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

“保護的責任”自2001年被提出以來就引起了各國學界的關注和激烈的討論。這15年來,國內外學界不斷深化關于此問題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總體來說,由于此理念為西方首創,國外學界關于“保護的責任”的研究起步早、成果也較為系統和豐富。相較而言,國內學界關于“保護的責任”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成果也相對較少。究其原因,是國內學者在此理念被提出時普遍將它看成是“人道主義干涉”的代名詞,并未予以更多的學術關注。及至2005年聯合國世界首腦會議,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大部分國家開始接受這一理念之后,“保護的責任”才算真正進入國內學者的研究視野。目前,國內外尚無真正意義上關于“保護的責任”的中文專著,雖然已有為數不少的論文專門論析這一問題,但其中多數的內容是只涉及其中的某一方面,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統性有所欠缺。隨著當前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特別是近年來西方大國以“保護的責任”的名義先后對利比亞、科特迪瓦和馬里等國家進行軍事干預所體現的一些問題,足以表明“保護的責任”的研究需要國內外學者的進一步拓展和深化。本部分先是對與“保護的責任”相關的主要原始文獻進行梳理,然后再從國內和國外兩個角度來對“保護的責任”研究的現狀進行分析。

一、原始文獻

迄今為止,“保護的責任”還尚無專門的國際條約,但與之相關的文本已經多達10個。這些文本多是聯合國大會或者是一些人權組織所發布的報告。最早也是且最重要的文本是2001年12月加拿大建立的“干預和國家主權國際委員會”所發布的《保護的責任:來自干預和國家主權委員會報告》。“保護的責任”在這個報告中被定義為“主權國家自身有責任保護本國國民免遭大規模屠殺和強奸、饑餓的侵害,但是當主權國家不愿或者無力承擔這一責任之時,國際社會可以介入并承擔這一責任。”注1從內容上看,這份報告最重要的獨特之處在于其修正了主權和干預的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干預已經由權利轉化為責任,一旦某個主權國家不愿或者無力承擔保護國民人權的責任之時,國際社會中的其他行為體則可以對這個國家采取干預行動。一國的主權不僅僅意味著平等且不受外部干涉,還意味著一種首要的責任,即主權國家要保護本國國民的人權。主權已經成為“作為責任的主權”,而不再僅僅是“作為控制的主權”。韋宗友.西方正義戰爭理論與人道主義干預[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2(10):43.同時,“保護的責任”包括三個要素或步驟:其一,預防的責任,即需要對沖突和危機發生的潛在因素進行預防;其二,做出反應的責任,即需要對已經或極有可能發生的人權侵害情形采取一些措施,比如經濟制裁和軍事打擊等;其三,重建的責任,即需要對軍事干預后的國家的重建工作提供適當的政策支持及援助。注2預防是這三個要素或步驟中最重要的方面,一旦預防不起作用之時才能考慮軍事干預等強制措施。該報告后半部分重點討論了軍事干預,認為它應當受到限制,而且只有在發生大量生命死亡和大規模種族清洗的情形下,國際社會中的其他行為體才能運用報告里提到的正當的理由、合理授權、正確的意圖、最后的手段、均衡性和合理的成功機會等六條標準對無力或者不愿承擔保護本國國民人權的主權國家采取軍事干預行動。

注1 ICISS. The Responsibilityto Protect[R].Ottawa: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2001:8.

注2 ICISS.The Responsibilityto Protect[R].Ottawa: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2001:6.

第二個文本是《一個更安全的世界:我們共同的責任》報告。這一報告是聯合國所設立的威脅、挑戰和改革問題高級別小組(或稱名人小組)于2004年12月發布。該報告對前一個報告的主要內容進行了肯定,但特別強調采取軍事干預行動之前必須要經過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

第三個文本是2005年的《大自由:實現人人共享的發展、安全和人權》報告。該報告是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安南在第59屆聯合國大會上發布。該報告重點關注了人權、發展及安全三個問題。在對前兩個報告進行部分肯定的同時,這一報告著重提到了聯合國在實施“保護的責任”過程中的作用。

第四個文本2005年的世界首腦會議所產生的最終成果文件。該會議專門對“保護的責任”進行了討論,并將其寫入了最終通過《世界首腦會議成果》文件之中。與前三個文本相比,該文本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將“保護的責任”的實施范圍限定為戰爭、反人類、種族清洗和種族滅絕四種罪行。隨后,“保護的責任”得到世界范圍內多達150多個國家的廣泛認同,一些發展中國家(比如菲律賓、布隆迪和哥倫比亞)甚至在其國內法中采納了“保護的責任”的理念。

