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微生物領域研究的新進展(6)
- 國外生命體領域的創新信息
- 張明龍 張瓊妮
- 4949字
- 2017-09-13 14:54:26
轉基因技術,只有二三十年歷史。光合細菌,則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具有原始光能合成體系的原核生物。哈佛大學完成的這項成果,是把人類最年輕的技術,嫁接到自然界最古老的生物上,為我們開辟了一種低碳經濟的美好前景。作為重要的微生物資源,光合細菌顯著、確切的應用效果,已被研究證實,而其中不少限制和難題,未來都可望以轉基因手段加以解決。
4.開發利用細菌形成的其他新成果
(1)擬送細菌上火星開展生命星際飛行實驗。據報道,2009年10月,俄羅斯科學家開始在太空開展一項生命科學實驗,旨在研究地球生物,在未加防護的條件下,能否在外太空長時間存活。以此驗證一種關于生命起源的有生源說假設。這種假設認為,物種都是由以往生物繁殖而來的,原始生命是一切后來生命的淵源。并認為簡單的生物能夠在太空漂浮、存活很長時間,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從其他星球漂浮到地球上的簡單生物。
按照實驗計劃,俄羅斯已發射一艘名為“火衛一土壤”的自動飛船,搭載地球生命,飛往預定目標。飛船將飛行10個月抵達火星軌道,并圍繞火星軌道飛行數月,最終在火衛一著陸。該飛船將從火衛一采集土壤樣本,同飛船生命星際飛行實驗艙一同返回地球。這些采集自火衛一的土壤,將有望成為自人類從月球取回土壤后,首次從外星球取回的土壤樣本。
“火衛一土壤”飛船,將持續執行任務34個月。搭載的地球生物,放在一個直徑3英寸的鈦金屬盒子內。這些將經受嚴酷考驗的地球生物,包括能耐受強輻射的科南細菌,能無中生有獲得父母不存在基因的阿拉伯芥,能忍受極端溫度和壓力的熊蟲,還有釀造啤酒的酵母菌,以及從西伯利亞極地地區永久凍土中含有的許多微生物。
(2)培育出遇見地雷會變色的細菌。2009年11月16日,英國愛丁堡大學發布公報宣布,他們培育出一種遇見地雷就會變色的細菌,可用于在雷區安全快捷地大規模掃雷。
研究人員介紹說,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利用飛機在雷區上空大規模噴灑含有這種細菌的溶液,探測結果在幾個小時后就能顯示出來。另外,這種細菌生產成本低,對人和動物無害。不過研究人員表示,目前還沒有將這一成果商業化的計劃。
(3)利用大腸桿菌“造”出最耐熱生物塑料。2014年2月,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等機構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在美國化學學會刊物《大分子》網絡版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利用大腸桿菌,通過轉基因操作和光反應等方法,制作出400℃左右高溫下也不會變性的生物塑料,是當前同類塑料中最耐熱的。
研究人員說,這種塑料是透明的,硬度特別高,用于汽車上代替玻璃,能大幅度減輕汽車重量,從而節約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生物塑料用來自植物等的生物質為原材料生產,有利于保護環境。但此前的生物塑料硬度和耐熱性都較差,所以用途有限,一般都是作為一次性材料使用。
該研究小組注意到,某些放線菌分泌的一種氨基肉桂酸,擁有非常堅固的結構。他們根據這一發現,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重組,再利用它使糖分發酵,制造出自然條件下幾乎不存在的“4-氨基肉桂酸”。
研究人員通過光反應和高分子化等方法,用“4-氨基肉桂酸”聚合制取聚酰胺酸,然后在150~250℃的真空下,加熱制成聚酰胺薄膜。這種薄膜難以燃燒,能夠耐受390~425℃的高溫,而此前生物塑料的最高耐熱溫度是305℃。
研究人員認為,比起以石油為原料、通過復雜工藝制造的傳統塑料,這種生物塑料成本相對較低。他們今后準備進一步提高其強度,爭取早日達到實用化。
5.開發利用細菌出現的新技術
借鑒芯片印刷術成功開發細菌“印刷術”。
2005年5月,美國媒體報道,哈佛大學道格·維貝爾等人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公布研究成果說,他們開發出一種能夠將活的細菌,以精確的模式印在固體表面的技術。這種技術,將有助于解釋細菌是如何在空間內相互影響的。了解了這種關系,就能幫助研究人員找到阻止細菌攻擊的方法,并能用它們清除污染物。
例如,細菌有時會形成生物膜,這是一種獨特的生物群落,它成黏稠的糖狀薄片,依附在表面上。而細菌在這種狀態下,能夠更好地處理廢物。但我們并不知道在何種情況下,細菌才會形成這樣的生物膜,而又是為什么它們在這種狀態下會更加富有彈性。
