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轉病移:走出情緒困擾,喚醒自愈潛能
- 包豐源
- 5994字
- 2019-01-02 21:30:21
前言
“千萬不要死于無知”——這是聯合國提出的關于人類健康的口號,也是對我國全民健康的重要提醒。央視報道稱:我國30~50歲年齡段死亡率最高,每分鐘就有6人被診斷為癌癥;在全球癌癥大爆發的現狀下,中國發病率第一;2015年新增癌癥患者429萬人,死亡281萬人……常見疾病患病情況更是觸目驚心:據估計,現階段我國高血壓患者2.65億人,糖尿病患者近1.2億人,高血脂患者1億多人,脂肪肝患者1.2億人,心血管病患者2億人。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健康狀況反而大幅度下降。健康和長壽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市井村夫,無不對其心馳神往,但面對疾病與死亡,又常常束手無策。
2002年,我的大姐患乳腺癌去世;2007年,我的母親和父親分別因糖尿病中風和心力衰竭相隔百天去世。這些經歷讓我深感人生中最大的煎熬不是財富貧瘠、冤枉打擊,而是絕望與無助。生活中的困頓都可以通過毅力、勇氣、智慧甚至拼命努力來度過,但是當一個人被病痛所折磨并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時候,那種煎熬是痛徹心扉的。
在那幾年,家中五位親人中的三位相繼離世,我心力交瘁。這些生與死的經歷讓我感覺到,哪怕有一線希望,我也愿意付出一切來換回親人的健康——但是當時面對疾病,我剩下的只是無能為力。
當時有位著名醫生曾告誡我:你的母親有12年糖尿病史,這個病通常是家族遺傳的,而且遺傳給男性的概率更大,所以,你現在的年齡很容易患病——這句話讓我心驚膽戰。
我知道糖尿病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并發癥。我的母親就患有眼睛的并發癥,身體非常虛弱。姐姐去世的事情,因為擔心母親承受不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一直隱瞞著沒有告訴她。母親去世百天后,父親也離開了。這樣連續的打擊,再加上醫生對我的“警告”,這一切讓我惴惴不安,夜不能寐。我常想:“難道我的命運也是如此?”絕望中我去求佛保佑,在八大處門口遇到一位追我而來的算命人,他對我說:“先生,你的山根有橫紋,這兩年容易心臟病猝死?!蹦且豢蹋覍λ劳隹謶值搅藰O點。
幸運的是,2005年我開始做右腦開發培訓。我發現,人的記憶中存儲著過往經歷中很多痛苦的情緒記憶。這些情緒記憶會影響人的思想認知——不同的思想所形成的行為完全不同,自然最后取得的結果也就完全不一樣;人早年的記憶不會消失,即使過去很久,帶著情緒的記憶幾乎都無法抹去;無論社會地位如何、財富積累多寡、男女性別等,情緒記憶對大家都一視同仁。有些人說以前的情緒早已忘卻,實際上忘記只是在意識層面,而在潛意識層面是很難磨滅的。只要出現類似的環境,人就會重新經歷那時的情緒感受,即所謂的“觸景生情”。俗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這個道理。
因為希望自己可以多活幾年,不至于患糖尿病或者心臟病猝死,我開始閱讀中醫典籍?!饵S帝內經·素問·舉痛論》談道:“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道:“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薄扒橹局畟?,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由”指病的根由,病根就是“心”。這里的“心”指的是人的心理變化,也就是人的思想。這就是傳統中醫理論所講的“病由心生”。保持平穩的情緒和積極的心態可以讓人獲得健康和長壽。)張介賓《類經·疾病類》有道:“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里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氣。”遍覽這些典籍后,我意識到,情緒會傷及身體器官,并有定向性。無論任何種族和膚色,只要憤怒就會臉紅,害怕就會臉白,傷心就會落淚等。即使是西醫,也有情緒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形成病理反應或加劇病情的理論。
