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詩文評類

《文心雕龍》十卷

梁·劉勰撰。“文章莫盛于兩漢,渾渾顴顴,文成法立,無格律之可拘,建安、黃初體裁漸備,故論文之說出焉,《典論》其首也。其勒為一書傳于今者則斷自劉勰、鐘嶸”(《總目·集部·詩文評類序》)。劉勰,字彥和,“早孤,篤志好學。家貧不婚娶,依沙門僧祐,與之居處積十余年,遂博通經論”。居官“政有清績”,“昭明太子好文學,深愛接之”(《梁書·文學下》)。《文心雕龍》“成于齊代”,“原道以下二十五篇論文章體制,神思以下二十四篇論文章工拙,合序志一篇為五十篇”(《總目》卷一九五)。《自序》說:“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豈取駱爽群言雕龍也”。書中史傳篇全面論述了遠古至晉代史書的起源、流派、得失和編纂方法以及求實之道,是一篇史學評論的代表作品。書成,沈約“大重之,謂為深得文理,常陳諸幾案”(《梁書·文學下》)。

《文心雕龍輯注》十卷

清·黃叔琳撰。黃叔琳,字昆圃,康熙進士,官詹事府詹事,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督學山東,復興白雪、松林兩書院,學者稱之。“考《宋史·藝文志》有辛處信《文心雕龍注》十卷,其書不傳。明·梅慶生注粗具梗概多所未備,(黃)叔琳因其舊本重為刪補,以成此編”,“較之梅注則詳備多矣”(《總目》卷一九五)。

《詩品》三卷

梁·鐘嶸撰。鐘嶸,字仲偉,“學通《周易》,詞藻兼長,所品古今五言詩自魏晉以來一百有三人,論其優劣,分上中下三品,每品之首各冠以序,皆妙達文理,可與《文心雕龍》并稱”(《總目》卷一九五)。

《文章緣起》一卷

舊本題梁·任防撰。“《唐書·藝文志》載:任防《文章始》一卷,注曰:張績補”,“后人誤以為(任)防本書欽”(《總目》卷一九五)。

《本事詩》一卷

唐·孟槳撰。“皆采歷代詞人緣之作,敘其本事,分情感、事感、高逸、怨憤、征異、征咎、潮戲七類”(《總目》卷一九五)。

《詩品》一卷

唐·司空圖撰。“深解詩理”,凡分雄渾、沖淡、纖秋、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等“二十四品”“各以韻語十二句體貌之,所列諸體畢備,不主一格”(《總目》卷一九五)。

《六一詩話》一卷

宋·歐陽修“退居汝陰時集之,以資閑談”,乃“晚年最后之筆也”(《總目》卷一九五)。

《續詩話》一卷

宋·司馬光“續歐陽修《六一詩話》而作也”。“(司馬)光德行功業冠絕一代”,“而品第諸詩乃極精密”(《總目》卷一九五)。

《中山詩話》一卷

宋·劉放撰。劉放兄弟“以博洽名一世”,其“在元祐諸人中學問最有根柢,其考證議論可取者多,究非江湖末派鉤棘字句以空談說詩者比也”(《總目》卷一九五)。

《后山詩話》一卷

舊本題宋·陳師道撰。“今考其中于蘇軾、黃庭堅、秦觀俱有不滿之詞,殊不類(陳)師道語”(《總目》卷一九五)。

《臨漢隱居詩話》一卷

宋·魏泰撰。魏泰,“曾布婦弟”,“黨熙寧而抑元祐”(《總目》卷一九五)。

《優古堂詩話》一卷

宋·吳開撰。“凡一百五十四條,多論北宋人詩,亦間及唐人”。昊開“靖康中官翰林承旨與耿南仲力主割地之議,卒誤國事,又為金人傳道意旨,立張邦昌而事之,建炎后竄滴以死。其人本不足道,而所作詩話乃頗有可采”(《總目》卷一九五)。

《詩話總龜前集》四十八卷、《后集》五十卷

宋·阮閱撰。《前集》分四十一類,《后集》分六十一類,成于宣和間,蘇、黃文禁方嚴,故元祐諸家悉不見錄。

《彥周詩話》一卷

·許領撰。“彥周其字也”(《總目》卷一九五)。

《紫微詩話》一卷

宋·呂本中撰。以其“歷官中書舍人,權直學士院,故詩家稱曰‘呂紫微’,而所作詩話亦以紫微為名”(《總目》卷一九五)。

《四六話》二卷

宋·王鑊撰。“皆評論宋人表啟之文”(《總目》卷一九五)。

《珊瑚鉤詩話》三卷

宋·張表臣撰。“名曰珊瑚鉤者,取杜甫詩‘文采珊瑚鉤’句也”。“其書雖以詩話為名,而多及他文,間涉雜事,不盡論詩之語”(《總目》卷一九五)。

《石林詩話》一卷

宋·葉夢得撰。“是編論詩推重王安石者不一而足”,“然(葉)夢得詩文實南北宋間之巨擎,其所評論往往深中簌會”,“略其門戶之私,而取其精核之論分別觀之,瑕瑜固兩不相掩矣”(《總目》卷一九五)。