維貝爾說,通過這項研究,我們試圖明白兩個位于同一表面的相鄰細菌,是如何發出信號,從而形成這種長距離的相互依賴的。
生物學家已經有了較粗劣的制成細菌模式的技術,包括將一列相互整齊有距離的細菌液,滴入細菌營養液中并讓這些液滴滴在無菌的表面。但由于液體會擴散,使得無法生成一個精確的,可再生的模式。
為了制成各種不同種類細菌的復雜模式,維貝爾從計算機芯片工業中借鑒了一個名為影印石版術的技術。
通常,在制作芯片時,會在一個硅晶片的表面包一層薄薄的感光聚合物,然后通過模板將紫外線照到上面,最后消融掉感光部分,從而制成需要的模式。
維貝爾用這種刻好的芯片當模具,并往內充入液態聚合物。待其冷卻、定型,將其取出,就形成了一個帶印痕的薄片。再把薄片外包上瓊脂糖,這是一種供細菌生長的營養凝膠。他用吸液管將細菌溶液滴在瓊脂糖上,瓊脂糖吸收了水分,只留下了一層固體狀的細菌層。
然后只需將這塊帶刻痕的薄片,印在一個清潔的營養凝膠上,就可以印刷細菌,制成一個與母版一模一樣的活的復制品。這種復制品只有一微米厚,而這正是一個細菌的大小。留在母版上的細菌,只需給予溫暖就可以在表面繁殖,重新形成一張毯子,為母版充上“墨水”。
維貝爾已經用這種方式制成了不同種類細菌的模式,以及同一個種類細菌在不同的化合物中的模式,并培育出生物膜。
四、細菌致病及防治研究的新進展
1.研究細菌致病機理的新發現
(1)揭開炭疽桿菌引起的肺型炭疽致命之謎。2005年11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下屬的傳染病生物學研究所,發表新聞公告稱,該所科學家阿圖羅·左奇林斯基領導的研究小組,揭開了肺型炭疽的致命之謎,有望找到治愈肺型炭疽的新方法。
炭疽也稱脾瘟、惡性膿皰,是由炭疽桿菌引起的急性、特異性和發熱性疾病。全世界人類炭疽病例中,皮膚型炭疽占95%~99%,在早期癥狀出現后若能得到有效治療,自愈率超過80%;但人們已經知道,肺型炭疽通常是致命的,任何治療手段都無濟于事。
研究小組發現,在炭疽桿菌接觸到皮膚,獲得侵入人體的機會后,炭疽孢子會開始試圖“萌芽”成長,積聚奪取生命的惡毒能力。但炭疽孢子的侵入,會引來許多嗜中性粒細胞自發聚集過來,這些特殊的白細胞能夠在一番“肉搏”之后,成功包圍并很快殲滅炭疽桿菌,進而阻止了炭疽桿菌在人體內的傳播。
研究人員解釋說,肺型炭疽的致死率,之所以比皮膚型炭疽高得多,主要是因為炭疽桿菌在被吸入人體后,肺部并沒有引發與皮膚型炭疽類似的防御機制。肺部嗜中性粒細胞的數量較少,不足以將炭疽孢子扼殺在“襁褓”之中。而炭疽孢子在迅速成長并散播開來之后,便在人體內四處肆虐,最終奪去生命。
發現了上述機理后,研究人員做了進一步的試驗研究加以確認。經過復雜的分解,左奇林斯基等人,在嗜中性粒細胞中最終確認唯一剩下的物質:一種名為α防御素的蛋白質,在治療炭疽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炭疽是最早有記載的動物疾病,早在18世紀60年代,科學家就證實了炭疽病原的存在。1881年,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又發現了能預防炭疽的菌苗,使炭疽成為第一個被發現能用菌苗有效預防的傳染病。但引起炭疽的炭疽桿菌以孢子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在特定條件下,可以存活數十年,加上肺型炭疽的高致命性,炭疽成為最早被使用的生化武器之一。
(2)發現白色念珠菌過度增殖會引發腸道疾病。2011年9月,圣彼得堡“梅奇尼科夫”國立醫學研究院等機構的研究小組,在俄學術期刊《醫用真菌學問題》上撰文稱,他們發現,如果腸道內白色念珠菌等微生物的繁衍過于興旺,會持續引發十二指腸炎和消化不良。
研究小組征集65名慢性十二指腸炎患者,提取并分析了他們的十二指腸黏膜組織切片和腸道內物質樣本。
參加這項工作的研究者介紹說,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腸道內分布的微生物菌群,處于生態穩定狀態,有助于腸道保持健康。但在罹患某些腸道疾病后,一些腸道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比例會發生變化。在上述志愿者中,研究人員發現,24名成年患者,與14位少兒患者的部分腸道微生物過度增殖,其中白色念珠菌的增殖尤為活躍。在機體正常狀態下,白色念珠菌不引發疾病,可一旦其家族過于繁盛,就會持續破壞十二指腸黏膜,加重該黏膜的萎縮程度和十二指腸炎癥,導致這些疾病慢性發展。此外,俄專家還發現,腸道白色念珠菌過于興旺,會導致某些消化酶的缺乏。
2.研究細菌耐藥機理的新發現