第五個文本是2009年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聯合國大會上所做的《履行保護的責任》報告。該報告提出了“保護的責任”的“三大支柱”,即“國家保護的責任”“國際援助和能力建設”“及時果斷的反應”。他強調要盡快將“保護的責任”由理論探討轉化為實際行動,特別是要制定出“保護的責任”實施的具體程序、標準和限度等內容,從而防止某些國家或國際組織對“保護的責任”的曲解和濫用。

第六個文本是2010年秘書長的報告《預警、評估及保護的責任》,該報告重點提到了如何使聯合國建立起對危機的預警、評估及反應的能力。

第七個文本是2011年秘書長的報告,該報告側重關注區域和次區域組織的重大作用,認為全球及區域之間的充分合作對“保護的責任”的實施極其重要。第八個文本是秘書長在2012年所做的《保護的責任:及時果斷的反應》報告。該報告對“保護的責任”的第三個支柱的各方面進行了評估,并探討了具體的實施戰略,包括如何利用《聯合國憲章》及伙伴關系進行負責任的保護。2013年的《保護的責任問題:國家責任與預防》則重申了“各國有責任保護其人民免遭滅絕種族、戰爭罪、族裔滅絕和危害人類罪及其煽動活動”,而且在“各國明顯未能保護其民眾的情況下,預防工作還需要國際社會通過援助或行動進行參與”。潘基文:《保護的責任問題:國家責任與預防》,聯合國文件(A/67/929-S/2013/399),第8段,2013年7月。2014年的《履行我們集體的責任:國際援助與保護的責任》概述了國家、區域和國際行為體能夠在哪些方面協助各國履行其責任,重點關注了2009年秘書長關于履行保護的責任的第一次報告中所提到的第二個支柱,并為國際社會加強這個支柱提出具體的建議。這些文本都強調了預防在“保護的責任”實施過程中的重要性,特別是主權國家應提升其保護本國國民人權的意愿及能力,國際社會中的其他行為體也可通過適當的方式介入來保障各國國民的人權。

二、國內研究

1.中文著作

目前國內尚無專門研究“保護的責任”的中文著作出版。雖然有一些著作涉及這個問題,但其中絕大多數著作是以較少篇幅論及或者在內容上間接相關,對此問題進行系統和深入的研究的著作較少。綜合已有的學術成果,目前國內以較多篇幅論述此問題的著作可以從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兩個角度進行歸類分析。

(1)國際法角度

趙洲的《主權責任論》是國內少有的從國際法角度對“保護的責任”進行集中研究的學術專著。在該書第四章“保護的責任”中,作者以較大的篇幅對“保護的責任”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作者認為,在主權責任化的進程中,從“新干涉主義”到“保護的責任”的概念轉換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我們需要對“保護的責任”的理論內涵和機制進行分析和建構。作者首先明確現代社會的基礎是人權的實現和發展,而主權國家是保護人權首要且最重要的實施主體。再從承擔“保護的責任”的能力來看,主權國家承擔和履行著保護國內人民的首要和主導性責任,國際社會只是對此提供必要的協助和補充。由于當前西方主導的“保護的責任”的模式存在嚴重的弊端,我們可以應用國際法中的“回應型法”為理論分析框架建構新的“保護的責任”機制,這一機制主要著眼于國內社會的自主發展和國際社會的發展支助,從而能夠有效地保護和發展人權。趙洲.主權責任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09-333.這一著作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當前“保護的責任”的理論和實踐,并為我們探索新的更為合理的“保護的責任”機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思考。另外,楊澤偉的《主權論——國際法上的主權問題及其發展趨勢研究》是國內較早地從國際法角度對“保護的責任”與國家主權的關系進行研究的專著。在該書第十五章“‘保護的責任’與國家主權”中,作者先是從“保護的責任”的理論基礎、主要內容和法律依據出發,認為“保護的責任”是以承認國家主權為前提,它使國家主權內涵更加豐富,并對國家主權的原則造成沖擊,同時影響國家主權的因素也相應增多。楊澤偉.主權論——國際法上的主權問題及其發展趨勢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50-262.這一著作的不足是對于“保護的責任”與國家主權的關系問題研究的還不夠深入,并且也對當前“保護的責任”機制的弊端沒有充分的認識,但作為國內的國際法學界涉及“保護的責任”研究的早期著作,其學術價值不容忽視。

