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庫全書目錄新編
- 劉樹楨 張金龍 張燕娥
- 5900字
- 2019-01-03 06:56:52
詞曲類
詞集之屬
《珠玉詞》一卷
宋·晏殊撰。“詞曲二體在文章技藝之間,厥品頗卑,作者弗貴,特才華之士以綺語相高耳”(《總目·集部·詞曲類序》)。“(晏)殊賦性剛峻,而詞語特婉麗”,“趙與時《賓退錄》記(晏)殊幼子(晏)幾道嘗稱(晏)殊詞‘不作婦人語’。今觀是集,綺艷之詞不少,蓋(晏)幾道欲重其父名,故作是言,非確論也”(《總目》卷一九八)。
《樂章集》一卷
宋·柳永撰。柳永,原名三變,字曾卿,仕途坎坷,懷才不遇。“葉夢得《避暑錄話》曰:‘柳永為舉子時,多游狹斜,善為歌詞,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柳)永為詞,始行于世。余仕丹途嘗見一西夏歸朝官云: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言其傳之廣也”。“張端義《貴耳集》亦曰:‘項平齋言:詩當學杜詩,詞當學柳詞’”。“蓋詞本管弦治蕩之音,而(柳)永所作旖旎近情,故使人易人。雖頗以俗為病,然好之者終不絕也”(《總目》卷一九八)。
《安陸集》一卷、《附錄》一卷
宋·張先撰。張先,字子野,此本“凡詩八首,詞六十八首”。“考《蘇軾集》有題張子野詩集后日:‘(張)子野詩筆老妙’。歌詞乃其余技耳”(《總目》卷一九八)。
《六一詞》一卷
宋·歐陽修撰。“曾髓《樂府雅詞序》有云:‘歐公一代儒宗,風流自命,詞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艷曲謬為公詞’。蔡絳《西清詩話》云:‘歐陽修之淺近者,謂是劉輝偽作”,(《總目》卷一九八)。
《東坡詞》一卷
宋·蘇軾撰。
《山谷詞》一卷
宋·黃庭堅撰。
《淮海詞》一卷
宋·秦觀撰。秦觀,號淮海居士,“詩格不及蘇黃,而詞則情韻兼勝,在蘇黃之上,流傳雖少,要為倚聲家一作手”(《總目》卷一九八)。
《書舟詞》一卷
宋·程垓撰。程垓,字正伯,“家有擬舫,名書舟”。是集“前有王稱《序》云:尚書尤袤曾稱其‘文過于詩詞’。今詩文無可考,而詞則頗有可觀”(《總目》卷一九九、)。
《小山詞》一卷
宋·晏幾道撰。晏幾道,字叔原,號小山,其詞“甚為當時推挹矣”(《總目》卷一九八)。
《姑溪詞》一卷
宋·李之儀撰。“凡四十調,共八十有八閱。(李)之儀以尺牘擅名,而其詞亦工,小令尤清婉峭茜,殆不減秦觀。(毛)晉《跋》謂:‘《花庵詞選》未經采人,有遺珠之嘆’。其說良是”(《總目》卷一九八)。
《東堂詞》一卷
宋·毛澇撰。其詞“情韻特勝。陳振孫謂:‘(毛)澇他詞雖工,終無及蘇軾所賞一首者’。亦隨人作計之見,非篤論也”(《總目》卷一九八)。
《溪堂詞》一卷
宋·謝逸撰。“(謝)逸詩名宣政間,然《復齋漫錄》載其嘗過黃州杏花村館題江神子一闕于釋壁,過者必索筆于釋卒,卒苦之,因以泥涂焉,其詞亦見重一時矣。是作今載集中,語意清麗,良非虛美。其他作亦極鍛煉之工”(《總目》卷一九八)。
《片玉詞》二卷、《補遺》一卷
