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四庫全書目錄新編
  • 劉樹楨 張金龍 張燕娥
  • 12046字
  • 2019-01-03 06:56:52

小說家類

雜事之屬

《西京雜記》六卷

舊本題晉·葛洪撰。葛洪,字稚川,號抱樸子,博覽群書,尤好神仙導養之術。其思想以道教為本,儒術為輔,力求儒道相統一。“西京”指西漢京都長安,《西京雜記》所記皆漢武帝先后雜事,多為《史記》《漢書》所不載,作者不可確知。“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毛延壽畫王昭君事,亦引為葛洪《西京雜記》”(《總目》卷一四〇)。

《世說新語》三卷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劉義慶,劉裕侄,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封臨川王,征為侍中,文帝元嘉時歷任秘書監、丹陽尹、尚書左仆射、中書令等。《世說新語》事起東漢,止于東晉,分門別類主要輯錄士大夫軼事瑣語,開創了后代專事搜訪舊聞近事而寫述的筆記、野史的風氣。“黃伯思《東觀余論》謂:‘《世說》之名肇于劉向,其書已亡,故(劉)義慶所集,名《世說新書》'。段成式《酉陽雜俎》引王敦澡豆事,尚作《世說新書》可證,不知何人改為‘新語’”。“(劉)義慶所述,劉知幾《史通》深以為譏,然(劉)義慶本小說家言,而(劉)知幾繩之以史法”,“未為通論”。“(劉)孝標所注,特為典贍”,“所引諸書今已佚其十之九,惟賴是注以傳。故與裴松之《三國志注》、酈道元《水經注》、李善《文選注》同為考證家所引據焉”(《總目》卷一四〇)。

《朝野金載》六卷

舊本題唐·張簧(見《舊唐書·張薦傳》)撰。“皆紀唐代故事,而于諧噱荒怪纖悉臚載,未免失于纖碎”,然“兼收博采,固未嘗無裨于見聞也”(《總目》卷一四〇)。

《唐國史木卜》三卷

唐·李肇撰。“載開元至長慶間事”。“《自序》謂:‘言報應、敘鬼神、征夢卜、近帷箔則去之;紀事實、探物理、辨疑惑、示勸戒、采風俗、助談笑則書之”,(《總目》卷一四〇)。

《大唐新語》十三卷

唐·劉肅撰。劉肅,曾任江州得陽縣主簿、登仕郎。是書“所記起武德之初,迄大歷之末,凡分三十門,皆取軼聞舊事有裨勸戒者”(《總目》卷一四〇)。

《次柳氏舊聞》一卷

唐·李德裕撰。李德裕,李吉甫之子,字文饒,“幼有壯志,苦心力學,尤精《西漢書》《左氏春秋》,恥與諸生同鄉賦,不喜科試”。“穆宗即位,召人翰林充學士。帝在東宮素聞(李)吉甫之名,既見(李)德裕尤重之,禁中書詔大手筆多詔(李)德裕草之”。李德裕“以器業自負,特達不群,好著書,為文獎善嫉惡,雖位極臺輔而讀書不輟”(《舊唐書·李德裕傳》)。《次柳氏舊聞》“皆元(玄)宗遺事”(《總目》卷一四〇)。

《劉賓客嘉話錄》一卷

唐·韋絢撰。“《唐書·藝文志》載:韋絢《劉公嘉話錄》一卷,注日:‘(韋)絢,(韋)執誼子也,咸義武軍節度使劉公禹錫也”,(《總目》卷一四〇)。

《明皇雜錄》二卷、《別錄》一卷

唐·鄭處誨撰。鄭處誨,宰相鄭余慶孫,鄭淤第三子,字延美,“于昆仲間文章拔秀,早為士友所推。太和八年(公元843年)登進士第”,官至工部、刑部侍郎、宜武軍節度使等。其“方雅好古,且勤于著述,撰集至多,為校書郎時撰次《明皇雜錄》三篇,行于世”(《舊唐書·鄭余慶傳》)。此書乃“小說記事”,“不盡實錄,然小說所紀真偽相參,自古已然,不獨(鄭)處誨,在博考而慎取之,固不能以一、二事之失實,遂廢此一書也”(《總目》卷一四〇)。

《因話錄》六卷

唐·劉璘撰。“凡分五部:一卷宮部為君,記帝王;二卷、三卷商部為臣,記公卿百僚;四卷角部為人,凡不仕者咸隸之;五卷征部為事,多記典故而附以諧戲;六卷羽部為物,凡一時見聞雜事無所附麗者亦并載焉”。“雖體近小說而往往足與史傳相參”,“在唐人說部中,猶為善本焉”(《總目》卷一四〇)。

《大唐傳載》一卷

“記唐初至元和中雜事”(《總目》卷一四〇)

