理的信息才能活用
如果在自己喜歡的筆記本中寫入自己感興趣的信息,筆記本就有了工具以外的意義。它會像你喜歡并讀了多次的書一樣,在你心目中的存在感越來越高。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拿出筆記本,試著翻幾頁,你前一陣想出的點子、喜歡的書籍、電影的觀后感、休假時想做的事、愉快的體驗和重要工作結束時的總結將盡收眼底,這些都是你想記下來備用的信息。記錄的筆觸中飽含當時的心情,資料和紙張全是實在的物體,它們會為我們還原當時狀況,包括記錄時的手感和觸感。
我之前用過的第187冊筆記本中連續(xù)記錄了以下信息。
從北海道回大阪的夜行列車的乘車經(jīng)歷——乘坐喜歡的夜行列車時的心情等。
陪孩子玩耍時的發(fā)現(xiàn)——有趣的言行、想到的事情等。
報紙的書評《明治神宮》——“營造出古墳意境的森林”等引起讀者興趣的內容。
報紙社會版的報道《東京迪士尼樂園30周年》——附有從開園起至今的年表。在這則關于一家三代人一起游玩的報道中,“東京迪士尼是現(xiàn)代日本的象征”一句意味深長。
報紙的書評《廣角鏡》 ——創(chuàng)新論書籍。當時我覺得“產(chǎn)品本身所處的環(huán)境最重要”這一觀點很有意思,以此出發(fā)寫了一些感想。
車站里賣的牡蠣飯的圖片——因為看上去十分美味。我認為這張照片有很強的感染力。
感謝信的草稿——把手寫記錄貼在上面。在乘地鐵出行途中,我突然想:“對了,給那個人寫個感謝信吧。”
大致來說,那個時期的我曾經(jīng)對坐火車、育兒、寺廟和神社、明治時代、主題公園、現(xiàn)代歷史、攝影、盒飯、創(chuàng)新、信件等事物感興趣。
由此可見,我的思考其實是毫無條理的,這個發(fā)現(xiàn)讓我大吃一驚。然而事實上,人們的大腦不就像這個筆記本一樣處于混沌狀態(tài)嗎?
可以成為知識生產(chǎn)素材的,就是這樣單純的對興趣和思考的記錄。你能使用的任何信息都是自己記錄或挑選的有趣信息,這會讓你充滿自信。
大約兩周之后,在考慮如何撰寫網(wǎng)上連載的稿件時,我重新閱讀了被我納入這冊筆記本中的報紙上的書評,從中找到了靈感。雖然我沒有直接引用文章,它卻幫助我理解了創(chuàng)新這個題目都有哪些論點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撰寫《如何享受出差的樂趣》《國內旅行的魅力》《地鐵上的閱讀》之類的文章時,對夜行列車體驗的記錄就能為我提供參考了,雖然現(xiàn)在我只會跟朋友分享旅行見聞,但我覺得不知何時,這些內容會以現(xiàn)在無法想象的方式派上用場。
在閱讀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日本的社會學著作時,我通過重讀筆記中關于東京迪士尼樂園歷史的報道,更好地理解了前者。今后,如果要寫一些有關東京這片土地的文章,這段筆記說不定也能作為參考。
就是這樣,從重要的事情到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納入筆記本的信息都能被靈活運用。實際上,我在過去的著作中也參考過這冊筆記本上寫過的內容。
我一邊思考“有沒有可以放入這個部分的積極事例”一邊撰寫稿件,不由得想起了我因為覺得有趣而摘錄的訪談中的內容,回頭重讀一遍后,我發(fā)現(xiàn)這個例子放在這里再合適不過了。這樣有效利用的例子不勝枚舉。
或許是因為有過手動記錄的過程,納入筆記本中的信息是難以忘記的。即便表面上忘記了,也會在頭腦的一隅留下影響。
所以不久后,你會想起你將可能有用的東西寫進筆記本這件事,或者在不經(jīng)意間重讀筆記本的時候,發(fā)現(xiàn)某個點子能用在某件工作之中。
構建這種知識生產(chǎn)系統(tǒng)后,通過持續(xù)不斷的操作,你可以解決平日的瑣碎問題,也可以構思出重要的創(chuàng)意。

旅行經(jīng)歷也留在筆記本中
我去北海道出差的旅行記錄,是由名片大小的記事卡片、剪下的時刻表、指定座位上的免費報紙和站臺工作人員分發(fā)的紙張等組合而成的。

和工作沒有直接關系的剪報
這是關于東京迪士尼樂園的報道。你親自制作的剪報,只要沒有什么特殊情況,一般是不會忘記的。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