(2)國際關系角度

張蘊嶺主編的《西方新國際干預的理論與現實》是目前國內較為系統和深入的論析大國干預問題并且學術水平較高的著作,該集刊中有大量篇幅涉及國內的國際關系學者對“保護的責任”的理論和實踐進行的集中的探討和研究。比如在該書中,趙懷普探討了“冷戰后歐洲人道主義干預的理論、政策與實踐”,認為歐洲在塑造“保護的責任”這一國際干預新理論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本質上講“保護的責任”理論不過是美歐在冷戰后新的國際政治結構下為維護現有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所散步的神話,是為西方武力干涉別國內政樹立理論與法理依據所做的輿論準備。而韋宗友分析了“西方國際干預理論視角下的‘失敗國家’問題”,認為帶有西方價值觀色彩的“保護的責任”理論主張國際社會有權對失敗國家進行干預,但干預特別是軍事干預并非拯救失敗國家的良方,后者需要長期的、持續跟進的社會和政治能力建設。白云真則選取歐盟對利比亞的干預作為研究主題,強調在實踐上歐盟日漸將國際干預“保護的責任”規范內化,雖然歐盟在國際民族沖突管理領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它實際上并沒有真正采用“保護的責任”的政策。張蘊嶺.西方新國際干預的理論與現實[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1-18.該書集中代表了中國學者對當今世界和平與安全問題的看法和思考,為我們認識和分析“保護的責任”的理論和實踐提供了許多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劉波的專著《秩序與正義之間——國際社會人道主義干預問題研究》以英國學派為理論載體,在第五章第二節中探討了“保護的責任”對于人道主義干預的共有知識建構的重要意義。他認為雖然“保護的責任”理論有其缺陷性,但其有利于打破國際干預問題的僵局,并為國際人權規范保護的建構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經驗借鑒。劉波.秩序與正義之間——國際社會人道主義干預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154-161.值得說明的是,魏宗雷與邱桂榮和孫茹等合著的《西方“人道主義干預”——理論與實踐》可能是國內最早涉及保護的責任的學術著作之一,雖然在第三章“國際政治爭論中的人道主義干預”中對“保護的責任”的提出過程、基本概念和主要內容進行了簡要的評述,但其明確指出這一理念是西方在人道主義干預爭論中所持的立場,它能否在聯合國框架內建立共識及在實踐中如何應用有待于時間的檢驗。魏宗雷,邱桂榮,孫茹,等.西方“人道主義干預”——理論與實踐[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94-97.另外,2013年11月在北京大學召開的第六屆“全國國際關系、國際政治專業博士生學術論壇”以“全球治理:保護的責任”為主題圍繞“保護的責任”的“起源與理念、良心與現實、目標和手段及中國的作用”等多個議題進行了討論,會后出版的論文集體現了當今中國青年研究者們關于“保護的責任”相關問題的最新成果。賈慶國.全球治理:保護的責任[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

除此之外,其他一些涉及國際干預的著作,雖然在內容上與“保護的責任”不是直接相關,論述的篇幅也較少,但也有助于深化對此問題的理解和認識。例如楊成緒主編的《新挑戰——國際關系中的“人道主義干預”》較為全面的從“人道主義干預”與世界秩序、聯合國作用與國際法、冷戰后的民族矛盾以及“人道主義干預”的復雜性等四個角度分析了西方國家主導的“人道主義干預”在21世紀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到目前為止,這些問題依然存在,并成為制約“保護的責任”理論發展的重要阻礙因素。盛紅生、楊澤偉和秦小軒等著的《武力的邊界》重點研究了武裝沖突和人道主義干涉模式的發展方向和造法趨勢,認為國際社會應盡可能減少人道主義干涉,防止其被濫用最好的途徑是承認聯合國為最重要的權威主體,讓聯合國對西方大國的干預的手段進行限制。而李先波的《主權·人權·國際組織》和劉杰的《人權與國家主權》都從人權國際保護的國際和國內兩個層面出發,表明國家承擔人權保護的主要責任,國際社會在國內措施不足以保護人權時可以依照普遍認可的正當程序進行干預。夏安凌的《西方新干涉主義研究》重點研究了新干涉主義的主要內容及其本質,提出國際社會需要在規范人權國際干預上達成基本的共識,并且應當加強合作以推進聯合國在人權領域的改革,是迄今為止我國學術界系統研究新干涉主義的第一部頗具特色的專業理論著作。因為“保護的責任”理論是在傳統的人道主義干預(新干涉主義)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上述著作對我們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保護的責任”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楊成緒.新挑戰——國際關系中的“人道主義干預”[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盛紅生、楊澤偉,秦小軒,等.武力的邊界[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李先波.主權·人權·國際組織[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劉杰.人權與國家主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夏安凌.西方新干涉主義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涉及這方面內容的著作可能還包括:時殷弘.新趨勢·新格局·新規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劉青建.發展中國家與國際制度[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劉明.國際干預與國家主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羅艷華.國際關系中的主權和人權——對兩者關系的多維審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肖佳靈.國際主權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俞可平.全球化與國家主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中文論文

