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一部歷史
- (美)諾頓·雷默 杰西·唐寧
- 756字
- 2019-01-03 08:48:41
18世紀至19世紀的活動
基督教長老會是美國許多早期的養老金計劃發展活動的中心。長老會教徒取得的主要進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區居民出于保護牧師利益,支持建立的養老體系;二是通過牧師本人支付保費形式建立的保險制度。
第一種方式始于1718年費城宗教會議引入“供虔誠使用基金”,其目標是擴張資金并緩解長老會牧師及其家庭的財務困境。1759年,該體系確切建立起來,盡管名稱改為了冗長的“救濟陷入困境的貧窮牧師、寡婦和長老會牧師孩子的公司”,但其主旨沒有改變。金錢同樣用于其他事業上。有證據表明,為某個機構支付費用,甚至替那些被美洲原住民部落偷襲捕獲的兒童支付贖金的情況是存在的。基金管理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保守。舉例來講,向大陸委員會提供的貸款高達5000美元,從而使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士兵能夠獲得合理補償。考慮到在戰爭走向不明的情況下,交易對手存在的不確定性,這項投資的風險相當高。
第二個進步是更為傳統的保險型養老基金,其收益來自牧師支付的保費。該制度始于長老會牧師基金,較紐約互助人壽(Mutual Life of New York)早八十多年,并逐步成為一只運轉良好的基金。就多方面來講,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養老基金。關于該基金資產的管理,債券和股票購買均有所涉及。就管理成本而言,該基金的表現大幅優于同類基金。例如,在20世紀初,盡管紐約人壽(New York Life)為單個保單支付的花費約為20美元,但是長老會牧師基金單個保單的成本僅為其1/4。
需要明確的是,這個基金相對于后來的養老基金的確具有一些結構性優勢,包括該基金的大部分控股董事并未在工作付出上得到補償。而且,長老會基金在當時從未發起過索賠挑戰。此外,或許最重要的是,長老會基金面臨的精算安排較同行保險公司要有利得多,因為該基金將其目標客戶限定在受教育水平更高、提出索賠時更誠實、預期壽命更長(由于從事身體傷害風險極低的行當)的部分人群。
費城儲蓄基金協會
對于那些在工作生活之余能夠積攢儲蓄,但卻往往達不到為傳統銀行所迎合的巨額財富的人群來講,當時的另一大進步是使其能夠過上晚年閑適的生活。事實上,富人們和權貴們長期以來坐擁相應的儲蓄機構來存放額外的流動性凈值,而許多不太富裕的人則缺乏享受該服務的渠道。鑒于此,一個新的稱為費城儲蓄基金協會的機構應運而生,其不僅創造利潤,也發揮了為不太富裕的人群提供銀行服務的社會功能。
仔細查看該基金的早期歷史可以發現,針對某些存款人(女性用人)存在一項具有吸引力的退休計劃。研究人員翻查1850年之后該基金的相關數據后發現,女性用人的儲蓄模式類似于有意為退休進行資金儲蓄。經仔細推敲,可以很明確知道她們采取上述行為的特殊原因。她們當中的許多人沒有結婚,無法期待繼承一筆金額可觀的遺產,因而參與到勞作之中,始終努力工作以滿足自身開銷。研究人員發現,與男性在存款規模與存款人年齡之間充其量表現出的脆弱關聯不同,女性用人具有明顯的儲蓄傾向。相對而言,這些女性支取賬戶的頻次也低于男性。這并非表示男性在其他方面缺乏儲蓄行為,而是男性儲戶大多將其存款視為流動性較高的賬戶,更為頻繁地支取資金用于還貸或者提供家庭等其他開支。
總而言之,退休在演進為現代形式之前大致表現為三種形式:第一種實際上屬于非自愿退休,這是針對那些完全無法為經濟運作做出貢獻的人來講的。這需要得到第三方的支持,這點較困難且通常較苛刻。對于這部分民眾來講,退休絲毫沒有意味著解脫,且很難帶來愉悅。退休生活并非備受期待的人生階段,幾乎就是人體衰弱的標志。所幸的是,當今的退休生活已大為不同。第二種和第三種退休形式看起來更具現代特征,但是僅局限于一小部分群體,尤其是那些坐擁巨大財富(或至少擁有可支配收入以用作定期儲蓄)或是依靠已建立的一套成熟機制獲得慷慨社區(如基督教長老會)支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