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教授的心理學原理
- (美)威廉·詹姆斯
- 1456字
- 2019-01-03 05:06:07
譯者序
《哈佛教授的心理學原理》是美國心理學之父、有著“美國本土首位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實用主義的倡導者”之稱的威廉·詹姆斯的扛鼎之作。在學科貢獻上,詹姆斯開創了機能主義心理學派,他極力倡導理論實驗在學科發展之中的意義,為世界心理學的高速進步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哈佛教授的心理學原理》一書的誕生,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派也隨之興起。鮮活有趣的語言、飄渺靈動的邏輯論述,使得詹姆斯和他的著作很快在社會上掀起了“心理學熱”,很多原本對心理學一竅不通的人也開始求購詹姆斯的作品,想要一探究竟。
真正的經典總是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看似尋常的《哈佛教授的心理學原理》,不光在當初的美國引發了一場“洛陽紙貴”,即便是百余年后的今天,它依然被業內奉為“名家大作”。書中所提到的內容主要包括感覺、知覺、習慣、意識、大腦功能、自我、記憶、思維、情緒等。這些主題為后世的心理學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哈佛教授的心理學原理》首次提出了意識流理論的概念,在這一理論中,意識并非處于安靜的凝滯狀態,而是會因外界各種因素的變化發生異動。對于這樣一種心理學概念,詹姆斯將其稱作“意識流”,在他看來,若是人們切斷流動的意識流,再分析截斷的剖面,就肯定會誤解意識流的本質。其實,意識流的主旨就是對抗當時非常流行的元素主義理論,后者的倡導者是大名鼎鼎的威廉姆·馮特。馮特主張將心理現象拆分為各種元素,然后研究各元素之間的異變、衍生,或者是繼承關系。而詹姆斯所倡導的意識流理論,是批判心理學元素主義學說的開端。
另外,此書還首次提出了情緒理論,這一理論在詹姆斯的心理學說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詹姆斯說,生理和情緒相互影響,生理上的變化會出現在情緒體驗之前,因為由生理變化所造成的內部沖動會傳達到大腦皮層,從而引發感覺沖動,這就是情緒。在這一理論中,情緒的產生被假設為內在的生理性神經過程,而并非精神心理過程。同時,詹姆斯的這一理論,還被丹麥著名生理學家朗格所認可,因此它還被人們稱作“詹姆斯——朗格情緒理論”。
詹姆斯對人類心理學方面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貢獻,就是使現代心理學的體系更加趨于完整。而且,詹姆斯對于心理學研究方法多元化的主張,對世界心理學的研究,也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進作用。
并且,詹姆斯擴大研究對象的范圍,將孩童、心理學異常者,甚至是動物,都納入心理學的研究,而不是只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尋找答案。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詹姆斯重新闡明了“自我”的含義,這奠定了現代心理學關于“自我”概念的基礎。他認為,可以將“自我”分為“經驗的我”和“認知的主體”,其中,“經驗的我”包括所有專屬于個人的全部的東西。
在詹姆斯看來,“自我”的客體由三部分組成:
(1)物質:包括個體的身體、財產、房屋、家庭、衣物等;
(2)精神:包括個體的脾氣、性格、心態、氣質、意識等;
(3)社會:包括個體的名譽、榮譽、職業、影響力等,而且任何人都會有多個“社會的我”。
詹姆斯所倡導的是實用主義心理學,對后世的心理學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在1907年出版的《實用主義》一書中,他第一次提到實用主義。他說,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因為真理一定會隨著時間的流失而發生改變,所以說,真理其實就是適用于時代環境的、有用的東西。
心理學更多時候會涉及部分模糊、混沌,甚至是難以言喻的研究及理論,因此,即便是威廉·詹姆斯這樣的巨擘,也會遺留下令人費解的專業論斷。本書結合詹姆斯的個人理論,對《哈佛教授的心理學原理》一書進行整理編譯,力求以明朗、生動、鮮活的語言將這本傳世名作呈現在讀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