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那些事兒8:增補版
- 當年明月
- 2003字
- 2019-01-03 09:03:16
第三章
一個監獄看守
○對于一個在歷史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人而言 介紹如此之少 是很不正常的 但從某個角度講 又是很正常的
○因為決定成敗的關鍵人物 往往喜歡隱藏于幕后
天啟元年,孫承宗剛到遼東的時候,他所擁有的,只是山海關以及關外的八里地。
天啟五年,孫承宗鞏固了山海關,收復了寧遠,以及周邊幾百里土地。
在收復寧遠之后,孫承宗決定再進一步,占據另一個城市——錦州。他認定,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地點。
但努爾哈赤似乎不這么看,錦州嘛,又小又窮,派兵守還要費糧食,誰要誰就拿去。
就這樣,不費吹灰之力,孫承宗得到了錦州。
事后證明,自明朝軍隊進入錦州的那一刻起,努爾哈赤的悲慘命運便已注定。
因為至此,孫承宗終于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偉大的杰作——關錦防線。
所謂關錦防線,是指由山海關—寧遠—錦州組成的防御體系。該防線全長四百余里,深入后金區域,沿線均有明朝堡壘、據點,極為堅固。
歷史告訴我們,再堅固的防線,也有被攻陷的一天。
歷史還告訴我們,凡事總有例外,比如這條防線。
事實上,直到明朝滅亡,它也未被突破。此后長達十余年的時間里,后金軍隊用手刨,用嘴啃,用牙咬,都毫無效果,還搭上了努爾哈赤先生的一條老命。
這是一個科學的、富有哲理的,而又使人絕望的防御體系,因為它基本上沒有弱點。
錦州,遼東重鎮,自古為入關要道,且地勢險要,更重要的是,錦州城的一面靠海。對于沒有海軍的后金而言,這又是一個噩夢。
這就是說,只要海運充足,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被圍得水泄不通,錦州也是很難攻克的。
既然難打,能不能不打呢?
不能。
我的一位家在錦州的朋友告訴我,他要回去十分方便,因為從北京出發,開往東三省,在錦州停靠的火車,有十八列。
我頓時不寒而栗,這意味著,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要到遼東,除個別缺心眼兒爬山坡的人外,錦州是唯一的選擇。
要想入關,必須攻克寧遠,要攻克寧遠,必須攻克錦州,要攻克錦州,攻克不了。
當然,有人會說,錦州不過是個據點,何必一定要攻陷?只要把錦州圍起來,借個道過去,繼續攻擊寧遠,不就行了嗎?
是的,按照這個邏輯,也不一定要攻陷寧遠,只要把寧遠圍起來,借個道過去,繼續攻擊山海關,不也行嗎?
這樣看來,努爾哈赤實在是太蠢了,這么簡單的道理,為什么就沒想到呢?
我覺得,持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去洗把臉,清醒清醒。
假定你是努爾哈赤,帶了幾萬兵,到了錦州,錦州沒人打你,于是,你又到了寧遠,寧遠也沒人打你,就這么一路順風到了山海關,準備發動攻擊。
我相信,這個時候你會驚喜地發現,錦州和寧遠的軍隊已經出現在你的后方,準備把你一鍋端——除非這兩個地方的守將是白癡。
現在你有大麻煩了,眼前是山海關,沒準兒十天半月攻不下來,請屁股后面的軍隊別打你,估計人家不干。就算你橫下一條心,用頭把城墻撞破,沖進了關內,搶到了東西,你也總得回去吧。
如果你沒長翅膀,你回去的路線應該是山海關—寧遠—錦州……
看起來似乎比較艱難,不是嗎?
這就是為什么曹操同志多年來不怕孫權,不怕劉備,偏偏就怕馬騰、馬超的原因——這兩位先生的地盤在他的后方。
這就是孫承宗的偉大成就,短短幾年之間,他修建了若干據點,收復了若干失地,提拔了若干將領,訓練了若干士兵。
現在,在他手中的,是一條堅不可破的防線,一支精銳無比的軍隊,一群天賦異稟的卓越將領。
但對于這一切,努爾哈赤并不清楚,至少不十分清楚。
祖大壽、吳襄、滿桂、趙率教、毛文龍以及袁崇煥,對努爾哈赤而言,這些名字毫無意義。
自萬歷四十六年起兵以來,明朝能打的將領,他都打了,楊鎬、劉綎、杜松、王化貞、袁應泰,全都是手下敗將,無一例外。在他看來,新來的這撥人的下場估計也差不多。
但他終將失敗,敗在這幾個無名小卒的手中,并永遠失去翻盤的機會。
話雖如此,努爾哈赤還是很有幾把刷子的,他不了解目前的局勢,卻了解孫承宗的實力。很明顯,這位督師大人比熊廷弼還難對付,所以幾年之內,他都沒有發動大的進攻。
大的沒有,小的還是有。
在后金的軍隊中,最優秀的將領無疑是努爾哈赤,但正如孫承宗一樣,他的屬下,也有很多相當厲害的猛人。
而在這些猛人里,最猛的,就是八大貝勒。
◆失敗的嘆息
所謂八大貝勒,分別是指代善、阿敏、莽爾古泰、皇太極、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
在這八個人里,按照軍功和資歷,前四個大猛,故稱四大貝勒,后四個小猛,故稱四小貝勒。
其中最有名的,無疑是兩個人:皇太極、多爾袞。
但最能打仗的,是三個人,除皇太極和多爾袞外,還有一個代善。
多爾袞年紀還小,就不說了;皇太極很有名,也不說了;這位代善,雖然年紀很大,且不出名,但很有必要說一說。