宋·周邦彥撰。“其詞多用唐人詩句,檃括人調,渾然天成,長篇尤富艷精工,善于鋪敘。陳郁藏一話腴謂其‘以樂府獨步,貴人、學士、市儈、妓女皆知其詞為可愛’。非溢美也”(《總目》卷一九八)。
《初寮詞》一卷
宋·王安中撰。“其人反復炎涼雖不足道,然才華富艷,亦不可掩”,“就文論文,亦南北宋間佳手也”(《總目》卷一九八)。
《友古詞》一卷
宋·蔡伸撰。蔡伸,蔡襄之孫,“自號友古居士”(《總目》卷一九八)。
《和清真詞》一卷
宋·方千里撰,“皆和周邦彥詞。(周)邦彥妙解聲律,為詞家之冠”,“所謂分寸節度深契微芒,故(方)千里和詞,字字奉為標準”(《總目》卷一九八)。
《圣求詞》一卷
宋·呂濱老撰。呂濱老,字圣求,“在北宋末頗以詩名”,而“詞則至今猶傳”(《總目》卷一九八)。
《石林詞》一卷
宋·葉夢得撰。其“著《石林詩話》主持王安石之學,而陰抑蘇黃,頗乖正論,乃其為詞則又挹蘇氏之余波,所謂是非之心有終不可撕滅者耶”(《總目》卷一九八)。
《筠溪樂府》一卷
宋·李彌遜撰。“凡長短調八十一首。是長調多學蘇軾,與柳周纖秾別為一派,而力稍不足以舉之,不及(蘇)軾操縱自如。短調不乏秀韻矣”(《總目》卷一九八)。
《丹陽詞》一卷
宋·葛勝仲撰。“葛)勝仲與葉夢得酬唱頗多,而品格亦復相埒”(《總目》卷一九八)。
《坦庵詞》一卷
宋·趙師使撰。趙師使,字介之,“燕王(趙)德昭七世孫”。“今觀其集,蕭疏淡遠,不肯為翦紅刻翠之文,洵詞中之高格,但微傷率易,是其所偏”(《總目》卷一九八)。
《酒邊詞》二卷
宋·向子湮撰。
《無住詞》一卷
宋·陳與義撰。陳與義,字去非,“天資卓偉,為兒時已能作文,致名譽,流輩斂枉,莫敢與抗,登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上舍甲科”。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拜翰林學士、知制浩。七年正月,參知政事,唯師用道德以輔朝廷,務尊主威而振綱紀”。“容狀儼格,不妄笑言,平居雖謙以接物,然內剛不可犯”(《宋史·陳與義傳》)。是集“以所居有無住庵,故以名之”。“詩師杜甫,當時稱陳黃之后無愈之者。其詞不多,且無長調,而語意超絕”,“當時絕重其詞也”(《總目》卷一九八)。
《竹坡詞》三卷
宋·周紫芝撰。
《漱玉詞》一卷
宋·李清照撰。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濟南人,禮部郎提點京東刑獄(李)格非之女,湖州守趙明誠之妻”,“工詩文,尤以詞擅名”,“抗軼周柳”,“為詞家一大宗矣”(《總目》卷一九八)。
《蘆川詞》一卷
宋·張元千撰。集中壓卷二闕分別為胡銼、李綱而作,“慷慨悲涼,數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氣,然其他作則多清麗婉轉,與秦觀、周邦彥可以肩隨”(《總目》卷一九八)。
《東浦詞》一卷
宋·韓玉撰。
《懶窟詞》一卷
宋·侯真撰。
《逃禪詞》一卷
宋·楊無咎撰。楊無咎,字補之,自號逃禪老人。“秦檜擅權,(楊)無咎恥于依附,遂屢征不起。其人品甚高。所畫墨梅,歷代寶重,遂以技藝淹其文章,然詞格殊工,在南宋之初不泰作者”(《總目》卷一九八)。