《教坊記》一卷

唐·崔令欽撰。崔令欽,開元中官著作郎,至德時官至國子司業。是書“所記多開元中狠雜之事”,“其《后記》一篇諄諄于聲色之亡國,雖《禮》為尊諱,無一語顯斥元(玄)宗,而歷引漢成帝、高緯、陳叔寶、慕容熙,其言剴切而著明,乃知(崔)令欽此書本以示戒,非以示勸”(《總目》卷一四〇)。

《幽間鼓吹》一卷

唐·張固撰。“多關法戒”,“無裨考證”(《總目》卷一四〇)。

《松窗雜錄》一卷

“記唐明皇事頗詳”(《總目》卷一四〇)。

《云溪友議》三卷

唐·范攄撰。“(范)攄自號五云溪人,故以名書”。“所錄皆中唐以后雜事”(《總目》卷一四〇)。

《玉泉子》一卷

“所記皆唐代雜事”(《總目》卷一四〇)。

《云仙雜記》十卷

舊本題唐·金城馮贄撰。“雜載古今逸事”(《總目》卷一四〇)。

《唐撩言》十五卷

五代·王定保撰。分一百零三門,述唐代貢舉之制及雜事,可規當日名場之風氣,多史志所未及(《總目》卷一四〇)。

《中朝故事》二卷

南唐·尉遲但撰。“皆記唐宣、添、昭、哀四朝舊聞。上卷多君臣事跡及朝廷舊聞;下卷則雜錄神異怪幻之事”。“蓋李氏有國時,(尉遲)偓為史官,承命而作。李異自以為出太殺之后,水唐統緒,故杯長安為甲朝也(《總目滬卷一四〇少。

《金華子》二卷

南唐·劉崇遠撰。劉崇元“自號金華子”,其書“皆唐末朝野之故事”(《總目》卷一四〇)

《開元天寶遺事》四卷

五代·王仁裕撰。王仁裕,字德輩,唐末任秦州節度使判官,嗣為后蜀中書舍人,充翰林學士。

《鑒戒錄》十卷

五代十國時蜀·何光遠撰。“多記唐及五代間事,而蜀事為多,皆近俳諧之言”(《總目》卷一四〇)。

《南唐近事》一卷

宋·鄭文寶撰。鄭文寶,字仲賢,太平興國進士,初師事徐銥,仕南唐為校書郎。

《北夢瑣言》二十卷

宋·孫光憲撰。孫光憲,字孟文,自號葆光子,家世業農,獨好學博聞,工詞,素以文學自負,唐末為陵州判官,后事荊南,歷三世,累官御史中丞。人宋,授黃州刺史,博通經史,聚書雕校。所著“曰《北夢瑣言》者,以《左傳》稱:‘田于江南之夢’,而荊州在江北,故以命名”。“所載皆唐及五代士大夫逸事”(《總目》卷一四〇)。

《賈氏談錄》一卷

宋·張泊撰。張泊,舊字師黯,改字偕仁,“少有俊才,博通墳典”,“風儀灑落,文采清麗”而“尤險波,好攻人之短”。南唐李爆時,摧工部員外郎,知制浩,遷中書舍人,清輝殿學士,“參預機務,恩寵第一”,“中外之務一以咨之”(《宋史·張泊傳》)。是書“乃(張)泊為李爆使宋時錄所聞于賈黃中者,故曰《賈氏談錄》”。“史稱:‘(賈)黃中多知臺閣故事,談論查亹,聽者忘倦’。故此錄所述皆唐代軼聞”(《總目》卷一四〇)。

《洛陽縉紳舊聞記》五卷

宋·張齊賢撰。“皆述梁、(后)唐以還洛陽舊事”,“多據傳記之詞,約載事實,以為勸戒”,“可與《五代史閱文》諸書,同備讀史之考證也”(《總目》卷一四〇)。

《南部新書》十卷

宋·錢易撰。錢易,字希白,十七歲舉進士,雖以少年輕俊,殿試被默,而以此出名。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登進士第,為蘄蘄州通判,請廢肉刑為真宗采納,累擢知制浩、翰林學士,文思敏捷,是書“皆記唐時故事,間及五代,多錄軼聞瑣語,而朝章國典,因革損易,亦雜載其中”,“于考證尚屬有裨”(《總目》卷一四〇)。

《王文正筆錄》一卷

宋·王曾撰。王曾,字孝先,“資質端厚,眉目如畫”,“由鄉貢試禮部、廷對皆第一”,“宰相寇準奇之,特試政事堂,授秘書省著作郎、直史館、三司戶部判官”,“遷右正言、知制浩兼史館修撰”,“知審刑院”,“再遷尚書主客郎中,知審官院、通進銀臺司,勾當三班院,遂以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其“方嚴持重,每進見,言利害事,審而中理;多所薦拔,尤惡僥幸”。“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為樞密使,明年,拜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封沂國公”。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卒,年六十一,“溢文正”,“皇祐中,仁宗為篆其碑曰《族德之碑》,后又改其鄉曰族德鄉。大臣賜碑篆自(王)曾始”(《宋史·王曾傳》)。是書“乃所記朝廷舊聞,凡三十余條,皆太祖、太宗、真宗時事,其下及仁宗初者僅一、二條而已。(王)曾練習掌故,所言多確鑿可據,故李煮作《通鑒長編》往往全采其文”(《總目》卷一四o)。

