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懷古幽思(1)

草堂情思

說來奇怪,在如今的大小城市里,高樓大廈比比皆是,精巧玲瓏的建筑也難以勝數。但在我的印象中最為深刻的,并非什么桂殿蘭宮,也不是什么瓊樓玉宇,而是一所平凡不過的茅草屋。它就是始終占據我心一隅且揮之不去的杜甫草堂。

對杜甫草堂的心儀,始于少時讀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于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受凍死亦足!”這蕩氣回腸的詩句,至今震撼著我的心靈。從那時起,杜甫便成了我所景仰的詩人,杜甫草堂也成了我此生始終向往的地方。

“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我一早乘車來到這里,只見公園門前熙熙攘攘,熱鬧非凡,這里早已不是一個幽靜的所在了。公園里面,更是庭院深深,頗有氣派,也沒有了杜甫筆下那種悠然自得的氛圍。時光荏苒,滄海桑田,由此可見一斑。

雖然我的心情有點失落,但當跨入公園之后,依然感到激動,因為這里畢竟是養育過“詩圣”的土地。公元759年,飽經流離顛沛之苦的杜甫從陜西輾轉到甘肅,年底進入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建起了一間茅草屋,獲得了暫時的休憩和安寧。這是杜甫的幸運,也是這塊土地的幸運!

曲折的石板甬道是通往歷史的幽徑嗎?我時而踽踽而行,時而躑躅徘徊,試圖尋找到一點歷史的陳跡。突然發現了一些桃樹,不由得喜出望外,因為詩人在這里曾寫下“奉乞栽桃一百根”的詩句,也顧不得時隔一千多年,這些桃樹早已不是當年的桃樹了。其實杜詩中還有“飽聞榿木三年大,馬飲溪邊十畝陰”的句子,說不定眼前這些參天古樹中,或許還真會有當年的榿木呢!可惜我的植物知識有限,一時也無法分辨出來。至于杜甫喜愛的南竹倒是隨處可見,只是和當年“有竹一頃余”的規模相比,就有些相形見絀了。

終于來到了那間稱為“杜甫草堂”的茅草屋,跨過一扇陳舊而斑駁的大門,進入這所古樸而又簡陋的建筑,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我是在社會上“只給富人修房子”的鼓噪聲中重訪杜甫草堂的。此時深感如同人類的歷史是曲折的一樣,人類的思想也是起伏的。它有時處于巔峰,有時也會滑落。站在杜甫的塑像前,重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那些震撼人心的句子,真有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杜甫草堂不但為杜甫遮風擋雨,而且是詩人進行創作的幽靜場所。親身經歷了“安史之亂”的杜甫,目睹了統治者的腐敗、叛軍的殘忍和人民的苦難。他在草堂安頓下來之后,心中卻如翻江倒海,于是又開始構思和創作詩篇。文思如泉涌,下筆如有神。據估計,他在草堂創作詩歌達200多首。這些詩歌有反映“安史之亂”的名篇,也不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樣振聾發聵的作品。正是這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會黑暗的詩歌,使他的詩有了“詩史”的美譽,并奠定了他作為現實主義詩人的地位。

詩歌創作的豐收,卻不能使杜甫擺脫生活上的窘境。“憂我營茅棟,帶錢過野橋。”盡管有親友贊助,盡管自己對草堂苦心經營:“鵝鴨宜長數,紫荊莫亂開;東林竹影薄,臘月更須栽”,但生活仍然十分拮據。“百年粗糲腐儒餐”、“恒饑稚子色凄涼”、“布衾多年冷似鐵”、“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賭我顏色同,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便是他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迫于生計,他在草堂居住了五年零五個月之后,又不得不開始了輾轉的生涯。我從草堂走出來,真想對門前郁郁蔥蔥的草木追問:目睹當年的情景,你們曾黯然神傷嗎?

