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朱高熾的勇氣和疑團

○事實證明 這個體態臃腫的大胖子確實是一個仁厚寬人的皇帝 在他那肥胖殘疾的外表下 是一顆并不殘疾的 溫和的心

 

歷經千辛萬苦的大胖子朱高熾終于登上了皇位,定年號洪熙。

事實證明,這個體態臃腫的大胖子確實是一個仁厚寬人的皇帝,在他那肥胖殘疾的外表下,是一顆并不殘疾的、溫和的心。

他登上皇位后,立刻下令釋放還在牢房里面堅持學習的楊溥同學,并將其召入內閣。此時楊士奇和楊榮已經是內閣成員。明代歷史上最強內閣之一——“三楊”內閣就此形成。

但此時一個問題出現了,雖然大家都知道內閣是皇帝最為信任的機構,其權力也最大,但由于這些內閣成員僅僅是五品官,要讓那些二品尚書向他們低頭確實是很難的。

這個問題看似很容易解決,既然如此,那就改吧,把內閣學士提成二品,不就沒事了嗎?

事情哪里有那么簡單!你說改就改?你爹留下的制度,尸骨未寒,你就敢動手改造?正統的文官們在這個問題上一向是很有道理的。

可是不改似乎又不行,問題總得解決啊。

在這個世界上的無數國家民族中,要論聰明程度,中國人絕對可以排在前幾位,而其最大的智慧之一就在于變通。這樣做不行,那就換個做法,反正達到目的就可以了。

所謂此路不通,我就繞路走,正是這一智慧的集中體現。

朱高熾沒有改動父親的大學士品位設置,卻搞了一套兼職體系。

他任命楊榮為太常寺卿,楊士奇為禮部侍郎,金幼孜為戶部侍郎,同時還擔任內閣大學士。這樣原先只有五品的小官一下子成了三品大員,辦起事情來也就方便了。

“三楊”內閣

“三楊”性格互補,能夠互相扶持,齊心協力輔佐朱高熾

目的達到了,父親的制度也沒有違反,從此這一兼職制度延續了二百多年,并成為了內閣的固定制度之一。

這類的事情在之后的歷史中比比皆是,每看及此,不得不為中國人的智慧而驚嘆。

登基后的朱高熾并沒有忘記那些當年和他共患難的朋友,洪熙元年(1425),他用自己的行為回報了他的朋友。

在一般人看來,皇帝回報大臣無非是賞賜點東西,夸獎兩句,而這位朱高熾的回報方式卻著實讓人吃驚,在歷代皇帝中也算極為罕見了。

同年四月的一天,朱高熾散朝后,留下了楊士奇和蹇義,他有話對這兩個人說。

在當年那場驚心動魄的斗爭之中,無數人背叛了他,背離了他,只有這兩個人在他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依然忠實地跟隨著他,楊士奇自不必說,蹇義雖然為人低調,卻也一直在他身邊。

年華逝去,大浪淘沙,這兩個歷經考驗的人絕不僅僅是他的屬下,也是他的朋友。

朱高熾注視著他的兩個朋友,深情地說道:“我監國二十年,不斷有小人想陷害我,時局之艱難,形勢之險惡,心中之苦,我們三個人共同承擔,最后多虧父親仁明,我才有今天啊!”

回顧以前的艱難歲月,朱高熾感觸良多,說著說著竟流下了眼淚。

楊士奇和蹇義也泣不成聲,說道:“先帝之明,也是被陛下的誠孝仁厚所感動的啊。”

朱高熾沒有辜負楊士奇的期望,他確實是一個好皇帝。

雖然他是一個短命的皇帝,皇位還沒坐熱,就去向他父親報到了,但在其短短一年的執政時間內,他維持了大明帝國的繁榮。

內容就不細說了,千篇一律,什么恢復生產、勤于政務,等等。廢話我實在不愿寫,估計也沒人喜歡看,如有意深入探究,可參考相關教科書。

在我看來,這些都是皇帝的本分事情,而真正能夠體現朱高熾的寬仁并給他留下不朽名聲的,是這樣的一件事:

我們已經說過,朱棣是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去世的,根據規定,如無特殊情況,皇太子在父親死后可以馬上登基為帝,但是,絕對不能馬上將當年改換成自己的年號元年,必須等到第二年,老爹的尸體涼透了,才能立下自己的字號。

比如朱棣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去世,朱高熾立即即位,并有了自己的年號洪熙。從七月到十二月,實際上已經是他的統治時期,但這段時間還是只能算在永樂二十二年內,只有到第二年,才能被稱為洪熙元年。

在這段時間內,是皇太子們的適應期,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走出自己父親的影子。一般在這段時間內,新皇帝們還不敢太放肆,對父親們留下的各項命令政策都照本宣科,即使想要自己當家做主,改天換地的,也多半不會挑這個時候。

可是就是這個忠厚老實的朱高熾,在尚未站穩腳跟的情況下,在這段時間內,就敢于更改自己父親當年的命令。

這在當時的很多大臣們看來,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十一月的一天,朱高熾突然下達詔令:凡是建文帝時期因為靖難而被罰沒為奴的大臣家屬們,一律赦免為老百姓,并發給土地,讓他們安居樂業。

靖難之時,朱棣殺人無數,罰奴無數,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也被定性為奸臣,此事已是板上釘釘,斷無更改之理。

然而此時,他的兒子朱高熾卻突然下了這樣一道旨意,讓很多大臣措手不及,可更讓他們吃驚的還在后面。

朱高熾接著問大臣:“齊泰和黃子澄還有無后人?”