《禮記·大學》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意思是:每個事物都有根本和枝末,都有開始和終結。一旦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回想走過的生命歷程,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和命運好像總是被一種力量所牽絆制約,同樣的經歷總是在不斷重復。那么到底是什么在左右我們的生活與命運?是什么在作用于我們的思想?既然說凡事都有規律可循,那么健康與疾病、幸福與快樂、貧瘠與痛苦也一定有可以追尋和探究的規律所在。
想到這些,我放棄了右腦開發課程,開始轉向研究人的心智究竟是如何運作和怎樣影響人的生活與命運的。在十年不斷地思考與研究中,我創造了“心智禪修”三個階段的遞進形式的課程,解讀自然界的12個規律;通過“永續發展”課程解讀如何創造社會、企業、員工之間的心智鏈接,為企業基業長青奠定發展基石;通過“為人父母”課程,幫助父母從經歷中懂得如何正確塑造孩子的心智,實現孩子的幸福成長。
這幾年我在處理個案的過程中,清楚地看到,人的記憶是無法被時間磨滅的,即使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仍然會歷久彌新。存儲在生命記憶中的情緒形成思想,而思想產生行為,行為創造生活與命運。生活中曾經有過的傷痛不但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忘卻,反而時間越久,對人的生活與命運的危害就會越深重。
過去我常常會講:看破、放下、自在。在這幾年的經歷中我看到:一個人如果沒有看破是很難放下的,不能放下也就無從自在。
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尋找人生痛苦的根源以止息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時,證悟到,人類痛苦的根源來自于人的情緒。事實上,情緒即是痛苦,會導致人身體和心理產生連鎖反應,破壞人的臟腑器官,影響思想的形成,引導人的行為和結果,從而使人走向不同的生活與命運。
人的情緒在于思想。在生活中我們能夠看到,同樣一件事情,有的人想得開就會淡然處之,有的人想不開就會痛不欲生。即使是一母同胞,在同一個家庭成長,接受一樣的教育,卻依然會成長為兩個完全不同的人。一位朋友的母親因患癌癥住院,檢查的時候還是好好的,住院僅十天就去世了。醫生說她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知道自己是癌癥晚期,精神壓力過大而亡的。由此可見,情緒影響著人的命運與健康。
常言道:“人活一口氣?!睔饩褪悄芰浚芰渴怯钪娴幕驹?。處在不同的能量狀況下,人會接收到不同的頻率和信息。例如,在情緒激動時和心平氣和時,人的感受、反應、覺察都是不同的。
情緒最容易被人忽略,卻又對人影響重大。每個人經歷的事,都會匯聚成記憶的海洋。其中,有些記憶只是信息的留存,它們偶爾在我們的腦海里漾出漣漪,隨即消失——它們是平和的、清澈的、無害的;但有些記憶不僅僅是信息的留存,它們伴隨著某種情緒,像無法化解的水垢,沉淀于記憶的水底——當它們不小心被攪動時,便會翻騰起來,污染清澈的思想,干擾人們的視野和判斷。如果情緒記憶沒有有效地清除、化解、釋放,它們可以在我們的大腦中存儲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上萬年——所形成的心智障礙總會在被觸發的時候翻騰起來,使心靈蒙塵,使智慧蒙蔽,并直接影響自身與后代的財富、事業、健康、婚姻和親子教育等各個方面。
《人民日報》曾報道,70%的疾病與情緒有關:癌癥與長時間的怨恨有關,恐懼、焦慮容易導致腹部疼痛,批評、內疚容易引發關節炎,壓抑易導致哮喘,常受批評的人容易得關節炎……無論中醫、西醫還是心理學家,都證實了情緒對疾病的影響和作用。我們很少關注自己的內在情緒,常常對一些事耿耿于懷,造成能量淤堵不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身體怎么會不生?。课覀兊慕】翟趺磿皇苡绊??