在論文方面,目前國內關于“保護的責任”的中文研究文獻的在數量上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其中直接相關的期刊論文已經超過四十篇,碩士學位論文也有數十篇。對這些論文的內容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國內學界對“保護的責任”的研究的興趣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護的責任”與人道主義干預的關系

“保護的責任”產生的重要理論背景是1999年科索沃事件后國際社會在人道主義干預問題上難以達成共識,西方國家所倡導的人道主義干預(“新干涉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面臨困境。如何理解“保護的責任”與人道主義干預之間的關系成為國內一些學者研究的重點。

國內許多學者認為“保護的責任”與傳統意義上西方所倡導的人道主義干預(“新干涉主義”)在本質上沒有明顯的差別。雖然“保護的責任”在分析視角上有所變化,比如它將人們的關注點引向主權國家和國際社會分別承擔的保護人權的責任,但這種變化并沒有改變其與“新干涉主義”在內涵上的一致性。顏海燕.保護的責任解析[J].西部法學評論,2010(1):126.另外,“保護的責任”讓人們不再重點關注主權與干預的關系中所能產生爭議的問題,轉而去關注人權侵害的受害者,從而減少大國干預時所能受到的政治批判,使以后人道主義干預行動更具道德性。邱美榮,周清.“保護的責任”:冷戰后西方人道主義介入的理論研究[J].歐洲研究,2012(2):137.因此,“保護的責任”的相關理論并不新穎,其理論內核仍然是允許外部力量特別是大國不經主權國家同意對其采取軍事行動,與傳統意義上西方所倡導的人道主義干預(“新干涉主義”)相比僅僅是措辭不同而已。它以道義原則作為掩護使以后的人道主義干預行動更具合法性。黃海濤.人道主義干涉的歷史進程評析[J].國際論壇,2012(4):5.更進一步說,“保護的責任”可以被當作傳統人道主義干預(“新干涉主義”)的同義詞。宋杰.“保護的責任”:國際法院相關司法實踐研究[J].法律科學,2009(5):56.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保護的責任”與傳統人道主義干預之間的差異是顯著的,它不僅在表述上使國際社會更容易接受,而且其在內容上也具有進步性。“保護的責任”是人道主義干預規范被重新框定的結果,從而有效地緩解了人道主義干預規范中包含的主權與人權及干預者與受保護者之間容易產生矛盾的一些問題。黃超.框定戰略與“保護的責任”規范擴散的動力[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2(9):58.而且原有的“新干涉主義”作為人道主義干預規范已經被國際社會摒棄,“保護的責任”標志著國際社會中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在干預問題上達成了脆弱的共識,是具有進步意義的。汪舒明.“保護的責任”與美國對外干預的新變化——以利比亞危機為個案[J].國際展望,2012(6):64.另外,與“新干涉主義”相比,“保護的責任”在內涵及外延上更為豐富,在理論基礎、軍事干預的前提和實施的合法性等問題上做出了新的探索。蔣琳.保護的責任:利比亞問題的國際法實踐研究[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5):123-124.

(2)“保護的責任”的規范效力

當前,國內學者在“保護的責任”是否已成為約束力較強的國際規范的問題上有著不小的爭議。其中大多數學者認為“保護的責任”尚需進一步的完善,還不具有國際法意義上的約束力。他們強調當前所有“保護的責任”相關文本都不具備國際法效力,因此它難以被稱為一項具有強制約束力的國際法規范。黃瑤.從使用武力法看保護的責任理論[J].法學研究,2012(3):207.而且“保護的責任”也并未成為國際習慣,它并未列入普遍意義上的國際條約,同時并未廣泛應用于國際干預實踐之中。楊永紅.從利比亞到敘利亞———“保護的責任”走到盡頭了?[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2(5):73.但是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保護的責任”已經是國際規范。他們指出“保護的責任”在事實上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應對干預問題的共識,具備了成為國際規范的基礎。尤其是隨著國際刑事法院及一些司法機構的建立與運行和近些年來的國際干預行動已經使得“保護的責任”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習慣性約束力。李杰豪,龔新連.保護的責任法理基礎析論[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58.

