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一心逐利,跟你的人也逐你的利】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華杉詳解
梁惠王,就是魏惠王魏罃(yīng)。魏國原來都城在安邑,因秦國的壓力,魏惠王遷都大梁,故魏也被稱為梁,魏惠王就成了梁惠王。
戰國時期,各國競爭激烈,梁惠王四處派出使者,訪求大賢,《史記》說他“卑禮厚幣以招賢者,而孟軻至梁”,也就是請來了孟子。
兩人見面,梁惠王問:“老人家!不遠千里而來,您一定能給我的國家帶來很大利益吧?”
孟子一句話就頂回去了:“大王何必說利益,我這里只有仁義而已!您也只需要仁義,不需要利益。如果大王說:‘怎樣才對我的國家有利?’大夫也會說:‘怎樣才對我的家族有利?’一般士子百姓也會說:‘怎樣對我自身有利?’上上下下,你想從我這兒取利,我想從你那兒取利,那國家就危險了。
“在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殺掉國君的,必然是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小國,殺掉國君的,必然是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
“國家有一萬輛兵車,那大夫就有一千輛;國家有一千輛兵車,那大夫就有一百輛。這都不算少了吧!但如果先利后義,那大夫不把國君的產業全奪去,他是不會滿足的!
“從來沒有仁者遺棄自己的父母,也從來沒有講‘義’的人怠慢自己的君主。大王只講仁義就行了,為什么要講利益呢!”
孟子講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也非常清楚。你琢磨別人的利,你手下的人也琢磨你的利。在《論語·季氏篇》里我們學過,季孫氏圖謀攻打顓臾(zhuān yú),冉有和季路來告訴孔子??鬃诱f:“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币馑季褪牵緦O氏想得到顓臾城,就找了個理由說顓臾對他有威脅,其實他要擔心的不該是顓臾,而是他自己的那些所謂心腹才是!后來呢,果然被孔子說中,季孫氏家臣陽虎作亂,脅迫季孫氏,攫取了魯國的攝政權。當然,陽虎的權勢也沒能保持下去,很快也倒臺流亡了。
不管干什么事,你一個人干不了,總得有人跟你干。如果你仁義,跟你的人也仁義;如果你逐利,跟你的人也逐你的利。所以你的所謂心腹,也不可靠。你選的接班人,正是顛覆你、殺得你的后人片甲不留的人。所以逐利者最重要的,是防著蕭墻之內的自己人。
防不防得住呢?
防不勝防。
三千年的歷史結論很清楚——防不??!
梁惠王的先祖是魏國的建立者。當時韓趙魏三家分晉,三個大夫聯手滅了他們的主君,把晉國分了。
所以梁惠王和孟子不是一個邏輯的人,遵守的游戲規則也不一樣,雞同鴨講,說不到一塊兒去。戰國七雄都依靠謀利,而最終獲勝的就是逐利最徹底的秦國。但秦國的勝利很短暫,二世而亡。人人逐利,天下就這么來回折騰。
程頤把義利之辨的邏輯說得很清楚:“君子未嘗不欲利,但專以利為心則有害,唯仁義則不求利而未嘗不利也。當是之時,天下之人唯利是求,而不復知有仁義。故孟子言仁義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賢之心也?!?
君子未嘗不想得到利益。但是如果你一心想著利益,眼里只盯著利益,那就對你有害。而行仁義的人,雖然不追求利益,卻無往不利。在當時,天下之人都利欲熏心,所以孟子只講仁義,不講利益,拔本塞源,以救時弊,這是孟子的圣賢之心。
我們今天也是一樣。如果一個公司,成天開會研究“怎么能掙錢”,那真不知道這錢從哪兒掙!所有的生意都能掙錢,你都去做嗎?你到底是干啥的?你對社會有什么用?你準備貢獻什么出來?講利益不講仁義的人,無論入到哪一行,他都覺得入錯行了,因為都沒有別的行業賺錢。所以他老轉行,最后一輩子什么也干不成,飯都吃不上。
如果一個老板在公司會議室談及顧客的時候,言語輕佻,沒有尊重,光跟大家研究怎么掙顧客的錢,而不是如何行仁義,讓客戶得到超值的回報,那他的員工也會研究怎么侵占公司利益,不會好好干活。
敬神,如神在。敬顧客,要像顧客就坐在我們公司的會議室。
在公司開會討論客戶項目,就像客戶也在我們公司一樣,非常尊敬;到客戶公司開會討論,就像在自己公司內部討論一樣,直來直去,沒有差別。這,就是仁義。在公司會議室罵客戶,到客戶會議室裝孫子,這就是逐利。
一心逐利,就是心術不正。作為領導者,你的心術不正,上上下下,你的國家,你的公司,沒有一個地方正得了!
