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兄弟,能給我一毛錢嗎
- 艱難時代:親歷美國大蕭條
- (美)斯特茲·特克爾
- 2025字
- 2017-09-30 10:50:51
我們曾穿著卡其軍裝,
嗨,看上去真棒,
揚基歌歌聲嘹亮。
五十萬只靴子踏著沉重的步子,
我就是那年輕的鼓手。
喂,你還記得嗎?他們叫我阿爾——
一直都叫我阿爾。
喂,你還記得嗎?我是你的兄弟——
兄弟,能給我一毛錢嗎?[1]
E.Y.(伊普)哈伯格(E.Y.[Yip]Harburg)
歌詞和輕體詩作者。他曾為以下作品寫過歌:《彩虹仙子》(Finian's Rainbow)、《大膽的女孩》(The Bloomer Girl)、《牙買加》(Jamaica)、《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和《卡羅爾伯爵的浮華世界》(Earl Carroll's Vanities)。
我可不喜歡窩在左岸的閣樓上嚼著大蔥過日子。我喜歡創作的時候有個舒適的環境。于是,我下海經商,有個同學跟我一起。我想再干個一兩年就該退休了。啪,結果股市大崩盤!血本無歸。那是在1929年。我只剩下一支鉛筆。
幸運的是,我有一個朋友——艾拉·格什溫(Ira Gershwin)[2],他對我說:“你還有支鉛筆。拿上你的押韻詞典,開工吧!”我按他說的做了——反正也沒有其他的事情可做,我就到處寫輕體詩,一次賺個十美元。當時的大學生都對輕體詩、民謠和十四行詩感興趣。這是在三十年代早期的時候。
股災的時候我反而很安心,覺得如釋重負。我非常討厭做生意。當我發現自己可以把歌或詩賣出去,我又變回我自己,重新活過來了。其他人不會這么看問題,他們的選擇是從窗戶跳出去。
有人沒了錢就跟丟了命一樣。當我失去財產,創造力卻迸發出來。我感覺自己才剛剛來到這個世上。所以,在我看來,這個世界變得美好起來。
股災讓我意識到商業才是最大的白日夢。作詩是唯一現實的謀生方式。靠你的想象力生活。
我們以為美國的商業就像直布羅陀巨巖(Rock of Gibraltar)一樣牢靠。我們是一個繁榮的國家,沒有什么能阻擋我們的腳步。一棟褐砂石房子會一直存在。你將它傳給自己的孩子,他們給它加上大理石墻面。這就是延續傳承。如果你辦到了,它就一直在那兒。突然之間,夢想幻滅,帶來的影響是難以置信的。
那時,我會一個人沿著街道散步,總會看到等著領救濟品的隊伍。在紐約,威廉·魯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救濟食物發放處排的隊伍最長。他派了一輛大卡車,車上有好幾個人,還有幾大鍋熱湯和面包。那些鞋上套著麻袋布的人圍著市中心的哥倫布圓環(Columbus Circle)排起長長的隊伍——足有好幾個街區那么長,就那么等著。
在我最初的作品當中有一個滑稽短劇——《美國軼事》(Americana)。那是在1930年。《先驅論壇報》(Herald Tribune)的奧格登·雷德夫人(Mrs.Ogden Reid)嫉妒在赫斯特那里領救濟的隊伍比她那里的漂亮,也比她那里的長。這是一個諷刺劇。我們需要給它配首歌。
在舞臺上,我們讓那些人穿上破爛不堪的軍裝,在那兒呆呆地等。這時響起這首歌。我們得給想個歌名。要怎么創作才能讓這首歌顯得不那么傷感?你不能說:我妻子病了,我有六個孩子,股災讓我失了業,給我一毛錢吧。我討厭這樣的歌。我討厭如此直白的歌。我不喜歡用憐憫的筆調去描述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當時有一種打招呼的方式很流行。在你經過的某個街區,總有一個可憐的家伙走過來說:“能給我一毛錢嗎?”或者是:“能給我點兒東西去換杯咖啡喝嗎?”……最后,每個街區、每條街道都有人在說:“兄弟,能給我一毛錢嗎?”我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歌名。如果我能把這首歌寫出來,那它就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人在乞討一毛錢。
這個人在說:“我修過鐵路。我修建了那座高塔。我曾為你去戰斗。我是那年輕的鼓手。為什么我現在站在這里等著領救濟?我曾經創造的財富都去哪兒了?”
這首歌就是這么寫出來的。當然,除了想法和意義,歌還得有詩意。歌詞要能引發人們的回憶。寫歌就是一門精細的手藝。然而,《兄弟,能給我一毛錢嗎》揭露了一個政治問題。一個人為什么會變得身無分文,就因為像大蕭條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或是疾病或其他讓人失去安全感的事情?
這首歌里,這個人真正想說的是:我向這個國家投了點兒資,可該死的紅利去哪了?難道是紅利在說:“兄弟,能給我一毛錢嗎?”到底是哪兒出了問題?讓我們認真聆聽一下。它不僅僅只是悲惋同情。它沒把他貶低為乞丐,反而是讓他成為了一個有尊嚴的人,提出自己的問題——帶著一絲憤怒。他應該憤怒的。
1931和1932年,每個人都會唱這首歌。樂隊會演奏它,也錄制了唱片。在羅斯福競選總統的時候,它讓共和黨很是苦惱。有人讓電臺的工作人員不要大肆宣揚這首歌。有時候,他們試圖直接禁止電臺播它。不過為時已晚。這首歌已經深入人心了。
注釋:
[1]《兄弟,能給我一毛錢嗎》詞作者E.Y.哈伯格,曲作者杰·戈內(Jay Gorney)。版權自1932年起歸Harms,Inc.所有。經Warner Bros.-Seven Arts Music授權使用。保留所有權利。
[2]艾拉·格什溫,紐約百老匯著名歌詞作家。——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