《儒林公議》二卷

宋·田況撰。田況,字元均,天圣進士,又舉賢良方正,由太常永任江寧府通判,累摧知制浩、陜西宣撫副使,歷翰林學士、三司使、樞密副使,嘉祐中拜樞密使。《儒林公議》“記建隆以迄慶歷朝廷政事及士大夫行履得失甚詳,五代十國事亦間附一、二條,蓋雜錄而成”。“公議之名,可云無忝矣”,“蓋北宋盛時,去古未遠,儒者猶存直道,不以愛憎為是非也”(《總目》卷一四〇)。

《涑水記聞》十六卷

宋·司馬光撰。司馬光,陜州夏縣人,以辣水流經夏縣,世稱“辣水先生”。《沫水記聞》“雜錄宋代舊事,起于太祖,迄于神宗,每條皆注其述說之人,故日《記聞》”。“其中所記國家大政為多,而亦間涉瑣事”(《總目》卷一四〇)。

《涌水燕談錄》十卷

舊本題宋·齊國王辟之撰。“《讀書志》稱其從仕四方,與賢士大夫燕談,有可取者輒記之”,皆“紹圣以前雜事”,分帝德、讜論、名臣、知人、奇節、忠孝、才識、高逸、官制、貢舉、先兆、歌詠、書畫、事志、雜錄十五類,二百八十五條,“多與史傳相出人”(《總目》卷一四〇)。

《歸田錄》二卷

宋·歐陽修撰。“多記朝廷軼事及士大夫談諧之言”而“不書人之過惡”(《總目》卷一四〇)。

《嘉祐雜志》二卷

宋·江休復撰。江休復,字鄰幾,少博學,善詩文,舉進士,召試,為集賢校理,判尚書刑部、判吏部南曹、登聞鼓院,修起居注,累遷尚書刑部郎中。所著《嘉祐雜志》又稱《江休復雜志》。

《東齋記事》六卷

宋·范鎮撰。范鎮,字景仁,“薛奎守蜀一見愛之”,“及還朝,載以俱。有問(薛)奎人蜀何所得,曰:‘得一偉人,當以文學名世’。宋癢兄弟見其文,自謂弗及,與為布衣交”。“舉進士,禮部奏名第一”,調新安主簿,累摧起居舍人、知諫院。仁宗“天性寬仁,言事者競為激汗,至污人以帷箔不可明之事。(范)鎮獨務引大體,非關朝廷安危,生民利疚,則闊略不言”。英宗立,“遷翰林學士”,“清白坦夷,遇人必以誠,恭儉慎默,口不言人過。臨大節,決大議,色和而語壯,常欲繼之以死,雖在萬乘前,無所屈”。卒年八十一,“謐忠文”(《宋史·范鎮傳》)。是書“多宋代(太)祖(太)宗美政”(《總目》卷一四〇)。

《青箱雜記》十卷

宋·吳處厚撰。“皆記當代雜事,亦多詩話”(《總目》卷一四〇)。

《錢氏私志》一卷

,““日本題錢彥遠撰。或題錢愐撰,或題錢世昭撰”(《總目》卷一四〇)。

《龍川略志》十卷、《別志》八卷

宋·蘇轍撰。“《略志》惟首尾兩卷紀雜事十四條,余二十五條皆論朝政”;“《別志》所述多看舊之余聞”(《總目》卷一四〇)

《后山談叢》四卷

宋·陳師道撰。陳師道,字履常,一字無己,“好學苦志”,“高介有節,安貧樂道,于諸經尤邃《詩》《禮》,為文精深雅奧”。傅堯俞“知其貧,懷金欲為饋,比至,聽其論議,益敬畏不敢出”(《宋史·文苑傳六》)。是書所記皆宋代雜事。洪邁嘗撩其失實者四條,然稱其筆力高簡,必傳于世。

《孫公談圃》三卷

宋·臨江劉延世“錄所聞于孫升之語也”,“(孫)升為元祐黨籍,多述時事”(《總目》卷一四〇)。

《孔氏談苑》四卷

舊本題宋·孔平仲撰。“多錄當時瑣事”(《總目》卷一四〇)。

《畫墁錄》一卷

宋·張舜民撰。張舜民,字蕓臾,慷慨喜論事,善為文,自號浮休居士,中進士第,為襄樂令,“司馬光薦其才氣秀異,剛直敢言,以館閣校勘為監察御史”。“徽宗立,摧右諫議大夫”,“徙吏部侍郎,旋以龍圖閣待制知定州,改同州,坐元祐黨,滴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復集賢殿修撰,卒”(《宋史·張舜民傳》)。是書“多載宋時雜事”(《總目》卷一四〇)。