事實上,大貝勒代善是當時后金最為杰出的軍事將領之一。此人非常勇猛,在與明朝作戰時,經常身先士卒,且深通兵法,擅長伏擊,極其能打。
因為他很能打,所以努爾哈赤決定,派他出去打,而打擊的對象,就是錦州。
當代善率軍來到錦州城下的時候,他才意識到,這是個結結實實的黑鍋。
首先,錦州非常堅固。在修城墻方面,孫承宗很有一套,城不但高,而且厚,光憑刀砍斧劈,那是沒指望的,要想進城,沒有大炮是不行的。
大炮也是有的,不過不在城下,而在城頭。
其實長期以來,明朝的火器水平相當高,萬歷三次征打日本的時候也很經用,后來之所以荒廢,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態度問題。
萬歷前期,皇帝陛下精神頭足,什么事都愿意折騰,后來不想干了,天天躲著不上朝,下面也開始消極怠工,外加火器工作危險性大,吃力不討好,沒準兒出個安全事故,是很麻煩的。
孫承宗不怕麻煩,他不但為部隊添置了三眼火銃等先進裝備,還購置了許多大炮,嘗試用火炮守城,而錦州,就是他的試點城市。
雖然情況不妙,但代善不走尋常路,也不走回頭路,依然一根筋,找人架云梯、沖車,往城里沖。
此時的錦州守將,是趙率教,應該說,他的作戰態度是很成問題的。面對著在城下張牙舞爪、極其激動的代善,他卻心平氣和、毫不激動,時不時在城頭轉兩圈,放幾炮,城下便會迅速傳來凄厲的慘叫聲。在賠上若干架云梯、若干條性命,仍舊毫無所得的情況下,代善停止了進攻。
雖然停止了進攻,但代善還不大想走,他還打算再看兩天。
可是孫承宗似乎是不歡迎參觀者的。代貝勒的屁股還沒坐熱,就得到一個可怕的消息,一支明軍突然出現在自己的側翼。
這支部隊是駐守前屯、松山的明軍,聽說客人來了,沒趕上接風,特來送行。
在短暫的慌亂之后,代善恢復了平靜,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將領,他有信心擊退這支突襲部隊。
可他剛帶隊發起反擊,就看到自己屁股后面煙塵四起——城內的明軍出動了。
這就算是腹背受敵了,但代善依然很平靜,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將領,他很有信心。
然后,很有信心的代善又得知了另一個消息——寧遠、中前所等地的明軍已經出動,正朝這邊來,吃頓飯的工夫也就到了。
但代善不愧是代善,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將領,他非常自信、鎮定地作出了一個英明的判斷:快逃。
可是來去自如只是一個幻想,很快代善就發現,自己已經陷入重圍。明軍毫不客氣,一頓猛打,代善部傷亡十分慘重,好在來的多是騎兵,機動性強,拼死往外沖,總算奔出了條活路。一口氣跑了上百里,直到遇見接他的二貝勒阿敏,魂才算回來。
此戰明軍大勝,擊潰后金軍千余人,戰后清點斬獲首級六百多顆,努爾哈赤為他的試探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在孫承宗督師遼東的幾年里,雙方很有點相敬如賓的意思,雖說時不時搞點小摩擦,但大仗沒打過。孫承宗不動,努爾哈赤亦不動。
可是孫承宗不動是可以的,努爾哈赤不動是不行的。
因為孫大人的任務是防守,只要不讓敵人進關搶東西,他就算贏了。
努爾哈赤就不同了,他的任務是搶,雖說占了挺大一塊地方,但當地人都跑光了,技術型人才不多,啥產業都沒有,據說有些地方,連鐵鍋都造不出來。孫承宗到遼東算出差,有補助,還有朝廷送物資,時不時還能回去休個假。努先生完全是原生態,沒人管沒人疼,不搶怎么辦?
必須搶,然而又不能搶,因為有孫承宗。
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美國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形象代言人——山姆大叔。這位大叔的來歷就不說了,他的具體特點是面相端正、勤勞樂觀、處事低調、埋頭苦干,屬于那種不怎么言語,卻特能干事的類型,是許多美國人爭相效仿的楷模。
孫承宗就是一個山姆大叔型的人物,當然,按年齡算,應該叫山姆大爺。這位仁兄相貌奇偉(畫像為證),極富樂觀主義精神(大家都不干,他干),非常低調(從不出兵鬧事),經常埋頭苦干(參見前文孫承宗業績清單)。
剛開始的時候,努爾哈赤壓根兒就瞧不起孫大爺,因為這個人到任后毫無動靜,一點不折騰。什么一舉蕩平、光復遼東,提都不提,別說出兵攻擊,連挑釁斗毆都不來,實在沒意思。
但慢慢地,他才發現,這是一個極其厲害的人。
就在短短幾年內,明朝的領土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從關外的一畝三分地,到寧遠,再到錦州,在不知不覺中,他已收復了遼東近千里土地。
更為可怕的是,此人每走一步,都經過精心策劃,步步為營、穩扎穩打,趁你不注意,就刨你兩畝地,每次都不多占,但占住了就不走,幾乎找不到任何弱點。
對于這種抬頭望天、低頭使壞的人,努爾哈赤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對方大踏步地前進,自己大踏步地后退,直到天啟五年十月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