與杜甫草堂毗鄰的還有大廨、詩史堂、柴門和工部祠等建筑。雖然它們使草堂更有氣勢,但卻減少了草堂的神韻。這永遠是矛盾的:人們一方面希望歷史古跡能保持原汁原味,顯得古色古香;另一方面又希望歷史古跡不至于寒磣,甚至要有些氣派,才足以表達對歷史人物的尊重和敬仰。何況草堂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由于自然的或人為的原因,已經有過17次興廢。而每一次修葺,難免會夾雜一些修葺者的主觀色彩和打上時代的印記。但杜甫草堂能屢毀屢建,已是一件幸事,足以表達人們對詩人的景仰之情。我為草堂能得以保存并成為緬懷“詩圣”的場所而慶幸!

離開杜甫草堂,驅車前往市區,街道兩旁的樓房鱗次櫛比,令人目不暇接,其氣勢不能說不恢弘。然而在我心目中,無論是哪一棟高樓大廈,都不及杜甫草堂高大和更有分量!

韓愈與潮州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正值潮柑收獲季節,我來到心儀已久的潮州。吸引我到這座粵東古城的,自然并非因為潮柑,而是一位歷史文化名人——韓愈。

韓愈來潮州,完全是歷史的偶然。韓愈所處的年代,社會亂象叢生,當時部分人對佛教的崇拜近乎狂熱。有些地方的百姓“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投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唯恐后時;老少奔波,棄其業次”,甚至連皇帝也走火入魔。昏庸的唐憲宗為了求得長生不老,居然要將鳳翔縣法門寺存放的佛骨移至宮中供奉,引起朝廷內外一片嘩然。于是韓愈貿然進《論佛骨表》,指出古代并沒有佛,也有許多長壽的帝王;而佛教傳入后,也有許多尊佛的帝王是短命的。可見佛能保人長壽純系無稽之談。唐憲宗對此大為惱火,不但不采納韓愈的意見,反而歪曲韓愈的進諫意在咒他早死,當然罪不可赦。幸虧宰相裴度大力援救,韓愈才得免一死,被貶為潮州刺史。

也許這是命中注定的緣分,死里逃生的韓愈來到潮州,居然給自己的人生增添了光彩的一筆。據《新唐書》記載:“初,愈至潮,問民疾苦,皆日:‘惡溪有鱷魚,食民畜產且勁,民以窮。’”于是韓愈寫下了義正詞嚴的《祭鱷魚文》。警告任意肆虐的鱷魚必須限期遷徙,如若“頑冥不靈”,不肯遷徙,則“選材技吏民,操強弓毒矢,以鱷魚從事,盡殺乃止”。雖然這是討伐鱷魚的檄文,但對鱷魚來說,恐怕只是對牛彈琴;可是對長期遭受鱷魚肆虐而無可奈何的潮州百姓來說,卻從中受到莫大的鼓舞,從此他們樹立起與鱷魚作斗爭的勇氣和信念。

有著“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之譽的韓愈,在潮州辦的另一件流芳千古的事就是興學誨民,把中原文化帶到了“蠻荒”之地,把當時較為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帶到了“民不知學”的地方。并且注意培養和啟用當地人才,推薦本地品學兼優的進士趙德為專司州學的推官,引導年輕人人學。自此潮州學風漸濃,進而成為文風鼎盛的“海濱鄒魯”。

我佇立于韓江之濱,凝視著這條當年的“惡溪”,江水靜靜地流淌。為了防洪防鱷,韓愈曾率領潮州百姓在韓江筑堤七百丈;為了蓄納洪水,又在低洼處辟金山溪,從而完成由“惡溪”到韓江、由為害一方到造福潮州的蛻變。眼前的韓江碧波粼粼,宛如一條青羅帶繞城而過,滔滔江水滾滾流淌,這個改邪歸正的回頭“浪子”仿佛在無止無休地訴說那位刺史大人的恩惠……至于潮州的百姓,則更是將韓愈奉若神明。他們興建了氣勢恢弘的韓文公祠,稱其“功不在禹下”。似乎此舉還不足以表達敬意,于是索性將那條“惡溪”命名為韓江,將筆架山改稱韓山。由于相傳“八仙”中的韓湘子為韓愈后輩,甚至將廣濟橋也改稱湘子橋。