《甲申雜記》一卷、《聞見近錄》一卷、《隨手雜錄》一卷

宋·王鞏撰。王鞏,字定國,自號清虛,生平練達世務,好減否人物,議論時政,屢遭貶逐。詩文為蘇軾兄弟所推重。三書“皆紀東都舊聞”(《總目》卷一四〇)。

《湘山野錄》三卷、《續錄》一卷

宋僧·文瑩撰,“多記北宋雜事。以作于荊州金鑾寺,故以‘湘山’為名”(《總目》卷一四〇)。

《玉壺野史》十卷

宋僧·文瑩撰,“玉壺者,其隱居之地也”(《總目》卷一四〇)。

《東軒筆錄》十五卷

宋·魏泰撰。魏泰為曾布之婦弟,故是書所記多尊熙寧新法,而抑元祐黨籍。所記雜事尚有可采。

《候鰭錄》八卷

宋·趙令疇撰,“采錄故事、詩話頗為精瞻”(《總目》卷一四〇)。

《泊宅編》三卷

宋·方勺撰。方勺,字仁聲,寓烏程泊宅村,號泊宅翁,詩文雄深雅健,是編“皆元祐迄政和間朝野舊事”(《總目》卷一四一)。

《珍席放談》二卷

宋·高晦臾撰,“所紀上自太祖,下迄哲宗時事”。“于朝廷典章制度沿革損益及士大夫言行可為法鑒者,隨所聞見,分條錄載”(《總目》卷一四一)。

《鐵圍山叢談》六卷

宋·蔡絛撰。蔡修,蔡京季子,字約之,自號百鈉居士。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蔡京為相,年老不能視事,蔡絛以龍圖閣直學士兼侍讀代為決事,竊弄威柄,恣為奸利,中外側目。佛經謂南贍部洲等四大部洲外,有鐵圍山。《鐵圍山叢談》于徽宗一代令典制度識之特詳,其中為蔡京飾非之處,頗為后人所病。

《國老談苑》二卷

舊本題夷門隱臾王君玉撰,“所紀乃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雜事”(《總目》卷一四一)。

《道山清話》一卷

“皆記當代雜事”(《總目》卷一四一)。

《墨客揮犀》十卷

宋·彭乘撰。彭乘,字利建,大中祥符進士,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召試學士院,充館閣校勘,摧修起居注,知制浩,為翰林學士。為人質重寡言,聚書無余卷,皆手自刊校,而文辭欠工。《墨客揮犀》記宋代軼事及詩話文評,征引詳洽。

《唐語林》八卷

宋·王讜撰。“分門記唐世名言”(《總目》卷一四一)。

《楓窗小犢》二卷

舊本題百歲老人撰。“所紀多汁京故事,如良岳、京城、河渠、宮闕、戶口之類,多可與史傳相參,其是非亦皆平允”(《總目》卷一四一)。

《南窗記談》一卷

“多記北宋盛時事”(《總目》卷一四一)。

《過庭錄》一卷

宋·范公稱撰。“多述祖德,皆紹興丁卯、戊辰間聞之其父,故命曰《過庭》。語不溢美,猶有淳實之遺風”(《總目》卷一四一)。

《萍洲可談》三卷

宋·朱彧撰。“(朱)彧之父(朱)服,元豐中以直龍圖閣歷知萊、潤諸州,紹圣中嘗奉命使遼,后又為廣州帥。故(朱)彧是書多述其父之所見聞,而于廣州蕃坊市舶言之尤詳”(《總目》卷一四一)。

《高齋漫錄》一卷

宋·曾慥撰。“上自朝廷典章,下及士大夫事跡,以及文評、詩話、詼諧嘲笑之屬,隨所見聞咸登記錄”。“征引叢雜,不無瑣屑,要其所取者固遠勝于游談無根者也”(《總目》卷一四一)。

《默記》三卷

宋·王銼撰。王銼,字性之,人稱雪溪先生,紹興初官迪功郎,權樞密院編修官,纂集《祖宗兵制》受到高宗賞識改京官,晚年受秦檜擯斥,避地剡溪山中。《默記》“多載沐都朝野遺聞”(《總目》卷一四一)。

《揮塵前錄》四卷、《后錄》十一卷、《第三錄》三卷、《余話》二卷《玉照新志》六卷、《投轄錄》一卷

宋·王明清撰。“皆其札記之文”,記朝廷故事。《前錄》“多國史中未見事,《自跋》謂:‘記憶殘闕以補《冊府》之遺是也’”。《第三錄》“于高宗東狩事獨詳。《余話》兼及詩文、碑銘,補前三錄所未備”。“(王)明清為王錘之子,曾紆之外孫。曾紆為曾布第十子,故是錄于(曾)布多溢美”(《總目》卷一四一)。“多談神怪及瑣事,亦兼及朝野舊聞及前人逸作”(《總目》卷一四一)。“其以《投轄》為名者,陳振孫謂:‘所記皆奇聞異事,客所樂聽,不待投轄而留也”,(《總目》卷一四一)。

