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杉講透《孟子》
最新章節
書友吧 3評論第1章 自序:為往圣繼絕學
注古書,立志承擔“為往圣繼絕學”的歷史使命,關鍵就是自己不要隨意發揮,老想搞出點“自己的東西”,而是老老實實做學生,記筆記。這本書就是這樣的學習筆記。
這本書,全名應該叫《華杉同學講透朱熹、張居正、王陽明、焦循四位老師講〈孟子〉》,簡稱《華杉講透〈孟子〉》。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忠實整理往圣先賢的思想,不妄自點評,不擅自添加,忠心耿耿,為往圣繼絕學,傳承孟子思想的“正宗”講解。
第一個正宗是朱熹。因為《孟子》作為四書之一,就是朱熹圈定的,是他選了《孟子》這本書,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是我們學習的基礎。
第二個正宗是張居正。張居正因為給神宗小皇帝做老師,寫了一套四書的講義,詳細講解了《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因為是內閣首輔給皇上講課,所以講得高屋建瓴,頗有超越朱熹之處;因為是給小孩子講,所以又講得淺顯易懂,親切有味。張居正的這套講義,是傳世國寶,本書也幾乎收錄了他的全部精彩思想。
第三個正宗是王陽明。介紹王陽明和孟子的“對話”,是本書的一個特色。王陽明沒有專門注解過《孟子》,但是王陽明和孟子有直接的繼承關系。孔子夢見周公,王陽明夢見孟子。《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記載:
忽一夕夢謁見孟夫子,孟夫子下階迎之,先生鞠躬請教。孟夫子為講良知一章,千言萬語指正親切。夢中不覺叫呼,仆從伴睡者懼驚醒。自是胸中豁然大悟,嘆曰:“圣賢左右逢源,只取用此‘良知’二字。”
良知良能,都是孟子提出來的。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以說,心學的根在孟子。
孟子還提出了四端論:“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謂人都有惻隱之心,就比如一個逃犯,到了一個村子,看見一個小孩子在水井旁,就要掉下去,他一定心里一驚,不假思索,趕緊出手一把把孩子拉開。他這樣做,不是為了別人說他好,也不是為了跟那孩子的父母交朋友,而是出自人本性的善,也就是惻隱之心。孟子說,只要存養你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把它擴充放大,就能成為圣人。“凡有四端于我者,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四端論,是良知論,也是擴充論。四端就是良知,而存養、擴充、放大四端,就是致良知。王陽明每次講良知,都會引用孟子說的水井邊的小孩這個故事。
孟子的四端論,就是王陽明良知之學的源頭。在王陽明的《傳習錄》中,有多篇討論《孟子》的內容,本書也收錄了其中的思想。
第四個正宗,是清代焦循的《孟子正義》。清代是訓詁學的巔峰,把前人的經典都考據得清楚明白,一個死角都沒有。在寫《華杉講透〈論語〉》時,我參考了劉寶楠的《論語正義》,因為劉寶楠是研究《論語》的首席學者。而訓詁《孟子》的首席學者,就是焦循。所以,焦循的注解,又給本書提供了學術保障。
這四位老師一路講下來,這本書就變得這么厚了。讀客圖書的編輯跟我說,太厚了!讓人望而生畏,能不能刪減得薄一點?我說,厚有厚的好處——徹底讀懂《孟子》,這一本就夠!
華杉
2017年6月7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