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局外人》的社會現實內涵與人性內涵(1)
書名: 加繆作品系列(3部)作者名: (法)加繆本章字數: 4879字更新時間: 2017-09-06 14:17:15
【局外人】
在加繆的全部文學創作中,《局外人》從不止一個方面的意義上來說,都可謂是“首屈一指”的作品:
《局外人》醞釀于1938年至1939年,不久之后即開始動筆,完成時間基本上可確定是在1940年5月。這時的加繆剛過二十六歲的生日不久,還不到二十七歲。小說于1942年出版,大獲成功。對于一個青年作家來說,這似乎意味著一個創作與功業的黎明。事實上,《局外人》正是加繆文學黎明的第一道燦爛的光輝,在完成它之后,加繆才于1941年完成、1943年出版了他雋永的哲理之作《西西弗斯神話》,他另一部代表作《鼠疫》的完成與發表則是后來1946年、1947年的事了。因此,從加繆的整個文學創作來說,《局外人》是他一系列傳世之作中名副其實的“領頭羊”。
當然,應該注意到加繆很早就開始寫作,并于1932年發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正面與反面》,實際上已經開始了他文學創作的第一個時期。屬于這個時期的其他作品還有劇本《可鄙的年代》、《阿斯杜里的暴動》、散文集《婚禮》,以及一些零散的評論、詩歌、散文如《論音樂》、《直覺》、《地中海》等等,為數頗不少,其中有若干也被收入了伽利瑪經典版的《加繆全集》。雖然文學史上以其早期的作品就達到創作高峰的作家不乏其人,而在加繆的創作歷程中,《局外人》之前已有不少作品歷歷可數,但無可置疑地居于優先地位的作品,仍然要算《局外人》,畢竟時序的優勢并不保證地位的優勢,加繆本人就曾一直把他早期(即使是比較重要的)作品,列為他的史前時期。世界性的經典作家加繆是從《局外人》開始的。
對于一部作品在作家整個創作中價值的突現與在文學史上地位的奠定能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作品的社會影響、作品所獲得的文學聲譽以及文化界、思想界對作品符合實際、并經得起時間檢驗的評價。在這些方面,《局外人》較加繆的其他文學創作(包括他日后的名著與杰作)都處于絕對的優勢。《局外人》于1942年6月15日出版,第一版四千四百冊,為數不少,出版后即在巴黎大獲成功,引起了讀書界廣泛而熱烈的興趣。這是加繆的作品過去從未有過的,作者由此聲名遠揚,從一開始到幾年之內,報界、評論界對它的佳評美贊一直“絡繹不絕”。日后將成為法蘭西學士院院士的馬塞爾·阿爾朗把它視為“一個真正作家誕生了”的標志;批評家亨利·海爾稱《局外人》“站立在當代小說的最尖端”;“存在”文學權威薩特的文章指出,“《局外人》一出版就受到了最熱烈的歡迎,人們反復說,這是幾年來最出色的一本書”,并贊揚它“是一部經典之作,一部理性之作”;現代主義大家娜塔麗·薩洛特在她的現代主義理論名著中認為《局外人》在法國當代文學中起了開風氣之先的作用,“如像所有貨真價實的作品一樣,它出現得很及時,正符合了我們當時的期望”;一代理論宗師羅朗·巴特也再次肯定“《局外人》無疑是戰后第一部經典小說”,是“出現在歷史的環節上完美而富有意義的作品”,指出“它表明了一種決裂,代表著一種新的情感,沒有人對它持反對態度,所有的人都被它征服了,幾乎愛戀上了它。《局外人》的出版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1]。
《局外人》的規模甚小,篇幅不大,僅有五六萬字,但卻成為了法國二十世紀一部極有分量、舉足輕重的文學作品;它的內容比起很多作品來說,既不豐富,也不波瀾壯闊,只不過是寫一個小職員在平庸的生活中糊里糊涂犯下一條命案,被法庭判處死刑的故事,主干單一,并無繁茂的枝葉,決非有容乃大,但卻成為當代的世界文學中一部意蘊深厚的經典名著;它是以傳統的現實主義風格寫成,簡約精煉,含蓄內斂,但卻給現代趣味的文化界與讀書界提供了新穎的、敏銳的感受……所有這些幾乎都帶有某種程度的奇跡性,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這很值得人們思考。
