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流概念的產生及發展
第一節 物流的概念及定義
一、物流的概念
(一)物流概念的發展過程
1.萌芽階段
20世紀30年代初,西方的市場營銷教科書中就出現了包括物資運輸、物資儲備等業務的“實體供應”(Physical Supply)一詞。1935年,美國營銷協會對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所下的定義是:“在生產與銷售之中的物質資料和服務,從生產地點到消費地點的流動過程中伴隨的種種經濟活動。”
2.擴展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根據軍事上的需要,在軍火戰時供應中使用了“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一詞。
3.形成階段
20世紀60年代,日本通過對美國工廠后勤管理的考察,正式引進了“物流”這一概念。
(二)美國的物流定義
美國的物流定義歸納為四大派別:管理派、工程派、軍事派、企業派。
1.管理派
管理派以美國物流協會為代表。1963年該協會對物流管理(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的定義是:物流管理是為了計劃、執行和控制原材料,在制品庫存及制成品從起源地到消費地的有效率的流動而進行的兩種以上活動的集成。1985年下半年該學會進行調整,它對物流(Logistics)的定義是:物流是對貨物、服務及相關信息從起源地到消費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動和儲存進行計劃、執行和控制,以滿足客戶要求的過程。該過程包括進向和去向、內部和外部的移動及以環保為目的的物料回收。
2.工程派
工程派以美國物流工程師學會為代表。1974年該協會對于物流的定義是:物流是與需求、設計、資源供給與維護有關,是一種支持目標,計劃及運作的科學、管理、工程及技術活動的藝術。它將物流定義為將科學、管理、工程及技術活動集合在一起的一種藝術,顯然對物流的要求非常高。
3.軍事派
一個國家最先進的技術一般是軍事技術;一個國家最嚴厲、最有效的管理是軍事管理;一個國家最先進的物流是軍事物流。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擁有全球最先進的軍事物流系統。美國空軍1981年關于物流的定義是:物流是根據計劃,執行軍隊調動與維護的科學。該定義從軍事物資、人員、裝備及服務四個方面對物流進行了規范,十分全面。
4.企業派
美國一家著名的物流公司Exel Logistics 1997年在《物流術語詞匯集》中給物流下了以下三種定義:
(1)物流是與計劃和執行供應鏈中的商品及物料的搬運、儲存及運輸相關的所有活動,包括廢棄物品及舊品的回收復用;
(2)物流是圍繞物料管理和實物流通所發揮的功能;
(3)物流是對動態和靜態庫存的管理。
(三)我國目前的物流定義
1979年6月,中國物資經濟學會派代表團參加在日本舉行的第三屆國際物流會議,回國后代表團第一次把“物流”這一概念介紹到國內。1987年1月5日,新成立的中國物流研究會在安徽蚌埠召開了首屆大型學術年會。1997年,原國內貿易部決定對物流的定義展開研究,經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批準作為國家標準研究項目,先后由北京工商大學、中國物資流通協會牽頭組織編寫。
我國現行的國家標準《物流術語》最后將物流定義為: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
二、物流管理發展的階段及特征
(一)實體分銷管理(PDM)
在20世紀60年代,當西方管理科學的重心開始從生產領域轉向非生產領域時,PDM(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的概念開始形成,并受到重視。當時被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Drucker)稱為經濟增長的“黑暗大陸”,是“降低成本的最后邊界”,是降低資源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之后的“第三利潤源泉”。
實體分銷管理第一次將企業內部的運輸、倉儲、庫存控制、物料搬運和訂貨處理等活動集成起來,相互聯系、相互協調,從而使PDM實現了三方面的有益效果:使企業充分挖掘物流活動之間的相互聯系,建立以最小成本滿足客戶需求的“分銷組合”;使實體分銷的客戶導向性更強;提升了分銷在整個階層中的地位。
(二)企業集成化管理(ILM)
物流貫穿在整個企業的運作流程中,不僅包括分銷物流,而且包括采購物流和生產物流。因此,實體分銷管理的原理同樣運用到原材料、零部件的購進等物流活動中,即通常所說的“采購物流管理”;應用到企業生產(服務)的物流活動中,即所謂的“生產(制造)物流管理”或“服務物流管理”,它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內部物流的總成本。
(三)供應鏈管理(SCM)
合作競爭時代的到來,競爭無國界與企業相互滲透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市場競爭實質上已不是單個企業之間的較量,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對傳統企業管理思想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面對變化無常,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以及客戶需要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及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的市場需求,企業越來越注意利用自身的資源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并利用其核心優勢與其供應商、分銷商、客戶等上下游企業構建供應鏈網絡組織,并通過供應商管理共同形成合作競爭的整體優勢。
三、物流的產生和未來發展
(一)物流的產生