這些年在心智教育的課程上,我都會以不同的方式處理個案,再進一步分析個案的具體狀況,結合查閱相關資料論文和書籍,從而最終總結出部分情緒與疾病的對應關系。比如,頸椎不好大多與跟父母或領導較勁有關;腰不好大多與擔當或承擔家庭與事業責任有關;關節不好大多與事業或孩子前途有關……我的大姐患乳腺癌,恰恰與她婚姻不順、情感坎坷的經歷有關;我的母親患糖尿病,而她就是一位怕失落從而形成了很強掌控欲的人,母親的中風與她很能干,但是總不得志,所以對領導產生很大埋怨情緒有關。經過總結提煉,我在恐傷腎、怒傷肝的基礎上找到幾十種情緒對疾病的定向對應關系。
父親在母親離開后心情異常平靜,當時我和二姐覺得這樣挺好的,沒有過多擔心。但是在快到百天的時候,他突發疾病,醫生診斷為心力衰竭,四天后離開人世。我們回到家后發現了父親留下的遺書,遺書中把黨費、房間里的生活用品和后事安排等交代得清清楚楚。那一刻我們明白了,父親不是病痛而亡,而是走向了一種崇高的精神解脫——他不想給家人、給社會帶來麻煩。這些讓我深刻地意識到:病是心智景象的外在呈現,內在的畫面會產生外在的結果,而且病與家族的過往經歷有關聯。由此,我便開始研究家族關系與病的成因。經過多年努力,不斷研究,我總結出心智醫學研究的起點、理論觀點和調理方法。
人的思想變化會產生情緒,情緒導引氣血產生定向反應,造成身體各器官規律性變化和身體中能量的淤堵,影響氣血的正常流動,導致人體的免疫力下降,人體就會出現病理反應或者加劇病情。疾病不僅是生理反應、物質變化,而且是與情緒、家族、心理、能量、全息、集體意識、個體需要等密切相關,更是生命的一部分。在研究過程中,我發展和創新了五種科學有效的改變身體狀態的方法,即“喚醒法”“面對法”“呼吸法”“共振法”及疏通淤堵能量的手法。這些方法快速有效地幫助了很多人查找出細胞記憶中不健康的心智記憶,釋放、清理病患的情緒“種子”,疏通產生疾病的能量淤堵點,達到通則不痛、無創傷改變、減輕疾病的效果。這些方法簡單易學好掌握,學員在生活與課程中幫助不同的人進行調理,效果非常好,甚至可以進一步幫助患者在回顧生命歷程的過程中轉變心智,重新審視疾病與生命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正確對待疾病,懂得敬天愛人、尊重生命,借由心智的提升達到增強免疫力、激發修復疾病的自愈力來提高身體健康狀況。
我將這些理論、方法和手段定義為心智醫學,是基于人的一切都是內在心智的呈現。中西醫和心理學領域都有許多對情緒與疾病關系的研究,不同研究機構、學者等都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如美國學者路易絲·海的《生命的重建》,中國王中平老師的《心靈的潛能——心平健康學》、劉有生的《劉有生演講錄》、柯云路的《新疾病學》等。心智醫學不是治病,而是療心。這一研究方向是對中醫理論的延展與創新,是現有中西醫治療手段的有力補充;是對釋放當代人在生活、事業、婚姻、親子關系中形成的恐懼、擔憂、焦慮、憤怒等情緒的科學方法;是幫助人在回顧生命歷程中建立人與內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鏈接關系,提高思想境界和生命能量,創造更高生命價值的有效途徑。
一個體系的建立必須以嚴謹的態度為基礎,以科學思想為指導,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心智醫學研究以中醫理論為出發點,以西醫檢查指標為參照,以調理后病理反應為驗證。近年來,相關研究成果陸續在國家級相關刊物《健康之路》《中國保健營養》上發表了五篇關于心智醫學理論與療法的論文,其中兩篇獲一等獎。我與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副教授陳科文博士,還有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招輝,共同研究合寫的《情緒障礙和腫瘤關系研究:通過兩例子宮肌瘤病例研究介紹情緒舒緩療法》論文也在美國《國際臨床精神病學和心理健康》雜志上發表。我在首屆中國民族衛生協會中醫藥預防醫學分會學術年會和世界醫學氣功學會第九次學術交流會上都發表過論文,以“情緒與疾病的對應關系”做主題演講,并在2016年加入中國民族衛生協會中醫藥預防醫學分會,陸續在北京、廣州、太原、常州、珠海等地進行公益演講,宣傳“關愛健康,從當下出發”的理念,放下對他人的怨恨、嫉妒、較勁的情緒,敬天愛人,尊重生命,創造文明和諧的社會才是健康之本。