《大學》里講,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希望先給梁惠王正心,一心逐利,必然利令智昏,心不正,一切無從談起。
【后天下之樂而樂,其樂宏大,直沖霄漢】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对姟吩疲骸浭检`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于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裼c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華杉詳解
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在莊園接見他。梁惠王站在池塘邊,顧盼著鴻雁麋鹿,問孟子:“賢德的人也享受這樣的快樂嗎?”言下之意,像老師您說的那樣賢德仁義的君子,是不是也要享受生活啊?
孟子回答:“賢德仁義的君子,才能享受這生活的快樂;沒有賢德、不講仁義的人,就算有這樣美麗的莊園,他也享受不了這快樂!”
為什么呢?你看那《詩經》上說的——
開始建靈臺,
經營復經營,
大家齊努力呀!
很快建成了!
文王叮囑說:
大家不用急呀!
別太累著了。
百姓聽了呀,
更加努力了!
王到鹿苑中呀,
母鹿安臥,
肥得發亮。
白色鳥兒,
羽毛光澤。
王到池塘邊,
滿池魚兒跳!
這首詩寫了文王的莊園之樂。他雖然也用民力來為自己蓋園子,但是老百姓非常高興,把他的樓臺命名為靈臺,把他的池塘命名為靈沼,還為他有很多麋鹿魚鱉而高興。
為什么呢?因為文王賢德仁義,他給百姓帶來幸福安寧富足的生活,他的快樂與人分享,與民同樂,所以能樂。
而夏桀就不一樣了,他雖然也有樓臺池沼,但自己孤家寡人關在里面。他很狂妄,自比為太陽。老百姓就寫了一首詩,在《湯誓》里面有記載:
太陽??!
你什么時候滅亡!
我愿意與你同歸于盡!
老百姓都恨不得和他同歸于盡,他在那樓臺池沼里,樂得起來嗎?
孟子一番話,正說中梁惠王的痛處??鞓返幕A,首先是安心,是安全感,然后是愛,你愛大家,大家也愛你。梁惠王內憂外患,焦頭爛額,他沒有安全感,他的百姓也沒有安全感。他不能說很愛他的百姓,他的百姓也不能說很愛他。就算那樓臺全是黃金美玉做的,莊園池塘里全是珍禽異獸,他又哪里能樂得起來?最多也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今天沒明天啊!
那《詩經》里寫的文王呢?看大家干活,他也不催工期,還告訴大家不用著急。這一個細節,就非常生動,證明他心里裝著別人,不是想著自己早一天得享受,而是關心別把人累壞了。我們自己給下屬布置工作任務,有這份心嗎?是想著別讓他加班太晚太辛苦,還是恨不得榨干他最后一滴血汗?
人人都會背誦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但有沒有切己體察,放在自己身上想過?把“天下”換成“公司”,先公司之憂而憂,后公司之樂而樂,就是老板;換成“部門”,先部門之憂而憂,后部門之樂而樂,就是部門經理。
你一定是憂在前,因為生存和發展的責任都在你身上,你得思考。你一定是樂在后,大家都快樂了,你才快樂。這時你得到的快樂,就是“后樂”,“后樂”是前面所有人快樂的疊加,是圣賢之樂,其樂宏大,直沖霄漢!
如果你只想著自己的利益,欲壑難填,與天下爭利,那大家都怨恨你。每天到處滅火,高度緊張,就算坐在莊園里,看著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可你有心思樂得起來嗎?
這就是孟子給梁惠王講的道理。上一次見梁惠王,他說不必講利益,要講仁義,因為仁義里面有利益,利益里面沒仁義。這一次是講快樂,利益的快樂不長久、不安定,可以說根本就沒有快樂。而仁義之中,利他利天下,其利無窮大;與天下同樂,天下因我而樂,其樂無窮盡。
【不要五十步笑百步,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華杉詳解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也算是盡心了。河內地區得了饑荒,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再把河東的一部分糧食運到河內;假如河東遭了饑荒,也是一樣處理。我看周邊其他國家,沒有一個像我這么替百姓打算的。為什么鄰國的人口不見減少,我的人口不見增加呢?”
