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哈佛教授的心理學原理作者名: (美)威廉·詹姆斯本章字數: 2600字更新時間: 2019-01-03 05:06:09
2.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武器:內省觀察法
要論述心理學研究的方法,首先一個不可回避的就是內省觀察法則。對于人自身的反詰和思辨,所有哲學家都公認無疑。大家都認可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內省原則在不斷地評判、驗證我們的意識,同時也對所有心理變化產生抑制或推動作用”。哲學界歷來流行“質疑的風氣”,但是沒有人會懷疑內省的存在和作用,所有人都堅信自己有能力、而且也正在通過對自身的盤問,將自身思想活動與現實心態所認知到的目標區分開來。
對于內省之下的意識狀態本身,學術界似乎也存在一定的爭議,尤其是對這種狀態的命名定義上,多方各執一詞,互相之間誰也無法說服對方——當然,對于這樣一種現象,讀者朋友也應當理解,因為一個恰當、精準的命名是能夠準確涵蓋一個概念自身的所有特性的——這不光為諸多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參照,同時也為這個概念的普及和推廣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然而對于心理學之下的意識,似乎總也找不出一個最好的答案。從最早的Mental state(精神狀態)到后來的State of consciousness(意識狀態),這些命名看上去都稍顯冗長,同時又過于平淡,缺乏流動感。
其他一些名家的主張,如赫胥黎倡議的“篩柯西斯”(Psychosis,譯為“心理作用”)、休謨提出的Impresentation and idea(印象與觀念),以及威廉姆·漢密爾頓所說的Presen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呈像與表象)等等,都存在多多少少的缺陷,而我個人更傾向于將“所有的意識狀態集群”統稱為“覺態”,或者是“思想”。這樣做的好處就在于方便了后文的論述,同時也讓大家在研討某一現象的時候,有了統一的方式和路徑。
接下來,讓我們來探究內省觀察法之中的“惟靈論”爭議。在惟靈論學者眼中,靈魂就是一個人心靈活動最為核心的部分。靈魂現象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但它卻統籌了人類心靈活動的全部動態。那么,內省究竟能否正確、完整地審查到人類內心活動呢?弗朗茲·布倫提諾說:“內心感知到的現象,從其本身而言,它就是真實的。如果有人想要再繼續針對自己的感受過程進行猜測和懷疑,繼而又對上一個循環進行推理和論證,那么他就已經走在無休止的自我毀滅道路之上了。”在他看來,內省法能夠觸碰、彰顯出來的事物和現象,它們本身就是一種“不可否定”的“真實存在”。如果有人想要對推論的環境和過程再次進行驗證,那么他就好比是那個質問“公雞為什么是公雞”的極端求索者一樣,讓自己陷入了不可理喻的境地。
但是對于“內心是否能夠通透靈魂、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心本身”這一個命題,也是存在不少質疑的。奧古斯都·孔德就敘述過一番非常有趣的話語,他的大意是,驅動人的內心去檢測它本身,這原本就是一個荒謬的悖論,真正的思辨是需要站在一個客觀、對立的角度來執行的。讓一個器官去內省它自己,就和人站在水邊觀看自己的倒影一樣,永遠都是捉摸不定、無法達到真實還原的。
孔德的質疑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在這里,我要說的是,他可能對英德派系的心理學研究成果渾然不知。他的論述實際上帶有極大的學院派氣息,而約翰·穆勒對他的答復,則較好地反駁了他的推論。
穆勒說道:“有這樣一種現象,想必孔德先生是完全知曉的,那就是生物的記憶都是可以研究的。但這些研究卻不是在人們覺察到它的那一刻,而是在事件過后才開始執行的。對于剛剛做過的事情以及一分鐘以前浮泛起來的思維,我們都可以進行回想和推論——這種能力,是沒有人能夠否定的。此外,孔德先生似乎還忘記了人類擁有‘理智知識’這一種能力,對于事件的反省和回憶,我們都能夠用自己過去所積攢下來的知識進行推導。總之一句話,但凡能夠被直接感知到的,我們都能夠進行有效驗查。”
看得出來,上述二位在學術推演上出現了紛爭。孔德強調器官不能自我反省,而穆勒則表示記憶能夠澄清一切,那么哪一種觀點才是所謂的“真理”呢?在闡明這一則道理之前,我們先回到布倫提諾的觀點。布倫提諾對于意識感知的原則就是:一個直接被感知到的覺態和一個由反省而得出的覺態之間雖然存在不同,但我們卻無需強作推理。就比如說一個人在前一刻覺得非常疲勞,那么后一秒鐘經由內省而引起的覺態與前一刻的疲勞感受實際上是無窮相近的。如果人類真的可以每時每刻都直接感悟到自己的心情變化,那么尚在襁褓之中的嬰兒都可以是萬無一失的心理學家了。所以,在心理內省這個層面上,如果嚴格較真,那么所有人都會陷入一個死胡同,沒有人能夠觀察到自己內心深處在某時某刻的“覺態”。
在某一個時刻,我們會告訴自己“我在生氣”,或者“我很累”,但是從一個嚴格的哲學角度來說——也就是孔德先生所持有的觀點,在我們說出“生氣”或者“累”的時候,我們其實就已然處于另外一種心理狀態之中了。或許我們當時依然非常生氣、非常疲倦,但是這種心理狀態和幾秒鐘之前的“覺態”已經從情緒程度上有所區分了。就好比“人不能同時踏入同一條河流”的那個悖論一樣,如果持續這樣探討下去,既是呆板,同樣也是毫無意義的。
因此,在判定內省是否真實有效時,一個可行性的辦法就是通過可信經驗來進行論證。當我們有證據證明內省法則是精準無誤的時候,我們就應當予以采信。只是,“可信經驗”確實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在很多時候,人們也容易被大腦的惰性思維所蒙蔽。在心靈感知的“一把椅子”上,到底有多少是真真切切被人眼看見的呢?又有多少部分是由這個人根據自己的過往經驗填充進去的呢?更有一些極其微弱的覺態,它們或許只在人內心停留極短的時刻,甚至在這個人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就已經消失不見了。對于它們,又應當如何推論呢?
在這里,我們惟一可以給出的結論就是:內省法則是存在缺陷并且易于失誤的,同時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內省法對于覺態的“觀察”。就如同孔德所說的那樣,由于不能及時感應到腦體當中某一刻存在的意念,對于很多事物,無論我們怎樣努力去甄別和判斷,終究還是會出現疏漏和偏差。但是無論如何,我們能夠通過自身經驗和所掌控的學識來對自身判斷進行梳理、校驗,并且力求將整條“覺態——甄別——判斷”鏈條修正成為一個和諧、貫通的系統。而這樣一個與現實邏輯相符的系統論證,就是我們所期望達成的目標。
這樣一種由個體直接內省反射出結果、并且以此結果為基準的心理學研究方法,已然在英、德等國占據了主要地位,洛克、休謨、黎德、哈德烈以及穆勒等人都對此類研究發表了擁護的論述。而我自己也真切地認為,通過記憶來對自己的心理覺態進行內省所得到的現實效果是極其可靠的。而堅持“內省無法還原真切心里覺態”的孔德先生,就是一名更追求極限與完美,但卻拋開了現實意義的研究人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