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杰教授的實驗使我有所觸動,因為我曾親歷過類似的事情。一次,我看到一群兩三歲的孩子在玩捉迷藏游戲。他們制定了這樣的游戲規則:一個孩子藏在一張鋪著桌布的餐桌下面,其他的孩子走出房間,過一會再回到房間,掀開桌布發現了藏在下面的孩子,大家高興得不停地大聲喊叫。孩子們一遍又一遍地反復玩著這個游戲,他們沒有一點厭倦感。按照順序一個接一個地藏在桌子下面,其他人一次又一次地因掀開桌布找到藏著的人而高興不已。
還有一次,我看到幾個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和一個很小的孩子一起玩捉迷藏游戲。年紀最小的孩子藏在門背后,大孩子們進門后假裝沒有看到他,然后去其他地方找,他們認為這樣假裝找不到小孩子能讓他更高興。可是藏在門后的小孩子立刻就大聲喊叫說:“我就在這里呀,你們怎么會沒看見我呀?”很顯然,小孩子在對大孩子們沒有認真找他而抱怨不已。
后來,孩子邀請我和他們一起玩游戲。他們讓我先藏起來,然后他們來找我。我同意了。于是,孩子們不看我躲藏在哪里就跑到門外。我沒有像其他孩子總是愿意藏在門后,而是藏在衣柜后的角落里。過了一會兒,孩子們一跑進來就去門后找我,結果他們沒有發現我,接著他們就不再繼續找了,我只好自己從柜子后面走了出來。孩子們非常失望地對我說:“你怎么不和我們玩呢?你為什么不藏在門后呀?”我沒有按照他們的規則隱藏在門后似乎是破壞了他們游戲的固有秩序,我打斷了他們的快樂。
如果尋找快樂是玩游戲的目的,孩子們在反復地做著捉迷藏游戲時獲得了快樂,那么,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定年齡階段的孩子在原來的位置上找到原來的東西的游戲就是快樂的。在孩子的觀念里,一些東西被藏起來就意味著看不見這些東西了,而再次發現這些東西給他們帶來了原有的、和諧的秩序感。不管實際上是否看到物品藏在哪里,物品要放在原來的位置,否則就破壞了原有的秩序。在孩子們的心里堅持著這樣的想法:絕對是正確的,原來我知道它在哪,閉上眼睛也同樣知道,它一定在原來的地方。
通過分析上述我所列舉的事例,我們很容易看出,兒童的秩序感是天生就有的,是自我感覺形成的。他們具有的這種內在的秩序感目的不是去區別物質本身,而是去認識物體之間的相互關系。他有能力看到周圍的環境,并能發現環境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孩子所必需的就是這樣的一種環境,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才能夠去適應它,從而使他們更有目的地去采取行動。如果沒有這樣的環境,兒童對生活中事物關聯的認識就會不存在。孩子在不按照秩序組織起來的環境中成長,就如同處在混亂之中。同樣,成年人只能區分個別問題,不能將一切聯系起來得到清醒的認識,也會處于混亂之中。
自然界賜予人類偉大的禮物之一就是兒童擁有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感使兒童能適應環境,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促進自己健康成長。可以說:在人類幼兒時期,大自然就為我們提供了讓我們人類能夠找到前進方向的指南針。人類的智慧與心理的發展不是無緣由的產生的,而是在兒童的敏感期內漸漸發展而來的。
【兒童對內部秩序的認識】
兒童具有兩種秩序感:外部秩序感和內部秩序感。前者是兒童對他與自己身邊環境關系的感知,后者是兒童意識到自身的各個部分與自己的相對位置。實驗心理學家經過研究認為,人體存在一種能使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各部分所在的不同位置的肌覺,它借助于一種特殊的記憶發揮其作用,我們將其稱為“肌肉記憶”。