《藏海詩話》一卷

“案:《藏海詩話》載于《永樂大典》中,不著撰人名氏,自明以來諸家亦不著錄”(《總目》卷一九五)。

《風月堂詩話》二卷

宋·朱弁撰。“多記元祐中歐陽修、蘇軾、黃庭堅、陳師道、梅堯臣及諸晃遺事”(《總目》卷一九五)。

《歲寒堂詩話》二卷

宋·張戒撰。“通論古今詩人,由宋·蘇軾、黃庭堅上溯漢魏風騷分為五等,大旨尊李杜而推陶阮。始明言志之義,而終之以無邪之旨,可謂不詭于正”(《總目》卷一九五)。

《庚溪詩話》二卷

宋·陳巖肖撰。“卷首先載宋累朝御制附以漢高帝、唐文皇、宣宗三條,次即歷敘唐宋詩家各為評鷺,而于元祐諸人征引尤多。蓋時代相接頗能得其緒余,故所論皆具有矩鑊”(《總目》卷一九五)。

《韻語陽秋》二十卷

宋·葛立方撰。“雜評諸家之詩,不甚論句格工拙,而多論意旨之是非,故曰陽秋,用晉人語也。然晉人以避諱之故,改‘春’為陽可也,宋人不諱春,而(葛)立方乃襲舊文是好奇而無理矣”(《總目》卷一九五)。

《溪詩話》十卷

宋·黃徹撰。“其論詩大抵以風教為本,不尚雕華”(《總目》卷一九五)。

《唐詩紀事》八十一卷

宋·計有功撰。“留心風雅,采撅繁富,于唐一代詩人或錄名篇,或紀本事,兼詳其世系爵里,凡一千一百五十家,唐人詩集不傳于世者多賴是書以存”(《總目》卷一九五)。

《觀林詩話》一卷

宋·吳聿撰。“(吳)聿之詩學出于元祐,于當時佚事尤所究心”。是集“在宋人詩話中亦可謂之佳本矣”(《總目》卷一九五)。

《四六談塵》一卷

“書錄解題》載為謝汲撰,考書中時自稱‘汲’,則其說是也”。“其論四六多以命意遣詞分工拙,視王錘《四六話》所見較深”(《總目》卷一九五)。

《環溪詩話》一卷

不著撰人名氏,“皆品評吳流之詩及(吳)沆論詩之語”,“蓋后人追記”(《總目》卷一九五)。

《竹坡詩話》一卷

宋·周紫芝撰。“蓋殘閨也”(《總目》卷一九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六十卷、《后集》四十卷

宋·胡仔撰。胡仔,胡舜階之子,字元任,官至奉議郎,知常州晉凌縣,后卜居湖州,白號苕溪漁隱。“其書繼阮閱《詩話總龜》而作,前有《自序》稱:‘(阮)閱所載者皆不錄’。二書相輔而行,北宋以前之詩話大抵略備矣。然(阮)閱書多錄雜事頗近小說,此則論文考義者居多,去取較為謹嚴;(阮)閱書分類編輯多立門目,此則惟以作者時代為先后,能成家者瑣聞軼事則或附錄之,或類聚之,體亦較為明晰;(阮)閱書惟采撅舊文無所考正,此則多附辯證之語,尤足以資參訂。故(阮)閱書不甚見重于世,而此書則諸家援據多取資焉”(《總目》卷一九五)。

《文則》二卷

宋·陳睽撰。陳駛事跡已簡介,詳見《宋史·陳睽傳》。“此書所列文章體式,雖該括諸家而大旨皆準經以立制”,“其所標舉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固不必以定法泥此書,亦不必以定法病此書也”(《總目》卷一九五)。