告別美麗的韓江,我在市區盤桓。在那條又與韓愈有關的昌黎路上,坐落著潮州博物館。在博物館的前面,一座刻有“昌黎舊治”的石牌坊格外引人注目。據說以往潮州的石牌坊如林,新中國成立以后大都拆除了,唯獨保留了這座與韓愈有關的石牌坊。潮州人民對韓愈的深情又一次得到了印證。此時我想:韓愈僅治理潮州八個月,就贏得如此好的口碑,深受潮州人民的擁戴和緬懷。聯想如今有些官員信誓旦旦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倘能從韓愈那里得到一點啟示,做個好官也是不難的。當然韓愈雖然功不可沒,但畢竟時間較短,作為畢竟有限。對此潮州人民未必不知,然而他們卻獨具慧眼,看重先賢的精神財富,大肆渲染,世代發揚光大,終使后人受用無窮。

春臨賢令山

風和日麗,草長鶯飛。我乘一縷春風來到賢令山。擺脫了城市的喧囂,告別了冬天的禁錮,沐浴著明媚的春光,欣賞著秀麗的山色,我真想和年輕人一樣大吼幾聲,或是猛跑一陣。但我終于沒有這樣做,我怕唐突了賢令山的主人——韓愈老夫子。

賢令山乃廣東陽山境內一座小山,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稱韓昌黎的韓愈何以與之有關?原來陽山也是韓愈人生之旅的一個驛站。那是唐貞元十九年,京畿大旱,當時剛剛擢升監察御史的韓愈出于對災民的同情,上奏了《論天旱人饑狀》,建議減免賦稅,并揭露了京兆尹李實聚斂進奉、謊報災情的罪行。結果為幸臣所讒,被貶為陽山令。后來陽山人民為了緬懷韓愈,便將縣城附近的牧民山改稱為賢令山。

眼前的賢令山山路蜿蜒崎嶇,林木蔥蘢幽深,幾疑山窮水盡,卻又峰回路轉。樹影憧憧處,似有人在踽踽獨行,步履蹣跚而沉重,那是昌黎先生的身影么?古代的嶺南乃“蠻荒”之地,而陽山更是“天下之窮處”,虎豹出沒,人跡罕見,“縣無居民”。從繁華的京城貶至偏僻的山鄉,對韓愈無疑是個沉重打擊。雖然他是一位先賢,但何嘗沒有常人的感情?面對如此糟糕的處境,怎么能夠無動于衷?這在他的名篇《進學解》中,便不難找到印證:“暫為御史,遂竄南夷……命與仇謀,取敗幾時……”字里行間,流露出憤懣和無奈。

客觀地講,韓愈的不滿,主要是針對顛倒黑白和倒行逆施的當權者,而并不是嫌棄這里是窮鄉僻壤。“出宰山水縣,讀書松桂林。”他一到陽山,便被這里秀麗的山水所吸引。不但捷足先登,飽覽了連江三峽的水光山色,對與縣城近在咫尺的牧民山更是情有獨鐘。

我在賢令山上盤桓,尋覓著韓愈當年的足跡。山麓的游息洞,深邃而幽靜,淙淙泉水穿洞而流。韓愈在這里留下了題詠:“所樂非吾獨,人人共此情;往來三伏里,淺酌一泓清。”不過石壁的詩刻已經漫漶不清了。山背有“鳶飛魚躍”的摩崖石刻,但并非韓愈真跡,而是按清代潘元春的臨摹而鐫刻。而韓文公讀書臺,顯然建造的年份不會太長。正當我有點彷徨之際,山難峭壁上“千巖表”三個斗大的字跳入我的眼簾,落款為草書的“退之”(韓愈的字)二字,嚴謹清晰。我不但為能見到韓愈手跡的石刻而感到興奮,而且能為找到一個可以反映昌黎先生精神的載體而萬分感動。