實驗心理學家是在意識活動的經驗基礎上做出來的機械的解釋。例如,他們的這種理論認為,如果一個人用手拿到了一樣東西,他這個拿到東西的動作就被自己感知到了,并能將其固定在記憶里,從而可以再現這個動作。因為這個人已經具有了理性的、習慣的經驗,所以,他可以自由地選擇使用其右手或左手,或決定朝哪個方向移動。
但是,事實上,在一個人能夠到處自由地走動和具有這些經驗之前的很長時間內,他就已經經歷了一個高度發展的敏感期,這一時期與他跟身體的各種姿勢有關。也可以說,人天生就具有一種特殊敏感性,這種敏感性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身體的各種姿勢和位置的關系。同時,兒童時就已經具有發展的潛在的可能性和被意識到的經驗。
當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遭到環境的阻撓時,我們就能得到反面的例證,能夠證實存在這種敏感期和兒童自身具有敏銳性。這種狀況下,孩子會出現情緒上極度的煩躁不安,心神無法平靜下來,發起脾氣來像是生了病的癥狀。只要對孩子來說這種有害的情況一直不改變,孩子的病就無法得到治愈,但是,一旦排除這種障礙,孩子馬上不再發脾氣,疾病的癥狀也不見了,所以,孩子行為產生的原因就很明顯了。
我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例子來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有一位英國保姆因為一些事情必須離開,所以她找了位能干的保姆來替代她照管她原來看護的那個兒童。這個替代的保姆在給孩子洗澡時遇到了巨大困難。原本這個小孩平時很乖,很好照顧,但一給他洗澡時,他的情緒就焦躁不安,不僅哭鬧起來,還推開保姆想要逃跑不洗澡。保姆用盡了辦法去哄這個小孩,但是他還是漸漸地對她產生厭惡的感覺。后來,原來的保姆回來了,孩子又很快地像原來一樣,洗澡時很乖地順從保姆。這位保姆曾在我們的一所學校里受過訓練,她從孩子的肢體語言中發現了問題關鍵所在。她發現了第二個保姆總是用相反的動作給孩子洗澡。自己給孩子洗澡時用右手靠近孩子的頭,左手靠近孩子的腳,第二個保姆和她正好相反。
還有一個更為明顯的例子。
有一個家庭,大人帶著不到一歲半的孩子一起去旅行,孩子的父母擔心旅途的疲勞使孩子無法忍受,但結果卻讓他們出乎意料,旅途中,孩子并沒有發生什么特殊的事情。晚上他們住在高級旅館里,屋子里的兒童小床是帶有欄桿的,還有提供給小孩的特殊食品。可是回到家以后,情況就變化了。他們家住的是寬敞的有家具的公寓房間,家里沒有像旅店那種帶欄桿的兒童小床,孩子是和大人一起睡在大床上的。孩子一到晚上就出現失眠和嘔吐的癥狀,媽媽只能抱著孩子哄著他入睡。開始,家長以為孩子是因為胃疼而哭鬧,請來兒科醫生給孩子進行檢查,醫生提出給孩子提供特殊的飲食,讓家長為他進行日光浴,帶著孩子多散步以及進行其他的醫治方法。但是醫生的這些措施沒有什么效果,晚上家人十分痛苦。最后,這個小孩的病情越來越嚴重,甚至出現了驚厥的癥狀,孩子抽搐著,在床上不停地打滾,十分可憐。
這種情況下,父母請來一位著名的兒童精神病專家來診療,我也參加了這次治療。孩子看上去是很正常的,父母說在漫長的旅途中孩子一直很健康,沒有這樣哭鬧過。我們分析孩子的失調很可能有著某種精神因素在其中,家長還不能清楚地意識到。看到孩子忍受著病痛的折磨躺在床上時,我突然靈機一動。我拿了兩個扶手椅,相互平行地鋪開做成一張有欄桿的兒童小床。然后,把床單和毯子鋪在上面,把這張臨時湊成的兒童小床緊挨著孩子睡的大床床邊放著。這孩子看到我做的小床就已經停止了哭鬧,他翻轉身體滾到這張床的里面,口中不斷地說著:“卡瑪,卡瑪,卡瑪。”這是孩子在稱呼著這張嬰兒床,不一會孩子就睡著了。