《二老堂詩話》一卷

宋·周必大撰。載其“論詩之語凡四十六條”。“(周)必大學問博洽,又熟于掌故,故所論多主于考證”(《總目》卷一九五)。

《誠齋詩話》一卷

宋·楊萬里撰。雖“題曰詩話,而論文之語多于詩,又頗及諧謔雜事,蓋宋人所著往往如斯,不但(楊)萬里也。(楊)萬里本以詩名,故所論往往中理”(《總目》卷一九五)。

《余師錄》四卷

宋·王正德撰。“輯前代論文之語,自北齊下迄于宋”,“采集眾說不參論斷,而去取之間頗為不茍,尤足尚也”(《總目》卷一九五)。

《滄浪詩話》一卷

宋·嚴羽撰。“首詩辨,次詩體,次詩法,次詩評,次詩證,凡五門”,“大旨取盛唐為宗,主于妙悟”(《總目》卷一九五)。

《詩人玉屑》二十卷

宋·魏慶之撰。“宋人喜為詩話,裒集成編者至多,傳于今者”,“均不及胡(仔)魏(慶之)兩家之書。(胡)仔書作于高宗時,所錄北宋人語為多;(魏)慶之書作于度宗時,所錄南宋人語較備。二書相輔,宋人論詩之概亦略1具矣”(《總目》卷一九五)。

《娛書堂詩話》一卷

宋·趙與獻撰。趙與獻,字威伯,“蓋太祖十世孫也”,“評品殊為未當”,“然名章俊句,軼事逸文亦絡繹其間,頗足以資聞也”(《總目》卷一九五)。

《后村詩話前集》二卷、《后集》二卷、《續集》四卷、《新集》六卷

宋·劉克莊撰。“(劉)克莊晚節頹唐,詩亦漸趨潦倒”,“然論詩則其有條理”(《總目》卷一九五)。

《荊溪林下偶談》四卷

“元·無名氏《南溪詩話》引此書一條,稱為:昊子良《荊溪林下偶談》”,“此書皆其論詩評文之語,所見頗為精確”(《總目》卷一九五)。

《草堂詩話》二卷

宋·蔡夢弼撰。“皆論說杜甫之詩”(《總目》卷一九五)。

《文章精義》一卷

此書“惟《永樂大典》有之,但題日:李看卿撰”。“其論文多原本六經,不屑于聲律章句,而于工拙繁簡之間,源流得失之辨,皆一一如別白黑,具有鑒裁”(《總目》卷一九五)。

《竹莊詩話》二十四卷

其書“遍搜古今詩評、雜錄,列其說于前,而以全首附于后,乃詩話之中絕佳者”,“使觀者即其所評與原詩互相考證,可以見作者之意旨,并可以見論者之是非,視他家詩話但拈一句一聯而不睹其詩之首尾,或渾稱某人某篇而不知其語云何者固為勝之”。“是書與蔡正孫《詩林廣記》體例略同”,“惟(蔡)正孫書以評列詩后,此以評列詩前,為小變耳”(《總目》卷一九五)。

《浩然齋雅談》三卷

宋·周密撰。其書“散見于《永樂大典》中”,雖“體類說部所載實皆詩文評,今搜輯編纂,以考證經史評論文章者為上卷,以詩話為中卷,以詞話為下卷”。“(周)密本南宋遺老,多識舊人舊事,故其所記佚篇斷閱,什九為他書所不載”(《總目》卷一九五)。

《對床夜話》五卷

宋·范晞文撰。“皆論詩之語”,“沿波討源,頗能探索漢魏六朝唐人舊法,于詩學多所發明”(《總目》卷一九五)。

《詩林廣記前集》十卷、《后集》十卷

宋·蔡正孫撰。“《前集》載陶潛至元微之共二十四人”,“《后集》載歐陽修至劉放二十八人”。“兩集皆以詩隸人,而詩話隸詩,各載其全篇于前,而所引諸說則下詩二格條列于后”(《總目》卷一九五)。

《文說》一卷

元·陳繹曾撰。“乃因延祐復行科舉,為程試而作。書中分列八條論行文之法”,“使學者知所向方,人爭傳錄”(《總目》卷一九六)。

《修辭鑒衡》二卷

元·王構編。“上卷論詩,下卷論文,皆采宋人詩話及文集、說部之文。(王)構所附論者惟下卷結語一條而已。所錄雖多習見之語,而去取頗為精核”,“較《詩話總龜》之類浩博而傷猥雜者實為勝之,固談藝家之指南也”(《總目》卷一九六)。

《金石例》十卷

元·潘昂霄撰。“一至五卷述銘志之始”,“六卷至八卷述唐·韓愈所撰碑志”,“九卷則雜論文體,十卷則史院凡例”。“然(潘)昂霄是書以金石例為名,所述宜止于碑志,而泛及雜文之格與起居注之式,似乎不倫”,而“敘述古制頗為典核”,“明以來金石之文往往不考古法,漫無矩度,得是書以為依據亦可謂尚有典型”(《總目》卷一九六)。