《于湖詞》三卷
宋·張孝祥撰。“卷首載陳應行、湯衡兩序,皆稱其詞寓詩人句法,繼軌東坡。觀其所作氣概亦幾幾近之”(《總目》卷一九八)。
《海野詞》一卷
宋·曾魏撰。曾魏,字純甫,“與龍大淵同為建王內知客”。孝宗即位,二人俱得重用,“及(龍)大淵死,則與王撲、甘弁相蟠結,文武要職多出三人之門”,“至于潛逐大臣,貶死嶺外”。孝宗“至是寢覺其奸,嘗謂左右日:‘曾覿誤我不少’,遂稍疏(曾)魏”(《宋史·佞幸傳》)。曾魏雖“為談藝者所不齒,而才華富艷,實有可觀”。“黃升《花庵詞選》謂其:‘語多感慨,凄然有黍離之悲”,(《總目》卷一九八)。
《審齋詞》一卷
宋·王千秋撰。王千秋,號審齋,“南渡后,亦卓然為一作手”(《總目》卷一九八)。
《介庵詞》一卷
宋·趙彥瑞撰。趙彥瑞,字德莊,號介庵,魏王趙廷美七世孫。其詞“多婉約纖秋,不愧作者”(《總目》卷一九八)。
《歸愚詞》一卷
宋·葛立方撰。“宋人之中,父子以填詞名家者,為晏殊、晏幾道,后則(葛)立方與其父(葛)勝仲為最著。其詞多平實鋪敘,少清新宛轉之思”(《總目》卷一九八)。
《克齋詞》一卷
宋·沈端節撰。“僅四十余閱,多有詞而無題”(《總目》卷一九八)。
《稼軒詞》四卷
宋·辛棄疾撰。辛棄疾,字幼安,溢忠敏,“豪爽尚氣節,識拔英俊,所交多海內知名士”,“嘗謂:‘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故以稼名軒”。其“雅善長短句,悲壯激烈”(《宋史·辛棄疾傳》)。“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特起,能于翦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迄今不廢”。“觀其才氣俊邁,雖似奮筆而成”,“則未始不由苦思得也”(《總目》卷一九八)。
《龍川詞》一卷、《補遺》一卷
宋·陳亮撰。“其詞體雜香奩,不足為異”(《總目》卷一九八)。
《放翁詞》一卷
宋·陸游撰。“(陸)游生平精力盡于為詩,填詞乃其余力,故所傳者僅及詩集百分之一”(《總目》卷一九八)。
《樵隱詞》一卷
宋·毛開撰。“計四十二首”,“(毛)開他作不甚著,而小詞最工”(《總目》卷一九八)。
《知稼翁詞》一卷
宋·黃公度撰。“僅十三調,共十四閱”,“每詞之下系以本事并詳及同時倡酬詩文”,“較他家詞集特為詳備”(《總目》卷一九八)。
《蒲江詞》一卷
宋·盧祖皋撰。盧祖皋,號蒲江,“為樓鑰之甥,學有淵源”(《總目》卷一九八)。
《平齋詞》一卷
宋·洪咨夔撰。“淋漓激壯,多抑塞磊落之感”(《總目》卷一九八)。
《白石道人歌曲》四卷、《別集》一卷
宋·姜夔撰。“精深華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節文采并冠絕一時”(《總目》卷一九八)。
《夢窗稿》四卷、《補遺》一卷
宋·吳文英撰。吳文英,自號夢窗,“晚節頹唐如朱希真、陸游之比,其詞則卓然南宋一大宗”。“其天分不及周邦顏,而研練之功則過之。詞家之有(吳)文英,亦如詩家之有李商隱也”(《總目》卷一九九)。