他的病癥也再沒有發作過。很顯然,孩子睡在大床上失去了睡在帶有兩邊欄桿的兒童小床上獲得的感覺。孩子這種感覺的消失導致孩子的內部秩序混亂,于是就產生了痛苦的情緒。醫生如果無法明白孩子的心理就不能從根本上治療孩子的病。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兒童秩序感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但兒童所具有的秩序感和我們大人所具有的是不一樣的。我們成人的經驗使我們越來越麻木,反應也變得遲鈍。但兒童處在獲得感知印象的過程之中。孩子從無到有的過程感到創造的疲憊,而我們成人就像靠艱苦勞動富裕起來的人的兒子,不能理解父母曾經遭遇的痛苦與辛勞。我們被已取得的社會地位所迷惑,變得冷漠和遲鈍。我們現在可以運用的理性、意志、肌肉等都是兒童時經過訓練積累起來的。正因為兒童時期我們掌握了適應世界的工具,現在才能夠使自己適應這個世界;正因為兒童時我們塑造的意識使我們能夠意識到自我;正因為我們是兒童的繼承人,我們現在才會很富有。兒童時期開始時我們一無所有,這為我們打下了面對未來生活的基礎,從無到有的過程中,兒童必須做出艱辛的努力。如此接近活動的時期是兒童時期,而兒童的活動是我們的生命之泉。這是一種我們既不了解也無法追憶的創造。
【讓幸福感圍繞孩子】
所謂幸福,是指存在于內心的一種持久性的快樂。如果我們能夠讓幸福感時刻伴隨著孩子成長,那么我們就如同為孩子提供了快樂的源泉和動力。怎么才會讓孩子擁有幸福感呢?
首先父母必須認識到這點,幸福對于孩子來說并不是你送孩子芭比娃娃、給他最新的動畫片或你給他買一大柜子的新衣服就會獲得的。幸福是非常簡單就能獲得的,但真正的幸福具有自己較為深刻的內涵,這種真正的幸福感能為孩子提供培養精神、融入社會的力量,對孩子的人生將大有益處。因此,家長們請不要忘記將這份幸福的禮物每天都送給孩子們。
根據權威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實際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離不開建立“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這兩種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是指孩子完全確信父母對自己的愛,也明確地、毫無質疑地堅信,父母對自己的愛是永遠無任何條件的。在三歲之前,父母需要經常自己用語言和行動來向孩子表達對他的愛。在三歲左右,這種幸福感完全建立起來。“首要幸福感”只要確立起來,一生都不會再改變,孩子在這以后即便父母不是時刻在身邊也能感受到他們對自己的愛,孩子此時開始走向獨立的生活。
“次要幸福感”是指那些孩子從日常生活中所獲取的快樂,例如從搭積木、過家家、拉小提琴等活動中獲得的快樂。
二者的關系在于孩子或成人的“首要幸福感”不牢固的話,“次要幸福感”也很難達到健全的程度。如果不健全,孩子的快樂就過度依賴于外在的成就:能否立刻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或食品,考試成績的好壞,老師是否喜歡自己,老板是否欣賞自己,能否得到提拔,比賽能否獲獎等。如果這些依賴比較順利的話就會十分開心,但反之就會有挫敗感。
這樣的人,精神上不能獨立,總是依賴于他人、物品或事情。所以,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無時無刻的愛才能讓他們過得快樂。父母要做到每天都能為孩子送上提高幸福感的禮物,為此,我有以下十條建議:
一、尊重孩子