一部作品要一開始就在較大的社會范圍里與廣泛的公眾有所溝通、有所感應,獲得理解,受到歡迎,并且這種溝通、感應、理解、歡迎持續不衰,甚至與日俱增,那首先就需要有一種近似Lieux Communs的成分,對它我們不必鄙稱為“陳詞濫調”或“老生常談”,寧可視之為“公共場所”,就像娜塔麗·薩洛特所說,是“大家碰頭會面的地方”。在《局外人》中,這種Lieux Communs,可以說就是法律題材、監獄題材,就是對刑事案件與監獄生活的描寫。因為,這個方面現實的狀態與問題,是廣大社會層面上的人們都有所關注、有所認識、有所了解的,不像夏多布里昂的《阿拉貢》中的密西西比河,洛蒂的《洛蒂的婚姻》中的太平洋島國上的生活,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都是一個陌生的領域。而且,這方面的現實狀況與問題,在文學作品中得到反映與描寫,也是早已有之,甚至屢見不鮮的,雨果的中篇《死囚末日記》、短篇《克洛德·格》、長篇《悲慘世界》中芳汀與冉阿讓的故事與司湯達《紅與黑》第二部的若干章節以及法朗士的中篇《克蘭克比爾》,都是有關司法問題的著名小說篇章,足以使讀者對這樣一個“公共場所”不會有陌生感。
歷來的優秀作品在這個“公共場所”中所表現出來的幾乎都是批判傾向,這構成了文學中的民主傳統與人道主義傳統,對于這一個傳統,歷代的讀者都是認同的、贊賞的、敬重的。《局外人》首先把自己定位在這個傳統中,并且以其獨特的視角與揭示點而有不同凡俗的表現。
《局外人》中,最著力的揭示點之一就是現代司法羅織罪狀的邪惡性質。主人公默爾索非常干脆地承認自己犯了殺人的命案,面對著人群社會與司法機制,他真誠地感到了心虛理虧,有時還“自慚形穢”,甚至第一次與預審法官見面、為對方親切的假象所迷惑而想要去跟他握手時,就想到“我是殺過人的罪犯”而退縮了。他的命案是糊里糊涂犯下的,應該可以從輕量刑,對此不論是他本人還是旁觀者清的讀者都是一清二楚的,因此,他一進入司法程序就自認為“我的案子很簡單”,甚至天真地對即將運轉得愈來愈復雜、愈來愈可怕的司法機關“管得這么細致”而大加稱贊,說“真叫人感受到再方便不過”[2],但法律機器運轉的結果卻是他被宣布為“預謀殺人”、“絲毫沒有一點人性”、“最藐視最基本的社會原則”、以致“其空洞的心即將成為毀滅我們社會的深淵”的“罪不可赦”者,最后被判處了死刑,而且其死罪是在“以法蘭西人民的名義”這樣一個高度上被宣判的。從社會法律的角度來說,《局外人》主人公的冤屈程度,并不像完全無辜而遭誣告判刑的芳汀與克蘭克比爾那樣大,因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冤案。但是,對默爾索這樣一個性格,這樣一個精神狀態的人物來說,這一判決卻是最暴虐不過,最殘忍不過的,因為它將一個善良、誠實、無害的人物完全妖魔化了,在精神上,在道德上對他進行了“無限上綱上線”的殺戮,因而是司法領域中一出完完全全的人性冤案。如果說傳統文學中芳汀、冉阿讓·克蘭克比爾那種無罪而刑、冤屈度駭人聽聞的司法慘案放在十九世紀法律制度尚不嚴謹的歷史背景下還是真實可信的話,那么這樣的故事放在“法律制定得很完善”的二十世紀社會的背景下,則不可能滿足現代讀者對真實性的期待。加繆沒有重復對司法冤屈度的追求,而致力于司法對人性殘殺度的揭示,這是他的現代性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局外人》作為一部現代經典名著的社會思想性的一個基石。
就其內容與篇幅而言,《局外人》著力表現的正是法律機器運轉中對人性、對精神道德的殘殺。每件司法不公正的案件都各有自己特定的內涵與特點,而《局外人》中的這一樁就是人性與精神上的迫害性,小說最出色處就在于揭示出了這種迫害性的運作。本來要對默爾索這樁過失殺人的命案進行司法調查,其真相與性質都是不難弄得一清二楚的,但正如默爾索親身所感受到的,調查一開始就不是注意命案本身的事實過程,而是專門針對他本人。這樣一個淡然超脫、與世無爭、本分守己的小職員平庸普通的生活有什么可調查的呢?于是,他把母親送進養老院,他為母親守靈時吸了一支煙,喝過一杯牛奶,他說不上母親確切的歲數,以及母親葬后的第二天他會了女友,看了一場電影等這些個人行為小節,都成為了嚴厲審查的項目,一個可怕的司法怪圈就此形成了:由于這些生活細節是發生在一個日后犯下命案的人身上,自然就被司法當局大大地加以妖魔化,被妖魔化的個人生活小節又在法律上成為了“毫無人性”與“叛離社會”等判語的根據,而這些結論與判語又導致對這個小職員進行了“罪不可恕”的嚴厲懲罰,不僅是判處他死刑,而且是以“法蘭西人民的名義”判處他死刑。這樣一個司法邏輯與推理的怪圈就像一大堆軟軟的繩索把可憐的默爾索捆得無法動彈、聽任宰割,成為了完善的法律制度與開明的司法程序的祭品。
默爾索何止是無法動彈而已,他也無法聲辯。他在法庭上面對著對他的人性、精神、道德的踐踏與殘害,只能聽之任之,因為根據“制定得很好”的法律程序,他一切都得由辯護律師代言,他本人被告誡“最好別說話”,實際上已經喪失了辯護權,而他自己本來是最有資格就他的內心問題、思想精神狀態作出說明的。何況,辯護律師只不過是操另一種聲調的司法人員而已,默爾索就不止一次深切感受到法庭上,審訊中的庭長、檢察長、辯護律師以及采訪報導的記者都是一家人,而自己完全被“排除在外”,在審訊過程中,他內心里發出這樣的聲音:“現在到底誰才是被告呢?被告可是至關重要的,我有話要說。”沒有聲辯的可能,他不止一次發出這樣的感慨:“我甚至被取代了。”司法當局“將我置于事外,一切進展我都不能過問,他們安排我的命運,卻未征求我的意見”。小說中司法程序把被告排斥在局外的這種方式,正是現代法律虛偽性的表現形式,加繆對此著力進行了揭示,使人們有理由說《局外人》這個小說標題的基本原意就在于此。