(3)關于“保護的責任”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國內學者對于“保護的責任”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上的觀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其一,“保護的責任”在實踐中破壞了國際法的相關原則。朱文奇認為西方大國運用“保護的責任”實施的軍事干預“在道義上并不成立,而且它在事實上違反了國家主權平等和不干涉內政等國際法原則。朱文奇.利比亞戰爭與國際干涉的新模式[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11(5):85.“保護的責任”在理論上豐富了和發展了主權的內涵和外延,使主權成為保護人權的責任。但這會導致國際社會在干預問題的邏輯上產生混淆。劉波.國際人權保障機制中的“保護的責任”研究[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1(4).“另外,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上存在巨大的差異,如果西方國家以其強大的實力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干預后以其價值觀重建一個不同文明的國家,勢必會造成更為嚴重的問題。”曹陽.國家“保護的責任”論論析[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7(4).

其二,“保護的責任”在實踐中可能存在被曲解和濫用的情況。例如,曲星認為“保護的責任”給予的理論解釋空間較大,而且就近些年來的一些國際干預的結果來看它的確會被某些大國濫用。曲星.聯合國憲章、保護的責任與敘利亞問題[J].國際問題研究,2012(2):6.而阮宗澤也認為近幾年來“保護的責任”在實踐中造成的結果之一是一國政權發生更迭,這與國際法的相關原則及《聯合國憲章》的內容產生了矛盾,其合法性遭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質疑。一國無力或者不愿承擔保護的責任的情形難以客觀的標準進行判定,這有可能成為大國干預小國可以利用的借口。阮宗澤.負責任的保護:建立更安全的世界[J].國際問題研究,2012(3):16.而楊永紅在比較分析了國際社會各方在利比亞、巴林和也門與等國履行“保護的責任”上的不同態度與結果后,提出“保護的責任”的實施主要是以各國的國家利益為出發點,這也能說明為什么近些年來大國只是選擇性進行干預。楊永紅.論“保護的責任”對利比亞之適用[J].法學評論,2012(2).

其三,“保護的責任”在實踐中并未真正有效地解決人權問題。“保護的責任”是一種問題解決路徑,它側重于如何應對嚴重的人權問題,并不過多探求發生人權問題的根源——不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因此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人權問題。邱美榮,周清.“保護的責任”:冷戰后西方人道主義介入的理論研究[J].歐洲研究,2012(2):136.另外,它在應對人權問題時極有可能產生惡性循環:反政府力量叛亂——政府軍報復——國際社會進行干預——反政府力量達到目的——刺激新的叛亂,由此使沖突進一步加劇,人權問題進一步惡化。汪舒明.“保護的責任”與美國對外干預的新變化——以利比亞危機為個案[J].國際展望,2012(6):77.

(4)關于中國應對“保護的責任”的建議

總體而言,國內學者對于“保護的責任”的基本態度是主張以國家利益作為根本出發點,積極參與“保護的責任”理論的發展及完善過程之中。畢竟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其應對人權問題時有巨大的國際影響力。中國應該密切注意與人權相關的國際法的發展,以嚴謹的態度和恰當的方式推動“保護的責任”的發展和正確的適用。趙洲.在國內武裝沖突中履行“保護的責任”的規范依據及其適用[J].法律科學,2012(4):64.由此,國內一些學者認為在“保護的責任”理論包含的內容進行嚴格的限定,這樣可以有效防止其在實踐中被曲解和濫用。例如顏海燕提出中國在參與制定與“保護的責任”相關的國際法時必須堅持五個方面:堅持該規范實施范圍的有限性;堅持國際社會作為主體的補充性;堅持國際社會在聯合國框架下承擔相應的責任;堅持對發展內涵的重視;堅持對國際社會往非武力手段進行干預的引導。顏海燕.保護的責任解析[J].西部法學評論,2010(1):129-131.另外,郭冉給出的建議是:中國應當強調“保護的責任”的實施僅限于《世界首腦會議成果》所提到的四種特定的罪行;中國應當強調并完善預防機制;中國應以多邊主義的方式參與“保護的責任”的實施,特別是加強與區域組織的合作。郭冉.“保護的責任”的新發展及中國的對策[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28-29.