(1)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耐藥性的秘密。2005年7月,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副教授維克托·尼澤特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實驗醫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耐藥性的秘密,就在于它外表的“金色”,這一成果可望催生出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新方法。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目前最難以對付的病菌之一。它感染人類表皮、軟組織、黏膜、骨和關節,尤其在醫院環境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往往能抵御消毒劑的殺傷,造成創口感染,嚴重時會致人死亡。近年來,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傳染更加嚴重,已成為公共衛生威脅。
研究人員說,讓金黃色葡萄球菌得名的那種金黃色,實際上是類胡蘿卜素,類胡蘿卜素具有抗氧化功能,好比一層“金盔金甲”,幫助金黃色葡萄球菌抵御了外來的殺傷。
研究人員為了進行對比,用基因“敲除”技術,制造了一種不能產生類胡蘿卜素的葡萄球菌。他們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能抵御,免疫系統中殺傷細胞生成的氧化物攻擊,甚至能抵御過氧化氫等常用于消毒的強氧化劑。反之,不能產生類胡蘿卜素的葡萄球菌,很快就被免疫系統攻擊殺死,甚至不能造成機體局部感染。
在進一步研究中,研究人員把生成類胡蘿卜素的基因,植入一種威脅很小的鏈球菌中。結果,鏈球菌不僅變成了金黃色,也變得更有危害了。轉基因的鏈球菌也能抵抗氧化劑的攻擊,在注射到實驗鼠皮膚上后還會引起嚴重的感染和潰爛。
尼澤特說,上述發現為防治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提供了新思路。過去,人們只用傳統的抗生素對抗葡萄球菌感染,結果是明顯增強病菌的抗藥性,如果解除葡萄球菌那層“金盔金甲”,那么僅依靠人類自身免疫系統就能清除病菌。
(2)發現脂肪細胞是結核桿菌的“避難所”。2006年12月,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發現,脂肪細胞給結核桿菌提供了非常好的避難場所,躲進脂肪細胞的結核桿菌可以處于休眠狀態,從而躲過外來攻擊,甚至連藥效最強的抗生素對它也無能為力。此外,這些潛藏在脂肪中的結核桿菌,可以休眠數年,甚至數十年,但始終具有隨時“蘇醒”,導致機體罹患結核病的可能。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發現,將有助于根治結核病。如今后在對結核病患者進行治療時,必須考慮到其脂肪細胞中藏有休眠結核桿菌的可能。對此,有專家建議,在對某些嚴重結核病患者進行治療時,應該考慮切除其病灶周圍的脂肪,以防結核病復發。
(3)發現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新機理。2009年9月,美國紐約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科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通過研究,發現了細菌產生耐藥性的一種新機理。研究人員稱,這一發現,將有助于解決致病細菌耐藥性的問題。
很多抗生素藥物,都會使細菌面臨氧化“壓力”,從而導致細菌死亡。他們的新實驗發現,細菌內產生的一氧化氮分子會緩解細菌的氧化“壓力”。同時,一氧化氮還會幫助“中和”抗生素中的許多抗菌化合物,從而使細菌產生耐藥性。
該研究小組說,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利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劑,可以抑制一氧化氮的合成,從而削弱細菌的耐藥性。研究人員表示,新發現將有助于解決這一難題,提高現有抗生素的藥效。
(4)研究揭示細菌在抗生素攻擊下的保命伎倆。2013年12月,耶路撒冷媒體報道,以色列希伯來大學醫學院迦底·格拉澤教授和物理學研究所娜塔麗·巴拉班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第一次揭示出,某些細菌能夠在抗菌治療中存活下來的機制。他們的研究工作,有可能為找到一些新的方法控制這些細菌鋪平道路。
已知一些細菌,可通過突變來對抗生素產生耐藥,除此之外,還存在另外一些“持久存在的細菌”類型,它們并沒有抗生素抗性,而是在暴露于抗菌治療時,繼續以一種休眠或失活狀態存在。當治療結束時,這些細菌會隨后“覺醒”,重新開始執行它們的破壞性任務,如何對付這些細菌,是醫療人員面對的一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