大臣半天才反應過來,答道:“齊泰有一個兒子,當年只有六歲,所以免死,被罰戍邊。黃子澄沒有后代(后得知,黃子澄有個兒子當年改姓逃脫,后被赦免)。”

朱高熾沉吟許久,說道:“赦免齊泰的兒子,把他接回來吧。”

他接著問:“方孝孺可有后代?”

大臣們目瞪口呆。

方孝孺?您說的是那個滅了十族的方孝孺?

十族都滅了,還去哪里找后代?您不會是拿死人開心吧!

可皇帝已經下令了,就快去查吧。

這一查還真查出來了,雖然沒有后代,但確實有個親戚。

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有個弟弟叫方克家,這位方克家有個兒子叫方孝復(方孝孺的堂兄),當時也被罰充軍戍邊,至此終于回家了。

比起這些寬仁行為,更讓人吃驚的是朱高熾所說的一句話。

朱高熾當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面說道:“建文時期的很多大臣,都被殺掉了,但像方孝孺這一類人,都是忠臣啊!”

底下的大臣們又是一片目瞪口呆,鴉雀無聲。

忠臣?您父親不是說他們是奸黨么?到您這里就給改了?那么說您父親還是殺錯了?

就在這樣的一片爭議聲中,朱高熾完成了他的壯舉。

在立足未穩之時,朱高熾敢于憑借自己的正義感和良心改正自己父親的錯誤,不畏人言,不怕反對,這是毫無疑問的壯舉。

真正的仁厚也是需要勇氣的。

朱高熾是一個勇敢的人。

雖然這位明仁宗短命,只做了一年皇帝,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排名倒數第二,但他僅憑這一件事情,就足以對得起他謚號中的那個仁字,也無愧他一代英主的美名。

如果讓這位明仁宗接著干下去,相信大明帝國一定能夠繁榮興盛,欣欣向榮,但還是應了那句老話——“好人不長命”,洪熙元年五月,只做了十個月皇帝的朱高熾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這位厚道的皇帝就此結束了他的一生,但他的義舉將始終為人所牢記。

至少那些被赦免的人會記得。

謀殺的疑團

皇帝的位置又空了,但這個位置注定不會空太久,很多人都排隊等著呢。

朱高熾病重,英明神武的太子朱瞻基自然十分關注,但除此之外,還有一雙眼睛盯著皇位,這自然就是我們的老朋友朱高煦。

朱高煦雖然屢戰屢敗,卻屢敗屢戰,以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決心和毅力,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搞陰謀,搞破壞。朱高熾十分仁厚,并未因此處罰他,只是警告而已。而這位無賴兄弟卻越發囂張跋扈,現在眼見朱高熾病重,他也開始了自己的又一次奪位陰謀。

吸取上次的教訓,朱高煦加強了情報工作,安排了很多眼線時刻盯著朱高熾,當然不是為了保證他的安全,而是要確定他什么時候死。

他的計劃是這樣的,考慮到京城的三大營要收拾自己手下那些蝦兵蟹將易如反掌,出兵攻打沒有把握,幾乎等于自殺,他決定拿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開刀。

他準備等到朱高熾的死訊傳出后,便立刻在道路上埋伏士兵,等朱瞻基奔喪路過之時,一舉將其擊滅,然后趁亂登上皇位。

朱高煦對自己的計劃很有信心,何來信心?來自作案時間。

之前說過,他的封地在山東樂安,而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根據慣例,太子守南京),只要死訊傳出,太子必然會從南京出發,所需時日很長,而他卻可以從容不迫地安排好士兵等著太子的到來。

樂安離京城很近,南京離京城很遠,朱高熾一死,最先得到消息的自然是我朱高煦,等你聽到風聲,趕來京城的時候,我的士兵早就在路上等著你了!

我有充分的作案時間,朱瞻基,你就認命吧!

朱高煦的主意應該說是不錯的,但不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件十分奇怪的事,這件事情不但使他的計劃落空,也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謎團。

洪熙元年五月,朱高熾逝世。朱高煦得到消息,十分高興,估計到朱瞻基趕到這里還有一段時間,他不慌不忙地安排士兵準備伏擊。

可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他作好準備,可是左等右等,朱瞻基就是不來,沒等朱高煦吟出“今夜你會不會來”的詞句,就收到了一個不幸的消息——朱瞻基已經趕到京城,繼位為皇帝。

怪哉,真是怪哉!