三、外文文獻

“保護的責任”的概念為西方學者首創,經過13年的發展和完善,國外學術界對此問題的研究已經較為深入,研究視野也較為寬闊。由于國外相關學術成果甚多,筆者不可能窮盡其研究的各個方面,本部分僅選取以下三個角度來探討國外學術界關于此問題的前沿性思考。

1.“保護的責任”的內涵及其與人道主義干預的關系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外學術界對于“保護的責任”的內涵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不過有些國外學者對此已有一些較為深刻的認識。卡登·斯塔恩(Catern Stahn)根據支持程度闡述了有關“保護的責任”內涵的五個主張:國家負有保護其國內民眾人權的責任;未能有效承擔“保護的責任”的國家將弱化其主權;國際社會可以非強制性措施進行干預;國際社會也可以武力手段進行干預;國際社會需要積極地承擔保護的責任。同時他強調,從規范的角度來看,“保護的責任”的許多主張仍有不確定性,因此“保護的責任”更像是政治口號而不是實質上的法律規范。Catern Stahn.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Political Rhetoric or Emerging Legal Norm? [J].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7,101(1):118~119.布瑞利和圖普等學者也認為,“保護的責任”需要進一步發展才能成為具有廣泛束力的國際法規范。Jutta Brunnee, Stephen Toope. Norms, Institutions and UN Reform: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J].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Laws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05,2(1):133.

由于“保護的責任”是在人道主義干預理論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對兩者關系的研究也成為國外學者研究的重點,從中也能認識到“保護的責任”與人道主義干預在內涵上的不同之處。一方面,有學者認為“保護的責任”明顯不同于傳統的人道主義干預。例如,伊夫·馬辛安(Eve Massingham)就提出因為“保護的責任”確定了干預的條件,也對干預行動中武力的使用進行了限制,最關鍵的一條是“保護的責任”被聯合國所支持,而且將干預行動置于聯合國安理會的管理和控制之下。但仍然沒有解決聯合國安理會困境和缺乏政治意愿的問題,擔憂“保護的責任”做出的一些保證會因現實難以實施。Eve Massingham. Military Intervention for Humanitarian Purposes:Does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Doctrine Advancethe Legalityofthe UseforHumanitarianEnds[J].InternationalReviewoftheRed Cross,2009, (876):78.阿萊克斯·貝拉米(Alex J.Bellamy)在分析了蘇丹的達爾富爾事件后,認為伊拉克戰爭使英美等西方大國提出的人道主義干預規范的可信度減弱,英美等西方大國必須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范圍內展開行動。其次,“保護的責任”可以限制可能發生的干預行動。“保護的責任”可以都被人道主義干預的反對者和支持者應用,主權國家保護人權的首要責任的地位限制了外部干預。Alex J Bellamy.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or Trojan Horse? [J]. The Crisis in Darfur and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after Iraq, Ethics& International Affairs,2005,19(2):16.多羅塔·基爾里茨(Dorota Gierycz)在比較了傳統的人道主義干預和“保護的責任”的一些異同后,表明“保護的責任”不過是傳統的人道主義干預的改頭換面的說法是不恰當的。Dorota Gierycz. From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HI) to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 [J]. The Ethics of Intervention/Protection,2010,29(2):30.另一方面,不少學者認為“保護的責任”有可能只是“新瓶裝舊酒”。菲利普·坎利夫(Philip Cunliffe)認為“保護的責任”同樣陷入了人道主義干涉的困境,侵犯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國家主權,同時伴隨著對民族自決權的破壞。“保護的責任”就像人道主義干預一樣有決定的權利,卻只給出模糊的承諾。“保護的責任”甚至有可能比人道主義干涉更糟糕,大國可以隨意利用卻很少付出應有的代價。這只會讓權力的使用更不負責任,助長大國對待脆弱國家及其人民的優勢地位。Philip Cunliffe.Dangerous Duties:Power, Paternalism andthe“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2010,36:125.弗朗西斯·阿比依(Francis Abiew)則表達了對“保護的責任”是“新瓶裝舊酒”的擔憂,通過對“保護的責任”的論述,認為“保護的責任”是從實踐的角度闡釋,進一步發展了國際社會為了人道主義而使用武力的理念,范圍要比傳統的人道主義干涉要更加廣泛,但也在客觀上增強了人道主義干預的合法性。Francis Kofi Abiew.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and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Redefining a Role for“Kind-hearted Gunmen”[J].TheEthics ofintervention/Protection,2010,29(2):74.