《張氏可書》一卷

“蓋其人生于北宋末年,猶及見汁梁全盛之日”,“怠其晚歲,追述為書,不無滄桑今昔之感,故于徽宗時朝廷故實記錄尤多,往往意存鑒戒。其余瑣聞佚事,為他小說家所不載者,亦多有益談資”(《總目》卷一四一)。

《聞見前錄》二十卷

宋·邵伯溫撰。邵伯溫,邵雍之子,字子文“人聞父教,出則事司馬光等,而(司馬)光亦屈名位輩行與(邵)伯溫為再世交,故所聞日博,而尤熟當世之務”(《宋史·儒林傳三》)。是書“前十六卷記太祖以來故事,而于王安石新法始末及一時同異之論載之尤詳”。“十七卷多記雜事”,“十八卷至二十卷皆記邵子言行”(《總目》卷一四一)。

《清波雜志》十二卷、《別志》三卷

宋·周輝撰。“清波為杭州城門之名,紹興中(周)輝寓其地,因以名書,所記皆宋人雜事”(《總目》卷一四一)。

《雞肋篇》三卷

宋·莊季裕撰。莊季裕“多識軼聞舊事”,“其記遼宋誓書一條,大旨以和議為主,亦各抒所見”(《總目》卷一四一)。

《聞見后錄》三十卷

宋·邵博撰。邵博,邵伯溫之子,是書“蓋續其父書,故曰《后錄》”(《總目》卷一四一)。

《北窗炙輠錄》一卷

宋·施德操撰。《史記·索隱》引劉向《別錄》說:“輠者,車之盛膏器也,炙之雖盡猶有余流者,言淳于髡智不盡如炙輠也”。炙輠喻人言論不窮,然《北窗炙輠錄》“所記多當時前輩盛德可為士大夫觀法者,實不以滑稽嘲弄為主,未審何以命此名也”(《總目》卷一四一)。

《步里客談》二卷

宋·陳長方撰。“陳)長方奉母居吳,依其外祖大仆寺卿林旦,家于步里遂以名書”,“所記多嘉祐以來名臣言行”(《總目》卷一四一)。

《程史》十五卷

宋·岳珂撰。“載南北宋雜事”,“在宋人說部中,亦王明清之亞也。惟其以《程史》為名,不甚可解”(《總目》卷一四一)。

《獨醒雜志》十卷

宋·曾敏行撰。曾敏行,字達臣,自號浮云居士,又曰獨醒道人。是書“多記兩宋軼事,可補史傳之閉,間及雜事亦足廣見聞”(《總目》卷一四一)。

《省舊續聞》十卷

“載陸游、辛棄疾諸人遺事”(《總目》卷一四一)。

《四朝聞見錄》五卷

宋·葉紹翁撰。葉紹翁,字嗣宗,號靖逸,善詩,風格清俊。是書分五集,“甲乙丙戊四集皆敘高、孝、光、寧四朝軼事,各有標題,不以時代為先后,惟丁集所記僅寧宗受禪、慶元黨禁二事”。“南渡以后,諸野史足補史傳之闕者,惟李心傳之《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號為精核,次則(葉)紹翁是書”。“王士禎《居易錄》謂其‘頗涉煩碎,不及李心傳書’。今核其體裁,所評良允。故李心傳書人史部,而此書則列小說家焉”(《總目》卷一四一)。

《癸辛雜識前集》一卷、《后集》一卷、《續集》二卷、《別集》二卷

宋·周密撰。“以作于杭州之祭辛街,因以為名”。書中“瑣事雜言居十之九”(《總目》卷一四一)。

《隨隱漫錄》五卷

舊本題宋·臨川陳隨隱撰。“多記同時人詩話,而于南宋故事言之尤詳”(《總目》卷一四一)。

《東南紀聞》三卷

“當為元人所作,故稱宋為‘東南’”。“所載惟論紙酸、論揖兩條偶涉古事,余皆南北宋之軼聞”(《總目》卷一四一)。

《歸潛志》十四卷

元·劉祁撰。劉祁,字京叔,別號神川遁士,少時隨祖父游宦沐京,得從知名士大夫問學,后因廷試失意,閉門讀書。金·天興元年(公元1232年)蒙古軍圍汁,乃北還鄉里,筑‘歸潛堂’以居。是書“卷首有(劉)祁乙未《自序》謂:‘昔所聞見,暇日記憶,隨得隨書’”。“《金史》本傳稱(劉)祁此志‘于金末之事多有足征’。《哀宗本紀》全以所言為據”。“談金源遺事者,以此志與元好問《壬辰雜編》為最”(《總目》卷一四一)。