《作義要訣》一卷

元·倪七毅撰。“皆當時經義之體例”,為“后來制藝之龜鑒也”(《總目》卷一九六)。

《墓銘舉例》四卷

明·王行撰。“以墓志銘書法有例,其大要十有二事:曰諱,曰字,曰姓氏,曰鄉邑,曰族出,曰治行,曰履歷,曰卒日,曰壽年,曰妻,曰子,曰葬,其序次或有先后,要不越此十余事而已。取唐·韓愈、李翱、柳宗元;宋·歐陽修、尹珠、曾鞏、王安石、蘇軾、朱子、陳師道、黃庭堅、陳灌、晃補之、張來、呂祖謙一十五家所作墓志,錄其目而舉其例以補元·潘昂霄《金石例》之遺”。“墓志之興”,“其源不可詳考,由齊梁以至隋唐諸家文集傳者頗多,然詞皆驕偶,不為典要,惟韓愈始以史法作之,后之文士率祖其體,故是編所述以(韓)愈為始焉”(《總目》卷一九六)。

《懷麓堂詩話》一卷

明·李東陽撰。“所論多得古人之意,雖詩家三昧不盡于是,要亦深知甘苦之言矣”(《總目》卷一九六)。

《頤山詩話》二卷

明·安磐撰。安磐,字公石,號頤山,“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進士,改庶吉士,正德時歷吏、兵二科給事中”,嘉靖時以大禮議“受杖除名為民,卒于家”(《明史·安磐傳》)。“(安)磐亦能詩,王士禎《池北偶談》嘗載其數篇,深許其工,故其評論古人多中家會。蓋深知其甘苦而后可定其是非,天下事類如是也”(《總目》卷一九六)。

《詩話補遺》三卷

明·楊慎撰。“乃其戍云南后所作”,“(楊)慎在戍所無文籍可稽,著書惟憑腹筒”,故“引據疏舛,然其賅博淵通,究在明人諸家之上”(《總目》卷一九六)。

《藝圃擷余》一卷

明·王世懋撰。“雜論詩格,大旨宗其兄(王)世貞之說”(《總目》卷一九六)。

《唐音癸簽》三十二卷

明·胡震亨“錄唐詩話”,“采擷大備”,“雖多錄明人議論,未可盡為定評,而三百年之源流正變犁然可按”(《總目》卷一九六)。

《金石要例》一卷

清·黃宗羲撰。“凡為例三十六則,后附《論文管見》九則”,以“補(潘)蒼崖(《金石例》)之闕。其考據較潘書為密”(《總目》卷一九六)。

《歷代詩話》八十卷

清·吳景旭撰。“分為十集,以十干為目”,“仿陳耀文《學林就正》,每條各立標題,先引舊說于前,后雜采諸書以相考證,或辨其是非,或參其異同,或引伸其未竟,或補綴其所遺”。“取材繁富,能以眾說互相鉤貫以參考得失,于雜家之言亦可謂淹貫者矣”(《總目》卷一九六)。

《師友詩傳錄》一卷、《續錄》一卷

《師友詩傳錄》清·郎廷槐編,《續錄》劉大勤編。“二人皆學詩于新城王士禎,各述其師說”(《總目》卷一九六)。

《聲調譜》一卷、《談龍錄》一卷

清·趙執信撰。“因(王)士禎與門人論詩,謂當作云中之龍,時露一鱗一爪,遂著此書以排之”(《總目》卷一九六)。

《宋詩紀事》一百卷

清·厲鸚撰。“考有宋一代之詩話者終以是書為淵海”(《總目》卷一九六)。

《全閩詩話》十二卷、《五代詩話》十卷

清·鄭方坤編。“所采諸書計四百三十八種,采撩繁富,未免細大不捐,而上下千余間一方文獻犁然有征,舊事遺文多資考證”(《總目》卷一九六)。“(鄭)方坤得(王)士禎殘稿”,“乃采撅諸書重加補正”,“共成一千二百一十五條”,“五代軼聞瑣事幾于搜括無余”(《總目》卷一九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州市| 黎平县| 盐亭县| 博野县| 高邑县| 孙吴县| 山阴县| 丹巴县| 肥东县| 江华| 登封市| 额济纳旗| 名山县| 西城区| 安义县| 麻栗坡县| 屯门区| 南宫市| 长海县| 牡丹江市| 喀喇沁旗| 瓦房店市| 洪江市| 保靖县| 龙川县| 长乐市| 江津市| 全州县| 兴隆县| 通化县| 崇礼县| 荃湾区| 盐源县| 射阳县| 介休市| 兴安县| 鄂尔多斯市| 永康市| 九龙城区| 册亨县| 安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