2.“保護的責任”的實施方式及內容

在“保護的責任”的實施方式和內容上,西方學術界基本上倡導帶有西方價值觀傾向的諸如軍事和強制性制裁等干預手段的運用。例如加里斯·埃文斯(Gareth Evans,干預與國家主權國際委員會聯合主席、報告主要起草人)就強調了軍事干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強調我們永遠不能犯過去的錯誤,與使用武力本身相比,在應當為保護人權而投身戰場時選擇漠視和放任才是更大的錯誤。Gareth Evans.From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to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J]. Wisconsin Interna-tional LawJournal,2006,24:722.同時他進一步強調“保護的責任”實施的問題主要包括錯誤的朋友、安理會和主權國家的雙贏、政治意愿及能力問題等幾個方面。聯合國安理會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當“保護的責任”的相關決議需要在安理會通過時,需要在各國之間協商而進行妥協,結果最終報告與原報告的要求差距很大,也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錯誤的朋友”是,在實施“保護的責任”時,它會被其他國家進行利用而作為實現其自身利益的借口,結果就弱化了“保護的責任”承諾的信用。能力問題是實施“保護的責任”時缺乏應有的資源。政治意愿則是指如何動員世界各國來真正貫徹聯合國的相關決議。Gareth Evans.From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to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J]. Wisconsin International LawJournal,2006,24:726.安-瑪麗·斯勞特(Anne-Marie Slaughter)則提出,如果一國不承擔“保護的責任”就應該進行制裁,甚至認為與英美等西方國家入侵伊拉克相比,蘇丹和朝鮮等國家虐待本國人民生命的行為更應該受到懲罰。Anne-Marie Slaughter.Security, Solidarity, and Sovereignty:the Grand Themes of UN Reform[J].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5,99(3):631.另一位美國學者阿里卡·博隆(Alica L.Bannon)也認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固有的缺陷導致其不能及時有效的承擔“保護的責任”,因而盡管國際社會已經認識到單邊主義干預的不利之處,他仍提出特殊情況下的單邊干預可以更加有效地實現保護的責任的目標。Alica L Bannon.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the U.N.World Summit and the Question ofUnilateralism [J].The Yale Law Journal,2006,115:1157-1160.

最近西方學者關于“保護的責任”實施的討論較有代表性的是2013年《國際安全》春季和夏季兩期的專題內容。這兩期的專題集中探討利比亞戰爭和人道主義干預。芝加哥大學的羅伯特·佩普教授(Robert A.Pape)首先提出國際社會進行人道主義干預要有更為實際且有效的標準,這些標準能盡可能的拯救更多的生命,而且不應當僅僅局限于“保護的責任”所確立的標準。對此,埃文斯、貝拉米和撒庫爾等學者紛紛對其觀點進行了批評,認為其脫離了現實的情況。Robert A Pape.HumanitarianIntervention and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International Security.2013,37 (4); Alex J Bellamy, Robert A Pape.Reconsidering the Cases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J].International Securi-ty,2013,38(2); Gareth Evans, Ramesh Thakur.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and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J].In-ternational Security,2013,37(4).除此之外,阿蘭·庫普曼(AlanJ.Kuperman)認為北約干預利比亞為人道主義干預和保護的責任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經驗,這些經驗足以形成一種新的國際干預模式。Alan J Kuperman.A Model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J]. International Security,2013,38(1):133-136.

3.“保護的責任”機制的構建與完善

前文提到,預防的責任是“保護的責任”實施過程中最重要的方面。根源預防意味著要優化法律制度,可能也意味著要對國家一些機構進行改革。因此,對國際社會來說,應將其思維的模式從“反應文化”轉為“預防文化”。ICISS.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R].Ottawa: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2001:6,19-21.埃文斯強調,“保護的責任”是一個復合的概念,預防和重建的責任是傳統人道主義干預所忽略的方面。“‘保護的責任’包括多種干預的方式,它被拓展了多個實施主體及其義務,即三個方面,即預防、反應和重建的責任。”Gareth Evans.From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to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J]. Wisconsin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2006,24:709.克里斯托弗·喬伊勒(Christopher Joyner)也認為:“‘保護的責任’包括多個方面,因為它不僅包括有武力使用的反應的責任的階段,而且也包括有效預防和干預后重建的責任等階段。預防的責任表明需要采取行動減輕國內民眾的不滿和危及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根源。這需要利用各種手段,包括政治、外交、司法和經濟等手段以及必要時的使用武力。”Christopher Joyner.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Humanitarian Concern andthe Lawfulness ofArmed Intervention[J].Virginia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Law,2007,47:708-709.