孩子需要父母給以尊重,父母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來看待。我們一味地強迫孩子做他們不喜歡的活動對他們來說是不能獲得快樂體驗的,父母尊重孩子比送他們比較貴重的玩具更能讓他們感到幸福。
二、建立溝通渠道
建立走進孩子心靈世界的親子溝通通道,如果你能專心致志地傾聽他的傾訴,這對孩子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你的傾聽能表明你對孩子的關注。即使當他講述的事情你曾聽過時,也不要去打斷他,你只要將注意力集中到他身上就可以了。
三、接觸自然
家長陪同孩子一起去滑冰、一起去公園里玩、一起騎車等,不僅可以使孩子更健康、更茁壯地成長,還能使孩子獲得更多的快樂。孩子經常進行戶外運動能夠達到放松身心,身體健康的目的,也能讓自己因為能獨立完成一些體育運動而獲得自豪感。如果家長能夠對他們喜歡做的運動給予鼓勵的話,也許,他們還能從這項運動中獲取更多的歡樂。
四、有技巧地對孩子做出表揚
家長不要只說:“做得真棒!”當孩子取得某方面的進步或者學會一項新技能的時候,父母要從細節上對孩子做出夸獎,可以說:“你描寫的英雄真實、栩栩如生,好像他就在我的眼前似的。”或者“我非常喜歡你畫樹的這種方法。”這樣的表揚遠遠比一句空洞的贊揚要有效果得多。
五、給孩子微笑和擁抱
父母要常對孩子微笑著說:“我愛你!”與孩子一起生活時,家長一定要常常給他們擁抱。專家指出,父母每天至少四次擁抱,這只是孩子生存的需要;要使孩子保持好的狀態,每天就要給他八次擁抱,要讓孩子健康成長每天要給他十六次擁抱。父母要牢記,每次對孩子擁抱和微笑會對他們有好處的。
六、學會傾聽
家長能專心地傾聽孩子講話對孩子來說沒有什么比這更重要了,父母的傾聽能夠表示出對孩子的關注。如果當你正在做家務時,孩子和你講話,這時你要停下手里的活,把注意力集中于孩子身上。另外,孩子說話時不要打斷他,讓他把話說完,即使是孩子說的話你早已聽過了。
七、表示對孩子的愛
父母要注意把握愛的“質”和“度”,將對孩子物質方面的愛與精神方面的愛相結合,即將“大愛”與“小愛”結合起來。父母對孩子表示愛意,這會讓孩子感到自信與安全,所以感受到父母的愛是孩子最基本的需要之一。
八、讓孩子懂得關心他人
父母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集體中有價值的一員,自己能夠以一些意味深長的方式去接觸別人的生活。多給孩子提供一些與別人接觸的機會,讓他們的心靈深處產生助人為樂的感受。可以讓孩子將自己不想要的玩具送給孤兒院的孩子們玩,或讓孩子在超市里為貧困區的人們選一些商品援助他們。
九、培養孩子對藝術的興趣
大家肯定聽說過古典音樂對大腦的發育具有促進作用的理論。而且孩子與音樂、舞蹈,以及其他任何類型的藝術相接觸,都能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彈鋼琴,聽音樂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情緒發泄的途徑,也創造性地表達了孩子對自己、對世界的感受。孩子對自己、對世界的感受源自于他們對藝術的感受過程,無論是學鋼琴還是參加幼兒園的演出,孩子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優秀的。
十、給孩子表現自己的機會
每個孩子都有在某個方面的天才般的能力,為何不讓孩子展現出來呢?他喜歡書嗎?如果喜歡就讓他在你做飯的時候讀給你聽;他對數字很敏感嗎?如果敏感,就在購物的時候,讓孩子幫你挑選價格合適的商品。當孩子的積極性被你調動起來時,他會展現出滿意的表現,這樣你就為孩子開辟了另一條更自信的道路。
幸福感就如同風箏的線,被抓在父母手中,只要父母控制好這條線,孩子就能像風箏一樣快樂地在幸福的藍天中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