“山是千巖表,人是百世師。”韓愈來到陽山,不但帶來了中原的農耕技術,改變了當地刀耕火種的面貌,而且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仍設法倡學興教,吸引陽山及周邊的青年遠道前來學習,培養出一批文化人才,為傳播中原文化、改變陽山文化落后的面貌作出了貢獻。我久久地凝視著“千巖表”的摩崖石刻,不禁對這位時隔千余年的一代宗師肅然起敬。

面對“千巖表”的摩崖石刻,我也意識到,韓愈的社會角色不只是一個文人,他還是一名官吏。一般來說,封建時代的官吏與人民是對立的。但其中也有少數人,他們遵循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安身立命原則,也能審時度勢,順應潮流,甚至可冒遭貶、丟官、殺頭的風險。其最終目的雖然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但客觀上也為民辦了一些好事,也許可以用“賢臣”、“清官”來稱呼他們吧?縱觀韓愈在陽山,后來在潮州乃至整個為官生涯,無愧于是他們之中的表率。

登上賢令山巔,我重新對她進行審視。春之賢令山,艷冶而如笑:紅花彩蝶斑斕的色彩是她的笑靨,黃鸝乳燕婉轉的呢喃是她的笑聲,淡霧輕煙柔曼的舞姿和著她笑的韻律,青枝綠葉凝聚的霧珠是她笑出的淚水……轉而眺望陽城,更是今非昔比。那鱗次櫛比的樓房,縱橫交錯的街道,郁郁蔥蔥的樹木,欣欣向榮的景象,昭示著所謂“蠻荒”已是歷史!我忽然想,倘若昌黎先生真能舊地重游,不知又會有何感慨?

邂逅柳柳州

春夏之交,我來到廣西工業重鎮柳州。準確地講,我是路過柳州。因為我只是在這里中轉,僅能逗留數小時。等車的時間似乎過得特別慢。我在車站前的廣場徘徊,來到一塊公共汽車站牌前,站牌上“柳侯公園”四個字倏地映入眼簾。于是便有了我穿越時空與柳柳州的一次邂逅。

原以為柳侯公園是一處幽靜的場所,誰知這里和一般的公園也沒有什么不同,充斥著各種娛樂設施,似乎將柳侯祠擠得偏居一隅了。公園里的熱鬧景象是反襯當年的冷清嗎?

為紀念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而建的柳侯祠,是一幢三進式的磚木結構建筑,呈長條狀。房屋依地勢構筑,顯得后高前低,但每進之間都有回廊相連。祠內布置簡單,氣氛也還寧靜。我來到正殿,向祠主表達了醞釀已久的敬意和問候。在祠主的塑像兩旁,還有韓愈和劉禹錫的塑像相伴,這也不難理解。因為韓愈和祠主一道推動了唐代的古文運動,而劉禹錫與祠主更是莫逆之交。只是許多唐代文學家的塑像也分列回廊,像是天堂里的聚會。如此盛況空前是反襯當年的凄涼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定县| 万山特区| 连南| 平和县| 西安市| 顺昌县| 托克逊县| 余干县| 民乐县| 凤台县| 安宁市| 玛纳斯县| 定陶县| 古交市| 孝感市| 玉田县| 临城县| 芦溪县| 兴宁市| 那曲县| 额尔古纳市| 阿坝县| 宁国市| 石楼县| 曲沃县| 栖霞市| 抚远县| 阜宁县| 铜陵市| 神池县| 西和县| 峡江县| 额尔古纳市| 桦川县| 根河市| 海城市| 娱乐| 剑川县| 新巴尔虎左旗| 健康| 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