《惜香樂府》十卷
宋·趙長卿撰。趙長卿,“宗室子也”。是集“體例殊屬無謂”(《總目》卷一九九)。
《龍洲詞》一卷
宋·劉過撰。“凡贈辛棄疾者則學其體”,“其余雖跌宕淋漓,實未嘗全作辛體”(《總目》卷一九九)。
《竹屋癡語》一卷
宋·黃機撰。“與岳總干以長調唱酬為尤伙。總干者,岳飛之孫(岳)珂也”。“岳氏為忠義之門,故(黃)機所贈詞亦皆沉郁蒼涼,不復作草媚花香之語”(《總目》卷一九九)。
《梅溪詞》一卷
宋·史達祖撰。史達祖,號梅溪,“為(韓)侂胄黨”,“人不足道,而詞頗工”,“清詞麗句在宋季頗屬錚錚”(《總目》卷一九九)。
《石屏詞》一卷
宋·戴復古撰。“音韻天成,不費斧鑿”(《總目》卷一九九)。
《散花庵詞》一卷
宋·黃升撰。黃升,字叔旸,號玉林,又號花庵詞客,“以所居有玉林,又有散花庵也”(《總目》卷一九九)。
《斷腸詞》一卷
宋·朱淑真撰。朱淑真,“海寧女子,自稱幽棲居士”(《總目》卷一九九)。
《山中白云詞》八卷
宋·張炎撰。張炎,“張俊五世孫”,“平生工為長短句,以春水詞得名,人因號曰張春水”。“所作往往蒼涼激楚,即景抒情,備寫其身世盛衰之感,非徒以翦紅刻翠為工。至其研究聲律,尤得神解”(《總目》卷一九九)。
《竹山詞》一卷
宋·蔣捷撰。蔣捷,字勝欲,自號竹山,“其詞練字精深,調音諧暢,為倚聲家之矩鑊,間有故作狡檜者”(《總目》卷一九九)。
《天籟集》二卷
金·白樸撰。白樸,“尤精度曲”,“詞清雋婉逸,意愜韻諧,可與張炎《玉田詞》相匹,惟以制曲掩其詞名,故沉晦者越數百年”(《總目》卷一九九)。
《蛻巖詞》二卷
元·張翥撰。“(張)翥年八十八乃卒”,“以一身歷元之盛衰,故詩多憂時傷亂之作,詞乃婉麗風流,有南宋舊格”(《總目》卷一九九)。
《河雪詞》二卷
清·曹貞吉撰。曹貞吉,字升六,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進士,“詩格遒練,有《實庵詩略》,兼工倚聲,吳綺選名家詞推為壓卷”(《清史稿·文苑傳一》)。“是編則其詩余也,上卷凡一百三十四首,下卷凡一百五首”。“其詞大抵風華,寄托遙深,古調之中緯以新意”,“在近代詞家亦卓然一作手矣”(《總目》卷一九九)。
詞選之屬
《花間集》十卷
后蜀·趙崇柞編。“為明·毛晉重刊宋本,猶為精審”。“詩余體變自唐,而盛行于五代,自宋以后體制益繁,選錄益眾,而溯源星宿當以此集為最古,唐末名家詞曲賴以僅存”(《總目》卷一九九)。
《尊前集》二卷
不著編輯者名氏。“就詞論詞,原不失為《花間》之騷乘”(《總目》卷一九九)。
《梅花》十卷
宋·黃大輿編。“起于唐代,止于南北宋間。《自序》稱:己酉之冬抱疾山陽,三徑掃跡,所居齋前更植梅花一株,晦朔未逾略已燦然,于是錄唐以來才子之作以為齋居之玩,目曰《梅花》”(《總目》卷一九九)。
《樂府雅詞》三卷、《補遺》一卷
宋·曾慥編。“皆輯宋人之詞”,“《自序》謂:‘涉諧謔則去之’,‘則命曰雅詞”,(《總目》卷一九九)。
《花庵詞》二十卷