參考消息 應夢而生的孫子

朱高熾能登上皇位,很大程度上是沾了兒子朱瞻基的光,而朱瞻基得到朱棣的喜愛,在某種程度上則得益于朱元璋。據說在朱瞻基出生的前一天晚上,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做了一個夢。在夢里,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上面鐫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大字。所謂大圭,就是皇帝所執的玉質手板,是皇權的象征。朱瞻基滿月以后,朱棣前往探視,見這孩子臉上一團英氣,覺得自己夢中的情境得到了印證,立即滿心歡喜,從此便對這個孫子格外疼愛。

難道朱瞻基會飛不成,或是他能預知未來,未卜先知?

這不但是朱高煦的疑問,也是后人的疑問。

關于這一點,史料上有很多不同的記載,有的說朱高煦襲擊太子只是傳聞,實際上太子是接到喪報后從容趕到京城的,有的說朱高煦是沒有準備好,等到太子過去了才派兵出去埋伏的。

還有一種說法就比較駭人聽聞了:

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自己父親的死訊。

路途遠近是客觀事實,只要報信的人不是在路上扎了帳篷,睡個幾天幾夜,樂安的朱高煦一定會比南京的朱瞻基更早知道消息。當年沒有電話、電報,也沒有飛機,你就是想破腦袋,也找不出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死訊的理由和方法。

其實方法是有的,也是唯一的可能性。

如果這一說法屬實,我們就只能得出一個結論:

朱瞻基不能預知未來,卻創造了未來。

他謀殺了自己的父親。

 

如果你對這一推論感到不滿,也不要找我,因為這個推論并非我首創。實際上,明仁宗朱高熾的死亡原因一直以來都是歷史懸案,到目前為止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朱高熾縱欲,加之身體有病,最終病死。另一種說法認為是他的兒子朱瞻基等不及父親傳位,謀殺了他。因為從朱高熾死亡前后的一些跡象(如登基禮儀已備)表明,朱瞻基可能已經做好了登基的準備。

前一種我們不去說它,單說后一種,事實上,朱高煦極有可能在路上設置埋伏,因為從他在后來朱瞻基已經登基,情況諸多不利的情況下也要造反的行為來看,他犯上作亂的決心是很大的。這么好的機會,他應該不會錯過。

那么為什么他沒有遇上朱瞻基呢,這其中就有幾種原因,可能是朱瞻基繞開了大道,也可能是朱瞻基聽到父親病重,提前出發,更有可能是朱高煦沒有準備好,錯失機會。

對于這個問題,我不可能給出任何答案甚至推論,這可能注定又是一個永遠的謎團。

歷史的魅力可能就在于它永遠有無數的謎團讓人們去探究,卻總也找不出答案。

縱欲而死也好,被謀殺也好,反正不是自然死亡(很少有皇帝能遇上這個殊榮)。

我們最終也只能得到一個肯定的結論:

朱高熾死了,朱瞻基繼位。

僅此而已。

當然了,我們不應該忘記可憐的陰謀家朱高煦,這位同志搞了幾十年陰謀,卻一事無成,多次眼見煮熟的鴨子飛掉,從父親到兄弟,再到兄弟的兒子,就是沒有自己的份兒,說實話,搞陰謀居然搞到這個份上,實在可悲可憐。

如果要評最成功的陰謀家,姚廣孝一定能排在前三名,而朱高煦注定會名落孫山。

但如果要評最可憐搞笑的陰謀家,朱高煦必能當仁不讓,名列前茅。

真是悲哀,悲哀的陰謀家朱高煦就是這樣空等了幾十年,他的耐心已經磨滅殆盡,在他的心中,已經立下心愿:

下定決心,排除萬難,一定造一把反!

參考消息 皇帝是個高危職業

盡管皇帝是一份很誘人的職業,但風光的背后,卻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和挑戰。據統計,歷史上一共有八百多人從事過這份工作。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十九歲,除了個別幸運兒外,很多人屬于非正常死亡:有被毒死的,有被勒死的,有被餓死的,有被砍死的,有被悶死的,有被燒死的,有得怪病死的,有縱欲過度死的,甚至還有掉廁所里淹死的。關于仁宗皇帝的死因,明代陸的《病逸漫記》有記述:“仁宗皇帝駕崩甚速……予嘗遇雷太監,……云……蓋陰癥也。”此書時人讀之,仁宗縱欲而死的說法就這樣通達市井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航空| 克山县| 海伦市| 泰宁县| 西平县| 永修县| 灵川县| 集贤县| 梁河县| 黄石市| 崇礼县| 仁怀市| 土默特右旗| 耿马| 新郑市| 开鲁县| 民权县| 西吉县| 双鸭山市| 大足县| 金塔县| 郸城县| 宁海县| 石城县| 烟台市| 修武县| 陵川县| 利辛县| 安国市| 阳泉市| 阜城县| 望都县| 巴青县| 兴文县| 太白县| 封开县| 彭阳县| 宜兰县| 张掖市| 吴忠市| 兴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