有學者認為,從預防、反映到重建等三個階段的完整程度及由政治外交等非強制性措施到軍事干預的逐步演變的選擇,“保護的責任”制度貌似已經相當完善,但實際上它回避了一些更為復雜的關鍵問題。例如,盧克·格蘭維爾(Luke Glanville)在論述了“保護的責任”中的“責任”——國家的責任和國際社會的責任之后,提出責任與義務兩者之間關系沒有得到明確,“責任”不應被視為必需的,其原因在于理想與現實總有差距。而且當前缺乏懲罰的制度迫使國際社會承擔責任。Luke Glanville.Onthe Meaningof“Responsibility”inthe“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J]. Griffith Law Review,2011,20(2):49.杰雷米·李維特(Jeremy Levitt)則認為“‘保護的責任’報告并沒有澄清‘保護的責任’的三個要素應該如何相互產生影響,每個要素要求不同但又相互作用的制度。沒有分析當前治理制度體現的結構是很難從根源上承擔預防的責任。”Jeremy Levitt,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a Beaver Without a Dam? , Michig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25, Fall,2003, P.164.

有不少學者認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主權國家履行“保護的責任”有著重要的意義,建立和提升國家履行“保護的責任”的能力可以從根本上消除各種人權問題的根源。比爾·理查德森(Bill Richardson)指出美國等西方國家都應承擔起國際保護的責任,并且美國在這方面應帶頭發揮作用。應當減輕發展中國家更多的債務并對其進行資金扶持,以實現整個社會穩定、經濟增長和人自身的發展。Bill Richardson, a New Rights Agendaforthe United States:New Realism, Human Rights, andthe Rule of Law, Harvard Human Rights Journal, Vol.21, Issue 1,2008:303-304.維林(J. Welling)在論證了經濟發展與安全問題兩者之間的關系后,認同國際援助是預防的責任的重要方面。Welling J.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in Internal Conflict:Through The Lens ofDarfur[J]. Indiana Journal of Global Legal Studies,2007,14(1):161-163.

也有學者認為“保護的責任”機制的完善需要“保護的責任”發展成為完整的國際法規范。“保護的責任”制度的存在和發展不應僅僅局限于種族滅絕和反人類等人特殊情形,它應當成為一種全新的國際法規范,需要對其進行拓展并適用于和人的安全和社會發展相關的更為廣泛的人權保護領域的問題,因而避免使“保護的責任”變為對發展中國家進行軍事干預的借口,要促使“保護的責任”機制成為優化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重要力量。Michael Newman.Revising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J].The Political Quarterly,2009,80(1):92-100.

在此,筆者認為,國際社會要實現其基本思維模式從“反應文化”到“預防文化”的轉變,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探索:一是促使“保護的責任”向實現國際援助為內容的方向進展,二是促使“保護的責任”成為全新的有約束力的國際法規范。國際社會應當完善“保護的責任”制度,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有效的幫助,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國家所存在的與人權相關的問題。

通過對研究文獻的回顧和梳理,我們可以對國內外學界關于“保護的責任”的研究形成一個總體的認識。從研究的規模看,雖然國內關于此問題的研究成果已不少,但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期刊論文,直接相關的著作十分稀少,而且目前國內尚無集中研究此問題的專著出版。相比之下,國外學術界的相關研究已經十分豐富。從研究的內容看,國內學界關于“保護的責任”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觀層面的分析,而國外學者則表現出對機制拓展等更深層次問題的興趣。

通過文獻比較不難發現,國內學者對于“保護的責任”的研究總體上顯得比較悲觀,認為其存在很多問題,甚至與傳統的人道主義干預無異,對其能否發展成國際法規范持懷疑的態度;而國外學者對“保護的責任”的研究總體上比較樂觀,雖然也有不少學者批評這一理論,但這些學者不僅僅停留在爭論上,而在“保護的責任”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做出探索和努力,因此可以推動這一理論的研究不斷深入和發展。

無論是國內學者還是國外學者,對于“保護的責任”的研究多只是集中于某一個或某幾個角度,對“保護的責任”理論本身存在的邏輯問題未有質疑,對其運用到實踐造成的后果,特別是在實施程序、規則及制度建構方面未能做深入細致的探討。本著作試圖運用國際關系理論及國際法的相關知識對“保護的責任”的理論及與此相關的實踐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對該理論的完善有所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山县| 隆昌县| 墨江| 仙桃市| 长宁县| 遂溪县| 马鞍山市| 孟村| 拉萨市| 西昌市| 孟州市| 铁力市| 霍城县| 余庆县| 托克托县| 布拖县| 保山市| 乌兰察布市| 襄城县| 长阳| 定南县| 诸城市| 田东县| 时尚| 龙泉市| 景谷| 阳信县| 武汉市| 皋兰县| 珲春市| 辽宁省| 赤峰市| 梨树县| 远安县| 韶山市| 治县。| 遂昌县| 竹北市| 乳山市| 颍上县| 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