宋·黃升撰。“前十卷曰《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始于李白,終于北宋王昂,方外、閨秀各為一卷附焉。后十卷曰《中興以來絕妙詞》,始于康與之,終于洪瑛,(黃)升所作詞三十八首亦附錄于末”。“(黃)升本工詞,故精于持擇”,“去取亦特為謹嚴”,“又每人名之下各注字號里貫,每篇題之下亦間附評語,俱足以資考核”(《總目》卷一九九)。
《類編草堂詩余》四卷
不著編輯者名氏,“詞家小令、中調、長調之分,自此書始”(《總目》卷一九九)。
《絕妙好詞箋》七卷
《絕妙好詞》,宋·周密“所編南宋歌詞,始于張孝祥,終于仇遠,凡一百三十二家,去取謹嚴,猶在曾慥《樂府雅詞》、黃升《花庵詞選》之上”。“其箋則國(清)朝查為仁、厲鵲同撰”。“宋詞多不標題,讀者不詳其事”。“非參以他書得其源委,有不解為何語者,其疏通證明之功,亦不可泯者矣”(《總目》卷一九九)。
《樂府補題》一卷
“皆宋末遺民倡和之作”(《總目》卷一九九)。
《花草粹編》二十二卷、《附錄》一卷
明·陳耀文編。“采掇唐宋歌詞,亦間及于元人”。“《自序》稱是集因唐《花間集》、宋《草堂詩余》而起,故以花草粹編為名”(《總目》卷一九九)。
《御定歷代詩余》一百二十卷
清·康熙皇帝御定。“所錄詞自唐至明,凡一千五百四十調,九千余首,厘為一百卷;又詞人姓氏十卷,詞話十卷”。“網羅宏富,尤極精詳,自有詞選以來可云集其大成矣”(《總目》卷一九九)。
《詞綜》三十四卷
清·朱彝尊編。“錄唐宋金元詞,通五百余家”,“所選能簡擇不茍”,“視《花間》《草堂》諸編勝之遠矣”(《總目》卷一九九)。
詞話之屬
《碧雞漫志》一卷
宋·王灼撰。“詳述曲調源流”,“亦考古者所必資也”(《總目》卷一九九)。
《沈氏樂府指迷》一卷
宋·沈義父撰。
《渚山堂詞話》三卷
明·陳霆撰。“與所作《詩話》并刊,而較《詩話》為稍勝”(《總目》卷一九九)。
《詞話》二卷
清·毛奇齡撰。“雖不及徐軌《詞苑叢談》之采摭繁富門目詳明,然所敘論亦足備談資”(《總目》卷一九九)。
《詞苑叢談》十二卷
清·徐軌撰。“專輯詞家故實,分體制、音韻、品藻、紀事、辨正、諧謔、外編七門”,“足為論詞者總匯”(《總目》卷一九九)。
詞譜詞韻之屬
《欽定詞譜》四十卷
清·康熙皇帝御定。“詞萌于唐,而大盛于宋,然唐宋兩代皆無詞譜”,“此譜凡八百二十六調,二千三百六體,凡唐至元之遺篇靡弗采錄”,“倚聲家可永守法程”(《總目》卷一九九)。
《詞律》二十卷
清·萬樹撰。“其論最為細密”,“考證尤一一有據”(《總目》卷一九九)。
南北曲之屬
《顧曲雜言》一卷
明·沈德符撰。《四庫》“曲則惟錄品題論斷之詞及中原音韻,而曲文則不錄焉”(《總目·集部·詞曲類序》)。是編“專論雜劇、南曲、北曲之別”,“立說頗為精確”,“征引亦為賅洽”,“以考南北曲之崖略,未始非博物之一端也”(《總目》卷一九九)。
《欽定曲譜》十四卷
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奉救“考尋舊調勒著是編,使倚聲音知別宮商,赴節者咸諧律呂,用以鋪陳古跡,感動人心”(《總目》卷一九九)。
《中原音韻》二卷
元·周德清撰。“錄存其書以備一代之學”(《總目》卷一九九)。
(以上在《四庫》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