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往開來話百年:師生回憶錄
- 汪宏駒 楊麗華
- 3348字
- 2019-01-03 06:32:32
十九中——我青春的記憶
2014年11月1日,在畢業離開北京市第十九中學整整30年后,我回到了母校參加十九中籌備百年校慶校友代表大會。走進校門,我漫步在這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園里,回想著當年在教室里學習和課間在操場玩耍的情景,但那時的教室和操場早已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漂亮而又現代化的辦公樓和教學樓,寬敞明亮的體育館,以及鋪有草坪和塑膠跑道的運動場,和30年前比起來,母校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唯一留下的只有校園里曾經陪伴我一起學習生活的那一棵棵挺拔的松柏樹,現在的它們和我們一樣都長大長高了,更加枝繁葉茂。抬頭仰望著這些松柏樹,我心潮澎湃,感慨萬千,它們打開了我塵封已久的對于那段學習時光的記憶。
1979年9月1日,還是一個懵懂少年的我第一次踏進了十九中的校門,開始了一段嶄新的中學生活。這里的一切對于我來說都是那么新鮮,新的開始,新的校園,新的老師,新的同學。
十九中是一所具有嚴謹、細致、扎實教學作風傳統的學校,當年就已擁有了一個教學實力很強的教師團隊,這個團隊里既有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甘于奉獻的老教師,又有在教學上踏踏實實埋頭苦干的中年教師,更有敢于創新進取的青年教師。他們在教學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忠于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工作,以嚴謹、細致、扎實的教學作風肩負起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他們用自己的知識、智慧去開啟學生的心智,用自己的情操、品德去影響學生的品行節操。
當年學校的教學條件不是很好,整個校區只有一條從校門到教學樓近百米的柏油馬路。每天在晨曦中同學們都從校門沿著這條路走進教室,夕陽下又沿著這條路走出校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不知道走了多少遍,從這條路我們走進了知識的殿堂,又從這條路走向了社會。當年學校的高層建筑就是一幢簡易的二層教學樓,這里沒有暖氣,沒有電風扇,更沒有空調。冬天每個教室只配備一個煤球爐供老師和同學們取暖,夏天就要把教室所有的窗戶打開來通風降溫,真可謂“戰酷暑,斗嚴寒”啊。
十九中又是一所具有體育傳統的學校。當年雖然學校的體育設施很差,無論是足球場,還是籃球場,都是用黃土鋪成的,冬天一身土,夏天一腳泥,但這些并沒有影響老師和同學們積極地參加體育活動,每年的學校運動會,同學們都會為班級的榮譽而積極報名參加。記得有一次在學校的春季運動會上,學校請來了專業的八一青年足球隊進行表演比賽。那天天公不作美,刮起了大風,卷起了漫天的黃沙,然而全校師生卻仍然津津有味地觀看著比賽,還不時為比賽雙方隊員的精彩表現發出叫好聲。這些都體現了學校師生對體育運動的熱愛,我當時是學校田徑隊的成員,對此有更深的感觸,正是有了這樣的群眾基礎,十九中的體育成績無論是田徑還是球類項目都在海淀區名列前茅。
記得剛進田徑隊時我特別興奮,尤其是第一天發給我一套運動服,我心里的高興勁就別提了。20世紀80年代初,學校還沒有更多的財力去購買新的運動服,更新一次運動服的周期很長,所以離開田徑隊的同學要將運動服還回學校,然后再發給新加入田徑隊的同學,所以我領到的是已經洗得有些掉色的舊運動服。但是運動服胸前那“北京十九中學”6個字卻格外醒目,穿上它我感到特別驕傲和自豪。
當年的體育教研室就在學校的田徑場邊上,在我的印象中它大概是在全校的教研室中最寒酸的,不大而破舊的房間里面又分成了三間,整個屋子特別昏暗。我們田徑隊都是在下午放學后訓練,這時的老師也是剛剛結束了一天的教學工作,已經非常疲憊了,但還要拖著疲憊的身體指導我們的訓練。他們每一次都是和我們這些隊員一起訓練到任務完成才能回家,這時已經是夕陽西下早已過了下班的時間。當年的體育老師們都已近中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需要他們照顧的時候,然而憑著對教育事業的赤誠之心和強烈的責任感,對學生的那份難以割舍的愛,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工作中永遠保持著一種崇高的敬業精神、忘我的犧牲精神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當年是從事體育教學工作的汪宏駒老師負責我們田徑隊男生的訓練。每一次訓練汪老師都嚴格要求我們認真做好每一個動作,有時發現技術動作不對,還要親自做動作講解,使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得到及時的糾正。那時還是孩子的我們在艱苦的訓練中遇到困難或者疲勞的時候,總想要偷懶逃避,汪老師就會用著名排球教練大松博文的名言“戰勝自我,練是哭,賽是笑的精神”和當年中國女排刻苦訓練為國爭光的事跡來激勵我們,正是這樣的激勵使我們重新振作起來,積極地投入到訓練中。