如果說,從司法程序來看,默爾索是死于他作為當事人卻被置于局外的這樣一個法律的荒誕,那么,從量罪定刑的法律基本準則來看,他則是死于意識形態、世俗觀念的荒誕。默爾索發現,在整個審訊過程中,人們對他所犯命案的事實細節、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并不感興趣,也并未作深入的調查與分析,而是對他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感興趣。他的命運并不取決于那件命案的客觀事實本身,而是取決于人們如何看待他這個人,取決于人們對他那些生活,對他的生活方式,甚至生活趣味的看法,實際上也就是取決于某種觀念與意識形態。在這里,可以看見意識形態滲入了法律領域,決定了司法人員的態度與立場,從而控制了法律機器的運作。加繆的這種揭示無疑是深刻有力的,并且至今仍有形而上的普遍的意義,意識觀念的因素對法律機制本身內在的侵入、鉗制與干擾,何止是在默爾索案件中存在呢?
《局外人》以其獨特視角對現代法律荒誕的審視,而在這一塊“公共場所”中表現不凡,即使在這個“公關場所”出現過托爾斯泰《復活》這樣的揭露司法黑暗腐敗的長篇巨制,它也并不顯得遜色,它簡明突出、遒勁有力的筆觸倒特別具有一種震撼力。
對《局外人》這樣一部被視為現代文學經典的小說,對加繆這樣一位曾被有些人視為“現代派文學”大師的作品,如此進行社會學的分析評論,是否有“落后過時”之嫌?近些年來,由于當代歐美文論大量被引入,各種主義、各種流派的文學評論方法令人趨之若鶩,成為時髦,致使高談闊論、玄而又玄、新詞、新術語滿篇皆是,但卻不知所云的宏文遍地開花,倒是那種實實在在進行分析的社會學批評方法已大為無地自容了。筆者無意于對各家兵刃作一番“華山論劍”,妄斷何種批評方法為優為尊,僅僅想在這里指出,《局外人》的作者加繆是一位十分社會化的作家,甚至他本人就是一位熱忱的社會活動家,僅從他寫作《局外人》前幾年的經歷就可以明顯看出:
1933年,法西斯勢力在德國開始得勢,剛進阿爾及爾大學不久的加繆就參加了由兩個著名左傾作家亨利·巴比塞與羅曼·羅蘭組織的阿姆斯特丹——布萊葉爾反法西斯運動。次年年底,他加入了共產黨,他分擔的任務是在穆斯林之中做宣傳工作。雖然他于1935年離黨,后來又于1936年創建了左傾的團體“文化之家”與“勞動劇團”,并寫作了反暴政的劇本《阿斯圖里起義》。1938年,他又創辦《海岸》雜志,并擔任《阿爾及爾共和報》的記者,其活動遍及文學藝術、社會生活與政治新聞等各領域。不久后,他又轉往《共和晚報》任主編,在報社任職期間,他曾經撰寫過多篇揭示社會現實、抨擊時政與法律不公的文章。
龍族(1-3合集)(修訂版)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轟然洞開,掩蓋于歷史中的戰爭就要在他面前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中國幻想扛鼎之作,千萬冊暢銷奇跡,三年修訂,六萬字新篇。每個人都曾是荒原上的孩子,走出去的那個是扛起戰旗的王。
與晉長安(宋軼、丞磊主演《與晉長安》原著)
大將軍之養女黎霜鎮守大晉邊疆,一次外出碰見一個奇怪的小孩,這小孩咬了她并吸了她的血。善心大發的女將軍把他回軍營養了起來,卻沒想到這孩子身上竟然大有秘密:白天是小孩,朝夕相處;夜晚化身黑面騎士,向她直球追愛。當黎霜逐漸淪陷的時候卻發現這小孩竟然是敵國世子,這戀愛還怎么談!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遲來的周先生
青梅竹馬到相看兩厭,簡橙從周聿風的肋骨變成一塊雞肋骨,成了他故事里的蛇蝎美人,惡毒女配。后來兩人解除婚約,所有人等著看她笑話,她轉身嫁給前未婚夫的小叔,那個高不可攀,無人敢染指的矜貴男人。簡橙救過周庭宴一次,求過他兩次。第一次周聿風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挽留,第二次她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恢復自由身。周庭宴說事不過三,救命之恩只能滿足她三個愿望,于是第三次…簡橙:“小叔,你缺老婆不?”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