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微生物領域研究的新進展(7)
- 國外生命體領域的創新信息
- 張明龍 張瓊妮
- 4905字
- 2017-09-13 14:54:26
到目前為止,人們已經知道這些類型的細菌,與天然存在于細菌中的HipA毒素存在關聯,但科學家們并不知道這一毒素的細胞靶點,以及它的活性觸發細菌休眠的機制。
該研究小組揭示了這種情況發生的機制。他們的研究表明,當抗生素攻擊這些細菌時,HipA毒素,會破壞對于細菌利用營養物質構建蛋白質至關重要的化學“信號”過程。細菌將其解讀為一種“饑餓信號”,這使得細菌進入到失活(休眠)的狀態。在休眠狀態下,細菌能夠存活下來直至抗菌治療結束,它們就可以恢復它們的破壞性活動。
多年來,巴拉班實驗室針對持久存在的細菌開展研究,側重于從生物物理學角度了解這一現象。而格拉澤實驗室的研究,則側重于針對性對抗持續存在的細菌。聯合兩個實驗室的研究工作,有望促成更有效的療法來對抗細菌感染。
(5)從分子角度揭示細菌的耐藥性。2015年6月,比利時魯汶大學生物學家杰安·米遷爾斯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分子細胞》期刊發表論文認為,傳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圍內致人死亡的數量,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單一原因,其中一小部分細菌能在抗生素中瞬時存活下來,并再度回到人體。他們的研究顯示,這些所謂的持續形式,通過Obg分子的活動響應不利條件。該分子,在多種細菌的所有重要分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揭示細菌持續性的共享遺傳機制,該研究為新診斷工具和更有效治療策略的研發鋪就了道路。
米遷爾斯說:“持久性為治療細菌、真菌病原體導致的慢性和生物膜感染,帶來了障礙。我們根據發現,建議結合抗生素治療和特定靶點療法,有可能提高患者的響應,并縮短抗生素療法時間。”
持久性部分,由能關停蛋白質合成,或能量產生等重要細胞過程的細菌毒素引發,迫使細菌進入休眠狀態,以便其不會被抗生素殺死。但這種毒素調節背后的機制尚不明確,并且人們也不清楚環境信號,是如何觸發細菌持久性的。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米遷爾斯研究小組,專注于Obg的潛在作用,因為這種酶與蛋白質和DNA合成等重要細胞過程有關聯,并且當分子能量變低時,它就會觸發細胞休眠。研究人員發現,高水平的Obg能保護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免受兩種阻礙DNA和蛋白質合成的抗生素的影響。米遷爾斯說:“這表明一個共性機理產生了持久性,并且該機理活躍在不用細菌中。因此,Obg將成為開發新療法的一個針對目標。”
研究人員表示,Obg通過增加一種名為HokB的有毒分子的水平,誘發大腸桿菌出現持久性。HokB能讓細菌膜出現小孔,從而阻止細菌的能量產生,最終導致其休眠。但消除HokB并不會降低大腸桿菌的持續性,并且該基因也存在于綠膿桿菌中,因此,科學家認為,持久性還受到至少另外一個Obg調節通路的控制,該路徑仍有待發現。未來研究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細胞如何從毒素破壞中恢復過來,并重回正常狀態。要回答這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3.研究人體抗菌機理的新發現
發現人體擁有抵抗艱難梭菌的天然機制。2011年8月21日,《自然·醫學》雜志網站發表了一篇防御艱難梭菌感染的論文。這項成果,是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凱斯西儲大學和塔夫斯大學等多家研究機構合作完成的,他們在人體內找到一種能抵抗艱難梭菌感染的天然防御機制。這一發現,為治療腸道疾病展示了一種新模式,也有助于開發治療各類腹瀉和非腹瀉細菌感染的新方法。
艱難梭菌感染是一種普通的腸道疾病,會導致腹瀉、大腸炎、結腸炎等,甚至死亡,常在醫院中傳染流行。該感染在美國的發病率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而且新的高毒性菌種的出現也讓治療變得更加困難。
研究人員介紹說,艱難梭菌在繁殖期會釋放兩種強力毒素,這些毒素能和InsP6(一種廣泛存在于葉類蔬菜和胃腸道中的物質)結合,然后發生變形和斷裂,斷裂的碎片能穿透細胞壁,導致胃腸道出血性損傷,引起炎癥反應和腹瀉。