激勵我們的同時,汪老師還結合我們愛玩的特性,經常帶領我們到位于學校西邊的長河就是現在昆玉河邊的一條林蔭路上訓練。當年的長河邊馬路上機動車和行人都非常少,河水在靜靜地流淌,路旁的樹木郁郁蔥蔥,綠草如茵,小鳥有的在枝頭鳴叫,有的在樹枝間相互嬉戲追逐,草叢中昆蟲們尋覓著食物。我們被這里的一切所感染,隊員們來到這里說說笑笑興奮不已,情緒都非常高漲。在這樣的情緒中,在汪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開始了訓練,大家都非常認真,并且高質量地完成每一項訓練任務,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物質生活還不豐富,對于每一個家庭來說也只是解決了溫飽問題,還談不上從飲食上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學校的教育經費也非常有限。我們每次的訓練,體力消耗都很大,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都需要補充營養,然而當時卻沒有這樣的條件。在參加海淀區中學生運動會前,老師們也只有用開水沖一些葡萄糖粉給我們喝,來補充一些營養,比賽當天每人只是發一塊巧克力為身體增加能量。就是這樣,田徑隊的隊員們為了學校的榮譽和對田徑運動的熱愛,咬緊牙關刻苦訓練,彼此相互鼓勵著一次又一次地沖擊著自己的體能極限。
檢驗我們訓練成果的時刻到來了,每年一度的海淀區中學生運動會開始了。在運動會上,每個隊員都為了學校的榮譽而奮力拼搏,不僅在單項上,而且在團體總分上都取得了好成績。其中我在3000米和5000米的比賽中獲得了兩項冠軍,為十九中爭奪了榮譽。后來我又代表海淀區參加了北京市中學生運動會,取得了5000米第三名、3000米第四名的好成績,并創造了學校這兩項成績的新紀錄,直到很多年后才被打破。
多年以后每當想起這些我都會有無限的感慨,不僅是因為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更多的是對老師為我們付出那么多的心血的感激之情。如果沒有老師的嚴格要求和鼓勵,我也不會取得好成績。這些也讓我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受益匪淺,這些年在田徑隊的訓練使我養成了天天跑步的習慣。畢業離開學校后我還保持著這樣的習慣,堅持每天有時間就要進行跑步鍛煉或者是其他的體育鍛煉,這不僅使我有了一個健康的身體,每天總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并且在單位的運動會上多次取得了長跑的冠軍,爭奪了榮譽。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在傳授給我們知識的同時,也在傳授給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十九中學習的這些年,我不僅學到了科學文化知識,更通過老師處處以身作則,時時為人師表的言行,學會了如何熱愛集體、如何關愛家人及身邊的每一個人;學會了面對困難要有戰勝它的堅定信心,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
30年過去了,我對母校的思念之情卻與日俱增,在這份思念中承載了我很多美好青春的記憶。我想念校園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想念曾經朝夕相處的同學,更想念給予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細心呵護我們成長的老師。老師使我們認識了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認識到了社會的美好與艱辛。老師就是在人生長河中航行時引導我們駛向正確航向的一座燈塔,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無論是在狂風中還是在暴雨里,總是矗立在那里發出絢麗的光芒。這次回到母校,我也看到一些曾經教過我們的老教師,他們雖已年近花甲,但仍然在教育崗位上辛勤地工作著,他們的臉上還是帶著當年的微笑,眼神里充滿著對學生的關懷與期望。我也看到更多的新一代年輕教師,他們和他們的前輩當年一樣朝氣蓬勃,勇于進取,繼承和發揚著十九中忠于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工作,嚴謹、細致、扎實教學作風的光榮傳統,他們是母校美好未來的創造者,老師,我們永遠是你們的學生,老師是我們值得用一生去愛的人。
祝母校十九中越辦越好,學校百年校慶輝煌!
【作者簡介】
董學軍,男,1967年2月13日生。1979—1984年就讀于北京市第十九中學,畢業后考入北京地鐵學校,1986年參加工作,任地鐵客運司機。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學時,代表學校參加區運動會,獲3000米、5000米第一名;參加市運會,獲3000米第四名、5000米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