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教授的心理學原理
- (美)威廉·詹姆斯
- 1156字
- 2019-01-03 05:06:09
4.心理研究困境的根源是什么
有關于心理學的研究,往往會在某些時刻陷入困境,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在我看來可以歸結為兩類,其中一類是“人類語言的誤導力”,另一類是“學者自身的謬誤”。
首先我們來討論語言在心理學研究當中的作用。此前需要說明的是,語言并不是由心理學學者創建的,這從一定層面上說,人類對于心理學的研究,是缺少了一種專屬溝通工具的。而且,從涵蓋面積上來說,現有語言對于心理學概念的輻射也是力有不逮的,很多主觀化的理解或感悟,并不能夠在現有語言當中找出一個恰到好處的對應詞匯,而寬泛、朦朧化的闡釋對于心理學的研究卻是一種傷害。因為對于一些事物,人往往會產生主觀性偏見,所以在讀到某一個字眼的時候,就易于受到這些并不準確的定義的誤導,假如沒有旁人的點撥,或許我們就會順應自己的主觀思想,被這個錯誤的理解誤導一生。
另外,每當人類創建一個名詞,大家必然會希望這個新生詞匯的背后有一個真實的“存在”。但是在心理學范疇,由于受制于很多覺態的模糊性或易變性,人們對心理學概念的名詞擬定也捉摸不定。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心理學研究方面的名詞缺失,使諸多心理現象成了默默無聞的“無名氏”——從主觀角度上說,假如不是特意提起,人們往往會忽視掉這些“無名無姓”的東西,這給心理學研究帶來了極大的阻力。
給心理學研究帶來錯誤的第二個要素,是由心理學者本身的謬誤催生而出的。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更大部分就在于,研究人員容易將自己的理念同他正在揭示的心理事實混淆一處,最后造成模棱兩可的誤讀。
在探究心理覺態的同時,研究人員常常會將自己的主觀意愿摻雜到論斷當中,這就對最終的結果造成了負面影響。一個負載了個體主觀認知的觀點,必然會游離在真實與虛妄之間。而且在研究一個對象的時候,假如研究者對這個對象已有認知,那么他將不可避免地在腦海當中對其進行“主觀性補充”。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真實了解一種覺態的本來面貌,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了。
就好比樹上停留著一只小鳥,圍觀者會不由自主地對其進行主觀性猜測。有人會覺得這是一只麻雀,因為這片樹林里有麻雀群;有的人會覺得那是一只蜂鳥,因為它的毛色看上去很像——但是無論如何,所有這些推論都是含有大量主觀色彩的。心理學研究亦是如此,在面對一些心理覺態的時候,部分“老手”會按照自己過往的經驗對某一種現象進行分析,并且結合、圍繞這個心理現象出現的所有因素進行整合、定義。這種做法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但事實證明,很多謬誤的結論或操作,都是由實驗者濃郁的個人主觀意愿所導致的。
總體而言,研究心理學的方法,必然是需要內省、觀察以及實驗來達成的。而在鉆研心理學的過程中,也易于出現諸多困境和迷霧,學者們摒棄自我主觀意愿,并且更加努力地開發心理覺態的詞匯概念,假使能夠把握好這兩點,那么對于心理學的研究剖論自然會輕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