他們在研究中發現,在感染艱難梭菌后,人體腸道內的細胞能釋放一種含有亞硝基(-NO)的分子巰基亞硝基化谷胱甘肽(GSNO),該分子能直接占據毒素的活性基位,使其喪失活性,從而遏止了它們穿透和損害腸道細胞。
參與研究的專家指出,這種天然防御機制,是由人體進化而來。它的核心,是巰基亞硝基化(SNO)過程。這一過程,是一種把一氧化氮(NO),與半胱氨酸(cysteine)殘基結合在一起的蛋白修飾作用。
在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用藥物引發了巰基亞硝基化過程,成功阻止了艱難梭菌毒素破壞腸道細胞。下一步即將開展相關的人體臨床試驗。
4.研制對付細菌的新疫苗
(1)推進A型鏈球菌疫苗的研究。2004年8月,美國一個研究小組,在《美國醫學協會會刊》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對28人進行的A型鏈球菌疫苗試驗表明,這種試驗性疫苗能引起一種免疫反應,并且沒有嚴重的副作用。但是,現在還不知道這種疫苗,是否能真正保護人們不受鏈球菌的感染。這是30年來這類疫苗所進行的第一次人體試驗。
A型鏈球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它導致成千上萬人的咽喉疼痛,甚至引起致死性的但較罕見的肉腐疾病,影響人類康健。早在20世紀30年代,世界就已開始研究鏈球菌疫苗。但是,由于此前對A型鏈球菌研究的失敗,使得人們越來越關注安全問題。但研究人員說,這種新的、通過遺傳技術改造的疫苗,不含先前疫苗中造成安全問題的物質。
在6種不同的鏈球菌中,A型鏈球菌是最常見的一種。在美國,每年導致1000萬例鏈球菌性喉炎、輕度皮膚感染。鏈球菌性喉炎如果不經治療,將可能導致風濕熱,甚至風濕性心臟病,在全球有1200萬人患有風濕性心臟病,每年有40萬人因此死亡,多數在發展中國家。由于抗生素的普及,風濕熱在美國并不常見。最嚴重的鏈球菌A感染,是比較罕見的鏈球菌壞死性肌膜炎,俗稱食肉病,以及中毒性休克綜合征,美國每年有9000例這類惡性疾病。
美國聯邦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專家說,確實需要一種A型鏈球菌疫苗,因為在美國,這種細菌造成一定的經濟負擔,并導致嚴重的惡性感染;而在發展中國家則常引起風濕病。
盡管在美國惡性的A型鏈球菌感染疾病并不常見,但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出現了嚴重感染上升的趨勢。在那以后雖然總體的發病率相對穩定,但也沒有任何的下降。專家指出,尚不清楚為什么那時會突然增加了毒性更強的菌株,也很難預測什么時候這種現象會再度暴發。
對該新成果,羅切斯特大學疫苗專家評價說,這個結果是在研究鏈球菌A疫苗漫長過程中前進的一步,但是距離證實其效果和安全性,還需要更多人參與更多的研究。
(2)研究表明煙草能大量生產抗炭疽桿菌疫苗。2005年12月,中部佛羅里達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亨利·丹尼爾教授主持的研究小組,在美國微生物學會出版的《傳染和免疫學報》發表研究成果認為,1英畝轉基因改良煙草植物,能夠產生足夠多的抗炭疽桿菌疫苗,為所有美國人安全地、便宜地接種。
丹尼爾說他的方法已經應用于其他疫苗和稀缺藥品中,能夠消除藥品的匱乏,使成本降低,并且可以控制污染的傳入,這是傳統發酵法生產疫苗中經常遇到的問題。
丹尼爾表示,之所以選擇煙草來生產疫苗和其他藥品,是因為煙草是一個常年生的、繁殖能力強的物種,每棵植株能生產100萬個種子。他說,與玉米和其他可食用的植物不同,一棵經過基因工程改良的煙草,不可能再進入食品供應渠道。
丹尼爾認為,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觀念,研究人員花了20年時間,研究通過轉基因作物生產具有治療作用藥物的可能性。他說,這是新時代的技術。為了制造出抗炭疽桿菌疫苗,研究人員把疫苗基因注入煙草細胞的葉綠體基因組中。他還說,在近日全國衛生機構的試驗中,在遭受比恐怖分子炭疽桿菌襲擊程度高15倍的炭疽桿菌襲擊中,注射過煙草生產疫苗的老鼠,存活下來了。
丹尼爾說,除了抗炭疽桿菌疫苗,研究小組正在用煙草產生的疫苗在Ⅰ型糖尿病、C型肝炎、霍亂和瘟疫方面的研究。他說,Ⅰ型糖尿病已經有所控制,注射了他的煙草產生的胰島素的老鼠,在8星期內有所好轉。
