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那些事兒2:增補版
- 當年明月
- 900字
- 2018-11-08 19:42:31
第二章
等待中的朱棣:朱棣的痛苦
○大王若能用我 貧僧愿意送一頂白帽子給大王
○朱棣聞聽此言 勃然變色 他雖然讀書有限 但王上加白是什么字他還是清楚的
朱棣其實并不想造反,他想當皇帝,但他不想造反。
這看起來似乎是個矛盾的命題,其實并不矛盾。從權利、義務的關系來看,當皇帝是權利,而造反則是義務,因為對于那些投錯了胎或者是投晚了胎的人來說,要想享受權利,必須履行義務。
從經濟學上來說,造反的成本太高,而且很容易虧本。根據以往數據顯示,虧本者的結局一般都是死。相信朱棣在造反前還是仔細讀過歷史書的,古往今來,把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這些小朝代也算在內,王爺能夠造反成功的,扳指頭就可以數得出來,估計還不用腳趾。
如果把范圍再縮小一點,只統計類似明朝這樣的大一統時代,朱棣就會驚喜地發現,目前的紀錄還是零。而朱棣對打破這個紀錄似乎也不太有信心。如果有人告訴朱棣,出一筆錢,就可以讓他造一把反,造反失敗賠錢就行,估計朱棣就算是找銀行貸款也會把錢湊足的。
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這樣的機會,也沒有這樣的擔保者。對于朱棣而言,造反的成本實在太大了,當年的朱重八,爛命一條,父母雙亡,身無長物,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無正當工作,也沒有銀行存款,簡直就是天生的造反苗子,可就是這樣,他在造反前還左思右想,猶豫不定。
同是造反,境況不同

朱棣就不同了,他出身皇族,有自己的房子和老婆孩子,手下有十幾萬人,隨時聽從他的指揮。王府休閑娛樂一應俱全,如果想找點刺激,出門左轉不遠就能碰到鄰居——蒙古人,順便過過打仗的癮。可萬一造反失敗,房子女人孩子部下都沒了,自己的小命也必然不保。
做這樣的一筆生意實在是要經過仔細考慮的。
因為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再回頭。
此時有一個人打破了朱棣的猶豫,也改變了他的命運。
朱棣還在猶豫之中,建文帝的兩位重臣黃子澄和齊泰卻已經準備動手了,說來也是滑稽,雖然這兩個人都是書生,卻是有樣學樣,指點諸王,說今天滅這個,明天解決那個,很快就發生了爭論。偏偏兩人都很自負,一個號稱滿腹韜略,一個自認謀略過人,誰也不服誰。
其實他們大可不必爭論,因為當時的天下第一謀士另有其人,而更不幸的是,這個人正是他們的敵人,也就是改變朱棣命運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