《山房隨筆》一卷

元·蔣子正撰。“所記多宋末元初之事,而于賈似道事尤再三深著其罪”(《總目》卷一四一)。

《山居新語》四卷

元·楊瑀撰。“《楊維禎集》有(楊)璃墓碑曰:‘(楊)瑀字元誠,??帝愛其廉慎,超授奉議大夫、太史院判官,至正乙未江東浙西盜群嘯,乃改建德路總管。(楊)瑀滄郡,視之如家,民亦視之如父母,其像而祠者凡十四所。行省最其功,進階中奉大夫云云’”。“其書皆所見聞,多參以神怪之事”(《總目》卷一四一)。

《遂昌雜錄》一卷

元·鄭元祐撰。“多記宋末軼聞及元代高士名臣軼事,而遭逢亂世間有憂世之言。其言皆篤厚質實,非《輟耕錄》諸書捃拾冗雜者可比”(《總目》卷一四一)。

《樂郊私語》一卷

元·姚桐壽撰。姚桐壽,字樂年,解官歸里自號桐江釣臾。“至正中流寓海鹽,時江南擾亂,惟海鹽未被兵火,尚得閉戶安居,從容論述,故以《樂郊私語》為名,雖若幸之,實則傷亂之詞也。所記軼聞瑣事”,亦有“與史相參”,“足資考證”(《總目》卷一四一)。

《輟耕錄》三十卷

明·陶宗儀撰。“雜記聞言瑣事”,“于有元一代法令制度及至正末東南兵亂之事,記錄頗詳;所考訂書畫文藝,亦多足備參證”。“惟多雜以俚俗戲謔之語、間里鄙穢之事,頗乖著作之體”(《總目》卷一四一)。

《水東日記》三十八卷

明·葉盛撰。葉盛,字與中,正統進士,官至吏部左侍郎。是書“記明代制度及一時遺文逸事,多可與史傳相參”。“(葉)盛留心掌故,于朝廷舊典考究最詳。又家富圖籍”,“故引據諸書亦較他家稗販成編者特為博洽”(《總目》卷一四一)。

《菽園雜記》十五卷

明·陸容撰。“史稱(陸)容與張泰、陸釴齊名,時號‘婁東三鳳’。其詩才不及(張)泰、(陸)釴,而博學過之。是編乃其札錄之文,于明代朝野故實敘述頗詳,多可與史相考證,旁及談諧雜事皆并列簡編”(《總目》卷一四一)。

《先進遺風》二卷

明·耿定向撰。“載明代名臣遺聞瑣事,大抵嚴操守,礪品行,存忠厚者為多”,“陳先進添行行以救時弊”(《總目》卷一四一)。

《機不機錄》一卷

明·王世貞撰。“專記明代典章制度,于今昔沿革尤詳。《自序》謂:‘傷瓤之不復舊瓤’,蓋感一代風氣之升降也”(《總目》卷一四一)。

《何氏語林》三十卷

明·何良俊撰。“因晉·裴啟《語林》之名”,“雜采(南朝)宋、齊以后事跡續之”(《總目》卷一四一)。

異聞之屬

《山海經》十八卷、《穆天子傳》六卷

晉·郭璞注。“《山海經》之名始見《史記·大宛傳》,司馬遷但云:‘《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而未言為何人所作”。“惟《隋書·經籍志》云:‘蕭何得秦圖書,后又得《山海經》,相傳夏禹所記’”。“書中序述山水,多參以神怪,故道藏收人大元部競字號中,究其本旨實非黃老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難考據,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諸家并以為地理書之冠,亦為未允。核實定名,實則小說之最古者爾”(《總目》卷一四二)。“此書所紀雖多夸言寡實,然所謂西王母者,不過西方一國君;所謂懸圃者,不過飛鳥百獸之所飲食,為大荒之圃澤,無所謂神仙怪異之事;所謂河宗氏者,亦僅國名,無所謂魚龍變見之說,較《山海經》《淮南子》猶為近實。郭璞注《爾雅》,于‘西至西王母’句,不過曰:‘西方昏荒之國’;于‘河出昆侖墟’句,雖引《大荒西經》而不言其靈異。其注此書乃引志怪之談,蓋釋經不敢不謹嚴,而箋釋雜書則務矜博洽故也”(《總目》卷一四二)。

《山海經廣注》十八卷

清·吳任臣撰。“因郭璞《山海經注》而補之,故日《廣注》。于名物訓詁、山川道里,皆有訂正”(《總目》卷一四二)。

《神異經》一卷、《海內十洲記》一卷

舊本題漢·東方朔撰。“所載皆荒外之言,怪誕不經”。“今考《漢書》(東方)朔本傳,歷敘(東方)朔所撰述,言‘凡劉向所錄(東方)朔書俱是,世所傳他事皆非’”。“此書既劉向《七略》所不載,則其為依托更無疑義”(《總目》卷一四二)。“十洲者,祖洲、藏洲、懸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洲也”。其書“大抵恍惚支離,不可究潔”,“考劉向所錄(東方)朔書,無此名”。“書中載武帝幸華林園射虎事”,華林園“魏明帝起名芳林園,齊王(曹)芳改為華林,武帝時安有是號,蓋六朝詞人所依托”(《總目》卷一四二)。