也曾出訪迪拜、加拿大等國家,與國外友人交流和幫助一些人調理。在國內也接待“美國中醫養生學習體驗之旅”一行,為遠道而來的美國學習者講述情緒與疾病關系的原理和方法,并在講解中為他們結合課程做情緒疏導和手法調理。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班牙人、美國人、加拿大人、韓國人、日本人、俄羅斯人等,不同語言、不同民族與背景,參與調理的人都有很好的效果。同時,心智醫學不斷致力于走向國際——2016年開始申請美國NIH基金,讓更多人了解“敬天愛人”的東方智慧,懂得情緒與疾病的對應關系和調理方法。
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30周年慶典暨第十屆中國管理科學大會上,我獲得了2017年創新中國大健康產業管理社會責任突出貢獻獎,北京心智家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也榮獲2017年中國大健康產業管理模式創新獎。我深信,在研究走出情緒困擾,喚醒自愈潛能的這條路上會有更多人一起前行,幫助更多人認知疾病與健康的關系,少生病、少花錢,提高生活品質,創造更高生命價值。
自然界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不是“人”定可以“勝天”,一切都處于平衡與和諧之中。戰勝疾病,在一定意義上需要我們先戰勝“命運”。生命可貴,人最大的成功不是企業上市,不是載譽而歸,不是地位崇高,而是能夠健康地活著,幸福地活著,有價值地活著。
我想借這本書出版發行之機,向這些年幫助我的同仁、朋友表達誠摯的謝意。非常感恩《中國衛生檢驗》雜志編審、《家庭醫學》雜志主編李桂英教授,她一直給予我很大的鼓勵和支持,她的慈悲仁愛之心和“為醫者就是要幫助更多民眾少得病、少吃藥”的觀點給我很大觸動。感恩馮清老師,他的《現代人看中醫》《健康養生大實話》《養生勝過醫生》等書讓我得以從新的角度深入學習醫學知識,并以其淵博的學識和多學科的理論與實踐給予我很多醫學、細胞、基因、全息、氣道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推動心智醫學發展的建議。感恩北京朝陽醫院中醫主任醫師高劍虹教授給予這本書有關中醫理論的把關。感恩已故北京中醫藥大學原校長、全國政協委員龍致賢教授,他發起創辦的中國民族衛生協會中醫藥預防分會,使我有機會加入這個組織向更多人學習交流。感恩中醫藥大學施雪筠教授,推薦我參加美國NIH資助項目研修班,幫助我打開了一扇國際交往學習的大門,有機會申請美國NIH基金支持。感恩美國馬里蘭大學陳科文博士,與我共同研究合寫兩篇論文,并推薦到美國相關方面的學術期刊發表,讓更多人了解與分析心智醫學的理論與方法。感恩邵向明老師,她20年來一直研究量子、能量與生命的關系,將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介紹給我,讓我有機會向更多領域的老師學習。感恩招輝、廖瓘良、孫玫、鄧君、鄧佳佳、林曉虹、吳莉清……以及所有這些年走進心智教育課程體系學習的朋友,是你們一直在努力支持這份事業,是你們的信任和勇氣,讓我有機會通過個案進行觀察、研究和總結,從而發現情緒與疾病的對應關系與規律,并有所成果。更要感恩那些進行藥學病理研究的先哲,正是有他們的努力,我們才能在此基礎上開拓前行。
感恩我的家族成員,感恩去世的父母和大姐,正是因為有你們,我才能夠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你們的疾病才讓我走上研究情緒與疾病關系的道路,最終提出心智醫學的理論。
健康是一種責任,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需要。中華民族的復興,美好社會的建設,都需要以健康的身體為基礎。全民健康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祝福天下人身體健康、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