1.經濟全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尤其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直接投資迅猛發展,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國家生產資本為主要特征的資本輸出,成為國際資本運作的主要形式,并且極大地促進了國際間的分工與合作,使社會生產過程進一步國際化。到20世紀80年代,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以下簡稱關貿總協定)的締結,極大地加快了國際貿易自由化的進程。此后為監控關貿總協定的執行而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及一些區域性聯盟的成立,又進一步推動了區域貿易自由化的進程。貿易自由化和生產國際化促進了經濟的全球化。同時世界大多數國家實行的經濟自由化政策,使經濟得以越過國界自由發展,企業、投資和生產的無國境化,以及超越國境的國際市場競爭越來越普遍。世界似乎變小了,世界商業之間的相互聯系日益密切。
生產的國際化與貿易的自由化,都對國際運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際運輸服務采用的運輸方式的運輸速度也越來越快,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銜接也越來越緊密。同時,國際貿易和運輸中采用的信息技術也越來越復雜。
2.即時制的出現
“適時”(JIT,Just-In-Time)也稱為即時制。即時制管理的理論思想起源于美國,并因日本豐田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的成功應用而聞名于世。其最高目標是使企業的原材料和外購零件的庫存為零,生產缺陷為零。JIT被廣泛地運用在生產、運輸、分撥等各個方面,其意圖是使生產者或供應者在質量、成本和送貨時間等方面滿足客戶的需要。
3.運輸技術的更新和發展
其主要體現在集裝箱化、集中運輸和國際多式聯運等幾個方面。
(二)中國發展物流產業的“瓶頸”
中國發展物流產業的“瓶頸”表現在服務方式和手段比較原始和單一。目前多數從事物流服務的企業只能簡單提供運輸(送貨)和倉儲服務,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務、庫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務方面,特別是在物流方案設計以及全程物流服務等更高層次的物流服務還沒有全面展開。
物流企業組織規模較小,缺乏必要的競爭能力。例如,全國從事公路貨物運輸的經營業戶有270余萬戶,平均每個經營業主擁有的運營車輛僅1.43輛;擁有運營車輛超過100輛的企業只有中遠、中外運等少數企業。
物流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較低,物流服務質量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各種物流設施及裝備的技術水平低,物流作業效率不高。設施結構不盡合理,不能充分發揮現有物流設施的效率,物流設施和裝備的標準化程度也較低。
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較低,信息系統建設滯后。工商企業內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術手段都還比較落后,如條形碼技術、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物資采購管理(MRP)和企業資源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軟件,在物流領域中的應用水平較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臺,以EDI、互聯網等為基礎的物流信息系統在我國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
(三)物流未來的發展
1.“雙向”發展
隨著生產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經濟市場化、全球化、需求個性化等因素的影響,產品的生產將向小批量、多品種、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推動制造業向計算機集成制造、柔性制造、虛擬制造等全新模式變革。同時在生產物流基礎上,力求維持一個最低的庫存水平,甚至是“零庫存”。為了適應這種生產的形式,物流的對策將是“雙向”發展。
首先,物流將不斷改進和發展物流系統,不斷吸收高新技術,以適應新的生產要求,這些新技術包括: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光電編碼技術、自動控制技術、GPS技術、動態仿真技術等。
其次,選擇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The Third Party Logistic,TPL或3PL)是指由除物流勞務的供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務的物流運作與管理方式。因此,所謂第三方物流是指生產經營企業為集中精力搞好主業(產品的制造、產品的更新換代、產品銷售等),把原來屬于自己處理的物流活動,以合同方式委托給專業物流企業,同時通過信息系統與物流服務企業保持密切聯系,以達到對生產經營企業物流全過程管理和控制的一種物流作業方式。
目前,在我國,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和應用剛剛起步,第三方物流所需的社會環境和有關法律法規還處在建立和完善中,但第三方物流的發展潛力以及社會和經濟效益已開始被人們所認識。
2.一體化管理
一體化管理是物流管理的必然趨勢。一體化是指各個部門統一規劃、統一計劃、統一實施、統一調整,使企業物流運營達到最佳化。
一體化管理有:
(1)企業內一體化。將企業各個部門統一管理、集中管理,使企業內物流效率提高,物流成本降低。
(2)后向一體化,即企業向后控制供應商,形成緊密型或松散聯盟,使供應和生產一體化,實現供產結合。這是供應鏈一體化的一種形態。
(3)前向一體化,即企業向前控制分銷系統,實現產銷結合。這也是供應鏈一體化的另一種形態。
(4)前后一體化。這是供應鏈一體化的高級形態。
(5)橫向一體化,即兼并或控制競爭對手的同類產品的企業。
3.信息化
隨著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化建設投資的進一步降低,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將成為每個企業的必需投資。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包括EDI的建設、條形碼應用等。特別重要的是,信息技術的應用范圍應擴大到供應鏈的整個過程,否則,企業的信息網絡只服務于供應鏈的一部分,難以發揮一體化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