(3)培育可對付李斯特菌的新疫苗。2006年3月20日,哈佛醫學院副教授達倫·希金斯,與智利厄爾艾免疫研究所研究人員,以及波特蘭醫學中心免疫學家阿奇·鮑威爾等人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網絡版上發表研究成果稱,他們利用開發疫苗的方法,培育出一株活性降低的,可在細胞內致病性的細菌。這項研究表明,疫苗方法,可以保護細胞免受其他的細胞體內致病性細菌的感染。
研究人員說,當致病性細菌攻擊細胞表面時,疫苗誘導的抗體,可以組成一個強大的防御體系,來驅逐這些有害微生物。當抗體不能夠識別這些致病性細菌時,細菌就會感染細胞,并且在進入到細胞壁內部并寄生下來。
研究小組開始把開發疫苗的方法,應用于李斯特桿菌上。這種細菌,最容易攻擊的人群是慢性患者、老年人、懷孕婦女和兒童等,導致他們致病的原因,都是因為食用了感染上這種細菌的食物。在美國,估計每年有2500人,由于感染上這種細菌而患有嚴重的疾病,其中大約500人會因此而死亡。
活力降低的李斯特菌株被表面抗原細胞吸收后,不能夠自身復制,因此很容易被殺死。希金斯說,這是第一次使用活力降低的李斯特菌株作為疫苗,它不需要宿主和細菌之間的反應,而是引起免疫系統提供一些保護性的免疫反應。
研究小組發現,復制缺失的李斯特菌疫苗菌株,在正常的和免疫力低下的小鼠體內消失得很快。同時,體內必需的免疫系統的協調者T細胞會刺激產生免疫力,使得注射了這種菌株疫苗的動物,可以抵抗40倍致死劑量的劇毒李斯特細菌。希金斯說,理論上,我們能夠應用這個疫苗的辦法,來免疫其他致病細菌例如沙門氏菌?,F在,我們所需要的工作,就是找到那樣不能在宿主細胞內復制的菌株。
新的李斯特菌疫苗,是根據2002年希金斯小組研究結果研制的。他們利用滅活的大腸桿菌作為運送工具,把抗原運送進體內的抗原表面細胞。在先前的研究中,希金斯以大腸桿菌作為傳送工具的疫苗,注射進入老鼠體內。結果表明:那些老鼠在受到黑色素瘤細胞的感染后,不會造成腫瘤的形成。
希金斯說,目前,我們正在著手以大腸桿菌為基礎的癌癥疫苗的研究,并希望把它擴大到感染性疾病的疫苗研究。我們對李斯特菌的研究表明,一些可以產生疫苗的菌株是有效的,而且對于正常的和免疫力低下的個體都是安全的。
(4)金黃色葡萄球菌疫苗研究取得新突破。2006年10月,芝加哥大學,微生物學教授奧拉夫·西尼文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通過合成細菌表面四種蛋白質,并在小鼠體內引起明顯的免疫反應,成功的研制出多重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疫苗。
西尼文指出,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醫院獲得性感染最常見的病因,也是社區相關性疾病的傳染源。他說,這種菌有一套保護機制來對抗治療藥物,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將疫苗研究看作重點。細菌在一代又一代的繁殖中逐漸增強抗藥性,因此研制保護性疫苗顯得尤為重要。
先前的研究,一般采用死的或活的但毒力減弱的細菌,或者選擇細菌的亞單位,結果制成的疫苗只具備部分免疫性。本次研制的疫苗不同,它需要激發機體的免疫反應來識別細菌表面特異性蛋白。
研究人員采取了新的方法即“反向疫苗學”。他們先獲得金黃色葡萄球菌基因組,并從8個細菌種屬里選擇19個細胞表面抗原,作為新的疫苗靶位。接著,把每種抗原注射到小鼠體內,評測其免疫反應,并鑒定出其中四種蛋白質能引起最強的免疫反應。他們發現IsdA和IsdB蛋白的作用,在于幫助細菌從宿主的紅細胞里獲取所需的鐵元素,另兩種SdrD和SdrE蛋白,則參與了細菌在宿主組織里的黏附作用。最后,研究人員把這四種疫苗,混合接種并證實所有的小鼠都得以存活,而沒有接種的對照組小鼠都有確切的腎臟感染。
(5)研制以莢膜多糖抗原為靶點的抗細菌新疫苗。2007年11月,有關媒體報道,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小組,最近發明“蛋白質—莢膜疫苗”技術,主要以莢膜多糖抗原為靶點。莢膜多糖,是有莢膜細菌性病原體的保護性免疫中,所涉及的主要抗原物質,這類病原體包括腦膜炎奈瑟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以及炭疽芽孢桿菌等。
研究人員說,新病原體、抗藥性病原體,以及生物恐怖主義襲擊的潛在威脅,使尋找研發疫苗的新途徑顯得格外重要。新疫苗技術,不僅為多種疫苗的研發提供希望,還有可能大大降低疫苗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