孟子的王道邏輯,就是來之、富之、教之,就是近悅遠來。我們講仁義、行王道,則天下歸心,天下的百姓扶老攜幼都要到我國來,我們的人口就多了;人口多了,有富民政策,讓他們富起來;再有禮儀教化,讓他們知書達禮,這就建成了理想社會。這么好的王道樂土,近處的百姓非常喜悅,遠方的百姓爭相趕來,全天下都歸服,就“王天下”了。
梁惠王說:“你講得有道理,但是我對百姓不錯呀!比鄰國都好!但是他們的人怎么沒有爭先恐后移民到魏國來呢?”
孟子說:“大王您喜歡打仗,咱們就用打仗來做個比喻吧!戰鼓一響,槍尖刀鋒一接觸,就有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的。有人跑了一百步停下來,有人跑了五十步停下來,那跑了五十步的,笑那一百步的膽小,您覺得如何?”
梁惠王說:“那不對,只不過他沒跑到一百步罷了,那也是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要再希望您的人口比鄰國多了?!?
梁惠王的心態,涉及兩個問題:
一是盡心盡力的問題。一件事情沒辦成,其實根本沒有全身心地去思考、去努力,不過是去打一轉,就回來開脫自己,說“我盡力了”,那叫自欺欺人。梁惠王自欺欺人更是欺到深處了,居然直接就說“我已經盡心了”。不過是盡了一點賑濟饑荒的基本責任,就以仁君圣主自居了。
第二,不能去跟別人比,特別是跟比自己做得差的人比,不要去評判別人。你做一件事,要做到位,跟別人做得怎么樣沒關系。你做到位了,自然有那結果。不能認為我比別人做得好一點,就該得到獎杯。當你去和別人比較的時候,心里裝著一顆比較的心,怎么比都能找到自己比別人強的地方,那還是自欺欺人。我們只有一個原則: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只要是沒達到效果,都是自己的原因,在自己身上找,才有意義。
孟子接著說:“如果使民以時,農民在耕種收獲的季節,不用打仗勞役,妨礙農業生產,那糧食便吃不盡了。”
言下之意,您別把賑濟饑荒當功勞,饑荒怎么來的?還不是你自己搞出來的?你今天跟秦國打,明天跟齊國打,糧食儲備都吃完了,農忙時節還抽調青壯年練兵打仗,那不饑荒才怪呢!中國古代對糧食儲備有清晰的標準,每三年能存下夠全國吃一年的糧食,六年存下兩年,九年存下三年。所以孟子說得很清楚,只要不折騰,糧食根本吃不完。饑荒不是天災,都是折騰出來的。
孟子繼續說:“如果不用細密的漁網去大池沼里網魚,那魚也吃不完。如果砍伐樹木有一定的時間限制,木材也用不盡。糧食和魚都吃不完,木材也用不盡。這樣老百姓對生養死葬就都沒什么不滿,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在五畝大的宅園里,種上桑樹,那五十歲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綿襖了;雞狗豬等家禽家畜,家家都有飼料和工夫去飼養,那七十歲以上的人都有肉吃了。一家人百畝的耕地,不去在農忙時節征調民力,妨礙他們的生產,那一家數口都可以吃飽了。這時候,再好好地辦些學校,教化他們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尊老愛幼的道理,那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負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因為有年輕人去幫他!七十歲以上的人能穿上絲綿襖,吃上肉,一般老百姓餓不著。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心而王天下的,還沒有過!
“但今天您是怎樣呢?您養的狗,吃的是人的食物,可能比人吃得還好!卻不知檢點。路上有餓死的尸體,卻不打開糧倉去賑濟,或許還留著糧食打仗用吧?您只記得自己河內賑災那一次的功績,卻不想想那饑荒本身就是您折騰出來的??匆姲傩震I死,卻說‘不是我的責任,是今年氣候異常,是天災’,這和自己殺了人,卻說‘不是我殺的,是刀殺的’有什么區別呢?
“大王如果不去歸罪于年成,而是從自己做起,從根本的政策著手,那別國的老百姓就都來投奔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