《漢武故事》一卷

舊本題漢·班固撰。“多與《史記》《漢書》相出人,而雜以妖妄之言”。“然史不云(班)固有此書,《隋書》著錄傳記類中,亦不云(班)固作。晃公武《讀書志》引張柬之《洞冥記跋》謂出于王儉”(《總目》卷一四二)。

《漢武帝內傳》一卷

“殆后人因《漢武故事》偽題班固撰”(《總目》卷一四二)。

《漢武洞冥記》四卷

舊本題漢·郭憲撰。“晃公武《讀書志》引(郭)憲《自序》謂:‘漢武明雋特異之主,東方朔因滑稽浮誕以匡諫,洞心于道教,使冥跡之奧昭然顯著,故曰《洞冥》”,(《總目》卷一四二)。

《拾遺記》十卷

十六國時秦·王嘉撰。王嘉,字子年,隱居山中,實方士,前秦符堅、后秦姚萇遇事多咨之。所作《拾遺記》“其言荒誕,證以史傳皆不合”(《總目》卷一四二)。

《搜神記》二十卷

舊本題晉·干寶撰。干寶,字令升,西晉末為佐著作郎。“史稱(干)寶感父婢再生事,遂撰集古今靈異神祇、人物變化為此書”(《總目》卷一四二)。

《搜神后記》十卷

舊本題晉·陶潛撰。“題陶潛者固妄,要不可謂非六代遺書”(《總目》卷一四二)。

《異苑》十卷

南朝宋·劉敬叔撰。“皆言神怪之事”(《總目》卷一四二)。

《續齊諧記》一卷

梁·吳均撰。“吳館刊本有元·陸友《跋》曰:‘《齊諧志怪》蓋莊生寓言,今(昊)均所續特取義云爾’”。其書“所記皆神怪之說”(《總目》卷一四二)。

《還冤志》三卷

隋·顏之推撰。“皆釋家報應之說”(《總目》卷一四二)。

《集異記》一卷

唐·薛用弱撰。薛用弱,字中勝,穆宗長慶中曾為禮部郎中,出為光州刺史,為政嚴而不殘。《集異記》凡十六條,多記開元、天寶、長慶、太和年間事,“敘述頗有文采”,乃“小說家之表表者”(《總目》卷一四二)。

《博異記》一卷

舊本題唐·谷神子還古撰,不著姓氏。“所記皆神怪之事,敘述雅瞻而所錄詩歌頗工致”(《總目》卷一四二)。

《杜陽雜編》三卷

唐·蘇鴿撰。“上起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下盡添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凡十朝之事,皆以三字為標目”。“其日《杜陽雜編》者,晃公武《讀書志》謂(蘇)鴿居武功之杜陽,蓋因地以名其書云”(《總目》卷一四二)。

《前定錄》一卷、《續錄》一卷

唐·鐘格撰。“所錄前定之事凡二十三則”(《總目》卷一四二)。

《桂苑叢談》一卷

“案:《新唐書·藝文志》載:《桂苑叢談》一卷,注日:馮翊子休撰,不著姓名”。“其書前十條皆載咸通以后鬼神怪異及瑣細之事,后《史遺》十八條,其十二條亦紀唐代雜事,余六條兼及南北朝”(《總目》卷一四二)。

《劇談錄》二卷

唐·康男月撰。“皆記天寶以來瑣事,亦間以議論附之,凡四十條”(《總目》卷一四二)。

《宣室志》十卷、《補遺》一卷

唐·張讀撰。“皆鬼神靈異之事”,“‘宣室’之義,蓋取漢文帝宣室受厘,召賈誼問鬼神事”(《總目》卷一四二)。

《唐闊史》二卷

舊本題唐·高彥休撰。“似從他書抄撮而成”(《總目》卷一四二)。

《甘澤謠》一卷

唐·袁郊撰。袁郊,字子乾,一作子儀,昭宗時為翰林學士。“陳振孫《書錄解題》述其《自序》云‘以春雨澤應,故有甘澤成謠之語’,以名其書”。“雖小說家流,而瑣事軼聞往往而在”(《總目》卷一四二)。

《開天傳信記》一卷

唐·鄭綮撰。鄭綮,及進士第,善詩,多詼諧,時號歇后體。“好以詩謠托諷昭宗,意其有所蘊蓄,摧為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所謂‘歇后鄭五作宰相’”。“書中皆記開元、天寶故事,凡三十二條。《自序》稱‘簿領之暇搜求遺逸,期于必信,故以傳信為名”,(《總目》卷一四二)。

《稽神錄》六卷

宋·徐銥撰。徐銥,字鼎臣,博學工文辭,善篆隸,與其弟徐錯并稱“二徐”。在南唐知制浩、中書舍人、吏部尚書,左仆射、參知左右內史事,人宋直學士院。其書“皆記神怪之事”(《總目》卷一四二)。

《江淮異人錄》二卷

宋·吳淑撰。“多道流、俠客、術士之事,凡唐代二人,南唐二十三人。徐銥嘗積二十年之力,成《稽神錄》一書,(吳)淑為(徐)銥壻,殆耳濡目染挹其流波,故亦喜語怪欽。(徐)銥書說鬼,率誕漫不經,(吳)淑書所記則《周禮》所謂怪民,《史記》所謂方士,前史往往見之,尚為事之所有”(《總目》卷一四二)。

《太平廣記》五百卷

宋·李防奉救監修。“同修者扈蒙、李穆、湯悅、徐銥、宋白、王克貞、張泊、董淳、趙鄰幾、陳鄂、呂文仲、吳淑十二人”。“凡分五十五部,所采書三百四十五種,古來軼聞瑣事,僻笈遺文咸在焉”,“蓋小說之淵海也”。“雖多談神怪,而采攘繁富,名物典故錯出其間,詞章家恒所采用,考證家亦多所資取。又唐以前書世所不傳者,斷簡殘編尚間存什一,尤足貴也”(《總目》卷一四二)。

《茆亭客話》十卷

宋·黃休復撰。“雜錄其所見聞,始王、孟二氏,終于宋真宗時,皆蜀中軼事,無一條旁涉他郡”。“雖多及神怪,而往往借以勸戒,在小說之中最為近理”(《總目》卷一四二)。

《分門古今類事》二十卷

其書分:帝王運兆、異兆、夢兆、相兆、卜兆、讖兆、祥兆、婚兆、墓兆雜志、為善而增、為惡而損等門類,“大旨在征引故事,以明事有定數,無容妄覬,而又推及于天人迪吉從逆之所以然。雖采摭叢瑣,不無涉于誕幻,而警發世俗,意頗切至”(《總目》卷一四二)。

《陶朱新錄》一卷

宋·馬純撰。馬純“居越之陶朱鄉搜輯見聞著是書,因名曰《陶朱新錄》”,“所載皆宋時雜事”(《總目》卷一四二)。

《睽車志》六卷

宋·郭彖撰。“皆紀鬼怪神異之事,為當時耳目所見聞者。其曰《睽車志》蓋取《易》睽卦上六載‘鬼一車’之語也”。“書中所載多建炎、紹興、乾道、淳熙間事,而汁京舊聞亦間為錄人”(《總目》卷一四二)。

《夷堅支志》五十卷

宋·洪邁撰。“皆神怪之說,故以《列子》夷堅事為名”(《總目》卷一四二)。

瑣語之屬

《博物志》十卷

舊本題晉·張華撰。張華,字茂先,博學能文,辭藻溫麗,武帝時拜中書令,后為趙王所害,家無余貲,惟文史充棟。《博物志》原本散佚,今本乃后人采其遺文裒合成編,又雜取他說附益之,故證以諸書所引,或有或無,或合或不合。

《述異記》二卷

舊本題梁·任防撰。任防,南齊時為竟陵王蕭子良記室參軍,竟陵八友之一。梁武帝即位,出為義興太守,人為吏部郎,轉御史中永、秘書監。天監六年(公元507年)為新安太守,卒于官。家貧而聚書至萬余卷,多異本。《述異記》“文頗冗雜,大抵剽剟諸小說而成”(《總目》卷一四二)。

《酉陽雜俎》二十卷、《續集》十卷

唐·段成式撰。段成式,段文昌之子,字柯古,少苦學精研,以父蔭為秘書省校書郎,累遷尚書郎。家富藏書,博聞強記,秘閣書籍又皆披閱,早有文名,尤深佛理。《酉陽雜俎》“多詭怪不經之談,荒渺無稽之物,而遺文秘籍亦往往錯出其中”。“其日《酉陽雜俎》者,蓋取梁武帝賦《訪酉陽之逸典》語”(《總目》卷一四二)。

《清異錄》二卷

宋·陶谷撰。“皆采撩唐及五代新穎之語,分三十七門”(《總目》卷一四二)。

《續博物志》十卷

舊本題晉·李石撰。李石實為“宋太祖時人”,其書補張華《博物志》,“宋人舊笈軼聞瑣語間有存焉”(《總目》卷一四二)。

(以上在《四庫》子部)

中 史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涪陵区| 汝阳县| 元朗区| 翁牛特旗| 桃江县| 洪雅县| 延吉市| 黄陵县| 彩票| 孝感市| 赫章县| 嘉禾县| 湖北省| 吉安县| 定远县| 仙居县| 尤溪县| 漠河县| 玛多县| 江津市| 榆树市| 射洪县| 朝阳区| 丁青县| 湛江市| 安庆市| 磐石市| 盐亭县| 繁昌县| 临高县| 武义县| 隆德县| 邵阳市| 红桥区| 大余县| 安乡县| 资中县| 芜湖县| 舟山市| 开封市| 永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